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國古詩詞大會掀起中國全民讀詩的熱潮的同時,日本網友也毫無徵兆地鬥起詩來,不禁讓中國網友驚呼「猝不及防」。
猝不及防的「鬥詩大賽」這場以「平成自由詩」為熱詞的網絡「鬥詩大賽」的畫風是這樣的:
從此詩頗有趙本山小品的風味——「春雷一聲震天響,來了小範當鄉長」(《拜年》)來看,這位板の君很可能對中國東北懷有特殊的情感。
除了像板の君這樣心懷人類命運的網友外,大多數日本網友還是如下面這樣關注於日常生活的小情緒、小細節、小奇蹟的。
夜楓Yoka的這首「平成自由詩」,代表了日本御宅一代在情人節前夕的感慨,其中的哀怨婉轉讀來令人百轉千回。Yoka君的赤誠,似乎點燃了日本網友的創作熱情和腦洞,一時間冠以「平成自由詩」的佳作頻出。
寫資本主義社會上班族的水深火熱:
早朝出張新幹線,駅弁不味浪費銭。(駅弁:車站便當。社畜:是日本企業底層上班族的自嘲用語,是指為了企業放棄身為人類的尊嚴、賣力地為企業效勞的大城市打工一族。)
《鐵膽火車俠》的硬廣:
円形綠色山手線,中央通過中央線。描述日本鄉村落後的:
無電視唉無收音,自動車亦甚少行。饑寒交迫的十一區人民吃到拉麵就滿足到不要不要的了:
我空腹而食拉麵,行廚房煮之三分。到後來,甚至韓國網友也按捺不住了,儘管他們不用漢字了,但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在這時候悄無聲息地展現出來了。
這位名叫鍾永天(音)的韓國網友在這首詩中除了展現出良好的中日文功底外,還表現出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熟稔。
一位日本「老乾體」詩人掀起的清流「平成自由詩」這個概念,源出一位叫做幡谷祐一的老先生。現在已經94歲高齡的幡谷老先生出生於政治世家,但卻在實業界打出了一片天,成為了日本茨城縣的商界領袖。像許多成功人士一樣,幡谷老先生在走上人生巔峰之後,對風雅之事產生了極大的熱情。
於是他開始寫詩,不是俳句、不是和歌,而是漢詩,並於1998年出版了漢詩集《水車—平成自由詩》。日本漢詩,與用日語寫的俳句、和歌不同,是直接用中文創作,並且遵從漢詩格律用韻的一種詩歌形式。
幡谷祐一默默筆耕,孜孜不倦。但「平成自由詩」成為網絡熱詞,幡谷老先生成為網紅,卻不是因為多年鑽研取得了什麼了不起的突破,而是因為他給筑波大學寫的一首詩被網友「挖墳」挖了出來。
幡谷祐一(中)事情是這樣的。2007年,幡谷祐一以83歲高齡開始攻讀筑波大學的博士學位,並於三年後完成學業,老先生當時一高興就為筑波大學留下了一首大作:
白面書生學筑波,發憤忘食紙筆耕。面對這樣一首讓記者不知如何下嘴的詩,筑波大學的領導竟然決定將其鐫刻成碑,立於校園,垂諸後世,然後就真的這樣做了。
大概是某位遊客在遊覽校園時看到了,沒有一絲絲防備下被傷害到了,出離憤怒下寫下檄文《筑波大學よ、その「漢詩」は恥ずかしい》(筑波大學喲,這種「漢詩」太羞恥啦)。文章稱幡谷這首詩用韻炸裂、平仄奇妙、文法詭譎,還說,雖然你筑波大以理工著名,但是好歹也是有人文學部的,好歹也是出過芥川獎的,拿出這種漢詩,還刻出來顯擺,這只是丟人。
不過說實話,說人家押韻、平仄不對,有點苛責老人家了,畢竟從一開始就說了是「自由詩」,啥意思,就是明目張胆告訴你:我的詩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壓根就不走尋常路。
但網友不管這些。這篇文章在社交網絡迅速傳播,然後——事情就往失控的方向發展了。先是老先生更多的漢詩被翻出來:
一、2012年贈給筑波大學棒球部的《青桐寮》:
硬式野球筑波大,校名昂揚遍天下。二、以雄雞起興,歌頌日本國泰民安的《雄雞》:
雄雞一鳴天知曉,扶桑大地陽光照。三、茨城機場開港的紀念詩《先見》:
強韌意志反對耐,卓越先見空港開。不像中國網友長期經受「老乾體」的薰陶,早已自備抗體,沒見過啥世面的日本網友仿佛發現了新大陸,於是才有了一開始的「鬥詩」。
為表友誼,幹了這杯「老乾體」吧實際上,「老乾體」漢詩在日本由來已久,幡谷祐一隻是適逢其會被拎了出來。而且,漢詩一直就是日本友人最喜歡贈送給中國人的禮物之一。
比如,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就贈送給中國人民一首漢詩,名字叫《北京空港》(日本「老乾體」詩人似乎都很中意飛機場這個題材):
國交途絕幾星霜,修好再開秋將到。儘管此詩被日本輿論批評為沒文化,但畢竟是中日友好的一個見證。
可以很確信地說,不少日本人對中國文化始終葆有崇敬、親近之感。因此,每每與中國人交往,這些日本人總喜歡作幾首漢詩,寫幾筆書法。
日本全國漢文教育協會會長石川忠久曾經來中國遊覽采石磯,在這傳說李白跳江捉月的地方,石川先生觸景生情,詩興大發,遂賦詩云:
