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天吃睡在醫院,寫下61篇「戰疫日記」

2020-12-20 荔枝新聞

在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鄒聖強的辦公室牆邊,立著一張摺疊床,防塵罩上印著「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 」的字樣。從1月21日鎮江三院被指定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到3月14日,鄒聖強在這裡連續住了53天。

這些日子裡,他參與研討制定的醫院「一部八組」方案,推行的「三集三分」理念,為醫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持續、有效的開展,發揮了指導性作用。

在鄒聖強的辦公桌上,放著厚厚一沓A4 紙,上面記錄了他「抗疫」以來的工作進展、疫情分析、所思所感,每一頁都寫得密密麻麻:「第一天,2020年1月21日,周二,8:30監測準備,9: 30市政府緊急會議」;「第二天,2020 年1月22日,周三,15:30接到發熱門診電話,說有7名武漢人乘專車來就診,頓時緊張,立刻前往現場……」到今天(3月21日)為止,這篇「戰疫日記」已經寫了61篇。

「這也相當於我的工作資料,如果有重要的事情,我可以回頭去翻看,了解時間節點。」鄒聖強告訴記者,這是他吸取當年「非典」沒有記日記的教訓,改進了工作方法。17年前,鄒聖強正是鎮江三院「非典」防治工作組的主任,當年的經驗和教訓,也給鄒聖強在這次疫情的應對處理上提供了參考。他深知,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全新考驗,制定規範是頭等大事。

1月21日,鎮江三院被設為定點醫院以後,醫院黨委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了防控指揮部,下設防控防護、醫療救治、後勤保障、督導檢查、生活服務、科研攻關等8個組,醫務人員分工協作,精細化管理。在院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鄒聖強又帶頭推行「集中患者,分區救治;集中專家,分類救治;集中醫療資源,分期救治」的「三集三分」理念,為後續救治工作有序開展奠定基礎。

疫情期間,鄒聖強還手繪了「疫情判斷圖」,紅黑藍色線條上,分別標註了死亡、治癒、確診人數等疫情發展的核心數據。「每次描畫,我的心情都會隨著曲線上下起伏,尤其是有幾天,代表死亡人數的黑色曲線上升,或有武漢的醫護人員犧牲時,就會格外沉重。」但難過之餘,鄒聖強也在靜心反思,「我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十六字要求非常贊同,尤其是『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體會很深」,鄒聖強說,在加深理解的同時,他也不斷將其融入指揮工作中。

「一部八組」組建後,接踵而來的新問題拋向鄒聖強:疫情救治工作開展後,如何預防院感?如果騰空總部院區,方案怎麼做?搬到綜合院部後,診療流程要怎麼設置?

「鄒院長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實地調研。可以說,他的決策依據,都是用雙腿跑出來的。」醫院醫務科科長秦榮華告訴記者,從準備工作開始,包括發熱門診、隔離病區的建設,整個醫療救治流程的設置,鄒聖強都在一線親力親為,「凌晨兩點接到緊急會診電話,他都會和各科室以及專家組成員一道分析病情、提出救治方案,一直忙到早上。」秦榮華說。

正因為有了鄒聖強和同事們的科學預判、主動應對、精準施策,才有效保證了醫院疫情防控的順利開展——早在一個月前的2月22日,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10名新冠肺炎患者就已全部康復出院,全院也實現了三個「零」紀錄:醫護人員「零院感」、確診患者「零死亡」、管理人員「零問責」。

鄒聖強說,這次疫情期間的經歷與感受,和當年「非典」時有很大不同:「我們的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安排部署更加有條不紊,我們的應對更加及時,治療更加專業科學,全國人民更加緊密團結,我相信,距離『抗疫』全面勝利的日子不遠了。」

(來源:江蘇廣電鎮江中心站/馮源 通訊員/楊泠 編輯/蘇月)

