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意義就是心的修行

2020-12-20 染心閣

行走的意義在哪裡?不在於能欣賞多麼美麗的風景,品嘗多麼可口的美食,而在於——行走,是心的修行。

然而,修行不是為了讓自己遠離生活,眾叛親離,成為古怪的人,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得更好,和自己、身邊人、他人、社會相處得更包容,更圓融。

什麼是心的修行?用心去感知大不同的世界,開眼界,長見識,拓寬心房,提升覺知,增長智慧。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有慈悲,有智慧,有願力,有力量,每個人都可以度己度人。

那些相信我們、需要我們、找到我們的人,都是有緣的眾生。儘可能地給他們慈悲之愛,溫暖,力量,即是度人。

我們總是被俗事纏身,被人牽絆,離不開,放不下,捨不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其實不是因為沒有時間,也不是因為缺少外出的費用,而是——放不下。

其實,學習和領悟,是認知自我和外界的必經之路,當你對自我和外界認知越多,就越不會設限,因為你能在自我和外界之間找到更多的連結,當你懂得把握這些連結,會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於是,修行這個詞便在無意間被人們賦予了文藝的格調。基於此,不僅要反思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會對修行之事如此嚮往且痴迷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從「修行」本身的概念說起。雖然經文中對修行的要求有深淺之別,但皆是希冀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發善心、行善事,通過萬千人事來磨練性功,最終可以可以達到慈心下氣、悲憫人天的修行境界。相比起前一所述,此處所指的修行更具有社會普適性。也即是說,只要把修行的理運用得當,每個人都能從此等修行中獲得益處。從常理以及宗教感情上來講,看到有越多的人對修行事感興趣,這本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 修行,就是修煉一顆感恩的心
    人生就是吃一塹,長一智。你可以一無所有,但絕不能一無是處。人生的歷程,就是欲壑漸少,追逐遞減;命運的深層次意義,就是要學會放棄和等待,放棄一切喧囂浮華,等待靈魂慢慢地安靜。用慈悲的心體貼關懷,用慈悲的眼看待萬物,用慈悲的口隨喜讚嘆,用慈悲的手常做善事,即使一無所有,也足以安身立命。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無論成功與失敗,大多數的人卻在圖畫中忘記了最初的那個純真的夢。15、人,空手而來,空手而回,一切都是世界的恩賜。這些恩賜沒有一樣是壞的,我們該感激。
  • 修行:如何生清淨心?
    我們要如何來生出清淨心呢?釋迦摩尼佛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言辭簡潔優美,直指人心。修行的意義是為了讓個人最終體悟實相,也可以把實相稱之為如來本性、本心。其實本心一直都在,因為有本心的存在,我們才可以去覺察世間的種種。但是這個本心是極為特別的存在,它並非眼、耳、鼻、身、意所能認識的,它不在身體內也不在身體外。但常人誤以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就是真相。
  •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這就是所謂的「萬法唯心造」。心靈的一切問題,追到根子上,其實都只是心自己的問題。世間種種無論怎樣險惡,只要我心不動,便奈何不得我分毫。人們常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那,工作與修行可以兼得嗎?當然可以!三個王陽明的小故事,告訴你工作與修行如何完美配搭。老祖宗真是太智慧了!
  • 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認為我在修行
    而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立一個」我在修行」的知見,在此意識觀念主導下,修為越」深」,我、法二執的習氣越重。眾生之所以有輪迴之苦,皆因不知性妙體淨的常住真心,用諸不真妄想,認妄識為心。因不識本心,修行落入以妄止妄的生滅意識中,雖暫息了餘妄,但」我執」也越髮根深蒂固。執著有一個能修行的」我」,必然會有一個所修行的」法」相對應,於是」法執」也難以避免了。這種在作意立見下修行的結果,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於他人言行中所表現出的我執和法執,能很輕易的覺察到,並頭頭是道的說出一段契合經論的道理來。
  • 佛法開示:什麼是修行,如何具神通,如何理解修行的意義
    禪林告訴他說:是的,就是如此了,所以你明白了吧。他當時又疑惑了。其實他這樣的回答沒有錯,但是他執著在後面部分了。要是仔細的想一想,答案就出來了。神通或者諸佛菩薩的保護取決於我們修行。這就是源頭,修行就是這個根源。這就是答案。如何修行呢?答案也非常的明顯,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
  • 從事中醫,順道而行,就是修行!
    作者:董洪濤修行,不是非要靜坐,也不是非要遠離塵世。當在人間,當去做事,當去利益他人,從中安和己心。我是一名中醫人,我熱愛中醫,我堅持認為:從事中醫,是一項高尚的工作。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培養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普通工作尚且如此,更何況中醫是稟承天地之道的工作!作為中醫,當把從事中醫看作是助人為樂,是提升身心修養的需求。
  • 修行心備三心:靜心、內心、耐心!
    一、修行首先是要靜心! 人生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入定,只有入定才能發慧、才能出離! 而入定就一定要靜心,所以修行首先就要靜心。 我們的心太散,說明了我們的欲望太多了,攀緣心太強了。那又如何靜心、如何修行呢? 人人都知道,修行要的就是放下,正所謂「沒把死心掛心頭,就很難入道」。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修行次第與彌勒法門
