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日本人創作的「青蛙詩」,號稱比我們的唐詩還要好

2020-12-27 史書讀的多

日本的詩歌主要分為三類:漢詩、和歌和俳句。這三種裡面俳句是最特殊的一種。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古典短詩創作方式,這種短詩限制很多,而且只有三行。第一:字數規定死了,第一行五個字,第二行七個字,第三行五個字;第二:詩中要有「季語」,表達春夏秋冬的詞語或者和春夏秋冬有關的動植物詞語都行。這個日本人創作的「青蛙詩」,號稱比我們的唐詩還要好

日本有很多寫俳句的名人,但被稱為「俳聖」的只有一個人,他就是江戶時代的松尾芭蕉,他在日本文化領域的地位就像中國的李白一樣,這樣說你們應該能理解。

松尾芭蕉巔峰之作是《古池》,先放正版日文給你們看看: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中文翻譯的版本有很多種,如下:

1、悠悠古池畔,寂寞蛙兒跳下岸,水聲輕如幻。

2、蛙躍古池內,靜瀦傳清響。

3、古池冷落一片寂,忽聞青蛙跳水聲。

4、閒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

5、寂寞古池塘,一隻青蛙跳水中。

6、綠蛙落古井,寂寂聞水聲。

咋一看,這看上去好像很普通,我上我也行啊,不就是一隻青蛙跳進池塘嘛。但仔細看,還是別有韻味的:幽靜的池塘,這時候一隻青蛙突然跳入,水聲打破了寂靜,但很快池塘又從新歸於平靜,仿佛一切都沒發生。

俳句的最大特色是閒和寂二字,這首詩很有禪的味道,就像一幅畫隨意花了幾筆,留白的空間很多。

我國唐代傑出詩人曾經寫過「鳥鳴山更幽」,用聲音來反襯幽靜,日本的松尾芭蕉用幽靜—聲音—幽靜的過程來表現場景,這樣看來他的意境要更高點。

不得不說,這首《古池》還是很受追捧的,泰戈爾在日本遊歷的時候,曾經說:「這首詩的描繪已經夠了,再寫就多餘了。」

民國時期的民國第一散文家周作人,也對這首詩讚不絕口,他是這樣翻譯的:「古池,青蛙跳進水裡面發出的聲音」。周作人精通日本文學,他的妻子也是日本人,所以這樣的翻譯有他獨特的見解。

至於松尾芭蕉自己,更是認為這是他人生的巔峰之作,他臨終之前,弟子請求他寫詩留在這個世界上,他說:「不用了,古池就是我的辭世作品。」

當然松尾芭蕉還有其他的作品,比如菊の後大根の外更になし。這句話的意思是:秋天菊花開後只剩下大蘿蔔了。

詩這種文學,很難有界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於《古池》,有的人贊為千古絕唱,有的人覺得十分幼稚,對此,你們怎麼看?