相關焦點

  • 53歲的他,用34篇日記寫下自己參與抗疫的環衛故事
    兩個多月前,他每天在武昌方艙醫院的病區做保潔、消毒和垃圾清運。高上元今年53歲,是武漢市城管委二橋清潔隊的環衛工人,在方艙醫院的34天裡,平時習慣寫工作記錄的他,用日記記錄下了自己參與抗疫的點滴。「今天上午10點,接到隊長的電話通知,下午5點在隊裡集合,前往方艙醫院,很榮幸成為一名方艙志願者,終於可以為抗擊疫情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心情有點小激動。」在當天的日記裡,高上元寫了這麼一段話。可是激動歸激動,凌晨兩點,高上元進入方艙醫院後就有些驚訝:「這裡從2月5日開始收治患者,由於缺少保潔,地上很多垃圾。」
  • 佛山戰疫英雄日記集結成書,鍾南山院士作序
    講述戰疫故事8月18日下午,醫師節前夕,來自佛山不同醫院5位戰疫親歷者傾情講述自己親歷的戰疫故事,並通過羊城派APP、天翼雲直播。讓戰疫勇士們的故事和勇敢無畏的奉獻精神進一步傳播。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路海雲,是廣東援助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佛山醫療一隊的護理負責人、臨時黨支部副書記。
  • 寫下67篇日記的查醫生出書了,系國內首部援鄂醫生抗疫日記
    從除夕夜馳援武漢到3月31日回滬,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整整68天裡,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上海仁濟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寫下67篇抗疫日記。如今,這些日記被編撰成《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也是目前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醫生親歷的抗疫日記。4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仁濟醫院獲悉上述消息。
  • 童心日記記錄身邊戰疫故事,小學生收到特殊開學禮
    9月1日早8時30分,在青山區鋼城第十七小學401班的開學第一課上,老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戰疫故事。 青山區全區近3萬名小學生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由401班老師和學生們一起編寫的童心日記 《從風之舟到春之歌》 。
  • 「感動河北」年度人物評選|「鐵人」醫生楊楠:兩萬字戰疫日記詮釋戰疫精神
    在武漢的55天裡,他不但用自己的醫術和堅守贏得了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讚譽,更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寫下了22000餘字的「戰疫日記」。作為一線醫護人員,他用樸實真切的語言,通過燕都融媒體等各大媒體,將真實的武漢一線醫護人員的救助工作展現在了公眾面前,詮釋了冀鄂醫護共同堅守,並為之奮鬥的戰疫精神,也為人們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增添了信心。
  • 首部醫生戰疫日記出版,其中最短的一篇是《累到無力說話》
    馳援武漢20多天來,我們第一次感受到患者出院的喜悅:當看到病人舉起大拇指,欣喜若狂的我們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仁濟醫院呼吸科查瓊芳醫生撰寫援鄂68天查醫生日記共67篇日記一字一句記錄下她在武漢親身經歷的人和事
  • 中國第一部醫生戰疫日記出版,最短一篇只有七行字
    馳援武漢20多天來,我們第一次感受到患者出院的喜悅:當看到病人舉起大拇指,欣喜若狂的我們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仁濟醫院呼吸科查瓊芳醫生撰寫援鄂68天查醫生日記共67篇日記一字一句記錄下
  • 共圓英雄夢│90後護士戰疫日記:爺爺別怕,我就是您孫女
    00:00,我們踏著殘雪、哈著霧氣,邁上了等候我們多時的去往醫院的大巴。完全陌生的環境,完全不同的流程,讓我們組上6個人緊緊團結在一起……」這是南京鼓樓醫院援武漢醫療隊隊員、老年科護士邵思語投入武漢市第一醫院工作後首日寫下的日記。「武漢,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充滿人情味的城市。再見,武漢!
  • 父愛如山催人淚下 3年給兒子寫下1009篇抗癌日記
    「我每天寫一篇寶貝抗癌日記,近3年寫了1009篇,88萬字,只要日記更新,就證明我兒子還活著,所以我要一直寫下去!」父愛如山催人淚下3年寫下1009篇共88萬字抗癌日記其實他為兒子寫的第一篇日記是在2014年10月14日,當天,妻子給他發了一張兒子背著小書包在客廳裡玩耍的照片,一直喜歡文學的他就覺得應該為兒子記錄下成長的點點滴滴,當時妻子說「兒子腿上有小紅點,走路經常跌倒」,他也沒太放在心上,就讓妻子帶孩子到醫院看看。紫牛新聞記者看到,宋傑書的第一篇日記裡,字裡行間充盈著滿滿父愛。
  • 四川榮縣新城醫院醫生寫下28篇戰「疫」日記 彰顯共產黨人的擔當情懷
    在榮縣新城醫院,有一名年齡48歲黨齡19年的醫生,面對病危母親與抗擊疫情的「單選題」時,他託付兄妹選擇了重返崗位;面對養育之恩母親離開人間,他化悲痛為力量戰鬥在崗位告慰天堂的媽媽。28篇戰「疫」日記字裡行間,詮釋著共產黨人的擔當,訴說著國難當頭一名醫生的責任與使命。今天,我們在張洪的28篇的日記中,摘取8篇呈現給大家。
