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他,用34篇日記寫下自己參與抗疫的環衛故事

2020-12-20 人民日報

資料照片:高上元(左二)和醫護人員合影。

戴著一頂棕色鴨舌帽,身穿橙色工作服,騎著一輛電動清潔三輪車。最近,在武漢市武昌區友誼大道,負責這裡清潔的環衛工人高上元又回來了。兩個多月前,他每天在武昌方艙醫院的病區做保潔、消毒和垃圾清運。

高上元今年53歲,是武漢市城管委二橋清潔隊的環衛工人,在方艙醫院的34天裡,平時習慣寫工作記錄的他,用日記記錄下了自己參與抗疫的點滴。

「很榮幸成為一名方艙志願者」

2月6日上午,高上元在工作調度群看到通知: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需要志願者做保潔。「收到!」高上元第一時間報名。

「今天上午10點,接到隊長的電話通知,下午5點在隊裡集合,前往方艙醫院,很榮幸成為一名方艙志願者,終於可以為抗擊疫情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心情有點小激動。」

在當天的日記裡,高上元寫了這麼一段話。可是激動歸激動,凌晨兩點,高上元進入方艙醫院後就有些驚訝:「這裡從2月5日開始收治患者,由於缺少保潔,地上很多垃圾。」

為了保證垃圾無害化處理更方便,不汙染醫院外場的環境,高上元在清掃時更加小心。到第二天上午7點,高上元和清潔隊才完成兩個病區的清潔。

「今天工作比前兩天順手了很多,但還是覺得好累。身上被防護服裹得嚴嚴實實,一動就出汗,呼出的氣把防護鏡也弄糊了,看不清前面的路,防護服裡面的衣服也全部溼透了。」

2月8日,進入方艙醫院第三天,高上元寫了抗擊疫情過程的艱辛。「我們每天工作結束後,衣服可以擰出水,這一點都不誇張。」高上元說,他有腰間盤突出、糖尿病、肩周炎等疾病,每天多次彎腰、抬手,身體有時也吃不消。

熟悉了方艙醫院的清潔環境,高上元也慢慢總結出一些工作技巧。他請醫護人員在發藥的時候,給每名需要的患者提供一個垃圾袋。「患者將自己的生活垃圾打包好,我們直接去提,這樣就能節省清掃的時間。患者很配合我們的工作,能得到患者的理解,我就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價值。」高上元說。

「在一線奉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在報名進入方艙醫院前,高上元並沒有告訴兒子,直到2月9日,他發自己在方艙醫院裡的朋友圈,才被兒子知曉。

「兒子今天給我打來電話,我沒接。等我給他回過去的時候,這小子竟然在電話那頭哭了起來。他怕我出事,埋怨我不該瞞著他偷偷來當志願者,他說他也想來當志願者,父子倆在一起有個照應。」

2月11日,高上元在日記寫道,為了讓兒子放心,他保證每天給兒子報平安。高上元說,那段時間,他每天會在晚上10點左右與兒子視頻通話。「2009年妻子因車禍去世之後,我就獨自一人把10歲的兒子拉扯大,現在我們的感情很好。」談到現在已經工作的兒子,高上元倍感欣慰。

在方艙醫院的日子裡,高上元每天牽掛著兒子,也經常會想起去世的妻子。每當想起她時,高上元就把思念寫在日記裡:

「此時此刻,我很想念老婆。」

「老婆,今天你離開我和孩子整整11年了,在夢裡總想看看你,你還好嗎?孩子長得比我還高,也很乖,很聽話,很懂事。我們有那麼多的不舍,現在只能在回憶中想念你的模樣,想念曾經我們美好的日子。」

「今年武漢的疫情很嚴峻,我身體很好,現在在一線奉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這些獎勵不是我一個人的」

2月20日,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評選活動中,高上元獲得「戰疫英雄獎」,並得到獎勵1萬元。知道消息後,高上元在日記裡寫下:「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

談起一些榮譽,高上元說,能作為清潔隊員的代表領取榮譽,很受鼓舞,「這些獎勵不是我一個人的,是所有清潔隊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其實,高上元一個月的工資也只有2000多元。妻子去世後,除了兒子,高上元還要照顧母親。他就和單位請求,每天多上半個班,這樣每個月能多拿些工資。

