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參加了一段父母課堂,育兒專家講座結束後,有個媽媽跟老師諮詢了一些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
孩子的媽媽愁眉苦臉的,我還以為事情特別嚴重。他說,孩子上大班,數學能力很差,10以內的加減法做的很慢,自己快愁死了。老師覺得這個問題不嚴重,於是跟他說,給孩子一些時間多練習就行了。可是她一直唉聲嘆氣,覺得數學成績不好,以後會影響整體成績。專家問孩子有什麼優點麼?一旁的老師說「孩子能很清楚的制定遊戲規則,組織其他孩子做遊戲,班裡很多孩子都喜歡他,他有小領袖的風範,另外,他的動作能力很強,幼兒園的攀巖牆他不費力的都能爬上去,跑步是全班最快的,跳繩也是全班跳的最多的。」
可是老師的話並沒有影響媽媽,她繼續說,她給孩子報了數學輔導班,減少了他的運動時間,以便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好好學習。
關於揚長還是補短的問題,一直有爭議。很多父母不接受孩子的短板,希望把短板儘可能的補起來,在補短上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和時間。而這個孩子媽媽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代表。
直到「習得性無助」概念的提出,大家對這個問題才有了新的認識。20世紀60年代,積極心裡學的創始人馬丁.賽裡格曼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一直在籠子裡被反覆點擊但沒辦法多開的狗,完全放棄了躲避,下一次電擊信號響起了,哪怕實驗者在電擊前把籠門打開,它也不會逃走。相反,他會在電擊到來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
賽利格曼根據這個現象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如果動物在先前的經歷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感覺,即是他們在可以控制的新環境中,也會放棄嘗試。本來可以採取行動來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來,放棄任何反抗。這種消極情緒就是「習得性無助」。
姑且上面的孩子就成為嗯嗯吧!嗯嗯的身上也出現了這種消極情緒。媽媽微提高嗯嗯的數學能力,為他報了輔導班,除了課堂外,每天晚上都給孩子複習數學。當嗯嗯出錯的時候,媽媽就說「我都告訴你幾遍了?怎麼還學不會啊?」嗯嗯特別沮喪,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學不會。嗯嗯喜歡的運動時間縮短了,原來在公園跑跑鬧鬧的時間都用來學數學了,他的情緒也變得越來越暴躁。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