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應該揚長還是補短?

2020-09-14 芋頭媽咪育兒

前年,我參加了一段父母課堂,育兒專家講座結束後,有個媽媽跟老師諮詢了一些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

孩子的媽媽愁眉苦臉的,我還以為事情特別嚴重。他說,孩子上大班,數學能力很差,10以內的加減法做的很慢,自己快愁死了。老師覺得這個問題不嚴重,於是跟他說,給孩子一些時間多練習就行了。可是她一直唉聲嘆氣,覺得數學成績不好,以後會影響整體成績。專家問孩子有什麼優點麼?一旁的老師說「孩子能很清楚的制定遊戲規則,組織其他孩子做遊戲,班裡很多孩子都喜歡他,他有小領袖的風範,另外,他的動作能力很強,幼兒園的攀巖牆他不費力的都能爬上去,跑步是全班最快的,跳繩也是全班跳的最多的。」

可是老師的話並沒有影響媽媽,她繼續說,她給孩子報了數學輔導班,減少了他的運動時間,以便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好好學習。

關於揚長還是補短的問題,一直有爭議。很多父母不接受孩子的短板,希望把短板儘可能的補起來,在補短上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和時間。而這個孩子媽媽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代表。

直到「習得性無助」概念的提出,大家對這個問題才有了新的認識。20世紀60年代,積極心裡學的創始人馬丁.賽裡格曼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一直在籠子裡被反覆點擊但沒辦法多開的狗,完全放棄了躲避,下一次電擊信號響起了,哪怕實驗者在電擊前把籠門打開,它也不會逃走。相反,他會在電擊到來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

賽利格曼根據這個現象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如果動物在先前的經歷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感覺,即是他們在可以控制的新環境中,也會放棄嘗試。本來可以採取行動來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來,放棄任何反抗。這種消極情緒就是「習得性無助」。

姑且上面的孩子就成為嗯嗯吧!嗯嗯的身上也出現了這種消極情緒。媽媽微提高嗯嗯的數學能力,為他報了輔導班,除了課堂外,每天晚上都給孩子複習數學。當嗯嗯出錯的時候,媽媽就說「我都告訴你幾遍了?怎麼還學不會啊?」嗯嗯特別沮喪,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學不會。嗯嗯喜歡的運動時間縮短了,原來在公園跑跑鬧鬧的時間都用來學數學了,他的情緒也變得越來越暴躁。

