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2020-12-10 飛春讀傳

稍讀日本歷史,就會接觸日人漢文化。

漢字,書法,詩歌,很底蘊的日本特色,一切,鹹來自中國。

日本人寫一個漢字,不足為奇,寫的書法,也頗見功底。

尤其日本人正式公文中的那些文言文,如天皇敕諭之類的,真是用詞考究,雕琢精準。

即便今天讀來,也令人不禁感嘆,其漢文化涵養,真對得起秦時漂去的老祖宗。

日本人的漢文

這是文章書法,看了知其意,品其逼格,心領神會完了,也就罷了。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

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

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

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說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幾首日本人作的漢詩。

日本人愛詩

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是日本人寫漢詩最流行的時候。

從天皇到貴族,從出遊到宴飲,無論感時花濺淚,還是恨別鳥驚心,不論贈友人還是迎接外國使節,都如同期的唐人墨客,喜歡賦詩一首。

如文武天皇(683—707年)的這首《詠月》,便是在夜宴時所作:

月舟移霧渚,楓楫泛霞濱。臺上澄流耀,酒中沉去輪。水下斜陰碎,樹落秋光新。獨以星問鏡,還浮雲漢津。

日本人愛詩

那波觚的《雪後眺望》,寫的是景色之美,頗有意境:

千樹著花俄遇春,萬蹊鋪玉淨無塵。青天白日一時雨,渾似人間薄倖人。

日本歷史上有很多詩人,寫得漢詩都不錯,而且漢詩源遠流長,代代相傳,至今成為中小學必修課。

安倍的書法

越有文化的人,越喜歡漢詩。這是骨子裡的基因,如夏目漱石曾寫道:

《山路觀楓》石苔淋雨滑難攀,渡水穿林往又還。處處鹿聲尋不得,白雲紅葉滿千山。

還有明治維新的功臣,西鄉隆盛,他的一首詩曾被毛主席引用:

《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1909年)》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後兩句是西鄉隆盛的原創。(另一說是西鄉改寫他人的)

東條英機的書法

西鄉隆盛是明治功臣,卻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中,作為反賊被政府軍剿滅,自己自殺而終。

他的墓碑後面,至今刻著當年他寫的漢詩,非常能代表他的品格志向,最後一句也非常有名:

幾歷辛酸志始堅,丈夫玉碎愧磚全。一家遺事人知否,不為兒孫買美田。

西鄉隆盛詩作

二、日本人如何讀詩的

這些漢詩例子,讀來無不朗朗上口。其意境、感情、形式,乃至平仄,都如此符合中國人口味兒,敢問作者,莫非他們都會中文?

非也。

日本人的這些詩作之人,沒有一個會像我們這樣去讀他們的詩。

相反,如今的日本人,在讀中國唐詩時,也全部用得是日語,聽起來嗚啦嗚啦的。

比如這首李白的《靜夜思》,翻譯過來是這樣:

《靜夜思(靜夜に思ふ)》

床前明月光→床前 月光を看る (讀音:しょうぜん げっこうをみる)疑是地上霜→疑ふらくは是れ地上の霜かと(讀音:うたがうらくは これちじょうのしもかと)舉頭望明月→頭を挙げては山月を望み(讀音:こうべをあげては さんげつをのぞみ)低頭思故鄉→ 頭を低れては故郷を思ふ(讀音:こうべをたれては こきょうをおもう)

大家注意到沒有,日文並非按照我們的讀法,按順序一字一字的讀的,而是把他們翻譯成日語,然後再讀。

這4句詩,我們讀,押的是ang這個韻,所以順口,具有美感。

而日語呢,第一句是以lu結尾,第二句是to結尾,第三句是mi,第四句是wu。

這就完全失去了唐詩的品味,如同唐詩翻譯為英語一樣,一沒有我們這麼上口的平仄和韻律,二沒有我們這麼工整的對仗。

更為要命的是,他們的一句,聽起來像是兩三句,甚至你分不清是在說話,還是在吟詩。

大家有興趣可以搜搜相關小視頻,很多日本人讀唐詩的,不少網友聽後留言不堪忍受,「想死」。

日本人愛吟詩

三、日本人如何作詩的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絲毫沒有影響日本人寫詩,也沒有影響日本人對唐詩的品鑑、吟誦和熱愛、傳承。

這就好比一個不會說英文的中國人,竟然能夠寫出完美押韻的英文詩歌一樣,太神奇了。

他們怎麼做到的呢?

