2016年10月17日訊,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榮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各方反應不一。但相信,應該有一些人看了這條消息會激動得難以言表深深理解瑞典文學院成員韋斯特貝裡所說的:「他可能是最偉大的在世詩人。」
鮑勃·迪倫曾在北京工體開唱
不知有多少人聽過鮑勃·迪倫那首著名的《風中飄揚》。「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一個男人,海鷗要飛過多少片海,才能在沙灘上棲息……佇立多久的山巒,可印證滄海桑田變遷,堅持多久地期盼,才能擺脫枷鎖牽絆……答案啊,我的朋友,正在風中飄揚,答案在風中飄揚。」不知聽過這首歌、看過當年的視頻的人,有多少乾脆就認定鮑勃·迪倫當年就是的一個不著調的小混混?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這首歌當中的善良、堅持和不屈服。
前幾年,鮑勃·迪倫來中國開專場演唱會的時候,歌迷們心中的理念是:向經典致敬。可是,在1962年,那個唱出「抗議歌曲」的反戰小夥子,是多麼的離經叛道!二十多歲的他,叨著菸捲,用相當離譜的歌喉,用一種解構傳統的方式來詮釋民謠,來固執地傳遞心中的渴望。那個時候,有人會認為他是經典麼?有人會預知,他會在下一個世紀得到「尊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到音樂哲學家、最偉大的在世詩人的稱號?
經過了風雨飄搖的半個多世紀,人們的很多觀念都改變了。相信如今,鮑勃·迪倫也不會再邊吹口琴邊彈吉它吟誦自己的心聲。但是,也許,有一種東西沒有變,那就是,也許改變、也許對改變的寬容和接納,也許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挑戰已有的陳規,才是這個世界永恆不變的主題吧?
相關或者是不相關,一則新聞同時在刺痛著人們的神經。「無論如何我都無法集中精力在學習上,我最後放棄了,如果我還聽得進課的話,我會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的,可是我不行,我不願意做啃老的人,也不願做一個社會上的敗類,所以我選擇死。」「如果要找我的屍首,就去水庫吧。 我想了很多方式,就這個最好,我的屍體火化吧。骨灰要麼隨風而散,要麼埋在山頂,讓我可以天天看風景。」這是江南都市報10月13日的報導。一個15歲的農家少年,選擇了自殺,這是他最後在作業本上的遺言。
雖然從配圖中看到,他的字跡,是人們認定的「爛字」,但是他字裡行間表達出來的東西,卻字字見血。特別是,「骨灰要麼隨風而散,要麼埋在山頂」。這樣的表達,充滿了悽涼決絕的詩意。同樣的隨風飄,為什麼有人是飄揚,而有人卻只能飄散?為什麼這個孩子認定學習不好就會成為社會上的敗類?為什麼他認定考不上大學考不上高中就只能自絕於父母?這些問題,是不是值得所有人深思?
當然,這裡絕不是說,學習不好的孩子就一定會成為奇才。但是,當一個孩子,有不同於一般的成長軌跡,有學習或者成為精英之外的追求,他或她的存在,絕不能說就毫無意義。人們不能向他們灌輸一種死板的價值觀,你學習不行你就會啃老,你只會成為社會敗類,你就沒有價值,就只有死路一條。
空說無益,多說又無語。這裡只好用鮑勃·迪倫的另一首歌向人生的一種美好境界致敬:「願你為別人付出,別人也能同樣為你。願你能建成通向繁星的天梯,沿著它向上一級一級……願你成為正直的人,願你一直感知到真理……願你永遠無所畏懼,永遠勇敢和堅強……願你能牢牢站穩,在疾風襲來之時,願你的心中永遠充滿快樂,願你的歌曲能永遠唱響。願你永遠年輕。」這段今天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曾經的文字,希望那位已在天國的15歲農家少年能夠清晰地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