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葉媛媛 實習生 陳子儀
話題背景
「12歲女孩一天之內打賞主播7萬元」「13歲孩子玩手遊一個月花掉5萬元手術錢」「11歲男孩偷取父母銀行卡和手機玩王者XX花光家中3萬元積蓄」「9歲熊孩子玩網遊三個月充值6萬元」……近期國內類似新聞屢見不鮮。
「熊孩子」究竟是如何破解父母銀行卡、微信、支付寶帳號及支付密碼的?「熊孩子」亂花錢後,父母該如何追回?家長們又該如何防範類似的情況再度發生?……「熊孩子」闊綽出手的背後,有一系列問題不容忽視。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A
實地調查:
「熊孩子」亂花錢問題堪憂
家住海口海甸島的陳先生告訴記者,兒子陳梓涵(化名)每天回家都會玩他的手機,剛開始並未在意,後來發現兒子幾乎每天都用他微信向兒子微信發紅包,追問之下,兒子才承認是自己偷發的,目的是為了「向同學買作業答案」。每次發紅包後陳梓涵都會清空對話記錄,陳先生這才被蒙在鼓裡。雖然幾百塊錢並不多,但是兒子作弊及欺騙行為令陳先生不能接受。
「敵軍還有5秒到達戰場」,每次聽到這個聲音,海口11歲小學生王子興(化名)就進入了玩手遊狀態。王子興的爸爸告訴記者,兒子迷上手機遊戲後,了買裝備曾偷偷用他的銀行卡充值過3000餘元。生氣的同時,王先生也疑惑「支付密碼何時被孩子知道?」
「要不是無意中打開微信錢包,我還沒發現他花了這麼多錢。」兩個月前,李女士發現銀行卡裡的4萬元積蓄不見了。不斷追問下,李女士兒子才承認是自己無意識間花掉了,為的是有資格和一遊戲主播共同切磋遊戲。面對巨額的損失,李女士「不知如何是好」。
近年來,移動端網絡直播、手機遊戲發展迅猛,伴隨而來的「打賞」、買裝備並不鮮見。《人民日報》近日調查顯示,有42%的調查對象曾參與過「打賞」。而據騰訊調查數據,目前每個直播平臺均約有15%為未成年人受眾。第3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更是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19歲以下的網民達1.7億。
「低網齡化」在帶動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同時,背後暗藏的教育缺失、消費隱患和平臺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也在不斷激化家長與「熊孩子」及網際網路平臺之間的矛盾。未成年人遊戲成癮及非理性網絡消費等問題也逐漸引發社會關注,並考驗著網際網路安全管理的智慧。
B
學校建議 |
引導孩子樹立正確金錢觀
「孩子之所以可以拿父母的手機玩,是因為父母並不留意;孩子之所以知道密碼,是因為支付密碼和屏保密碼一致,可以試出來。孩子不知道家長掙幾千元、幾萬元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及辛苦程度,所以隨意花。」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學教師陳瑩認為,「打賞」事小,但背後的孩子教育問題不容忽視,「種種跡象表明,當下不少孩子缺乏正確的金錢觀,對網絡虛擬支付也缺乏相應的認知」。
據悉,在美國,理財教育被視為孩子基礎生存的一部分,學校也很重視「錢」的教育;在英國,政府專門撥款2000萬英鎊,讓成千上萬名青少年獲得網絡安全培訓的機會……相比之下,我國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和理財教育體系的構建還較為緩慢。
海口第二十七小學副校長王先雲認為,教育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教孩子科學理財、理性消費方面的專題講座,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消費知識和消費常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針對「熊孩子」在父母手機上「任性消費」的現象,光大銀行理財經理李萌也提醒廣大家長,要保管好微信錢包、支付寶的支付密碼,以及銀行卡帳號、密碼等信息,以免孩子知悉後用於網絡消費。
C
律師說法 | 孩子「亂埋單」可申請無效認定
家長的血汗錢「不翼而飛」,這責任只能孩子「埋單」?
「如果孩子手誤支付了費用,我可不可以申請將錢退回來?」對於一些家長的疑惑,日前,本報記者向廣州中正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友濤進行了諮詢。吳友濤認為這類事情屬於自願的民事行為,家長們可以通過民事途徑進行解決。「如果發現孩子購買的物品價格不菲,明顯不是其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購買的,可以搜集證據,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
吳友濤告訴記者,根據《民法總則》第17條-24條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從法律角度來講,孩子大金額打賞屬於遠超過自己認知的行為,父母作為監護人,可以通過法律做無效認定,對錢款進行追回。
雖然有法律「護航」,但在現實生活中依舊有不少家長面臨維權難題。在杭州陽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周華看來,舉證困難是其中最主要的障礙。「一般平臺會要求家長出示親子關係證明、消費帳單、帳號等基本資料,但有些平臺公司為了避險還會額外要求家長拍下未成年人5分鐘的遊戲操作視頻,以對其進行評估判定。」周華告訴記者,如果家長在被扣費的時間節點上,無法拿出當時未成年人玩遊戲的證據,遊戲公司也可能完全不配合,甚至拒絕退款請求,這是維權的難點所在。
此外,屬地管理也是家長維權的一大障礙。據周華介紹,目前無論是遊戲還是直播平臺,想要維權的用戶,都得去遊戲公司所在地的文化部門和消費者協會投訴,如果無法當面投訴的,只能通過郵寄或者電話方式進行,效果和耗費的精力可想而知。
在兩位律師看來,未成年人的金錢管理,需要家長盡到自己的監護職責,也離不開相關的網絡平臺的責任感和意識。吳友濤建議,應在手機遊戲端和相關網絡直播平臺實施實名身份證註冊管理,並構建相應的家長監管平臺。周華則表示,應對每日打賞進行控制,當超過一定金額或者累計超過一定金額的,網絡平臺應再次確認身份並設置多重驗證。據記者了解,部分網絡平臺已有所行動。
D
專家支招 | 改變孩子需從家長做起
為了更了解「熊孩子」們的心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吳玥曾做過大量研究。在她看來,孩子出現沉迷網絡、不理性支付的行為,主要是源自父母陪伴上的缺失和不正確的生活引導。
「很多家長找到我,一見面就說『老師,我們家孩子沒救了』,這種態度並不正確。遇到問題時我們反而都應該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吳玥說,許多家長本身也是手機控,一到家就躺著玩手機,孩子在現實中沒人能交流,但在虛擬世界裡卻能盡情發洩情緒,從那裡得到快感和安慰,「這就是很多孩子沉迷於遊戲的原因」。
教育專家邢玉茹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想要防止此類事件,讓孩子有「錢」的意識很重要。「我們可以通過物化的方式讓孩子認識錢,比如,讓孩子平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並根據幹活好壞程度、難易程度獎賞他們不同金額的零用錢,這樣讓他們了解到掙錢的不易和金額的區別。」
「歸根到底還是理解和陪伴。」邢玉茹說,事實上,「熊孩子」並不難管,難的是家長是否在孩子的教育上足夠用心。她建議家長從自己做起,比如培養自己更多的愛好,給予孩子更多有趣的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將注意力從網絡世界中轉移。
面對有「網癮」的孩子,吳玥建議家長應給孩子明確規則,和孩子約定好什麼時間段做什麼事,並指導孩子尊重規矩,「當孩子做不好的時候,不要過於責怪,當孩子做好的時候,家長也要懂得適當獎勵。」(本報海口7月20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