相關焦點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日本俳句,寫成這個樣子,也算詩嗎?
    日本的俳句也通常被視為一種短詩,其中的一些名作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最著名的應該是松尾芭蕉的這句:「古池——青蛙躍進:水之音。」這個俳句通過視聽上的簡單描摹,向我們展現了一副動靜結合的畫面:青蛙撲通一聲跳進了池塘。像這樣的句子也算詩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明白俳句是怎麼出現的。
  • 日本人特別喜歡這首唐詩,寫進了教科書,卻偷走又弄丟詩裡的文物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繁華盛世,唐朝讓後人十分嚮往,它不僅給我們留下一窺盛世的浩瀚史料,還有數量繁多、優美動聽的唐詩。尤其是在我們的啟蒙時期,唐詩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很多唐詩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能熟練背誦,至今仍清晰地記在腦海。
  •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網友:壯哉我大唐!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被列入小學課本,網友:壯哉我大唐! 近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其意思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好詩在唐朝已經創作完了,後來人要想寫古詩就要先去熟讀唐詩才可以。
  • 客觀看待唐詩對我們的影響
    唐詩三百首是一個流行的版本,但並不針對孩子,而是針對成年人或者高中以上孩子學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根據合適的階段,選擇讀本。每首詩都是作者在某個生命狀態下的一個寫作,反映的是當下的生命、波折。置身於這個時代,釐清時代的脈絡,才能真正讀懂詩歌,並使之融於我們的血脈。
  • 唐詩的藝術魅力概論,第一篇
    在談唐詩藝術之前,我們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與唐詩藝術有關的一些背景性因素和一些問題。在講唐詩藝術之前,我們不得不先了解一下唐詩的概況和特點。唐詩的概況涉及哪些方面的問題?首先我們得看一下與藝術成就相關的唐詩創作數量的問題。唐詩的創作數量,人們統計各不一樣。一般的說法是認為唐代有兩千四五百位唐詩作者。有四萬五六千首詩作。
  • 人人皆知唐詩好,唐詩讀法各不同
    不以文害辭 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千年唐詩新的解人知遇我上中學、大學時,背過一些唐詩,但是除了看懂注釋和翻譯、理解編選者的評點之外,沒想過還能自己去品讀、深究詩歌本身。讀一首詩,先自己逐字逐句琢磨,有了一些心得之後,再去看點評。發現前人見解正好是我所想,就很得意。有前人指出、而我沒看出來的地方,就好好體會,並提醒自己還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讀。後來,我跟前人的交集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有成就感了。再到後來,我時不時地能得到一些前人也沒說過的看法。這讓我有了自信,我知道唐詩已然成了我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只可仰望的聖物了。
  • 書城大家 | 陳尚君:《全唐詩》中的偽詩與偽好詩
    我想借這個意思講一些偽詩中的好詩。在此之前,先和大家講《全唐詩》是怎麼成書的,為什麼《全唐詩》裡有大量的偽詩。「《全唐詩》中的偽詩與偽好詩」,這個題目涉及學術研究和文學品鑑根本的不同。研究學問要求實辨偽,而文學品鑑講究藝術精湛。這兩者看似理所當然,其實是各行其是,各有道理。如果一位學術名家講解唐詩,所欣賞的恰是一首偽詩,不免留下笑柄。
  • 熟讀唐詩,我們要懂得詩中的雙關語
    熟讀唐詩,我們要懂得詩中的雙關語作者:胡永紅我們都是龍的傳人,也就極為鍾愛唐詩了,而在這些朗朗上口的唐詩中,還有很多雙關語沒有引起廣大讀者注意呢!所謂雙關語,就是語句具有雙重含義。古人寫詩專以雙關語為妙,而今天的文人似乎忽略了這個重大問題,而使現代詩跟古詩相比較,也就小巫見大巫了。
  • 跟著唐詩遊天台!"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浙江天台山
    浙江省長袁家軍在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劃了重點,要「打造浙東唐詩之路」,天台是這條「詩路」的目的地。1月29日起,讓我們跟著唐詩遊天台!皮日休執杖遊天台陸龜蒙的鐵哥們皮日休也是狂狷之士,皮日休是醜男詩人,他左眼角下塌,遠看就像「獨眼龍」,他好喝酒,好玩樂,號稱「醉吟先生」。
  • 唐詩對後來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唐代的詩歌創作非常的發達,詩歌已經成為唐人表達所看、所感、所思、所想的慣用方式,其目的就和現在的微博差不多,但本質而言還要差很多。傳統詩歌大部分用來寫景狀物、言志抒情之外,評詩論文也是唐詩廣泛涉及的內容之一。就像我們現在評論微博一樣,不過其中的圈子不像現在一樣罷了。
  • 根據唐詩創作的外國名曲
    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揮家瑪勒(1860-1911),有一首盛傳不衰的交響樂名曲《大地之歌》,它的素材來自我國的唐詩。 瑪勒從詩集中選取了七首詩作為歌詞,譜寫了《大地之歌》。
  • 日本俳句:對唐詩絕句的不完全模仿
    俳(pai)句是傳播微光與顫慄的詩。——安德烈·貝勒沙爾。 日本俳句能得到法國著名詩人貝勒沙爾如此讚賞,起初我是有點嗤之以鼻的。
  • 【用日語讀唐詩】柳宗元——江雪
    【用日語讀唐詩】柳宗元——江雪 2015年01月07日09:38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
  • 日本人從隋唐帶回去了什麼?李白、王維以詩與日本人交朋友
    這是一首唐詩!但我若告訴你,這首詩的作者是個日本人,估計誰都會大吃一驚!這首唐詩的作者叫晁衡,是個日本人,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晁衡是他的中國名字,他還有字,巨卿。他受日本王聖武的遣派,來大唐學識儒學經典——「請從諸儒授經」。
  •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清明 2015年04月02日10:5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
  • 《給孩子的唐詩課》:江湖流傳著詩人的詩,更流傳著詩人的傳說
    除了經濟繁榮以外,當時的詩歌創作也到達了頂峰。據《全唐詩》記載,唐朝享國289年間,唐詩的創作竟有48900多首,參與的詩人有2200多位,其中像李白、杜甫、王維、宋之問等特別突出的詩人有50多位。作為珍貴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之一,唐詩從古至今傳承不衰。到了近代,雖然有所式微,但最近十年又再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唐詩熱。
  • 唐詩裡最有個性的兩首詩,描寫的很是諷刺,讀來更是令人讚嘆不已
    這其中特別是唐詩,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最終發展成了一門高深的學問,很多的文人都在那個時代致力於唐詩的創作。縱觀整個唐朝那就是一個盛產詩歌的時代,很多的文人士大夫,都能夠寫詩,而且據說當時的科舉考試除了考試儒家的經典之外,那就是要考唐詩,往往一個人可能詩寫得好,那麼就很有可能高中,最終當官,進入唐朝的政治中心,從而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山行
    【用日語讀唐詩】杜牧——山行 2015年01月19日10:5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
  • 東亞視野中的唐詩-光明日報-光明網
    如江戶時代的河世寧所編《全唐詩逸》三卷,即從其時日本留存的十多種文獻中搜羅考校,輯錄清修《全唐詩》未收72首佚詩,279佚句。而查屏球先生發現,韓國高麗時代的《十抄詩》竟有百餘首律詩不見於《全唐詩》和《全唐詩補編》。東亞各國還出現大量唐人詩集的重刻本、抄本、寫本或活字本,有的在輯佚和校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