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熊孩子」的非理性網絡消費如何破?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讀+關注

  ■ 本報記者 葉媛媛 實習生 陳子儀

  話題背景

  「12歲女孩一天之內打賞主播7萬元」「13歲孩子玩手遊一個月花掉5萬元手術錢」「11歲男孩偷取父母銀行卡和手機玩王者XX花光家中3萬元積蓄」「9歲熊孩子玩網遊三個月充值6萬元」……近期國內類似新聞屢見不鮮。

  「熊孩子」究竟是如何破解父母銀行卡、微信、支付寶帳號及支付密碼的?「熊孩子」亂花錢後,父母該如何追回?家長們又該如何防範類似的情況再度發生?……「熊孩子」闊綽出手的背後,有一系列問題不容忽視。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A

  實地調查:

  「熊孩子」亂花錢問題堪憂

  家住海口海甸島的陳先生告訴記者,兒子陳梓涵(化名)每天回家都會玩他的手機,剛開始並未在意,後來發現兒子幾乎每天都用他微信向兒子微信發紅包,追問之下,兒子才承認是自己偷發的,目的是為了「向同學買作業答案」。每次發紅包後陳梓涵都會清空對話記錄,陳先生這才被蒙在鼓裡。雖然幾百塊錢並不多,但是兒子作弊及欺騙行為令陳先生不能接受。

  「敵軍還有5秒到達戰場」,每次聽到這個聲音,海口11歲小學生王子興(化名)就進入了玩手遊狀態。王子興的爸爸告訴記者,兒子迷上手機遊戲後,了買裝備曾偷偷用他的銀行卡充值過3000餘元。生氣的同時,王先生也疑惑「支付密碼何時被孩子知道?」

  「要不是無意中打開微信錢包,我還沒發現他花了這麼多錢。」兩個月前,李女士發現銀行卡裡的4萬元積蓄不見了。不斷追問下,李女士兒子才承認是自己無意識間花掉了,為的是有資格和一遊戲主播共同切磋遊戲。面對巨額的損失,李女士「不知如何是好」。

  近年來,移動端網絡直播、手機遊戲發展迅猛,伴隨而來的「打賞」、買裝備並不鮮見。《人民日報》近日調查顯示,有42%的調查對象曾參與過「打賞」。而據騰訊調查數據,目前每個直播平臺均約有15%為未成年人受眾。第3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更是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19歲以下的網民達1.7億。

  「低網齡化」在帶動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同時,背後暗藏的教育缺失、消費隱患和平臺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也在不斷激化家長與「熊孩子」及網際網路平臺之間的矛盾。未成年人遊戲成癮及非理性網絡消費等問題也逐漸引發社會關注,並考驗著網際網路安全管理的智慧。

  B

  學校建議 | 

  引導孩子樹立正確金錢觀

  「孩子之所以可以拿父母的手機玩,是因為父母並不留意;孩子之所以知道密碼,是因為支付密碼和屏保密碼一致,可以試出來。孩子不知道家長掙幾千元、幾萬元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及辛苦程度,所以隨意花。」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學教師陳瑩認為,「打賞」事小,但背後的孩子教育問題不容忽視,「種種跡象表明,當下不少孩子缺乏正確的金錢觀,對網絡虛擬支付也缺乏相應的認知」。

  據悉,在美國,理財教育被視為孩子基礎生存的一部分,學校也很重視「錢」的教育;在英國,政府專門撥款2000萬英鎊,讓成千上萬名青少年獲得網絡安全培訓的機會……相比之下,我國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和理財教育體系的構建還較為緩慢。

  海口第二十七小學副校長王先雲認為,教育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教孩子科學理財、理性消費方面的專題講座,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消費知識和消費常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針對「熊孩子」在父母手機上「任性消費」的現象,光大銀行理財經理李萌也提醒廣大家長,要保管好微信錢包、支付寶的支付密碼,以及銀行卡帳號、密碼等信息,以免孩子知悉後用於網絡消費。

  C

  律師說法 | 孩子「亂埋單」可申請無效認定

  家長的血汗錢「不翼而飛」,這責任只能孩子「埋單」?

