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骨質疏鬆,即骨量下降。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新近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骨質疏鬆在亞洲已呈現上升趨勢。報告表明,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大多數亞洲國家的髖部骨折發生率增加了二至三倍,香港增加了三倍,而在新加坡竟高達五倍!而且由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髖部骨折患者,其中約10%到20%的人會在患病一年內死亡。由於缺乏有效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威脅性越來越突出。骨質疏鬆離我們的現實生活,真的不遠。
一、骨質疏鬆的誘因
(一)缺乏運動
缺乏運動和骨質疏鬆發生有很大的關係,長期缺乏運動的人,患上骨質疏鬆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現代研究發現,運動時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會給骨骼提供充分的營養,身上的骨鈣含量也會因此而增加。運動還可以給骨骼帶來一定的機械刺激,刺激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骨的形成。缺乏運動的人,就缺少這些運動帶來的好處,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了。
從中醫來分析,腎主骨。運動可以加強腎主骨的功能,腎氣健旺,主骨有力,則骨骼壯實,當然不會出現骨質疏鬆。且運動能生發陽氣,兼能宣暢陽氣。陽氣健旺,陰津得化,骨得所養,自然壯實。
(二)遺傳因素
骨質疏鬆具有遺傳性,在家族內如果母親患有骨質疏鬆的話,那么女兒患上的機率也會比正常人要高。因為她的骨密度會比正常人要低,所以導致患上的機率會增加。
從中醫來分析,遺傳因素屬於稟賦,若先天稟賦素弱,可使腎中精氣虧虛,骨髓不滿,骨骼失於濡養。但我們不能過度把骨質疏鬆責之於先天因素,當積極進行後天的預防,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若脾胃能化生氣血,則氣血亦可濡養骨骼,如此即可緩解先天的不足。
(三)疾病因素
雌激素減少也是引起骨質疏鬆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雌激素下降歸因於絕經前後、卵巢切除等女性疾病,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女性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會比男性高的原因。
從中醫來分析,若年老腎氣漸衰,或久病及腎,或房勞耗精傷氣,或肝腎不足,皆可使腎中精氣虧虛,骨髓失養,日久則發為骨質疏鬆。
(四)失用因素
需要長期固定的骨折人群,或者是需要長期臥床的病人,患上骨質疏鬆的機率也會增加許多。現代研究發現,當我們身體長期靜止不動的時候,肌肉的活動量也會減少許多。肌肉的活動量減少,而骨骼缺少肌肉的刺激,這樣一來導致骨母細胞減少,我們體內正常的骨代謝會因此而遭到破壞,破骨細胞會因此而變得活躍,導致我們骨骼中的鈣質溶出,隨尿液排出體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
從中醫來分析,生命在於運動。人要一直運動,通過運動來通暢陽氣,陽氣通暢則陰津亦能正常輸布於五臟六腑與四肢百骸。若長期不能運動,一處不動則一處陽氣不能宣暢,久則陽弱而陰滯,導致氣血不暢,骨骼失養。
二、骨質疏鬆的病機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涉及多臟腑、由多種因素長期、共同導致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基於中醫「腎藏精」、「腎主骨」理論,腎精虧虛是本病發生的基本病機,並與中醫肝、脾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病性有虛有實,然總歸於精虧髓減,骨失所養而致。
一則,腎主骨,骨質疏鬆當然要以腎為本。
腎氣虛餒則血脈鼓動無力,脈絡日久生瘀;五臟六腑之精受藏於腎,瘀血停滯,則經絡受阻,腎精更難充養,骨髓不滿,骨骼失於濡養。腎虛血瘀互為因果,常相兼為患,日久發為骨質疏鬆。
現代研究亦證實,腎虛骨質疏鬆症的病理機制為腎精不足,骨髓、腦髓失養,表現在下丘腦一垂體一靶腺軸的調控失常,包括下丘腦組織的細胞因子及其信號傳導通路的異常。
二則,脾虛則骨失滋養。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內經》明確講,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脾胃能化生旺盛的氣血,則骨可得養。若稟賦素弱,或長期飲食不節,或病後調養失慎,或勞倦失度,或憂思日久,皆可以導致脾胃虛弱證。脾胃失於運化,則津液不布,久之腎精日涸,漸致髓減骨枯。
