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開發出新型的層狀鈣鈦礦結構

2022-01-13 新材料資訊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系副教授Aung Ko Ko Kyaw課題組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層狀鈣鈦礦結構,以同時提高穩定性和效率。這項研究由南科大團隊獨立完成,研究成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納米能源》(Nano Energy)。

基於有機-無機金屬滷化鈣鈦礦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在光伏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PSC的能量轉換效率(PCE)已超過25%,與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相當。對於如此高的效率,PSC可以在僅考慮效率的情況下為商業化做好準備。然而,器件在工作條件下具有較低穩定性,這仍然是其市場佔有率面臨的主要挑戰。鈣鈦礦在潮溼、氧氣、高溫和光照下容易分解,因此構築穩定結構的鈣鈦礦已成為技術瓶頸。近年來,2D層狀鈣鈦礦比3D鈣鈦礦表現出更好的穩定性,但這種穩定性的提高是以犧牲效率為代價的。因此,如何在不犧牲效率的情況下提高穩定性是該研究領域的另一個挑戰。

在創新方法中,2D-3D複合材料由「局域2D-3D異質結(L2D-3DH)」結構構築,其中Dion-Jacobson(DJ)相2D鈣鈦礦選擇性生長在3D鈣鈦礦的局部區域,特別是在晶界。與傳統的2D-3D複合材料結構如覆蓋結構和穿插結構相比,L2D-3DH結構具有許多優點。在覆蓋結構中,由於有機間隔陽離子的低遷移率,水平取向的2D鈣鈦礦在3D鈣鈦礦上的全覆蓋抑制電荷傳輸。在穿插結構中,電荷載流子可以通過垂直取向2D鈣鈦礦的無機平板傳輸,但控制垂直取向的過程複雜且困難。相比之下,晶體取向在L2D-3DH結構中並不是關鍵,因為由於2D片的部分覆蓋,電荷載流子可以有效地通過3D的暴露區域傳輸。因此,L2D-3DH結構不會阻礙電荷傳輸,同時消除了垂直晶體取向的複雜過程。

圖1. 不同結構2D-3D複合材料中的晶體取向和電荷傳輸

有趣的是,由於穩定的DJ相鈣鈦礦,部分覆蓋2D鈣鈦礦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滲透。採用L2D-3DH結構製備的鈣鈦礦薄膜在70%的高溼度下存放90天後仍保持完整,但純3D鈣鈦礦薄膜存放17天後開始降解。此外,L2D-3DH結構不影響器件效率,但覆蓋結構由於電荷傳輸效率低而使器件效率降低。事實上,L2D-3DH結構甚至提高了器件效率,因為DJ 2D片通過鈍化降低了陷阱密度並抑制了非輻射複合。因此,具有L2D-3DH結構的PCE達到20.1%,且無封裝器件在高溼度(70%)下存放1300小時後,仍能保持初始效率的86%。

圖2. (a-c)基於純3D、L2D-3DH和2D-3D鈣鈦礦器件的J-V特徵曲線;(d-e)鈣鈦礦薄膜和器件在70%溼度下的穩定性測試。

Aung Ko Ko Kyaw為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Aung Ko Ko Kyaw課題組博士後李文輝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顧曉宇和單成偉對論文有重要的貢獻。南科大是論文第一單位。 

此前,研究團隊還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公強合作,通過使用3-氟苄基碘化銨(3FBAI)作為大體積陽離子構築準2D鈣鈦礦來獲得高效穩定的PSC。在3FBAI陽離子的作用下,準2D鈣鈦礦薄膜呈現垂直取向,且晶界較少,幾乎沒有針孔。此外,準2D鈣鈦礦的製備是在溼度控制的環境空氣中進行的(旋塗工藝為RH 20%,退火工藝為RH 70-90%),與目前文獻報導的其它準2D鈣鈦礦相比顯示出更多的優勢,其中,低維鈣鈦礦的製備通常需要在惰性氣體手套箱中進行。這項工作為在溼度控制的環境空氣中通過簡單易行的工藝製備高質量的準2D鈣鈦礦薄膜奠定了基礎,對未來低成本PSC的工業化很具吸引力。研究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ung Ko Ko Kyaw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課題組研究助理賴雪為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工李公強和南科大化學系教授何鳳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科大是論文第一單位。

圖3.(a)準2D鈣鈦礦晶體結構示意圖;(b)準2D鈣鈦礦的GIWAXS圖案;(c)無針孔準2D薄膜的SEM圖;(d)準2D基PSC的J-V特徵曲線。 

除新型的鈣鈦礦結構外,課題組還與南科大孫小衛教授和王愷副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鈣鈦礦中的非故意摻雜,該摻雜源於工藝條件的變化,及其對器件性能的影響。研究發現,晶化過程中的退火時間和溫度會導致鈣鈦礦中的非故意摻雜,由於費米能級移動而改變鈣鈦礦和電荷傳輸層之間界面的內建電場。根據他們的發現,遠離光入射側的界面處的強電場對於有效地提取電荷以改善器件性能非常重要。這一現象適用於正置(n-i-p)結構和反置(p-i-n)結構器件,可作為提高所有器件結構性能的通用策略。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並被選為底封面。課題組研究助理教授吳丹(現為深圳技術大學助理教授)、Aung Ko Ko Kyaw課題組博士後李文輝和王愷課題組研究助理劉皓宸為論文共同一作。Aung Ko Ko Kyaw、吳丹和王愷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圖4. (a-c)反置結構和(d-f)正置結構界面電場增強電荷提取示意圖。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廣東省普通高校量子點先進顯示與照明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教育廳高校創新基金的資助。

