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控交互的未來:用你的腦電波進行營銷

2020-12-14 果殼網

從位置信息、通訊錄、日曆、照片相冊到搜索請求,軟體開發者和科技公司使出渾身解數從用戶的網絡行為中了解人們的喜好,從而有針對性地投放廣告。來自智慧型手機軟體的數據在經過第三方公司處理後,可以描繪出一個準確得嚇人的你。經過分析,科技公司可以越來越準確地預測你明天要幹什麼。根據博客 Future Tense 的作者瑞恩·加拉格爾為《衛報》撰寫的報導,全球第五大防務承包商 Raytheon 開發了一款叫做「RIOT」(快速信息疊加技術)的軟體。這套軟體可以從社交網絡上採集大量的數據,然後整合在一起。通過讀取隱藏在手機照片中的位置信息,RIOT可以定位出我們去過哪些地方,並準確地預測出我們還會去什麼地方。不管使用者是誰,RIOT都會將這些信息詳細地呈現出來。其他幾家公司則通過比較用戶的旅行習慣與其好友的位置信息來提高這些預測的準確度。

隨著數據挖掘技術變得愈發流行,世界各國政府也開始採取措施打擊那些可疑分子。谷歌就因收集不安全信息被罰7百萬美元罰款。但這其中的利益卻遠遠超出立法者的想像。新的消費電子產品層出不窮,卻並未得到足夠的監督。其中的一些設備甚至可能侵犯我們最私密的隱私信息:大腦。

人腦-電腦交互技術在醫學界與研究領域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應用歷史。但在過去的幾年中,這項技術以驚人的速度走出了實驗室,開始進入消費市場。這項技術可以記錄人腦的活動,並將這些信息傳送給電腦。隨後電腦會使用軟體將這些信息破譯成相應的信號或指令。

這其中最常見的一項技術是腦電圖,它被廣泛應用在醫學診斷上(對癲癇的診斷尤其有效)。而現在,這一技術有了更廣泛的應用。一臺腦電圖設備通常包括一套可以佩戴在頭部的電極,這些電極可以探測到大腦活動產生的電信號。雖然腦電圖技術無法像傳說中的巫師一樣閱讀你的大腦,但它的確可以揭示很多信息,比如使用者的注意力水平和情緒狀態。比如貝塔波通常與興奮、注意力集中和壓力相關。大腦信號(又被稱作P300反饋),通常在識別出一張熟悉的面孔或物體時出現。對這一反饋的研究十分充分,它被心理學家和研究者廣泛用在臨床研究上。與其他的大腦掃描技術(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相比,腦電圖設備憑藉其成本低、重量輕,並可以採集實時數據的優勢,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在醫療領域,醫生一直想用人腦-電腦交互技術來幫助那些全身癱瘓,但大腦仍可以正常工作的病人。通過在頭部佩戴一套腦電圖設備,科學家們可以識別病人腦中的信號。比如當病人想「舉起左手」或說「你好」時,腦電圖識別設備可以將這些信息傳輸到義肢、輪椅或者語音生成器上,幫助病人完成任務。

科學家還可以使用人腦-電腦交互技術來治療一些神經功能失調症,如注意力不集中和抑鬱。2012年夏天,OpenVibe2發布了一款為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們設計的注意力訓練遊戲。這款遊戲的情景設置於一間虛擬教室,在這裡,使用者們要完成從注意一張卡通畫到尋找一個特殊物體等一系列任務。與此同時,遊戲會製造一些刺激來使使用者分心「如一輛卡車開過,或狗叫聲」。使用者佩戴的腦電圖設備會測量使用者的注意力水平,當他們走神時,屏幕上的物體會變得模糊,從而強制使用者重新將注意力放到他們要完成的任務上來。

過去幾年中,腦電圖設備的成本降低了不少,消費級設備也越來越便宜。只需要花100美元,你就可以買到一套可以運行多款第三方軟體的娛樂用腦電圖儀。與此同時,隨著使用人腦-電腦交互技術的軟體逐漸增多,一個專門的應用市場也發展了起來。這些軟體中既有遊戲,也有自我監控工具和虛擬鍵盤。OCZ科技公司開發了一臺不需要用手就可以操作的電腦遊戲「手柄」。另一家腦電圖設備開發商NeuroSky最近則發布了一份指南,指導遊戲開發者將人腦-電腦交互技術用在遊戲設計中以增強遊戲體驗。(如在玩家注意力不集中時釋放更多的殭屍)

除了軟體開發商,汽車製造商也在探索使用腦控交互技術探測駕駛員的疲勞程度,以縮短他們的反應時間。在這些應用的基礎上甚至還誕生了一個神經市場營銷產業。其中的市場研究者們使用這些人腦-電腦交互設備中的數據來測量實驗對象看到不同廣告和產品時的注意力水平和情緒反應。但這些工具真的有用嗎?儘管很多科學家對此表示懷疑,市場營銷公司卻繼續不遺餘力地將這些技術推銷給消費者。