原來,這漢詩的寫作,是有技巧的,尤其是韻律,他們雖然完全不懂「韻」,不說「韻」,卻研究韻,而且研究得細緻、精準。

他們為了寫出正宗的漢詩,對漢字發音的韻進行研究,寫作時作為工具書,拿來使用,這樣的書,就叫《韻書》。

他們對韻的發音進行研究,甚至推測出中國古代唐朝人,是怎麼發音的。

而且還有專門研究這個學問的人,寫了一本《唐人如何吟詩》,儼然成了日本研究出的專利。

對此,我只能說,這符合日本人的作風。

韻書也是中國人寫詩工具

寫「外國」詩是一回事,寫出來後,再把它讀出來,又是一回事。

它得把這個「外國的文字」,讀得日本人能聽懂,怎麼辦呢?

這裡又有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東西:返點。

就是在詩歌句子中,字的旁邊,下面,用蠅頭小字,標出日本人應該如何讀,哪個先讀,哪個讀什麼音。

有的讀音,還和平時的漢字很不一樣,所以必須標出來。

標出來怎麼讀,卻不直接用日本式的語言寫出來,如此這樣麻煩,就是為了在形式上,與中國的漢詩一模一樣,以顯示作者的文化涵養高。

你說這樣折騰累不累。

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思維,尋章摘句扒辭書,去創造出符合他國發音的詩句,然後再用自己國家的思維,把它翻譯和讀出來,這,這,這活兒……難受啊!

