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通過公司內部提拔至財務經理崗位的新手,常常會對如何從務實轉為務虛感到迷茫。剛剛進入到一個新的崗位,很多事情沒有辦法理清頭緒,對於財務部的工作規劃也無從著手。對於此類新手,希望可以從以下我的一些感悟中得到啟發。
現如今,網絡上對於財務部應該做什麼的文章五花八門,有推崇業財融合的,有崇尚資本運作的,等等。但是,我認為財務工作應該「聚焦主業」。
財務部的主業是什麼?《企業會計準則》已經給出了答案:「核算」和「監督」。對於「核算」和「監督」,我認為先「核算」後「監督」。在做好「核算」的基礎上發揮「監督」職能。
如何做好「核算」?核算核算先核後算。「核」是審核,審核業務的合規性,審核各類原始憑證的真實性。「算」是記錄,根據審核的合法合規的原始憑證,真實地記錄各項業務。儘可能地兼顧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的需求,在無法兼顧的情況下,側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
圍繞「核」與「算」,財務工作如何開展?
要「核」先要有依據。那些可以作為「核」的依據?《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等。所以,財務經理履新第一步是梳理現有的財務管理制度,查漏補缺,讓「核」有據可依。
在業務合規的基礎之上,如何規範地去「算」呢?那就要確定公司採用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規範科目核算的要求,從而保證各業務單元財務核算要求一致,數據科比。
在做好「核算」基礎上,切實履行「監督」職能。
要履行「監督」職能呢個,就要有區分「好」與「壞」。要區分「好」與「壞」就要建立比較的標準。比如:年度預算就是比較公司年度運營情況好、壞的標準,行業標杆就是比較公司所處行業地位的標準。同時,也可以根據公司管理需求,設定比較標準。比如:採購業務可以設定到貨的及時率、到貨合格率、採購降本百分比等;生產可以設定良品率、單位人時產能標準等。
最後,在做好「核算」和「監督」職能之後,財務工作可以在此基礎上做拓展、延伸,進入到稅收籌劃、決策支持、資本運作、戰略(財務)指定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