這些設備給我們的信息對軟體開發公司、廣告公司和用戶都很有用。廣告公司可以探測到用戶是否注意到了某條廣告,還可以知道用戶看到廣告後反應如何。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手機中的應用就可以在人們感到飢餓時推薦餐廳,或者根據情緒選擇音樂播放列表。

但就像其他通過智慧型手機採集到的數據一樣,這些設備產生的數據帶來的影響可能遠遠不止幾條惱人的廣告而已。醫療保險公司可以使用腦電波數據記錄用戶的精神壓力水平,並據此計算出給你的免賠額度。銀行早就開始用數據挖掘技術決定客戶的信用度,而保險公司也在使用GPS數據來計算保費。如果有了這些設備,尤其是當它們收集到的數據量足夠大時,保險公司就可以據此識別出那些可能會導致自殺、抑鬱或精神波動的信號。這些對我們來說最為私人的信息,確實保險公司獲得盈利的基礎。

這些擔憂其實相當現實。在去年8月的USENIX安全會議上,研究者演示了如何使用這些早期消費級設備來誘導佩戴者提供他們的個人信息。僅靠測量佩戴者對特定數字、詞組和日期的反應,就可以大大提高猜中佩戴者的個人密碼和生日的機率。


也許未來的應用在安裝時會需要你提供這些權限,比如讀取你的大腦記憶、體溫、飢餓情況等等。圖片來自Grady Johnson 與Sean Vitka

人腦-電腦交互技術還給司法機構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家叫做 Government Works 的公司正在開發一款用於測謊和犯罪調查的人腦-電腦交互設備。他們表示通過測量受試者對某些問題和圖像的反應,可以揭示他是否知道某些特定的信息或者事件(從而可以得出如受試者是否到過犯罪現場等結論)。按照某家人腦-電腦交互設備製造商的說法,通過這些設備採集到的證據已經被用於刑事判決。雖然還不能肯定地表示這些設備是否可靠,但已經有許多這樣僅僅憑藉這類不夠確鑿的證據就作出草率判決的先例了。

我們並不是要阻礙科技創新,也很期待可以像《星球大戰》中的傑地武士一樣用原力開門或用意念玩憤怒的小鳥的那一天的到來。但現在,應該好好想想是誰在控制我們手中的設備,誰又權獲取這些設備上的數據,還有這些數據又是被拿去幹什麼。可以了解使用者注意力水平和情緒狀態的實時數據對於開發者、廣告商和我們用戶來說都十分重要。而問題的關鍵,是這些信息會不會像其他個人信息一樣,為了投放更準確的廣告或者使用更便宜的服務而被提供、獲取、購買或者偷竊。

現在的隱私標準還遠遠不夠完善。你也許會覺得醫療隱私法律可以保護這一類敏感信息不被濫用,但現實並不是這樣。這些法律只適用於一小部分的公司和個人:醫療服務提供商、健康保險公司,還有那些替這些公司服務的機構。所以,其他大部分的公司都可以將腦控交互技術採集到的信息——也許是你大腦中的實時信息——賣給別人而不會受到任何監管。

司法部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是執法者無需任何許可,就有權獲取用戶向移動通信公司提供的任何數據,包括那些連通信公司內部員工都不會查看的數據。這其中包括被動背景數據,如手機基站的準確位置。儘管司法部去年在最高法院輸掉了一個類似案例,他們仍然堅持說他們有權訪問移動通信公司採集的大量用戶位置信息,還更進一步表示有權要求通信公司提供未來的位置信息。支持他們的是1986年通過的一項十分過時的法案。

未來的Yelp關心的也許就不只是你的位置了。你的腦電波可以幫助它提供更加誘人的推薦,而你卻可能會在不完全了解這些信息重要性的情況下,就稀裡糊塗地提供了自己最私密的信息。檢察官則可能使用這些信息作為旁證:「被告聲稱他沒有生被害者的氣,但他的腦電波給出的結論卻恰恰相反。」如果法律系統不及時更新,等到這些無比私密的信息帶來的問題慢慢出現時,個人隱私將像現在一樣毫無保護。

 

相關的果殼網小組

 

