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優勢,也有自己的性格弱點。父母不要急於改變孩子的性格弱點。父母與其急於改變,不如先坦然地接受。
一粒蘋果種子自然會長成一棵蘋果樹,而不會長出梨子或者橘子。作為父母,我們提供肥沃的土壤,讓他們優秀的種子發芽生長。他們有力量去做其餘的事情。
大自然之母始終在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擔負著責任。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少一點擔心,不用整天想著如何改變他們。更多的信任對父母和孩子都有幫助。[1]
如果父母坦然地接受孩子的性格弱點,那麼,孩子的性格弱點會逐漸轉化為高貴氣質。池莉在《來吧,孩子》中講述了她「培育女兒」的故事。作為母親,她提出了一個真實的問題:如何「面對孩子天生的性格弱點」?
她的思路是:讓孩子的「性格弱點」轉化為「高貴氣質」[2]。那個寡言少語謙讓得有點自卑的孩子,原來不是性格的弱點,因為它隱含了高貴的種籽。
若能夠讓自己的孩子保持善良、高貴的氣質,保持「渾然大度的忍與讓」,這就是母親能夠給予孩子的「最金貴的東西」。
在四處都充滿生存競爭的環境中,每個人都需要維護自己的利益,爭取自己的權利。可是那些善良而有高貴氣質的人,才是真正的勝者。
長善救失或揚長補短是有意義的,但是,「長善」比「救失」更重要,「揚長」比「補短」更重要。
01
不要讓孩子放棄自己的長項而長時間地鬱鬱寡歡地補救自己的短處。特長發展比全面發展更重要。
讓孩子充分發揮他的「特長」和「優勢」,以自己的特長發展帶動自己的全面發展。
用「書山有路勤為徑」來鼓勵孩子,但不要用「學海無涯苦作舟」來恐嚇孩子。勤奮是必要的,但不必過於刻苦。
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勤奮;在自己不感興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刻苦。
一位經濟學家他的孩子提出的建議是:「千萬不要在你沒興趣的領域追求成功,因為你得跟那些真有興趣的人競爭。沒有興趣,你怎麼爭得過人家?」[3] 這是做父母的人留給子女的最好的建議之一。
所謂的「片面發展」不僅不是成長的障礙,反而是成長的基本秘密。家長和老師需要考慮的教育思路是:如果孩子已經顯示出自己的特長,那麼,家長和老師應該尊重和愛護孩子的特長。在尊重和愛護的前提下引導他順便學習其他的科目。
如果孩子尚未顯示出自己的特長,那麼,家長和老師應該鼓勵他發展「多方面興趣」,通過「多方面興趣」逐步聚攏、聚焦,從「多方面興趣」中選擇一項或幾項興趣,作為自己的特長和優勢。
02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形成自己的特長?
第一,人的成長需要有成就感。成就感贏得他人的賞識。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獲得他人的賞識,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足夠的成就感,孩子就會厭學、逃學、輟學。
第二,人只有通過自己的特長才能帶動全面發展。沒有特長的發展只是平均發展,不是全面發展。任何存在都顯示為中心和邊緣的關係。沒有中心的存在是虛假的存在。
第三,人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特長才能擁有成家立業的力量,孩子的特長將成為孩子將來的專業。即使不能成為他的專業和職業,他的特長也會成為他的業餘愛好。
有特長並由此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既沒有特長又沒有自己的業餘愛好的人,是不幸的。
不會玩的孩子,可能是真正的差生。
來源: 新父母教育,如涉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