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才是快 | 如何教孩子以慢敵快?

2020-09-21 哈巴父母


這幾年隨著網紅、UP主等概念愈來愈熱,我發現身邊有很多90後的新手媽媽們,都很喜歡根據網紅博主們的分享來養育孩子。

有一位1歲孩子的媽媽曾經分享,為了讓孩子在半夜能不起夜,自己曾按照育兒博主給出的《科學養育指南》,讓孩子白天間隔著睡,每次只能睡不到兩小時。若孩子兩小時內還沒醒,她就會手動搖醒孩子。



結果當孩子用上「科學睡眠法」後,不僅原有的睡眠節奏被打破了,孩子的睡眠也變得越發沒有規律,隨之孩子的情緒也變得有些糟糕,連胃口也變差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變得很差。


其實,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追求「科學、高效」,但最後落得反面效果遭遇的家長並不少。

為了讓孩子更快地成長,有些家長會將孩子送進早教班。

前不久,我在網站上就看到一個育嬰機構的「被動操」廣告——說機構會提供專業的育嬰師,指導嬰兒進行身體活動,以此來幫助嬰兒提高身體素質、促進生長發育。



仔細再看看,其實就是小嬰兒們被送到機構,育嬰師會藉助外力,拉扯、翻轉孩子的四肢和身體的軀幹部分,讓嬰兒做出一些誇張的動作,以此來達到「運動能力提高,鍛鍊身體」的效果。


雖然這樣的訓練,看起來是讓孩子做了不少運動,而且孩子還不用費太大力氣。

但按照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來講,0-2歲嬰幼兒正處在感知運動階段。這個階段,嬰幼兒主要會通過主動感知去獲取經驗,感知世界。

如果在這個階段,我們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世界的權利,幫助孩子做了很多原本應該是他自己去發現和感受的事情。


看似走上了快車道,其實反而早已把孩子送上了障礙重重的減速帶上。


除了上面講到的睡覺、運動問題,孩子不好好吃飯也是新手父母們非常頭痛的問題。

在我的記憶中,我自己小時候就常常被父親追著,拿著大勺子,盛著滿滿的菜和飯,遞到面前說「要好好吃飯,才能長高高哦」,然後很快將勺子塞進我的口中。

這導致吃飯時,常常我的臉都是鼓鼓的,嘴裡的食物還沒吃完就被塞進了下一口,像個在吃花生的松鼠。



這樣的遭遇,讓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對吃飯這件事情產生了陰影,讓原本就吃很少東西的我,更討厭吃飯了。每次聽到父親說,要來餵我吃飯的時候,我都趕緊找地方躲起來。

等我再長大些,十幾年、二十幾年過去了,我這一代人也成為了父母,我發現這樣的現象並沒有得到多少改善。到今天,依然能看到滿屋追著孩子餵飯、努力給孩子多塞進兩口飯的「新時代家長們」。

雖然時代在變,但想讓孩子更快成長的家長從沒變過。


去年年底,有一個很熱的新聞,有教育機構組織一群小學階段的孩子參加所謂的「量子波動速讀」大賽。

和我們常常見到的考試類安安靜靜做題的比賽不同,在量子波動速讀比賽的現場,所有的孩子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快速埋頭翻書。

據量子波動速讀的培訓機構宣稱,學習了這種方法,孩子們就可以通過幾分鐘的翻書,完整地閱讀一本幾十萬字的書籍,而且還能把所有內容都詳細地複述出來。

更讓人覺得驚嘆是,機構宣稱學會「量子波動速讀」,還能閉著眼睛就和書本發生感應,能直接感受到書本中傳達的信息和情感。



這樣令人驚嘆的效果,自然也是吸引了不少的家長關注、報名。

但是最後,記者的深入調查,證明了這就是一個大騙局。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速成,都是找的託。當託的孩子,也是花費了大量時間,一點點閱讀了,才提前知道書籍中的內容的。

所謂的快,也是無數的慢累計出來的。


我想,像上面這些一樣,吃過所謂科學養育大虧的,肯定不是少數。

大多數的父母都是人生第一次做父母,面對如何養育家裡的小寶貝,父母們可謂是慎重再慎重。


他們自己沒有經驗,又不願意聽取老一輩人的育兒建議,為了不出錯,就選擇以這代人最熟悉的方式獲取育兒的方法,也就是看書或聽權威們的分享。

都說贏在起跑線上,父母們如此的信任網紅們的教養方式,大多都出於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獲得最優的成長,能夠比別人家的小孩更好。