  • 戰疫日記(23):雙胞胎媽媽的生日願望,希望疫情早點過去
    戰疫日記(22):防護服下心照不宣的秘密戰疫日記(21):我們來自全國不同的地方,卻有著共同的目標和使命戰疫日記(20):從「抗拒」到接納,我們握手互相鼓勵戰疫日記(19):記錄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一天
  • 每日一篇 爸爸為女兒寫下4310篇成長日記(圖)
    為寶寶寫日記,很多新手爸媽都做過這事,但一直堅持下來的就不多了。浙江金華有這麼一位爸爸,從妻子懷孕開始,每天就寫孕期日記,堅持了263天,女兒出生後,又每天寫女兒成長日記,昨天是10月11日,女兒出生有4310天了,日記也就記了4310篇。  這位爸爸叫吳小軍,是浙江金華一名老師,也是「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獲得者。
  • 「最美媽媽」助養孤兒14年 寫下千餘篇成長日記
    劉抗美(右)夫婦和助養兒童她是10個孩子的「媽媽」,儘管只是助養,但她不僅給了孩子們家庭溫暖,還為他們寫下《成長日記》,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2005年開始,她默默地用行動告訴人們,助養不是花架子,需要真情的付出和恆久的堅持。
  • 「硬核防疫」的兩姐妹|戰疫日記
    #戰疫日記父親早餐吃的稀飯饃饃鹹菜,茶葉蛋留給了我。我把自己的稀飯留給父親中午晚上吃,自己吃昨天剩下的一個雞蛋和一個饃饃,用開水吞咽下去。父親吃好後,坐在躺椅上輸液,身上包著被絮看電視,不久就睡著了。半個小時後父親醒來,要我扶他上廁所。
  • 遼寧瀋陽:八旬老黨員寫下85篇戰「疫」日記
    這首名為《英雄華夏盡歡顏》的詩句,摘自瀋陽八旬老黨員劉桂華的戰「疫」日記。從2020年1月25日到4月15日,老黨員劉桂華歷經82天,以耄耋之年記下近四萬字的85篇戰「疫」日記。她在日記裡,記錄了一個個逆行而上的戰「疫」人,一樁樁感人肺腑的戰「疫」事。老人把感動寫在紙上,記在心裡,還把這85篇戰「疫」日記裝進了自家的家庭檔案。
  • 中國一線醫生抗擊新冠肺炎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
    中新網上海7月2日電 由中國一線醫生撰寫的抗擊新冠肺炎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讓各國讀者了解中國抗疫經驗和抗疫精神。《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全球預售。仁濟醫院供圖據透露,該書的越南語版、泰語版、印地語版目前已完成版權輸出,日語版和俄語版版權也在洽談中。《查醫生援鄂日記》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呼吸科醫生查瓊芳。該書以一線醫生的視角,完整記錄了上海第一批支援武漢醫療隊68天的抗疫經歷,真實再現了醫務人員和民眾在危難時刻表現出來的無私無畏和善良勇敢。
  • 為什麼李蘭娟院士,值得我們尊敬|戰疫日記
    本期主題:為什麼李蘭娟院士,值得我們尊敬|戰疫日記本專題由百家號創作者「一種記錄」原創,版權歸「一種記錄」所有。以赤子之心,記錄生活、民生和時代,歡迎關注!在2月2日,李蘭娟院士及團隊便到達了武漢一線,在醫院晝夜不停、爭分奪秒地阻擊疫情。根據筆者的了解,出發之前,李院士就表示做好了長期在武漢戰鬥的準備。而抵達武漢後,李蘭娟的院士抗擊疫情的決心再一次體現出來。「她工作太忘我了呀,每天睡3小時」,樹蘭(杭州)醫院副院長湯靈玲對記者這樣說道。
  • 戰疫日記279|整整53天!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告捷 再戰武漢市肺科...
    面對疫情,馳援武漢,我們不計個人安危,迎難而上,我們作為「逆行者」2月2日出徵馳援武漢,奮戰於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我們是江蘇省第3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成員,來武漢整53天。我們將於今天正式結束中法院區的醫療工作,休整後,再轉到武漢市肺科醫院 ,繼續支援。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奮鬥、多少汗水與淚水的拼搏,才換來了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唯有珍惜!
  • 這名武漢小學生的寒假日記讓人感慨萬千……
    近日,一篇武漢小學生的寒假日記在網絡上得到了廣泛關注題為《今年春節的失去與得到》小作者今年上六年級>因父母自除夕開始一直奮戰在防疫一線獨自在家的他有感而發寫下這篇日記記者帶你一起去看看」張墨涵在日記中寫到,「這個春節我失去了一家團聚的年夜飯,當醫生的媽媽大年三十早上就去醫院負責救治發熱病人,應急局工作的爸爸除夕晚上趕到單位疫情防控指揮部值班。
  • 金陵女大舍監冒死寫下的日記 揭秘南京大屠殺!
    揭秘南京大屠殺:湖北女子冒死寫下大屠殺日記  正是她,以日記形式 記錄下南京大屠殺,使之成為揭露這場暴行的重要鐵證 !  84天寫下3萬餘字  1937年12月17日夜晚,一隊日本兵以搜查中國士兵為藉口,闖入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簡稱金陵女大,現南京師範大學前身),強行帶走10多名年輕女學生。  「現在是十二點鐘,坐此寫日記不能睡,因今晚嘗過亡國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