  「如果孩子手誤支付了費用,我可不可以申請將錢退回來?」對於一些家長的疑惑,日前,本報記者向廣州中正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友濤進行了諮詢。吳友濤認為這類事情屬於自願的民事行為,家長們可以通過民事途徑進行解決。「如果發現孩子購買的物品價格不菲,明顯不是其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購買的,可以搜集證據,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

  吳友濤告訴記者,根據《民法總則》第17條-24條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從法律角度來講,孩子大金額打賞屬於遠超過自己認知的行為,父母作為監護人,可以通過法律做無效認定,對錢款進行追回。

  雖然有法律「護航」,但在現實生活中依舊有不少家長面臨維權難題。在杭州陽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周華看來,舉證困難是其中最主要的障礙。「一般平臺會要求家長出示親子關係證明、消費帳單、帳號等基本資料,但有些平臺公司為了避險還會額外要求家長拍下未成年人5分鐘的遊戲操作視頻,以對其進行評估判定。」周華告訴記者,如果家長在被扣費的時間節點上,無法拿出當時未成年人玩遊戲的證據,遊戲公司也可能完全不配合,甚至拒絕退款請求,這是維權的難點所在。

  此外,屬地管理也是家長維權的一大障礙。據周華介紹,目前無論是遊戲還是直播平臺,想要維權的用戶,都得去遊戲公司所在地的文化部門和消費者協會投訴,如果無法當面投訴的,只能通過郵寄或者電話方式進行,效果和耗費的精力可想而知。

  在兩位律師看來,未成年人的金錢管理,需要家長盡到自己的監護職責,也離不開相關的網絡平臺的責任感和意識。吳友濤建議,應在手機遊戲端和相關網絡直播平臺實施實名身份證註冊管理,並構建相應的家長監管平臺。周華則表示,應對每日打賞進行控制,當超過一定金額或者累計超過一定金額的,網絡平臺應再次確認身份並設置多重驗證。據記者了解,部分網絡平臺已有所行動。

  D

  專家支招 | 改變孩子需從家長做起

  為了更了解「熊孩子」們的心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吳玥曾做過大量研究。在她看來,孩子出現沉迷網絡、不理性支付的行為,主要是源自父母陪伴上的缺失和不正確的生活引導。

  「很多家長找到我,一見面就說『老師,我們家孩子沒救了』,這種態度並不正確。遇到問題時我們反而都應該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吳玥說,許多家長本身也是手機控,一到家就躺著玩手機,孩子在現實中沒人能交流,但在虛擬世界裡卻能盡情發洩情緒,從那裡得到快感和安慰,「這就是很多孩子沉迷於遊戲的原因」。

  教育專家邢玉茹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想要防止此類事件,讓孩子有「錢」的意識很重要。「我們可以通過物化的方式讓孩子認識錢,比如,讓孩子平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並根據幹活好壞程度、難易程度獎賞他們不同金額的零用錢,這樣讓他們了解到掙錢的不易和金額的區別。」

  「歸根到底還是理解和陪伴。」邢玉茹說,事實上,「熊孩子」並不難管,難的是家長是否在孩子的教育上足夠用心。她建議家長從自己做起,比如培養自己更多的愛好,給予孩子更多有趣的體驗,從而幫助孩子將注意力從網絡世界中轉移。