    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敘述結構與修行次第此經的敘述結構,可以略分為兩種切入的角度:一是經文推演的敘述結構,二是佛法分析的敘述結構。前者,是屬於經綱的經文綱領;後者,是屬於內容的應機漸說。本文一分二途的介紹,是有利於解析的明白,以下即從此開始分析此經的結構。
  • 旅行,也可以是一場修行,關於愛情,或者生命
    因為旅行,就是一場修行,能夠把身心修出苦海的人,才能得到「復活」的機會。 在不停的行走中,她放下了情感的重負,輕身前行,最終獲得身心的解脫,也最終獲得新的幸福。 希臘說:「一生中,我們總會遇上太多告別,我已經很習慣輕鬆說再見,然而今天,當我們在彼此胸前畫著十字,相互親吻對方的手時,我知道有些人一轉身,也許就是一輩子。」
  • 做父母,就是一場修行
    閨蜜鍾曉芹看到後替她委屈,她卻淡淡地說:「沒什麼的,這是我當媽的修行。」有了孩子之後,我媽跟我說,你以後就會如同端著油行走。什麼叫端著油行走呢,就是每一步你都得小心翼翼,稍一不穩,那油就會潑出來。我覺得這個比喻太形象了,自從當媽以後,哪個女人不是縛手縛腳,如履薄冰?深怕踏錯一步,傷到了那個小冤家。自從有了小茗之後,我感覺自己就徹底懂得操心了。
  • 【修心】凡心所感,皆是心相!修行絕不是為了找到所謂的 "好感覺"
    心的一生就是個不斷投射與回收的一生,它收到的禮物沒有一件不是它投射出去的返回。注意到心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它一生所有的「給」與「收」都發生在它的內部,一切都是自我循環。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外來的,也沒有什麼東西真正拋出去過,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心中。
  • 人生修行重在修心,修得平常心足矣,百年好合就是用心修行的善果
    活著就是一種修行,修行重在修心人活著不是靠身體,而是靠心,心是一塊田,心田上的百合花,要靠自己去播種,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活著就是一種修行,修行重在修心,修得平常心,無時不快樂;修得滿足心,無處不幸福,「百年好合」就是用心修行的善果。
  • 正能量:其實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修出一個平靜的心
    1.一個人,一顆心,一生等待。一個人,一座城,一生心疼。一個人,一條路,一生孤單。哭的時候沒人哄,我學會了堅強;怕的時候沒人陪,我學會了勇敢;煩的時候沒人問,我學會了承受;累的時候沒人可以依靠,我學會了自立。一個人、如果不堅強,軟弱給誰看。2.其實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修出一個平靜的心。
  • 修行必備三心:靜心、內心、耐心!
    一、修行首先是要靜心!人生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入定,只有入定才能發慧、才能出離!而入定就一定要靜心,所以修行首先就要靜心。我們的心太散,說明了我們的欲望太多了,攀緣心太強了,那又如何靜心、如何修行呢?
  • 自己始終平靜安穩就是修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表現形式和輸送渠道都各不相同,真正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始終能夠平靜安穩,不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就是最好的修行。一如既往就非常不簡單,並不是沒有喜怒哀樂、而是內心不動,一切行由心生,心不動不疏導行,無有無常、皆是有常。
  • 智慧活法 | 王陽明: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俗人眼中,修行應是找個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廟靜寺的深山老林,靜坐,練練瑜伽,讀讀佛經,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聖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岡仁波齊,冒著生命危險轉上幾圈。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
  • 佛性不是修行才有的,持戒就是守志,這念心清淨自在,道就現前了
    「至道」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受持五戒屬於人道,力行十善屬於天道;契悟了四諦、十二因緣,並依之修行,就是聲聞道、緣覺道;實踐六波羅蜜,就是菩薩道。然而,這些文字都不是至道。什麼才是至道?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無取無求、不生不滅,當體即是、動念乖真,一法不立、一法不離,這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所以,體悟這念心,才能「會其至道」。
  • 自己不給別人帶來煩惱就是修行
    生活中,因我們的存在、所說的話或做的事給身邊的人帶來煩惱,都是內心把自己安住在一個位的上面,分別心促使言行有所差異而帶來對外界不同的知見造成的。這個世界有我們或無我們都是客觀本性的,只是我們內心認為我們怎麼樣,應持無我之心來修行自我,這樣自己和他人不會煩惱。
  • 人生是一場修行,我們在這條路上如何才能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稻盛和夫認為,心從裡到外由真我、靈魂、本能、感性、理性這5個層次組成。而人的核心是真我。而所謂的真我就是脫離一切世俗的本我,也就是所有人都追尋的真善美。這樣一說也不難理解。很多窮人窮其一生去積累財富。可是當自己真正變成富人的時候,卻並不覺得幸福。有的人傾其所有去愛一個人。但是當他真正得到的時候,也並沒有覺得得到了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