待續……………………………

相關焦點

  • 養育孩子,「揚長」和「補短」哪個更重要?
    就像中學時代各位老師都用「木桶效應」來教育我們不能偏科一樣,作為媽媽,是不是也應該用力補足孩子的不足呢?好讓她能裝更多水?木桶效應雖然是由管理學家提出,但在各類教育中也相當流行。問題是,木桶效應真的適用於對孩子的教育嗎?
  • 揚長與補短(木桶原理新說)
    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補短」,後者偏重於「揚長」。不管是「木桶定律」還是「新木桶定律」,都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並且被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班組建設、員工成長、團隊合作等等範疇,木桶的容量則象徵著實力和競爭力。
  • 揚長教育,幫孩子看到自己的積極面
    我們的評價體系也是指向揚長的。我們的日常評價項目很多,都是發現長處的,每個月都有一次評選「揚長學生星」的活動,而且有很多的評價角度:立志、孝親、學習、守紀、運動……每方面的良好表現都不會被埋沒,每項評價都能發現一批好學生。而每年上學期舉辦的「揚長文化藝術節」、下學期舉辦的「揚長體育文化節」,都會大量地展示師生藝術、體育上的特長,切實給更多孩子揚長的機會。
  • 「揚長」還是「補短」?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和教育孩子
    家長們在看到孩子的缺點時,很焦慮。在孩子改正缺點的過程中,感覺進展不大,家長會更焦慮。最後影響親子關係,教育效果得不到保證。長期關注孩子的不足和劣勢上,我們看到的都是消極的東西;當我們眼裡滿是孩子的缺點時,我們感到無助、哀愁和驚恐。
  • 如何面對孩子天生的性格弱點:「揚長」還是「補短」?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優勢,也有自己的性格弱點。父母不要急於改變孩子的性格弱點。父母與其急於改變,不如先坦然地接受。一粒蘋果種子自然會長成一棵蘋果樹,而不會長出梨子或者橘子。作為父母,我們提供肥沃的土壤,讓他們優秀的種子發芽生長。他們有力量去做其餘的事情。
  • 湖南父母課堂|家庭教育如何實現個性化教育的2個前提,您具備嗎?
    隨著「個性化教育」口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再滿足於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優點或特色,能夠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脫穎而出。甚至以孩子日益感到厭倦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為代價,這到底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個性化教育,還是已經在這條路上日益走偏?不管如何,個性化教育不應該是一句口號泛泛空談,也不應該成為家長要求孩子「技能多元化」的招牌,或是成為放任孩子自由成長的名義。
  • 加速教育補短擴容 持續推動優質均衡 海滄區昨召開全區教育大會暨慶祝教師節大會
    海滄教育人深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當前,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海滄正加快一批教育補短擴容項目建設。  「2019-2023年,海滄規劃建設補短擴容項目共41個。
  • 武漢市培英中學十年築出育人「揚長之路」
    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面向「十四五」,作為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普通初中如何主動作為、奮發有為、擔當善為,抓住機遇大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人有長,個個揚長」為辦學理念,以「讓每一位師生成為最好的自己」為辦學宗旨,用十年之功築起「揚長之路」的武漢市培英中學找到了「突破口」。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現代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不夠現代
    ▲ 點擊圖片即可觀看《生命·覺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紀錄片現代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不夠現代,因為我們被傳統的價值觀卡住了,現代教育過於關注物質,你擁有什麼,貌似比你是什麼更重要。歡迎留言分享「 你最想傳達給下一代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將有機會獲得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著作《正見》一本。
  • 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裡的善良,刻在生命裡的堅強
    他的滿腦子都是那些小說人物,不提語文數學如何,最感興趣的是電腦電視,一個人看著激動得嗷嗷叫,興趣是最高明的老師,課本枯燥無味了孩子的想像能力,灰色教育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晚飯後我帶他廣場裡轉圈子,他還是問個不休,宋江何德何能統領梁山?宋江為什麼要投降,為啥要徵方臘?這也是我少年時期所想的問題,還有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 教育孩子時,應該採用何種方式,是「棍棒教育」還是「賞識模式」
    在涉及到教育這個行業之前,很多人都在問同樣一個話題,孩子究竟應該怎麼教育,我認真想了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品格,溫潤的孩子,用棍棒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怯懦,而那些暴躁的孩子採用寵愛式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囂張。
  • 蒙城:半顆門牙被撞掉,對方揚長而去
    被撞學生家長稱,事故發生後,正常思維,應該檢查一下孩子有沒有受傷,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摔倒學生還沒爬起來,另外一電瓶車男子竟直接騎著電瓶車揚長而去。按這個傷來說,並不嚴重,可能對於家長來說,不需要什麼經濟上賠償,但是作為涉事的成年人,在自己駕駛的電動車撞倒一孩子的情況下,哪怕責任方不在自己,停車去扶起孩子、檢查孩子是否受傷是一正常行為,而一溜煙跑掉或許能「免除」自己的責任,但真的能逃得掉自己內心的譴責麼?
  • 孩子的教育應該靠誰?老師還是家長?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應該靠誰?這大概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家長、老師各執一詞,但始終沒有個確切的說法。最近,我跟女兒班級裡兩位同學的媽媽聊天才知道,她們都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責任,家長的任務就是把孩子送進教室,沒有沒有時間也沒有義務輔導孩子學習。但我想說,我們自己孩子的教育不應該指望別人!因為你才是孩子的家長,別人憑什麼要對你的孩子負責呢?
  • 小紅書瞿芳:用人要揚長揚短,不是揚長避短
    在公開答辯現場,瞿芳首次跟大家剖析了在招人用人上犯過的錯,詳盡復盤了決策的前因後果以及小紅書之後在選人用人策略上的調整,其中的一些觀點和做法讓現場聽講的創業者頻頻舉起手機,比如:1、因為創業公司變化快,所以更應該選擇關係型人才資源而非資源型人才,策略型人才而非經驗型人才;    2、核心高管的offer,應該創始人自己談;    3、不要總是揚長補短,要揚長揚短
  • 聚焦西部教育信息化,總結停課不停學經驗教訓——第二屆中國西部教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
    他指出,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定義學習,思考技術如何賦能教育。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網際網路教育實驗,線上教育也經歷了一次真正意義的&34;。雖然實現了&34;,但在硬體建設、資源整合、質量評價、隊伍素養等方面,與現有的技術和時代要求還有差距。後疫情時代,教育同樣需要&34;。要把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重構學習中心和學習流程。
  • 信息化如何改變西部教育?第二屆中國西部教育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他指出,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定義學習,思考技術如何賦能教育。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網際網路教育實驗,線上教育也經歷了一次真正意義的「大考」。雖然實現了「停課不停學」,但在硬體建設、資源整合、質量評價、隊伍素養等方面,與現有的技術和時代要求還有差距。後疫情時代,教育同樣需要「新基建」。要把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重構學習中心和學習流程。
  • 深晚關注 | 「傑揚教育」杯第二屆深圳故事老師大賽啟動
    大賽由深圳市教育局指導,深圳市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深圳教育報刊總社、深圳新聞網主辦,媽媽娃娃雜誌社、深圳市傑揚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承辦。「傑揚教育」杯第二屆深圳故事老師大賽將持續4個月,深圳市近1700所幼兒園的15萬名在崗教師均可參加。大賽將決出冠亞季軍各1名,金獎7名,銀獎20名,銅獎70名,以及最具人氣獎、最具表現力獎和優秀組織獎等。
  • 讓每個孩子走向人生的正循環
    孩子是一張空白的紙,充滿了無限可能,你一開始往上畫上了什麼,孩子就很可能以那條路徑為底色擴散出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