「采石磯頭臨大江,白帆點點掛春風。青山碧水當時景,仿佛先生在眼中。」嗯,還是挺湊合的,但是要知道,這位石川先生可是當下日本漢詩界的泰鬥,他曾出版過《漢詩的解釋鑑賞事典》《漢詩世界》等許多漢詩著作,還曾在NHK講授他的著作《李白》《杜甫》。
而在2008年5月8日,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池田大作曾作《敬贈國家主席胡錦濤閣下》一首:
國富邦和日日新,家家充裕感恩深。請注意每句首字。次年,池田大作又贈當時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同志一首漢詩:
國在雙肩人在心,日本有著深厚的漢詩傳統。這個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白鳳文化時期(645-710),當時的皇室成員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應該是最早寫作漢詩的詩人了。日本現存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漢詩集《懷風藻》中就有大友皇子的詩,貼一首《述懷》:
道德承天訓,鹽梅寄真宰。其後,從王朝時代、五山時代一直到近代,都曾產生過優秀的漢詩詩人和不錯的漢詩作品。這段日本漢詩史就不贅述了,來幾首經典的漢詩大家和上面的「老乾體」對比著讀讀。
在位期間大力推行「唐化」的嵯峨天皇,在詩賦、書法、音律方面都很有造詣。下面這首七律尾聯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夏桀亡國的典故,一個是周文王出獵遇呂尚的故事,其對中國歷史的熟識由此可見一斑。
三春出獵重城外,四望江山勢圍雄。日本漢詩人中,除了皇室、貴族,僧侶群體中也出了不少大詩人。比如平安時期的高僧空海大師、日本南北朝時期的義堂周信,還有中國人民最為熟悉的「聰明的一休」。
一休哥名叫一休宗純,是室町前期的禪僧,相傳是後小松天皇的兒子。自號狂雲子,一生放蕩不羈,縱情詩酒,留連妓館。著有《狂雲集》、《自戒集》等。在《狂雲集》中他極其坦白地公開宣揚自己投身慾海的歡樂。如《題淫坊》,內容十分不可描述。
美人云雨愛河深,樓子老禪樓上吟。專家說,他之所以這樣,其實是故作狂人,以此來批判腐敗的僧界和俗世。
而在江戶時代,學者型詩人則唱起了主角,其中最著名的當數賴山陽。他以文從政十年,將其所著《日本外史》獻給幕府老中松平定信,一躍成名。賴山陽的史觀貫穿了尊皇愛國思想。後來成為幕末維新志士的精神武器。他詠史的詩作很多,但也不乏寄情山水的田園詩,像下面這首《舟發大垣赴桑名》:
蘇水遙遙入海流,櫓聲雁語帶鄉愁。明治以後,日本轉向西學,但仍保留著同中國文學交流的傳統。日本著名文學家大都具有高深的中國文學素養。夏目漱石受陶淵明、王維、杜甫影響,一生留下二百餘首漢詩。有人說,他和魯迅小說的幽默風格很相似,而讀過漱石漢詩,則會感到二人的舊體詩風格也十分相像。像下面這首《自嘲書<木屑錄>後》:
白眼甘朝與世疏,狂愚亦懶買嘉譽。隨著西化的加深,年輕世代的登場,能夠寫一首合乎格律的漢詩的人越來越少,更不要說寫出優秀的作品了。事實是,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在閱讀和書寫中,日語漢字都寫不出或嫌麻煩,而直接用假名。
但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傳統文化在日本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像石川忠久、池田大作這樣愛好漢詩的日本人不勝枚舉,日本國內也有許許多多的漢詩協會、同人團體。
2003年由漢詩愛好者創立的「全日本漢詩連盟」,初期會員600人,到2015年就已經增加到2155人。引發網絡「鬥詩大賽」的幡谷祐一是這個聯盟的分支茨城縣漢詩連盟的會長。
這次網絡上的「鬥詩大賽」,其實只是日本近些年回潮的「漢詩熱」的一個縮影。如今日本各地都有漢詩大賽,新潟縣漢詩聯盟截至去年已經連續8次舉辦紀念著名漢學家諸橋轍次的漢詩大賽,靜岡縣2015年還舉行了「富士山漢詩大賽」等,以富士山為主題創作漢詩。
各種漢詩講座、培訓廣布於日本諸島,NHK會播放漢詩節目,出版社會出版教小朋友讀寫漢詩的兒童讀物,就連一些反華右翼分子也毫不避諱對漢詩的喜愛。著名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就曾公開表示唐詩宋詞會勾起自己的「鄉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