文章編譯自:Slate It’s Like They’re Reading My Mind

作者:Grady Johnson and Sean Vitka
文章題圖及圖片:Slate

相關焦點

  • 用腦電波操控機器,科幻電影變現實,腦控技術誕生了!
    用腦電波玩遊戲,相信這是很多小夥伴的夢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黑科技只存在電影,不過最近這種技術出現了,根據消息指出在2018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開發出了全球首套適用於,在軌環境下的腦一機交互系統,通過腦電波採集,實現操控電腦或者機器。
  • 腦控屏蔽器(腦電波屏蔽器)擺脫腦控,讓您恢復安靜的世界
    在腦控受害者眼中,他們認為是有人人為使用高科技設備,以遠距離向他們的大腦發射可轉換成影像、聲音、動作指令的電波,導致其大腦中產生一些影像、對話、場景,以及導致其產生一些匪夷所思、無法控制的舉動,例如傷害自己或者傷害別人。腦控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使人們陷入痛苦之中。
  • 看得見的腦電波有多神奇?《極客出發》揭秘「腦控技術」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極客出發》上周日在央視財經頻道首播後,節目中所展現的VR黑科技讓觀眾大開眼界,本周日晚的第二期節目將聚焦更為神秘的腦控技術,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高博與央視名嘴撒貝寧分別帶領兩支頂尖腦控技術團隊,通過神秘黑屋、腦控購物、家電改造三個環節全面破解「腦控」的秘密。
  • 採集腦電波!腦控機器人或許能"讀"你的心思!
    vodfile8.news.cn/data/cdn_transfer/D3/B0/d314997b6b88904f5769338289bf54ebe6676fb0.mp4; 採集腦電波!腦控機器人或許能"讀"你的心思!
  • 用腦電波定製衣服音樂成時髦
    從腦波控制機械臂到意念控制輪椅,再到腦控滑鼠,「腦機交互」這個概念讓普通人聽起來感覺很專業,距離日常生活也很遙遠。但是,科學界對腦電波的研究卻一直在向我們的日常靠近,腦科學的前景讓人充滿了期待。不久前,來自美國的「Building 8」研究團隊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靜默語音系統」,這種技術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直接用腦電波打字,以及用皮膚來接受語音。
  • 腦電波技術新突破 讀心術/腦控將成真
    (原標題:腦電波技術新突破 讀心術/腦控將成真)
  • 腦電波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導讀: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觸角的延伸,大腦——這個人體中最神秘的器官正逐漸展現出其更新奇的一面。本文作者,就在近期訪問一家腦電波高科技應用公司時,通過腦電波的測試和體驗,揭開了一部分腦電波如何指揮人的自主意念,在大腦皮層、網際網路、伺服器、機器人之間自由穿梭的秘密,描述了腦電波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場景,並對人機互動的未來做了大膽的猜想。
  • "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21世紀被稱"腦科學時代"
    原標題:「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圖為癱瘓病人通過腦控技術操縱機械手臂給自己餵食巧克力。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科技電影中主角用意念移動物體的場面時常讓人心潮澎湃,如今這已經不再僅僅只是一種幻想。信號被傳遞到電腦之後,由特定軟體對照人體運動模式進行解碼分析,並生成操作機械手臂的代碼。   無獨有偶,韓國高麗大學的研究小組也致力於幫助癱瘓人群獲得活動的能力,為此他們研發出一款先進的外骨骼機器人。這款外骨骼機器人通過腦電波接口測量信號並讀取用戶的腦電波,再由信號處理系統篩選出正確指令並給信號分類。最終,通過匹配分類腦波與大腦發出的信號,確定外骨骼機器人的運動方式,完成用戶的指令。
  • 什麼是腦電波?意念控制,離我們還有多遠?
    1929年,德國人Berger才真正記錄到人類的腦電波,並製作了第一張人腦腦電圖。腦電波是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腦電波監測廣泛運用於其臨床實踐應用中,如:常規腦電圖、動態腦電圖監測、視頻腦電圖監測。通過對於腦電信息的分析解讀,將其進一步轉化為相應的動作,這就是用「意念」操控物體的基本原理。
  • 解開「腦電波控制」的虛偽面紗
    2016年3月31日,網絡上的一篇名為《鄭州教師校內墜亡,校方稱其自稱被人「腦控」》的新聞中寫道「當事人跳樓的當天上午,學院領導打了電話,稱自己被』腦控『「。網絡上有一些腦控受害者聚集的論壇、社群等,在腦控受害者眼中,他們認為是有人人為使用高科技設備,以遠距離向他們的大腦發射可轉換成影像、聲音、動作指令的電波,導致其大腦中產生一些影像、對話、場景,以及導致其產生一些匪夷所思、無法控制的舉動,例如傷害自己或者傷害別人。以上的這種觀念,該淘汰還是淘汰好了,根據達爾文進化論,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進步。
