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藏書7000冊,心在書中,死在書中

2020-12-22 睿智老熊貓

「心在書中,死在書中」曾是劉國成的網名,40多年來他熱衷於看書買書藏書,

70平方不到的兩居房子大部分被書堆滿,至今藏書至少7000多冊。

為了改變命運而讀書

劉國成並非出生書香世家,反而他父母是拉糞船的環衛工人,

他從小把父母的艱辛看在眼裡,他渴望讀書改變命運,從中學開始他便經常買書看。

到高中畢業時候,他已經藏書六七百本,都是中外名著。

世事造化弄人

1980年他高中畢業,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高中畢業就已經是很高的學歷,

但他未能世俗意義上的改變命運。種種原因的驅使,他接了父母的班,也成為了環衛工。

書中自有黃金屋

即使是成為了環衛工,一個和讀書看起來根本不靠邊的工作,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讀書的愛好,每天必須保留一到兩小時去閱讀看書。

「無錢讀書,有錢淘書」,工作以後,劉國成開始在各大舊書市場,現在變成在網絡書城等淘書,在當地藏書界他也是小有名氣的藏書愛好者。

書不可以賣!

對於一個工資不高的環衛工,而藏書又是一種花費頗多的愛好,這些年的藏書負擔確實不容易,

對此他的妻子頗有怨言,認為這些只是廢紙一堆,

在他兒子要上大學時候,沒錢給兒子湊齊學費,曾勸他賣書去交學費,

但他覺得在再困難也不能賣書,最後還是在親戚幫助下湊齊了學費。

如今兒子已經工作了,他的妻子也對他無可奈何,只能隨他去。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之前一條新聞,日本一位爸爸為了給孩子交幼兒園學費,含淚把珍藏的遊戲王卡牌賣了10萬日元去交學費。