從那時起,高上元每天清晨4點就開始上班,下午5點下班,每周休息一天。雖然辛苦,但是高上元很樂觀:「我已經習慣了,靠自己的雙手踏實工作,我現在也挺滿足的。」

」。

「我當時感到很意外。」高上元說,這表明自己抗擊疫情做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回完消息後,高上元又開始寫當天的日記:「回想起與方艙醫院裡的醫護人員們一起並肩作戰的日子,都是那麼有意義,很感謝這些支援我們武漢的醫護人員,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寫下67篇日記的查醫生出書了,系國內首部援鄂醫生抗疫日記
    【來源:澎湃新聞】每一個參與抗疫的人都該被銘記。 從除夕夜馳援武漢到3月31日回滬,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整整68天裡,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上海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寫下67篇抗疫日記。日記裡,她時常會提及領隊鄭軍華和周新教授。鄭隊長給醫療隊不斷打氣鼓勁,在他的帶領下,諸多隊員在前線光榮入黨。而周新教授與她在一個病區工作,也是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醫師組組長,在他身上查醫生學到了很多。 「周新教授是讓我最感動和最敬佩的人,是我們組年齡最大的,今年67歲了,也是黨齡最長的。
  • 《英雄城記》新書在漢首發 173篇日記見證武漢戰「疫」故事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楊童舒)書寫武漢戰「疫」的真實故事,致敬同心戰「疫」的凡人英雄。11月3日上午10時,《英雄城記》新書首發式在武昌工人文化宮舉行,來自各行業各戰線的本書作者和讀者代表近300人齊聚一堂,聆聽書中感人的抗疫故事,走近抗疫英雄,學習、弘揚偉大抗疫精神。
  • 53天吃睡在醫院,寫下61篇「戰疫日記」
    從1月21日鎮江三院被指定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到3月14日,鄒聖強在這裡連續住了53天。這些日子裡,他參與研討制定的醫院「一部八組」方案,推行的「三集三分」理念,為醫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持續、有效的開展,發揮了指導性作用。
  • 加拿大作家用日記記錄重慶抗疫生活——打探《凱哥日記》背後的...
    四月七日,重慶石橋鋪,凱和妻子用手機記錄下他在重慶「抗疫」的每一天。如今,這些日記即將結集成書《凱哥日記》(中文版書名)面向全球出版發行。凱為何想到用日記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抗疫生活?4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聽凱講述了日記背後的故事。寫日記是一種責任「回到家後,我做了一大份鷹嘴豆泥,這道菜非常辣,我放了很多大蒜去『殺死』病毒,希望能起到預防作用……」1月20日的日記裡,凱這樣寫道。
  • 上海援鄂醫生寫下67篇抗疫日記 將多語種輸出海外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5月9日報導:從1月25日《清空了科室的所有庫存》到3月31日《我們曾經為武漢「拼過命」》,仁濟醫院呼吸科醫生查瓊芳援鄂期間寫下了67篇抗疫日記,最終編撰成新書《查醫生援鄂日記》。查瓊芳一字一句記錄下來在武漢親身經歷的人和事,這也是她對自己這段難忘經歷的記錄。最初,查瓊芳用語音發回一段日記,作為對自己一天工作的梳理和匯報。這些語音整理成文字後,被媒體廣泛轉載。「查醫生的日記大部分已經在各大媒體發表過了,為什麼還要出版?」這個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編審、《查醫生援鄂日記》責任編輯吳雪梅被問過好幾次。
  • 浙江農林大學:300多篇「雷鋒日記」記錄師生抗疫故事
    時間緊任務重,我的工作也從今天開始了……」翻開浙江農林大學研究生王汪誠的日記,從今年1月31日開始,他記錄的都是志願服務的工作體會、全國疫情變化、抗疫前線醫務人員的戰「疫」事跡。2011年,浙江農林大學為引導學生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雷鋒精神,開始組織開展「續寫雷鋒日記」活動,組建了由全校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幹部、優秀團員青年、志願者骨幹組成的「雷鋒班」。
  • 300多篇「雷鋒日記」,寫下「抗疫」中的師生成長
    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七,也是我志願參與防疫物資生產的第一天……時間就是生命,防疫物資生產線如火如荼,這裡每天都會堆滿上百箱亟待消毒滅菌的醫用物資。時間緊任務重,我的工作也從今天開始了……」這是浙江農林大學農村發展專業2019級研究生王汪誠的「雷鋒日記」。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浙江農林大學「續寫雷鋒日記」系列活動持續開展。
  • 真實的抗疫日常,折射不平凡的抗疫精神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
    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
  • 一個加拿大人的重慶抗疫日記
    1月20日,生活在重慶的加拿大人喬納·凱·伍德,寫了第一篇與疫情有關的日記。此後他一發不可收,陸陸續續寫了60多篇「抗疫日記」,這些「抗疫日記」發到網上後,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關注。2014年定居重慶的喬納·凱·伍德,如今是重慶外國語學校的教師,熟悉他的人都習慣叫他「凱哥」,因為喬納·凱·伍德自己很喜歡這個「有重慶味」的稱呼。
  • 上喜馬拉雅聽《武漢抗疫日記》阿傑、姜廣濤多位配音大師參與有聲...