  • 檢測腦電波信號獲取意念 國產腦控機器人如「阿凡達」
    幾年前,在電影《阿凡達》中,用腦電波控制軀體的技術讓人震撼不已。如今,科研人員正努力將這項技術變成現實。在老齡化加劇的今天,如果有一輛輪椅,不用動手便可帶你去任何地方;如果有一個餐桌,主動為你送上美食,那將是何等輕鬆自在的生活。
  • 《極客出發》揭秘"腦控技術" 腦電波到底有多神奇
    「腦控」的秘密。「腦控技術」,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電腦對人體腦電波的識別分析,實現大腦對電子產品的直接控制。本期節目一上來極客們就對兩位測試官進行了注意力測試,他們佩戴上智能頭環,用意念操縱桌子上的腦控玩偶。可是一開始兩人都沒有掌握要領,緊緊盯著玩偶,玩偶就是不動。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小撒操作的玩偶成功動了起來,經過極客的一番解說之後才明白,原來人們看不見的腦電波經過這樣的測試實現了可視化。
  • 這就是未來三大AI交互技術!
    也就是說,人機互動技術是連結"人與工具"的橋梁,啟動工具動作驅動場景,它是人工智慧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也決定未來生活工具的使用方式! 1、什麼是人機互動技術?
  • MIT研發腦控機器人 識別腦電波最短只需10ms
    (原標題:MIT研發腦控機器人 全新機器學習算法識別腦波只需10ms)
  • 腦科學 | 這可能是關於大腦工作原理最詳細的圖解了
    本文作者,就在近期訪問一家腦電波高科技應用公司時,通過腦電波的測試和體驗,揭開了一部分腦電波如何指揮人的自主意念,在大腦皮層、網際網路、伺服器、機器人之間自由穿梭的秘密,描述了腦電波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場景,並對人機互動的未來做了大膽的猜想。日前,我剛剛訪問了一家可以利用腦電波控制機器人的高科技公司。
  • 腦電波可以控制意念!未來可期!
    有兩位嘉賓做的事情很簡單,即通過腦控裝置引爆氣球。頭環的使用效果因人而異,腦力越好,進入狀態越迅速,也會越快地引爆氣球。嘉賓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嗎?是佛大學腦科學中心在讀博士生韓璧丞團隊設計的一款腦機融合設備,專門用來檢測與「關注」有關的腦電。這是一款簡化的腦電檢測儀,它只有3個電極,攜帶方便,樣子還蠻「酷」。真正臨床上用的記錄「腦電圖」的腦電儀有64 或者128個電極,通過一個頭套戴在頭上。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指通過在人或其他動物的顱骨表面安裝電極,進行非侵入性地記錄大腦整體電活動的電生理檢測方法。
  • 「回車科技」運用腦電波掘金未來
    未來,「回車科技」將沿著腦波產業鏈繼續掘金,「我們相信腦電波未來會創造一個極大的價值,這個技術總有一天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便利和革新,」易昊翔說。  「意念控制」技術  「回車科技」CEO易昊翔的創業團隊是一家專注腦電波硬體產品研發的本土企業,研究的就是意念控制技術。在這家公司裡,集結著一批來自浙江大學等高校相關實驗室的工科技術男。
  • 腦電波與VR結合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2016年是VR元年,這一年伴隨著資本和媒體的鼓吹,VR/AR產業火得一塌糊塗,行業內外的人都在VR/AR的說,更有業界人士預測VR/AR是未來的趨勢,關於VR你知道的到底有多少呢?EEGSmart算法技術在VR領域的作用EEGSmart的腦電波算法技術植入到VR設備中,可以實現使用意念超控虛擬場景中的角色或者物品,使得人們對VR的體驗更真實刺激。
  • NeuroHz:如何通過腦電波對產婦抑鬱症進行音樂治療? | 創業
    NeuroHz 是一個基於智能耳機採集腦電波數據,給用戶生成個性化治療音樂的健康服務平臺。用戶戴上該智能耳機,其就可通過腦電波數據反饋,檢測到自己的情緒,從而推薦最合適的治療音樂,通俗的來講就是意念的反饋。祝文偉解釋道,意念是人腦思維時產生的生物腦電波,是大腦在活動時,由神經元同步發生突觸後的電位總和形成的。
  • 用意念打字?天台這位80後率團隊研發腦-機接口
    使用者只需頭戴腦電帽,雙眼盯著電腦屏幕,就能用意念打字。此項技術的研發團隊負責人天津腦科學中心主任助理、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許敏鵬副教授(天台鄉賢)介紹,實現意念打字的核心技術就是腦-機接口。來看一段早前視頻:針對該視頻,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助理教授許敏鵬介紹道,簡單來說,視頻中的腦控智臂機器人系統「哪吒」(這是目前國際上最大指令集高速BCI系統,由我國獨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目前採用的是反應式腦機接口,通過戴在劉子恆頭上的「電極帽」捕獲頭皮腦電波,經過解碼確定大腦的意圖指令,從而執行機械的相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