來源:南方科技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1.106666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1.130949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101729 

相關焦點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得益於準二維鈣鈦礦獨特的多量子阱結構,近年來基於準二維鈣鈦礦製備的藍光PeLED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傳統的準二維鈣鈦礦相分布較寬,尤其是大量低階相組分(n=1, 2),阻礙了鈣鈦礦相之間有效的能量傳遞,導致較低的器件發光性能。此外,鈣鈦礦在結晶成膜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缺陷態,使得電子-空穴對的非輻射複合機率上升,進一步制約著器件性能的提升。
  • 了解鈣鈦礦內部的電流如何激發新型Blue LED
    鈣鈦礦是一種具有鈦酸鈣立方晶體結構的材料,含有鉛或錫等金屬和氟、氯、溴或碘等滷素的半導體在過去十年因其在太陽能電池、LED和電晶體中的潛在用途而受到廣泛關注。Yang說,失敗的原因是,從溶液中沉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薄膜會產生帶隙能量不同的區域。當電子和空穴穿過這種材料時,它們傾向於遷移到具有最小帶隙能量的區域,這種漏鬥效應導致電子和空穴只在它們產生低能紅光或綠光的地方重新組合。靈感來自石墨烯Yang的團隊通過製造一種具有類似石墨烯的層狀結構的單晶LED來解決這個問題。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新型層狀結構催化耐火紙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朱英傑和助理研究員熊志超等在新型無機耐火紙的研究工作基礎上,在常溫下的水溶液中,通過在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上原位生長金納米顆粒,成功地研製出具有良好柔韌性的新型層狀結構催化耐火紙。
  • 效率23.1%,NREL科學家構建全鈣鈦礦疊層太陽電池
    該結構基於一種稱為Apex Flex的新型寬帶隙鈣鈦礦複合層,可以承受熱、光和運行測試,同時提供可靠的高壓。隨著原子層沉積(ALD)的發展,這種新材料被描述為「由具有親核羥基和胺官能團的超薄聚合物組成的成核層,用於使共形的低導電鋁氧化鋅層成核。」
  • 南科大程春團隊在軟體機器人及電池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程春課題組與其合作團隊研發出一種具有三維多級結構的「樹木耳」狀碳化鉬-石墨烯-氮摻雜碳泡沫 (GCF-G@Mo2C) 複合材料,將該材料與硫進行複合即可製得高性能的鋰硫電池正極材料。這種複合材料的多級孔狀結構和較高的氮含量可以分別通過物理限域和化學吸附的方式限制LiPSs的穿梭效應,同時包含的碳化鉬的納米顆粒可以為LiPSs的催化轉化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極大地提升鋰硫電池的性能。
  • 電荷傳輸層對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容測量的影響
    該研究發現因為高頻電容信號會受到空穴傳輸層(HTL)的載流子的影響,基於電容的測量不能被用於可靠地分析鈣鈦礦層或其界面的缺陷特性。對於無空穴傳輸層(HTL-free)的鈣鈦礦電池,因為鈣鈦礦層不存在載流子的束縛和激發,高頻電容可以被認為是器件的幾何電容,因此可以用於計算鈣鈦礦層的介電常數。低頻的電容信號可以用於計算鈣鈦礦層離子電導的激活能,但需要排除電荷傳輸層對測量的影響。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重「疊層」
    近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異常火熱。剛剛過去不久的3月份,《科學》連續刊發4篇有關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論文,其中關於鈣鈦礦與矽的疊層太陽能電池的文章就有3篇。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熱點科學問題是什麼?受關注的解決策略有哪些?近期發表的文章對熱點科學問題有什麼貢獻?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此外,Bi2O2Se的Bi-O層和傳統鈣鈦礦氧化物有匹配的晶體結構,可以與超導、鐵磁、鐵電等多種功能氧化物形成異質結構,並表現出豐富的物理性質。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決定了多種物理特性,特別是電子學和光學性質,而對其電子能帶結構進行解析有助於獲得與半導體器件應用相關的關鍵物理參量,指導優化器件性能。
  • NREL新紀錄:鈣鈦礦疊層效率24.16%,六結電池效率47.1%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近來實現多個效率突破新紀錄:- 新型鈣鈦礦CIGS疊層電池的效率達到24.16%,已經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SE)CalLab實驗室正式認證;- 六結電池效率47.1%,展示了多結太陽能電池的巨大潛力。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描述:不同鐵摻雜水平的BaTi_(1-Z)Fe_ZO_3與Tb_(1-x)Dy_xFe_(2-y)的層狀複合結構的磁電效應,摻Fe鈦酸鋇層狀複合結構X射線衍射差熱分析。等方法對樣品進行表徵,研究了鉭取代鈦對層狀鈣鈦礦鑭鈦酸鉀光催化性能的影響.