再者,脾胃又主身之肌肉,若脾胃虛弱,氣血乏源,則肌肉失養,日久瘦削無力,甚至痿廢不用,骨骼失去肌肉的支撐,愈加骨弱難支。
三則,肝腎同源,肝鬱影響骨質。
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洩、藏血,主身之筋膜。只有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脾胃才能正常運化和腐熟水谷精微。若肝陰虧虛,筋骨失去濡養,或肝氣鬱結,肝失疏洩,就會影響血和津液的生成及運行,進而影響對筋骨的營養,如果影響到脾則導致脾失健運,氣血化生不足而不能濡養筋骨。
再者,肝腎之間關係極為密切,有「肝腎同源」之說。肝藏血,腎藏精,而精血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和轉化的關係。若肝血不足,則可導致腎精虧損,肝陰不足,亦可引起腎陰虧虛。如果影響到腎,則導致藏精失職,腎精虧虛而不能充養於骨亦可致骨質疏鬆。
四則,血瘀影響骨質濡養。
若情志不舒,或外傷閃挫,或寒邪侵襲,拘困經脈,都會導致瘀血。血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津液輸布障礙,骨骼失於濡養而發病骨質疏鬆。
三、骨質疏鬆的典型症狀
骨質疏鬆有三大典型症狀,第一個典型症狀是疼痛。
平時我們久坐辦公室,會出現腰酸背痛,我們往往認為這是個普通的工作勞損,而實際上它很有可能是骨質疏鬆的前兆。一般來說,骨量丟失12%以上時就會出現骨痛現象。
第二種典型症狀是駝背。
駝背多是老年人的專利,老年人腎虛,容易引起駝背。今時不少年輕人也出現了駝背,多由於低頭看書,或長時間伏案辦公,或低頭玩手機等造成,雖與骨質疏鬆無關,卻也影響了脊柱彎曲。
第三種典型症狀是骨折。
不少人在偶然地跌倒而發生骨折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由骨質疏鬆引起的。事實上,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了骨密度下降,骨折越來越常見了。可以說,骨折是骨質疏鬆症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併發症,到這時骨質疏鬆已經嚴重到危害生命了。
要防微杜漸,預防骨質疏鬆。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青壯年人群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常常忽略日常調護。應養成良好作息習慣,樹立健康生活觀念,做到勞逸結合。另外,吸菸、過量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均是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應儘早戒除和減少。
四、防治骨質疏鬆的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骨質疏鬆是個全身性的疾病,主要與腎、脾、肝三髒有相關性,因此,預防骨質疏鬆即當從多個角度入手。
(一)順應天時,適時養生
春夏季節氣候宜人,應增加戶外活動,增加有助於骨健康的體育鍛鍊;而秋冬氣候寒冷,當注意避風寒,宜多曬太陽。
再者,五臟與四時關係密切,當根據季節不同注重某一臟腑調理,如春季減酸增甘以養肝;季夏減甘增鹹以養脾;冬季減鹹增苦以養腎。
(二)精神內守,調暢情志
平時保持心情舒暢,自我調節,適應社會與氣候環境變化。儘量預防沮喪、抑鬱、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特別是要遠離怨恨惱怒煩五毒,以免內煎五臟,導致臟腑平衡失調。
(三)既病防變,預防骨折
若已經發現有骨質疏鬆,那就積極治療,一方面改善症狀,另一方面,預防骨折的發生。骨質疏鬆症所引起骨痛、肌肉萎縮等症狀,可影響日常生活質量。對已成之病,當儘早採取措施防其逆變,我主張積極選擇中醫,用湯藥配合針灸治療,這也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體現。
(四)早期預防,延緩進展
按年齡而言,自35-40歲開始我們的骨量水平已經有所下降。也就是說,這個年齡已經屬於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素的人群。此時即當開始養生,並早期預防。
對於圍絕經期婦女,以及年齡大於 70 歲的男性,更屬於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需重視養生,積極調治,保持五臟陰陽平衡,氣血旺盛,經絡和暢。若出現症狀,則及時中醫治療。
(五)飲食調理,以骨治骨
腎主骨。腎色為黑,平時可吃些黑色的食物,有助於補腎。比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烏雞、紫菜、海參等等。另外,可吃些板慄、核桃仁,頗有補腎活血之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
中醫認為,以骨治骨。可常喝大骨頭湯,比如羊骨湯、豬骨湯、牛骨湯等,需久燉,有助於養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