  面對有「網癮」的孩子,吳玥建議家長應給孩子明確規則,和孩子約定好什麼時間段做什麼事,並指導孩子尊重規矩,「當孩子做不好的時候,不要過於責怪,當孩子做好的時候,家長也要懂得適當獎勵。」(本報海口7月20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餐廳美味香 消費暖意濃
    3月27日,海南拾味館餐廳負責人龔季弘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疫情期間,拾味館在海南的22家門店相繼開始提供無接觸安心外賣服務。  為了讓消費者安心點外賣,許多餐廳設立了專門的取餐區,部分餐廳要求廚房員工、打包人員每隔1小時洗手消毒一次;外賣小哥送餐前要測量體溫;準備送出的外賣附帶一張安心提示卡,仔細封裝,確保密封性良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預付卡商家「跑路」如何維權?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在餐飲、美容美髮、汽車、健身等服務行業興起,一部分消費者辦了預付卡後發現商家「跑路」,不知該如何維權。市民辦理預付卡,一般可以享受一定的價格優惠,用起來也較為便利,但存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如何降低預付式消費的風險,律師建議消費者謹慎辦理預付卡,如確定要辦卡應同時保留其他證據以便維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邢少戀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三禾椰娘」在不走商超渠道、不做鋪天蓋地宣傳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取得這麼好的銷售成績,出乎她的預料。  不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內地同類企業強大的營銷攻勢,讓邢少戀感覺壓力不小,有時,她也不得不為內地企業品牌代加工產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如何與室友友好相處?
    如何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際關係,成為大學新生必修的「開學第一課」。  宿舍矛盾多由瑣事引發  不少大學生認為,大學過得舒不舒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室友好不好相處」。要找到情投意合的室友有多難?有網友笑稱:「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來好室友。」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大三學生王超(化名)從初中開始就住校。他原以為自己集體生活經驗豐富,沒想到大一時也遇到了不少人際困擾。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貓一天破571億
    2013年「雙十一」銷售額達362億元,佔到當天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一半以上,是美國年度最大網絡購物日——「網絡星期一」的2.5倍以上。  沿海城市消費實力仍居榜首。實時數據顯示,截至14時20分,全國消費額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別為廣東、浙江、江蘇,其次為上海、四川、山東、北京、湖北、湖南、河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母山咖啡:底氣源於品質
    此次活動由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牽頭組織。「羅布斯塔咖啡豆(以下簡稱羅豆)在我國的主要產地為海南及雲南部分地區,這是羅豆中國產區的首次專業杯測。」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秘書長符長明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杯測就像品選紅酒一樣,客觀且總體性地判斷咖啡的甜味、酸味、苦味,確定品質的優劣。「以杯測判斷咖啡的風味和口感,是鑑定一款咖啡品質高低的科學方法,而杯測師正是檢測咖啡豆品質的把關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微課」成「金課」
    本報訊(記者馬珂)海南日報記者從海南大學經濟學院獲悉,該院微宏觀經濟學課程組從2015年起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散客拼團 短板如何拉長
    6月6日上午,海南主要做散客拼團市場的旅行社齊聚一堂,再次面對這個老話題、老問題。  「與全國市場相比,無論從服務還是品質,海南的散客拼團市場其實處於中上水平,但無論是媒體還是政府組織的暗訪,往往都會選擇價格最低的團參團,當然也就發現了那些多年來始終很難解決的頑疾,一經曝光之後,讓很多人誤以為這就是海南旅遊市場的現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治癒系海南:養眼 養心 養生
    這無疑給海南帶來了龐大的市場契機。在此前舉行的2020海南旅居康養研討會上,中國康養旅居品牌聯盟執行主席李永春表示,海南擁有豐富的濱海資源、森林資源和空氣資源以及氣候優勢,是呼吸系統疾病療養和過敏性疾病康養的優質目的地,具有發展康復醫學和打造康養基地的最佳氣候環境條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職場「後浪」與英語的熱戀
    文 |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梅姐,《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出來啦。」6月2日早晨上班時,劉海瓊把一沓「熱騰騰」的中英文對照版《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精選60條》遞到同事毛瓊梅手裡:「一起學英語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滴滴椰子油如何「榨」成大產業
    海南椰子產業協會秘書長曾建軍介紹,目前椰子油產品的名稱有冷榨椰子油、生榨椰子油、鮮榨椰子油、初榨椰子油、VCO椰子油、特級冷榨椰子油、特級初榨椰子油,叫法多到讓人眼花繚亂,質量優劣難辨,必須儘快制定分類明確的行業標準,加以整頓規範,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才能把市場蛋糕一步步做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