  • 四端鈣鈦礦-矽疊層太陽能電池研製成功
    近日,牛津光伏公司宣布,其鈣鈦礦/矽串聯結構的效率再創新高,已接近30%的裡程碑,達到29.52%。這一成就也使該技術領先於任何材料的單結電池,從而進一步驗證了串聯電池作為「PV的未來」的案例。新的效率記錄已通過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認證。
  • 鈣鈦礦結構半導體材料簡介
    所謂鈣鈦礦是指這樣的一種結構:化學式可簡寫為ABX3,整個原胞是一個完美的正方體,而三個X原子居於這個正方體的面心,剩下的一個A原子和一個
  • 俄開發出新型隱形飛機材料
    俄開發出新型隱形飛機材料  據新華社莫斯科7月7日電(記者欒海)莫斯科理論和應用電動力學研究所的專家最近開發出了供戰鬥機使用的新型隱形材料,這種材料可吸收多種波長的雷達無線電波。目前,俄正在用上述材料改造「米格」型戰鬥機。
  • 鈣鈦礦/矽疊層電池中底電池的選取
    圖2.圖5. 鈣鈦礦/矽同質結疊層電池的結構演變。圖6. 鈣鈦礦/矽異質結疊層電池的結構演變。(a) n-i-p平面鈣鈦礦/前發射極平面矽異質結疊層電池,(b) p-i-n鈣鈦礦/單面制絨後發射極矽異質結疊層電池,(c) n-i-p鈣鈦礦/單面制絨前發射極矽異質結疊層電池,(d) p-i-n鈣鈦礦/雙面制絨後發射極矽異質結疊層電池。3.鈣鈦礦/矽兩端疊層太陽電池性能參數預測
  • WILEY鈣鈦礦、光學、分析類封面文章選讀(2020.7第四周)
    該機器人基於人工智慧,能夠自動完成鈣鈦礦量子點的合成並利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實時檢測合成材料的發光性能。經過使用研究人員提供的原料進行自我學習後,這臺機器人可在30小時內合成11組帶隙各異的滷素鈣鈦礦量子點,所消耗的原料不到210 mL。所合成的量子點發光能量偏差在10-3 eV以內,遠小於人工合成誤差。
  • 【綜述】二維雜化鈣鈦礦材料及其異質結構
    三維滷素鈣鈦礦材料的太陽能電池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光電轉換效率已達到22.7%,其製備工藝簡單、成本較低,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人們對二維鈣鈦礦材料的研究也方興未艾。該論文中Letian Dou教授團隊系統介紹了二維鈣鈦礦材料的製備和表徵、其與石墨烯、TMDs異質結構的應用,並探討分析了當前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設計出明亮且高效的鈣鈦礦基LED
    各種形狀和尺寸的LED(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電致發光器件由幾層組成,最重要的是發光層(EML),它會發出光線來響應電流。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化學式為CsPbX3 (X = I, Br, Cl),最近被成為是非常有望用於製造發光層的材料。
  • 11個項目獲深圳科技獎自然科學獎,南科大科研成果佔據「半壁江山」
    而項目組中的王春明、何洪濤等人都長期從事拓撲物性研究,南科大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此次,共有9個項目獲得了自然科學類二等獎,其中4個花落南科大,顯示了南科大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這4個項目分別是:譚斌、李紹玉、漆良文、陳葉輝、王永彬的「基於有機催化的不對稱軸手性化學 」,陳樹明、張恆的「高效率長壽命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的基礎研究」,蹇林旎、石玉君的「新型高密度磁場調製型永磁機構的理論研究及應用」和梁永曄、郭旭崗、何鳳、田雷蕾、楊庭斌的「共軛分子材料的功能化及應用」。譚斌是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在鈣鈦礦微型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而混合準二維鈣鈦礦薄膜材料,因其獨特的幾何結構、可變的帶隙能量和較高的穩定性等優異性能,使其在光伏和光電器件領域備受矚目。結果表明,純無機鈣鈦礦CsPbX3納米片結構支持回音壁式(whispering gallery mode)的光學振蕩,光學激射峰在400-700nm,半高寬僅為0.14nm,閾值為2.2J/cm2,雷射相干性為同類型雷射器中最高;同時,實驗獲得CsPbX3的激子結合能為20-73meV,明顯高於等同禁帶寬度的無機半導體材料,從而對研究強光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也能用來制氫,美新型「人造葉子」效率再提高
    人工光合作用是種利用陽光來電解水的綠色制氫技術,過去人們大多都以矽材為主,雖然便宜容易取得,但轉換效率著實不高,也存有穩定性問題,而現在美國科學家把矽材換成光電領域的黑馬: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成功提高制氫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