是書重要還是孩子的學業重要,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不同的看法,

誰對誰錯,各位心中自有定奪。

相關焦點

  • 環衛工愛上讀書,陋室藏書7000冊
    「心在書中,死在書裡」,這是四川內江57歲環衛工劉國成曾經在某書城的網名。他從中學時便熱衷看書,隨後40多年裡不斷買書,如今藏書已有7000多冊,幾乎擠佔了家中大部分空間。他眼中的這些「精神財富」,曾被妻子看成廢紙一堆,勸他賣書換錢供兒子上大學,但他堅決不肯,仍是繼續悄悄買書帶回家中,至今如此。
  • 四十年來藏書路 七千冊書裝滿屋 環衛工的「書將」路
    劉國成翻閱家中藏書,這套《醫宗金鑑》是他花5000元購買的  「心在書中,死在書裡」,這是四川內江57歲環衛工劉國成曾經在某書城的網名他從中學時期便熱衷看書,隨後40多年裡不斷買書,如今藏書已有7000多冊,幾乎擠佔了家中大部分空間。  他眼中的這些「精神財富」,曾被妻子看成廢紙一堆,勸他賣書換錢供兒子上大學,但他堅決不肯,仍是繼續悄悄買書帶回家中,至今如此。  如今,兒子工作了,妻子儘管偶爾還有怨言,但只能「隨他去」。「我打算退休後開一個免費閱覽室,把財富留給更多人。」劉國成說。
  • 巴金省吃儉用勤買書 一生藏書七萬多冊
    巴金寓所中原有書櫥(書架)八十多個,為了方便觀眾參觀,過道處抽出了不少書架,目前布置在各區域中的書櫥(書架)還有三十七個。巴金故居現在收藏的書刊有近四萬冊,這是巴金捐贈給各圖書館後的遺存。那麼,巴金的藏書總計有多少呢?
  • 家有7000冊書, 我用8件收納工具, 為女兒打造了一個家庭圖書館!
    我家女兒3歲半了,目前為止,我已經為女兒收納了 7000+ 套 / 冊書,用了四個 2.4 米高的單面圖書館書架,兩個雙面圖書館書架,和一個雞娃前就有的 2.4米x2.4米 的書架來收納,還有一些收納好工具。
  • 11萬冊書的私人藏書樓,南潯嘉業堂藏書樓巨富劉鏞第三代所造建
    都是中西合璧園林格局,樓宇規模宏大,藏書豐富,有11萬冊!私人藏書樓就11萬冊,可想而知!人家都話富不過三代都是騙人的,看看劉鏞第三代造建藏書樓,藏書還有這麼豐富!連歷史上最後一個帝皇溥儀都贈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所有木窗都鏤空雕刻著篆字「嘉業堂藏書樓」字樣,樓外是大片花園、池塘、假山小。
  • 研究生考環衛工失敗:就是死 也要死在編制裡
    原標題 [研究生考環衛工失敗:就算死 也要死在編制裡]  嚴寒中,錄取者已開始上崗,來往的行人不會探究這身工裝背後的研究生學歷  1月4日,哈爾濱市舉行環衛系統公開招聘人員培訓結業式,448名面向全國招聘的事業編制環衛工人正式走上清掃保潔作業一線
  • 宿舍藏書5千冊:關於「學霸」的那些事
    新華網昆明12月29日電(記者嶽冉冉)日前,雲南師範大學研一學生李詩白,因在宿舍藏書5千餘冊引發了網友的關注。宿舍藏書5千冊的「學霸」到底什麼樣?他的書究竟是不是擺設?他讀完了這些藏書嗎?「學霸」的日常生活會不會跟周圍同學格格不入?
  • 來自京都大學的6000冊書
    那225個紙箱子裡的6000多冊日文圖書,今後將填滿所有柜子。 「這是一個學者在40年學術生涯中,一本一本地買,積累起來的藏書。現在一本沒剩,全拿來了。」歷史系副教授劉曉峰博士說。藏書的學者是已故日本京都大學教授鐮田元一,劉曉峰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導師。京都大學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北京大學,其文、史、哲研究代表了國家的最高水平。
  • 千年古寺裡的公共圖書館:方丈親自選書,五萬藏書面向大眾
    棲心圖書館(本文圖片除說明外均由作者拍攝)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858年)的七塔報恩禪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在鬧市區的車水馬龍中隔出一方佛門淨地。寺內的棲心圖書館建成於2017年,是國內少見的、完全向公眾開放的寺院圖書館。
  • 籤名書和名人藏書的收藏
    那時的籤名書也不值錢,收了很多河南文化名人的藏書。很多都有籤名並且夾帶有信札,陸續收了幾百本,很多都是楊蘭春、張海、王澄等河南文化名流的藏書。到北京後,一年春節大年初一到潘家園逛舊書攤,只見有一摞幾十本籤名書,全是當代大名頭周光召、沈醉、李希凡等等,都是送給胡德平夫婦的籤名書。
  • 華東師大圖書館藏錢鍾書先生藏書述略
