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鄒聖強的辦公室牆邊,立著一張摺疊床,防塵罩上印著「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 」的字樣。從1月21日鎮江三院被指定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到3月14日,鄒聖強在這裡連續住了53天。
這些日子裡,他參與研討制定的醫院「一部八組」方案,推行的「三集三分」理念,為醫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持續、有效的開展,發揮了指導性作用。
在鄒聖強的辦公桌上,放著厚厚一沓A4 紙,上面記錄了他「抗疫」以來的工作進展、疫情分析、所思所感,每一頁都寫得密密麻麻:「第一天,2020年1月21日,周二,8:30監測準備,9: 30市政府緊急會議」;「第二天,2020 年1月22日,周三,15:30接到發熱門診電話,說有7名武漢人乘專車來就診,頓時緊張,立刻前往現場……」到今天(3月21日)為止,這篇「戰疫日記」已經寫了61篇。
「這也相當於我的工作資料,如果有重要的事情,我可以回頭去翻看,了解時間節點。」鄒聖強告訴記者,這是他吸取當年「非典」沒有記日記的教訓,改進了工作方法。17年前,鄒聖強正是鎮江三院「非典」防治工作組的主任,當年的經驗和教訓,也給鄒聖強在這次疫情的應對處理上提供了參考。他深知,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全新考驗,制定規範是頭等大事。
1月21日,鎮江三院被設為定點醫院以後,醫院黨委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了防控指揮部,下設防控防護、醫療救治、後勤保障、督導檢查、生活服務、科研攻關等8個組,醫務人員分工協作,精細化管理。在院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鄒聖強又帶頭推行「集中患者,分區救治;集中專家,分類救治;集中醫療資源,分期救治」的「三集三分」理念,為後續救治工作有序開展奠定基礎。
疫情期間,鄒聖強還手繪了「疫情判斷圖」,紅黑藍色線條上,分別標註了死亡、治癒、確診人數等疫情發展的核心數據。「每次描畫,我的心情都會隨著曲線上下起伏,尤其是有幾天,代表死亡人數的黑色曲線上升,或有武漢的醫護人員犧牲時,就會格外沉重。」但難過之餘,鄒聖強也在靜心反思,「我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十六字要求非常贊同,尤其是『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體會很深」,鄒聖強說,在加深理解的同時,他也不斷將其融入指揮工作中。
「一部八組」組建後,接踵而來的新問題拋向鄒聖強:疫情救治工作開展後,如何預防院感?如果騰空總部院區,方案怎麼做?搬到綜合院部後,診療流程要怎麼設置?
「鄒院長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實地調研。可以說,他的決策依據,都是用雙腿跑出來的。」醫院醫務科科長秦榮華告訴記者,從準備工作開始,包括發熱門診、隔離病區的建設,整個醫療救治流程的設置,鄒聖強都在一線親力親為,「凌晨兩點接到緊急會診電話,他都會和各科室以及專家組成員一道分析病情、提出救治方案,一直忙到早上。」秦榮華說。
正因為有了鄒聖強和同事們的科學預判、主動應對、精準施策,才有效保證了醫院疫情防控的順利開展——早在一個月前的2月22日,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10名新冠肺炎患者就已全部康復出院,全院也實現了三個「零」紀錄:醫護人員「零院感」、確診患者「零死亡」、管理人員「零問責」。
鄒聖強說,這次疫情期間的經歷與感受,和當年「非典」時有很大不同:「我們的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安排部署更加有條不紊,我們的應對更加及時,治療更加專業科學,全國人民更加緊密團結,我相信,距離『抗疫』全面勝利的日子不遠了。」
(來源:江蘇廣電鎮江中心站/馮源 通訊員/楊泠 編輯/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