    此外,《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用戶在喜馬拉雅App搜索"武漢抗疫日記"即可收聽。《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中收錄的真實故事,來源於疫情期間,新浪微博聯合新浪讀書、央視新聞共同發起#武漢抗疫日記#話題活動,新浪微博認證的29位武漢抗疫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疫苗志願者在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封閉期間發布的日記
  • 這才是中國最真實的抗疫日記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開啟全球...
    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圖為《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封面《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主編,我院呼吸科醫生、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查瓊芳撰寫。
  • 「最美媽媽」助養孤兒14年 寫下千餘篇成長日記
    劉抗美(右)夫婦和助養兒童她是10個孩子的「媽媽」,儘管只是助養,但她不僅給了孩子們家庭溫暖,還為他們寫下《成長日記》,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2005年開始,她默默地用行動告訴人們,助養不是花架子,需要真情的付出和恆久的堅持。
  • 上喜馬拉雅聽《武漢抗疫日記》 阿傑、姜廣濤多位配音大師參與有聲...
    日前,由張文宏、劉醒龍、閻志聯袂推薦的《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上線喜馬拉雅,講述武漢封城76天一線親歷者的戰疫實錄。知名主持人華少,專業配音演員、配音導演阿傑、邊江、姜廣濤等人組成超豪華配音陣容,為公益獻聲。此外,《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用戶在喜馬拉雅App搜索「武漢抗疫日記」即可收聽。
  • 小夫妻「抗疫日記」書寫小家大愛
    在抗疫的60多天時間裡,夫妻倆除了日常電話聯繫,還寫下一篇篇「抗疫日記」,藉助文字的力量關心對方、鼓舞對方。質樸的話語和真摯的情感,字裡行間的小家與大愛,讓無數人為之感動。  近日,柯章敏家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 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開啟英文版全球預售
    該書以抗疫一線醫生的視角,完整記錄了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68天的難忘抗疫經歷,真實再現了廣大醫務人員和人民群眾在危難時刻表現出來的無私無畏和善良勇敢。該書用點點滴滴的細節為讀者勾勒出中國戰疫「路線圖」,揭開中國迅速控制疫情的「密碼」,折射出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抗擊疫情的精神。近日,該書入選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書目,並被評為「2020年4月中國好書」。
  • 南京這對小夫妻「抗疫日記」書寫小家大愛
    在抗疫的60多天時間裡,夫妻倆除了日常電話聯繫,還寫下一篇篇「抗疫日記」,藉助文字的力量關心對方、鼓舞對方。質樸的話語和真摯的情感,字裡行間的小家與大愛,讓無數人為之感動。近日,柯章敏家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開啟全球預售!把最真實的抗疫過程告訴全...
    記者從出版方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獲悉,曾經引起熱議的《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已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開啟全球預售。這是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對於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具有獨特作用。
  • 歐洲抗疫故事 | 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當新冠疫情2020年席捲世界,一個跨國家庭不僅說「兩國話」,還經歷了兩國抗疫。海外華僑華人今年可謂抗疫「打全場」,數不清多少故事值得講述——講給中國人聽,也講給外國人聽。歐洲抗疫故事第三篇,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更是一個群體的故事,敬請查收。
  • 《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預售!為什麼這部抗疫筆記能火「出圈」
    該社社長Peter Gaviorno指出:「《查醫生援鄂日記》告訴我們,全人類必須要團結起來與COVID-19作鬥爭,以對抗病毒的傳播。我們應當從中國人身上學習到合作、勇氣和熱情的品質,為全球戰勝這一流行病做出努力。」 「翻譯《查醫生援鄂日記》的過程,也是自己學習和精神受洗禮的過程。中國的抗疫故事感人至深,把中國的抗疫故事翻譯給世界聽,我們外文工作者義不容辭。」
  • 父愛如山催人淚下 3年給兒子寫下1009篇抗癌日記
    父愛如山催人淚下3年寫下1009篇共88萬字抗癌日記截至今年7月22日,他共寫了1009篇、883395字的日記。宋傑書說,他寫日記就是希望兒子有一天能看到這些日記,知道在他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坎坷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他說,讓他堅持每天寫日記的動力,是因為兒子還活著,還在他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