表面上看起來,父母是對自己的孩子表達著深沉的愛,但背後其實是父母自己沒法真正接納自身的不夠好,以及對未來的深深擔憂甚至恐懼。


與其說,家長們投入巨大的金錢和精力在孩子身上,祈求看到孩子能快速成長,以此達到超高預期,不如將這些精力和時間還給自己。

在學習書本、專家提供到的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更深度地看到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擔憂。

就像我們在哈巴冥想中建議大家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想要了解更多,請關注公眾號:哈巴父母。

世界在不停向前,我們也要學著和自己的焦慮相處。試著學會不再將自己的一些情緒通過「報班、催促成長」轉嫁到孩子的身上,留給孩子一個更自在的成長空間,更純粹、更快樂的童年。

相關焦點

  • 慢慢來,才比較快——淺談教育中的「緩慢與優雅」
    在這個快節奏,要求效率的世界裡,速度、速度、速度……似乎是唯一的致勝法寶。因此,我們的家長、學校、老師,也開始對我們的下一代喊著「快一點!再快一點!」似乎慢了一點,就會被其他人追趕。於是上了小學還要學習奧數,為了參加比賽的成績能夠給小升初加分;於是在幼兒園期間就開始考慮,大班要不要讀?還是中班畢業後直接去上學前班?
  • 孩子教育「快與慢」的思索
    技巧固然重要,但我個人認為在孩子教育的初級階段「技巧」是不恰當的!基礎,就像建築基礎,基礎建設得很夯實,孩子在未來成長中才有可能是高聳入雲的高樓,而不是那些基礎不堅固,只能成為的矮矮平房。「競爭」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快」的確已經成為了潛移默化的首要選擇,但孩子的成長中(教育只是其一),該如何讓「慢」成為孩子成長中重要的一部分呢?
  • 如何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慢即是快」
    小益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如何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慢即是快」?回答是各有不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小益的看法,也歡迎各位家長在評論區討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要因材施教」。小益認為,「慢即是快」這一概念其實針對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 天鵝閱讀:孩子,你慢慢來,媽媽不著急
    比如有的孩子吃飯很慢,家長看著著急,實在沒有耐心等待,便親自上手餵孩子。吃飯的效率是提高了,但孩子卻無法體驗自己一點點探索,慢慢進步的樂趣,甚至會養成凡事依靠大人的習慣。黑先生在培養四個孩子的過程中,很有耐心,四個孩子長大後也都很成功,有的成為哈佛大學的講師,有的是醫生,有的當了設計師。他說,父母與其擔心孩子做事慢,不認真,不如去做給他們看。孩子們會聽父母的話,但他們更想看父母怎麼做,如果能一起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
  • 天鵝閱讀:孩子,你慢慢來,媽媽不著急
    孩子上學後,家長就變得更焦慮了,跟孩子的交流也變成了命令式的「趕緊起床上學」「趕緊寫作業」……太過心急的育兒方式,會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比如有的孩子吃飯很慢,家長看著著急,實在沒有耐心等待,便親自上手餵孩子。吃飯的效率是提高了,但孩子卻無法體驗自己一點點探索,慢慢進步的樂趣,甚至會養成凡事依靠大人的習慣。如何改變這種著急、焦慮的狀態呢?
  • 南通環球少兒國際英語馬少林:做教育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校寶學校管理系統是校寶在線專為教培機構打造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幫助學校實現了從招生到分班排課,從考勤到課耗統計的全流程信息化操作,課程信息和家長需求得以在課程老師、任課教師和班主任間暢通流轉、記錄在案、跟蹤反饋。「學校從一開始就很重視信息化工作。標準化、線上化和數據化是我們下決心從初始階段就一定要做的。
  • 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
    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這恐怕是當前最著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別讓孩子跑錯方向。讓孩子提前學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違背規律的學習,最後帶來的不僅僅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五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
  • 慢慢來,一切自有安排
    走得慢一點,踩得穩一點生活中,快的東西不一定都是糟粕,但好的東西大多都要沉澱。畢淑敏說:「日子是一天天地走,書要一頁頁地讀。」慢一點不是在事情上拖延時間,而是用適當的速度紮實走好每一步,過好每一天。倘若你能紮實地走好每一段路,慢一點就是最快的速度。作家吳淡如曾經寫到過自己大學時學日語的經歷:剛開始修日語時,她比任何人都努力,除了上課,她報補習班,買各種各樣的教材。
  • 孩子從小的英語學習慢慢來到底好嗎?
    現如今有些小孩從小語言基礎不是很牢靠,接觸的時間也不是很早了,那麼在剛開始接觸英語的時候,一些家長會想當然的絕得孩子的英語學習要慢慢來,其實從體系化的規劃來看。這個詞存在著歧義,很有必要清晰一下,不然很多人都會混淆。