恐怕只有日本人津津有味,樂在其中了。

或許,唯一可以解釋的,是基因上的召喚和眷戀吧。

相關焦點

  • 日本漢詩的水平
    清末國學大師俞樾編過一本《東瀛詩選》,對日本漢詩欣賞有加,卻也不得不承認:「東國之詩,於音律多有不協」(「很多日本詩不合律」)。他甚至幫日本人修改不合律的詩:「……間或以佳句可愛,未忍遺棄,輒私易其一二字,以期協律。代斫傷手,所弗辭矣」(「看到不合律的詩中有好句子,不忍遺棄,就偷偷幫它改一兩個字,改得不好是我的錯」)。
  • 漢詩在日本的「譯」與「不譯」
    直到現在,日本的中學「國語」課上學習漢詩也仍然使用此法。這一方法只需在漢字原文上標註訓點符號,閱讀者根據規則按照符號的提示閱讀,即可直接將漢語原文讀為書面化的日語,方便快捷。正是這種奇妙的「譯」與「不譯」混雜的訓讀法,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最直接的,就是這些「不譯」的漢語詞大量的直接引入到日語中,並且穩定下來。就以這首詩來說,「陰陽」「絶頂」「一覧」就是在現代日語中常用的詞彙。而且「絶頂」一詞還由「山的頂峰」這一本義引申出了「事物的最高狀態」之義,如「人気の絶頂」即形容人紅得發紫,這便是漢語詞在日本的發展。
  • 田中角榮的漢詩
    日本人作漢詩,跟中國人一樣用漢語,依循格律。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指出:「日語的語法、日語的發音,根底是古昔日語的原生態,從漢語大受的影響是大量拿來了詞彙,而發音、語法只受了一小點兒。」漢詩的規則及特色主要表現在語音語法上,所以對於日本人來說,掌握並創作可不是易事。幡谷祐一年已古稀開始寫漢詩,出版詩集好幾本,想來是自費,還結成茨城縣漢詩聯盟。莫非自知寫不來中規中矩的漢詩,自稱「平成自由詩」。
  • 賞析小野湖山日本漢詩《朱舜水先生墓》,並認識朱舜水先生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首日本明治時期的詩人小野長願的悼亡朱先生的漢詩,同時看看日本人的漢詩水平如何。朱舜水先生墓(日本)小野湖山成敗安危亦唯天,絕海求援豈偶然?一片丹心空白骨,兩行哀淚灑黃泉。豐碑尚記明徵士,優待曾逢國大賢。
  • 永井荷風的漢詩
    01 要說永井荷風(1879—1959)的漢詩,還是先從他喜歡的明末詩人王次回說起吧。 王次回(1593—1642),名彥泓,日人喜稱字號,所以都叫他王次回。
  • 古詩不是「古詩」,應該叫「漢詩」,日韓都在傳承漢詩
    我們中華有非常了不起的詩詞文化,現在我們都把他們叫「古詩詞」,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不應該叫古詩詞,在韓國和日本,他們把我們中國的詩詞「漢詩」。古詩詞應叫漢詩詞在韓國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漢詩大賽,我們來欣賞一下2019年韓國漢詩大賽冠軍的這首詩:漢字元來意仔詳,
  • 日本人從隋唐帶回去了什麼?李白、王維以詩與日本人交朋友
    但我若告訴你,這首詩的作者是個日本人,估計誰都會大吃一驚!這首唐詩的作者叫晁衡,是個日本人,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晁衡是他的中國名字,他還有字,巨卿。他受日本王聖武的遣派,來大唐學識儒學經典——「請從諸儒授經」。結果,一學之下,仰慕中華,絕不回去,易姓名曰晁衡,還當過唐代左補闕的官,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間,擢為散騎常侍。
  • 這個日本人創作的「青蛙詩」,號稱比我們的唐詩還要好
    日本的詩歌主要分為三類:漢詩、和歌和俳句。這三種裡面俳句是最特殊的一種。俳句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古典短詩創作方式,這種短詩限制很多,而且只有三行。這個日本人創作的「青蛙詩」,號稱比我們的唐詩還要好日本有很多寫俳句的名人,但被稱為「俳聖」的只有一個人,他就是江戶時代的松尾芭蕉,他在日本文化領域的地位就像中國的李白一樣,這樣說你們應該能理解。
  • 誤傳李白詩百年(續7):日本漢詩泰鬥如何評《靜夜思》的詩眼?
    從隋唐時代開始,日本文人閱讀和創作漢詩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漢文已經與日文融為一體,而且,夏目漱石等日本大文豪,同時也都具有深厚的漢詩造詣。漢詩的意境大多體現在一個字或詞裡面,即詩的「眼目」(圖1):也被稱為「詩眼」(圖2-圖3):由於李白《靜夜思》被改動,所以,詩眼有些曖昧,不夠清晰。
  • 日媒: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舉辦「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前,由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主辦的「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以網絡在線方式舉行。主講人日本南山大學蔡毅教授在講座中表示,漢詩一道,能面向海外,博採眾長,正說明了中國文學與生俱來的包容性、開放性,顯示了中華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匯納百川的強大生命力。上海師範大學楊劍龍教授說,蔡毅在前人未發現的地方挖掘史料,以資料為本,具有重要價值。
