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隨著網紅、UP主等概念愈來愈熱,我發現身邊有很多90後的新手媽媽們,都很喜歡根據網紅博主們的分享來養育孩子。
有一位1歲孩子的媽媽曾經分享,為了讓孩子在半夜能不起夜,自己曾按照育兒博主給出的《科學養育指南》,讓孩子白天間隔著睡,每次只能睡不到兩小時。若孩子兩小時內還沒醒,她就會手動搖醒孩子。
結果當孩子用上「科學睡眠法」後,不僅原有的睡眠節奏被打破了,孩子的睡眠也變得越發沒有規律,隨之孩子的情緒也變得有些糟糕,連胃口也變差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變得很差。
其實,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追求「科學、高效」,但最後落得反面效果遭遇的家長並不少。
為了讓孩子更快地成長,有些家長會將孩子送進早教班。
前不久,我在網站上就看到一個育嬰機構的「被動操」廣告——說機構會提供專業的育嬰師,指導嬰兒進行身體活動,以此來幫助嬰兒提高身體素質、促進生長發育。
仔細再看看,其實就是小嬰兒們被送到機構,育嬰師會藉助外力,拉扯、翻轉孩子的四肢和身體的軀幹部分,讓嬰兒做出一些誇張的動作,以此來達到「運動能力提高,鍛鍊身體」的效果。
雖然這樣的訓練,看起來是讓孩子做了不少運動,而且孩子還不用費太大力氣。
但按照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來講,0-2歲嬰幼兒正處在感知運動階段。這個階段,嬰幼兒主要會通過主動感知去獲取經驗,感知世界。
如果在這個階段,我們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世界的權利,幫助孩子做了很多原本應該是他自己去發現和感受的事情。
看似走上了快車道,其實反而早已把孩子送上了障礙重重的減速帶上。
除了上面講到的睡覺、運動問題,孩子不好好吃飯也是新手父母們非常頭痛的問題。
在我的記憶中,我自己小時候就常常被父親追著,拿著大勺子,盛著滿滿的菜和飯,遞到面前說「要好好吃飯,才能長高高哦」,然後很快將勺子塞進我的口中。
這導致吃飯時,常常我的臉都是鼓鼓的,嘴裡的食物還沒吃完就被塞進了下一口,像個在吃花生的松鼠。
這樣的遭遇,讓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對吃飯這件事情產生了陰影,讓原本就吃很少東西的我,更討厭吃飯了。每次聽到父親說,要來餵我吃飯的時候,我都趕緊找地方躲起來。
等我再長大些,十幾年、二十幾年過去了,我這一代人也成為了父母,我發現這樣的現象並沒有得到多少改善。到今天,依然能看到滿屋追著孩子餵飯、努力給孩子多塞進兩口飯的「新時代家長們」。
雖然時代在變,但想讓孩子更快成長的家長從沒變過。
去年年底,有一個很熱的新聞,有教育機構組織一群小學階段的孩子參加所謂的「量子波動速讀」大賽。
和我們常常見到的考試類安安靜靜做題的比賽不同,在量子波動速讀比賽的現場,所有的孩子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快速埋頭翻書。
據量子波動速讀的培訓機構宣稱,學習了這種方法,孩子們就可以通過幾分鐘的翻書,完整地閱讀一本幾十萬字的書籍,而且還能把所有內容都詳細地複述出來。
更讓人覺得驚嘆得是,機構宣稱學會「量子波動速讀」,還能閉著眼睛就和書本發生感應,能直接感受到書本中傳達的信息和情感。
這樣令人驚嘆的效果,自然也是吸引了不少的家長關注、報名。
但是最後,記者的深入調查,證明了這就是一個大騙局。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速成,都是找的託。當託的孩子,也是花費了大量時間,一點點閱讀了,才提前知道書籍中的內容的。
所謂的快,也是無數的慢累計出來的。
我想,像上面這些一樣,吃過所謂科學養育大虧的,肯定不是少數。
大多數的父母都是人生第一次做父母,面對如何養育家裡的小寶貝,父母們可謂是慎重再慎重。
他們自己沒有經驗,又不願意聽取老一輩人的育兒建議,為了不出錯,就選擇以這代人最熟悉的方式獲取育兒的方法,也就是看書或聽權威們的分享。
都說贏在起跑線上,父母們如此的信任網紅們的教養方式,大多都出於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獲得最優的成長,能夠比別人家的小孩更好。
表面上看起來,父母是對自己的孩子表達著深沉的愛,但背後其實是父母自己沒法真正接納自身的不夠好,以及對未來的深深擔憂甚至恐懼。
與其說,家長們投入巨大的金錢和精力在孩子身上,祈求看到孩子能快速成長,以此達到超高預期,不如將這些精力和時間還給自己。
在學習書本、專家提供到的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更深度地看到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擔憂。
就像我們在哈巴冥想中建議大家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想要了解更多,請關注公眾號:哈巴父母。
世界在不停向前,我們也要學著和自己的焦慮相處。試著學會不再將自己的一些情緒通過「報班、催促成長」轉嫁到孩子的身上,留給孩子一個更自在的成長空間,更純粹、更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