  • 雲山錦雯專訪 | 慢慢來,才比較快
    大學幾年裡,她參加過學生組織,參加過有趣的社團,參加過校公關禮儀隊舉辦的大型走秀,參與錄製過元旦晚會的開場視頻,計科專業的招生宣傳片……事情那麼多,難免堆在一起,當被問道如何平衡學習和社團活動,她說:「對自己的時間做好規劃,把一些社團活動儘可能的在考試的前幾周做完,臨近期末的時候,多花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當然也會存在兩者矛盾的地方,這時就需要你合理調配時間,做到時間的充分利用。
  •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芬蘭教育雖好,但真的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國這5個國家,力圖尋找教育中哲學,探尋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才是更好的?正如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其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差異。今天我想說的是「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的芬蘭教育,與中國教育存在什麼差異?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 家庭教育筆記—孩子表現反應慢應該怎麼辦
    有的人說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反應慢。如果大人說了孩子就懂聽懂了就能做,那麼這是超人,不是孩子。因為我們大人都不一定能做到,所以不要太指望孩子能做到。回過頭來說孩子反應慢的問題:舉例:花期有的長,有的短,有的花大,有的花小。我們是否會覺得他們哪一種是病態嗎?不會。我們會把它們當作自然現象。
  • 增肌訓練中,向心收縮的速度到底應該「快」還是「慢」?
    增肌訓練中,向心收縮的速度到底應該「快」還是「慢」?說到節奏,我們就會想到「向心收縮」與「離心收縮」時速度的快與慢,有些人無論向心還是離心,速度都很快,而有些人則向心快,離心慢。那麼,健身訓練中,動作的「快」與「慢」該如何把控?
  • 「神奇」的追女生定律:慢就是快,有多少男生死了「快」這點上
    男生在遇到自己喜歡的女生時,都會想快點追到她,生怕自己動作慢了,女生會被其他男生搶走 。這個想法本身並沒有什麼錯,有了這個想法,你就會立刻作出行動,只要追求的方法正確,你確實可以很快的追到你喜歡的女生。
  • 高智商的孩子反應慢,低智商的孩子反應快?其中的原因你想不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何能夠準確地判斷出一個人智商的高低呢?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智商的高低,可以通過他的反應能力表現出來,智商高的人反應會比較慢一些。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道理,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來判斷出這是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高智商的孩子反應慢,反而是低智商的孩子反應快。」這似乎不合常理,不都說機靈的孩子聰明嗎?
  • 別再怪孩子做事慢了,他們是真的快不了
    很多家長都誤會孩子了,他們不是故意做事慢,而是他們真的快不了。4歲的小明在動物園,一直盯著猴子看,看著猴子從這跑到那,然後又跑回來;不厭其煩地看著,媽媽說,別看了,去看別的,不然時間來不及了;說著,拉著小明走了,而小明還在掙扎著回頭看。
  • 貝爾科教:教育,慢即是快
    5G時代,信息的傳輸速度比4G快100倍,網速最高可達10Gbps,網絡延遲縮短到一毫秒,幾乎是零延遲,萬物互聯即將成為現實。比如AI的「快進」!AI雖然不是最近才出現,但卻是從近幾年才開始進入發展快軌的重大科技之一,並且已經悄無聲息的注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無人駕駛等等。
  • 越慢越快:媽媽慢一點,孩子成長才能快一點,留白思考是樂趣
    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延續孩子的問題,那麼孩子的大腦就像閃光燈一樣,忽閃忽閃亮了又滅了的感覺。所以,學會回答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要。我想應該和孩子「獨立性」的形成有關,就像孩子學穿衣服,如果媽媽覺得孩子笨手笨腳不如直接幫他穿好,看上去衣服穿齊整了,但是孩子自己穿衣服的能力卻沒有得到提升,孩子「渴望用自己的能力穿衣服」。
  • 慢慢來,會比較快(深度好文)
    《如何高效學習》的作者斯科特.楊,是一個1年就能完成33門麻省理工學院課程的超級學霸。他推崇整體性學習法,推崇高效學習。但這裡提高效率有一個關鍵,在書中,他不厭其煩地提醒讀者如果想快一點,一開始是要慢一些的。整體學習步驟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重複的練習、體會,直到精確並熟練掌握。
  • 教育孩子:是「慢」好還是「快」好?你怎麼看
    「我」告訴阿婆,沒有關係,可以慢慢來,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現在的快節奏,讓家長的心越來越焦慮,娃算題慢了,要催快點;衣服穿慢了,嫌棄磨蹭;考試不好,使出渾身解數幫助孩子進步。家長或許也想放慢腳步,但是卻不敢,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於別人。一篇《牽著蝸牛去散步》的小短文,看的家長們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