  • 日本老翁寫的漢詩行不行?日本網友首先不服
    比如,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就贈送給中國人民一首漢詩,名字叫《北京空港》(日本「老乾體」詩人似乎都很中意飛機場這個題材): 國交途絕幾星霜,修好再開秋將到。鄰人眼溫吾人迎,北京空晴秋氣深。儘管此詩被日本輿論批評為沒文化,但畢竟是中日友好的一個見證。
  • 十論:正本清源,漢詩復興
    按照格律迷們的邏輯,只有格律詩才是詩,屈原、李白們連詩門都沒入。好有一比:只允許唐朝人放「格律」屁,不允許漢魏人打古風嗝、先秦人出「離騷」氣。當下,漢詩文體實踐的謬誤必須糾正!  三論:漢語詩歌對漢文化的全面背叛,大謬不復  詩歌作為民族語言藝術是民族文學「皇冠上的明珠」,更是民族文化的生動歌吟和詩意表達。
  • 日本人有多愛中國古詩?不僅把詩寫入教科書,連過年習俗也改了
    日本是君主制國家,所以這個國家從古至今都崇尚強者,他們對比自己強的人都表現出相當的敬重,就像現在日本對美國的態度就知道。其實曾經中國的大唐盛世時期,按國家繁榮程度和綜合國力來說,在世界上也是響噹噹的存在,唐朝對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包括現今的美國和其他的很多國家都有唐人街,有些老外還喜歡穿唐裝。那麼唐朝對日本的影響也遠超今日。
  • 馬蓉日本賞櫻花還引用宋濂的詩讚美,網友回了一首詩很配她!
    王寶強也成了許多群演心中的偶像了,都想著有王寶強那樣的機遇能被大導演選中,通過一部片子成名!只不過現實中能有幾個王寶強呀,很多群演都過的很一般,甚至一輩子都是在做群演!有錢有名氣之後王寶強認識了馬蓉,兩個人的感情迅速升溫,最終走到一起,王寶強回憶馬蓉的第一面,感覺很有魅力。結婚後王寶強對馬蓉也是寵愛有加,豪車別墅都給馬蓉置辦,確實也是有錢!
  • 從西鄉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時代軍政巨子的漢詩
    詩題即白式的直白,叫《不出門》:一從謫落在柴荊,萬死競競跼蹐情。都府樓才看瓦色,觀音寺只聽鐘聲。中懷好逐孤雲去,外物相逢滿月迎。此地雖身無撿系,何為寸步出門行?正因每天的第一課就是學習孔孟朱程、唐詩宋詞,所以明治時代的軍政巨頭才大都能寫出地道的漢詩。被日本人譽為「明治偉人」一代人中,日本第一位元帥西鄉隆盛聲譽最高。在日本人筆下,此人不僅是「軍人、政治家」,而且還是「哲人、教育者、書家、詩人」,大概是頭銜最多的一位日本近代巨子。
  • 日本人唱《好漢歌》,能讓人笑翻,問題出在哪兒?
    日本人吟詠漢詩毫無疑問,搞笑歌曲的直譯方法,沒有達到這一標準,也不是衝著這個目標來的。這樣的做法,就是日本、韓國等漢文化圈的人,學做漢詩的方法,和現狀。日本對漢詩的訓讀標註他們,不按中文發音來讀漢詩,也不用中國人造句的方法來說話,卻能夠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對漢詩進行重新解碼,重組成自己的語言、語音。
  • 漢詩與日本人的生活
    想起了蘇軾的《黠鼠賦》,寫一隻鼠落入袋子裡,弄出動靜讓人發現,待人打開袋子看,卻是只死鼠,把它倒出來,竟然像脫兔一樣跑掉了,死裡逃生。蘇軾把老鼠寫得好可愛,不次於現代美國的米奇。人自以為天地之間最聰明,卻上了鼠當,被它利用了。
  • 日本人愈發推崇「書道」
    關於學習漢字的軟體、書籍都大受歡迎,電視臺也紛紛製作了漢字節目,可謂「日本全國漢字熱潮」。此外,日本也經常能見到中國的古詩文,筆者第一次前往就讀的日本大學,驚奇地發現教學樓的走廊裡掛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問旁邊的日本同學,他則淡定地表示:「挺常見的,日本有不少學校都會在教室裡或圖書館懸掛中國的古詩文。」此外,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喜歡將漢字書法裝裱起來掛在家裡。
  • 武漢加油詩最美,這裡「風月不同天」!——從公知的日本詩話說起
    【本文為作者胡澄向察網的投稿】最近由公知們假借所謂的日本「援助」的詩句,如「風月同天」等等引爆了公眾圈兒(其實,這批援助物資與話語都是在日華人捐助與書寫的,卻被公知們用來諷刺「武漢加油」!)對此魯迅早有明鑑,他說過:「還有一樣最能引讀者入於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來的一塊繡花,經摘取者一吹噓或者附會,讀者便也被他弄得迷離倘恍。」(《<題未定>草(七)》)當我們堅決否定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宗旨之後,這些公知卻把政治包裝裝飾得如此「風月怡人」,這不該引起我們的警醒嗎?!
  • 曾寫下1300多首漢詩 日本公布大正天皇史料(圖)
    曾寫下1300多首漢詩 日本公布大正天皇史料(圖)    日本宮內廳周五公開日皇明仁的爺爺前日皇大正的97卷日誌中的八卷,儘管史家對新資料表示歡迎,但他們不滿所公布文件扣起大量大正的個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