    【這四種西文藏書,內容為西方文學研究,購買時間為1935—1938年錢楊旅歐時期,與《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中筆記記錄時間重合,是錢鍾書西洋文學積累的重要階段。】 知名翻譯家鄭大民先生去年捐贈給華東師大圖書館一批西文舊書,其中有錢鍾書先生旅歐期間的西文藏書四種,書頁間有他的手批筆記。
  • 乾貨 | 實拍家中8000冊童書收納法!
    平均而言,這些受調查的孩子將比家中沒有藏書或藏書甚微的孩子在追尋教育的道路上多3.7年!在《遊書海 戲童年:讓孩子愛上閱讀的1001個活動》一書中,第一章開篇關於舒適的閱讀空間,文中也提及:在每一個角落都放上書。我和小馬非常認同關於書籍的收納,不僅僅局限於普通書架,還有很多其他小工具可以利用,讓孩子在家中隨時隨地與書籍相遇。
  • 他放逐自己和所有的藏書,到偏遠之地構建一座書砌成的房子
    而《紙房子》中「我」的祖母,一看到「我」在讀書,則會讓「我」快把書放下,她覺得書這玩意兒太危險了。「我」原本對祖母的話嗤之以鼻,但後來才發現祖母真是睿智。書籍能改變人的命運——就像劍橋女學者布魯瑪剛買完一本詩集,邊走邊讀時被汽車撞死,這本詩集,成為殺死她的元兇。
  • 虞順祥︱風雅票中事——愛德華紐頓的藏書票
    Swift Newton)將其中部分藏書交由紐約帕克貝尼特畫廊(Parke Bernet Galleries Inc.)進行拍賣。帕克貝尼特畫廊是20世紀前半葉美國規模最大的藝術拍賣行,畫廊為此製作了一套三冊的拍賣圖錄。這套圖錄是非常好的紐頓研究參考書目,但第一冊中收錄的五幅「藏書票」圖片卻誤導了不少讀者。
  • 讀書、刻書、印書、藏書 古都南京有部千年閱讀史
    「家刻」則是指文人在家中僱傭刻工,刻印書籍。明清藏書家焦竑、黃虞稷、甘熙都曾在家中刻書。最有名的當數清代文人,創辦南京「芥子園」的李漁。老門東歷史街區內,重建的李漁芥子園即將和遊客見面。這座雅致的私人園林小如芥子,但「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鳴禽響瀑,茅屋板橋,凡山居所有之物,無一不備」,代表了清代南京高超的造園藝術。
  • 南陽市十四中學校教師楊連山,四十年藏書十萬多冊,,,,紅香圃
    先後主編了雛鷹、文網、琢玉等校報,編印了《文網薈萃》、《14中校志》、《文海拾貝》、《心有靈犀》和《杏林花滿枝》五本書。藏有三萬六千多冊毛著紅寶書連環畫,兼藏文革資料、鄉邦文獻、建國後的各類政治書籍和老物件兒等。《略論金瓶梅對紅樓夢的影響》發表在貴州《紅樓》上,《我們一起為烈士尋找回家的路》發表在《河南文史資料》上,在各種報刊上發表數十篇文章,著有《永遠的穀子地一書》。
  • 重慶九龍坡:讓閒置的書「活起來」
    讀萬書,行萬路。書有路,勤為徑。學無涯,苦作舟。」這是82歲老人張時全編撰的《育人三字經》,也是他一生與書結緣、筆耕不輟的初心。如今老人身體有恙,眼睛也不好使,希望將收藏的近千冊書籍捐出來,給它們找個好歸宿。喜瑪拉雅書店創辦者劉景活了解到老人心願,表示非常希望能將張時全老人的藏書帶回書店,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
  • 天一閣書藏古今,兵部侍郎痴迷藏書,家族世代守護400年……
    從工部員外郎官至兵部右侍郎,可謂是光宗耀祖。兵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據說當時範欽認為書最為怕火,為了防火,他查閱諸書,最後在《易經》中看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大受啟發。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故名天一閣。
  • 淘書秘籍 楊連山
    淘書秘籍 楊連山 河南省南陽市十四中的高潔語文教師楊連山,自詡為書呆子,自1991年開始淘舊書,至今29年了。趕了一個晚集,花了不菲的金錢,淘了三萬多冊毛選、文革資料、文史哲舊書,專門用一套房子藏書,可謂豪舉。在近三十年的淘書經歷中,感覺,淘舊書就好像娶老婆,講究緣分呢,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全靠月老的紅線牽了。
  • 8萬冊藏書何處去?上海66歲藏書家再開舊書店望會有緣人
    8萬冊藏書何處去?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編輯 龍景(01:57) 8萬冊藏書何去何從?年逾花甲的瞿永發一度為此煩惱,現在他有了主意:開一家書店,全部賣給喜歡並需要這些藏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