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詩的水平

2021-02-23 歷史與秩序


敘拉古之惑編案:本文以「日本漢詩為何不及朝鮮和越南醇正」為題,首發於202012月3日《南方周末》,此處為全文原稿。感謝程兄賜稿。

程兄幼時即隨乃尊求學居日,少時以詩名聞世,25歲就取得復旦中文系博士學位,是談此話題的不二人選。文章標題看似是一個文學題目,但是畫龍點睛之處,是指出了日本漢詩水平較「差」的根源,源於沒有實行科舉制。所以,題目不在大小,而在於文章背後是否存在大格局的問題意識。

海上某著名歷史學家在回應「新清史」時,嘗言:「漢化即文明化」。果如是乎?我想人類學家一定會搖頭:no no no,這裡的文明化應該打上引號。


我們應該不應該隨意的以一種自我中心標準去理解世界?如何理解暴力輻射的核心區與暴力輻射的邊緣地帶的知識生產?在演化視角下,兩種知識的競爭存在絕對的評價標準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不妨不妨讀一讀這篇小文。

一 帶著兩重鐐銬起舞

 

日本漢詩源遠流長,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奈良時代,就有了漢詩集《懷風藻》。創作漢詩的風氣經久不衰,留下了大量作品。然而,對日本人來說,寫漢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漢語和日語差別極大,甚至不屬於同一個語系,如果說格律詩是「帶著鐐銬跳舞」,那麼日本人用漢語創作格律詩,相當於帶著兩重鐐銬跳舞。舉個例子。平安時代有位名人菅原道真,出身學問世家,精通漢學,是個出色的詩人。出色到什麼程度呢?在當時的日本,地位最高的詩人是白居易,醍醐天皇卻寫了一首詩賜給菅原,詩的尾聯說:「更有菅家勝白樣,從茲拋卻匣塵深。」意思是有了菅原的詩,就不需要白居易的詩了,白的詩集只能鎖在匣中與灰塵為伍了。可就是這麼一位精通漢學的頂級詩人,曾經寫過一組五律,在序言中說:「含毫詠之,文不加點,不避聲病,不守格律,但恐世人嘲弄斯文,才之拙也。」大意是說我的這組詩寫得草率,請讀者包涵。這話雖是自謙,但寫律詩「不守格律」,在中國古人是難以想像的——對我們的祖先來說,守律是基本要求,就像呼吸一樣必要。最好的詩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清末國學大師俞樾編過一本《東瀛詩選》,對日本漢詩欣賞有加,卻也不得不承認:「東國之詩,於音律多有不協」(「很多日本詩不合律」)。他甚至幫日本人修改不合律的詩:「……間或以佳句可愛,未忍遺棄,輒私易其一二字,以期協律。代斫傷手,所弗辭矣」(「看到不合律的詩中有好句子,不忍遺棄,就偷偷幫它改一兩個字,改得不好是我的錯」)。

二 和習

 

比起格律,對日本漢詩來說,更嚴重的問題是誤用漢語字詞。日本人自己也意識到了,稱這種現象為「わしゅう」,寫作「和習」,也就是「日本的習慣」。わしゅう有一個更直白的寫法「和臭」。很多日本詩人的作品「和臭」濃鬱,雖大家、名家亦不免。比如江戶時代著名的大學者賴山陽,詩文冠絕一時,下筆卻往往自帶和習,以至於清末大詩人鄭孝胥在詩中嘲諷他:「此都號文士,浮躁多不實。盛名如賴襄,語助未究悉。」說日本文人名不副實,賴山陽(賴襄)號稱文豪,連語助詞這麼小兒科的事都搞不定。我們就以賴山陽詩為例,來看看什麼是「和習」。賴山陽有首膾炙人口的名作《題不識庵擊機山圖》:「鞭聲肅肅夜過河,曉見千兵擁大牙。遺恨十年磨一劍,流星光底逸長蛇。」詩寫戰國時代上杉家與武田家爭霸,「不識庵」指上杉謙信,「機山」指武田信玄,傳說川中島一役,上杉揮劍追殺武田,功虧一簣,讓武田溜了。詩的下半段惋惜上杉的流星一劍未能奏功,辜負了多年整軍經武的努力。問題是詩中的「遺恨」用得很彆扭。一般來說,「遺恨」的內容應直接接在詞後,比如杜甫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失吞吳」(「沒能吞併東吳」)是「遺恨」的內容;那麼,這首詩裡的「遺恨」後應該接「流星光底逸長蛇」(「讓武田給逃了」)才對,作者卻插入了「十年磨一劍」(「多年努力」),語義被割裂開來。其實,如果改成「可惜十年磨一劍,流星光底逸長蛇」(「可惜多年努力,還是讓武田給逃了」),句子就通順多了。為什麼賴山陽不用「可惜」呢?因為在日語裡,「遺恨」正是「殘念」(「可惜」)之意,賴山陽沒有意識到兩個同義詞的用法有微妙區別。這種情況比比皆是,使日本詩在整體上顯得稚嫩生澀。

三 三尺童子所聞而笑

 

那麼,同樣是受到漢文化影響的國家,朝鮮、越南的漢詩與日本相比又如何呢?十八世紀初,朝鮮人申維翰出使日本,在遊記中對日本文學做了一番評價:「彼其好文者,以本品聰敏之性,無科舉剽竊之累,而熟習專領,窮極其功,如蠹魚食字而眼明,所以吐論古事,評騭能否,有曰如此者為漢,如此者為唐宋云爾,則所見之的確,或庶幾於能言之士。而使之為歌行律語,則平仄多乖、趣味全喪,為我國三尺童子所聞而笑者。」這段話實在刻薄,褒語中亦含譏刺,如「庶幾於能言之士」(「差不多算是能言之士」),用《禮記》「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之典,暗指日本人是禽獸。值得注意的是,在申維翰看來,日本人文章尚可,詩則「平仄多乖、趣味全喪」,寫得一塌糊塗,連朝鮮的三尺童子都比不上。申維翰說這話,有他的底氣——朝鮮漢詩的質量確實很高,用語純熟典雅,幾乎與中國詩無異,佳作如「雨歇長堤草色多,送君南浦動悲歌。大同江水何時盡,別淚年年添綠波」,雄渾高朗,令人一唱三嘆,放在唐人集中也是超一流作品。越南漢詩雖不及朝鮮,也算得上精煉整飭,我印象最深的是鄧容的《感懷》:「世事悠悠奈老何,無窮天地入酣歌。時來屠釣成功易,事去英雄飲恨多。致主有懷扶地軸,洗兵無路挽天河。國讎未報頭先白,幾度龍泉帶月磨。」一氣流轉,沉雄悲慨,大有「壯士拂劍,浩然彌哀」的意境。作者並非專業詩人,而是後陳朝的孤臣孽子,起兵復國,最終兵敗被俘,壯烈成仁,堪比我國的文天祥。此公能在戎馬倥傯間寫出如此渾成的佳作,足見越南漢詩的水平。日本漢詩為何不及朝鮮和越南醇正?不妨看看在漢文化教育上,日本比起朝鮮和越南缺了什麼。其實,上文所引申維翰的評價已經給出了答案:「無科舉剽竊之累」——日本沒有科舉考試。在申維翰看來科舉是種負擔(「累」),但考試對詩文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它能通過硬性標準規範考生的用語習慣,提高群體創作水平的下限。朝鮮從高麗王朝、越南從李朝起,科舉在兩國延續了將近千年;日本只在模仿唐朝的律令制國家時代短暫實行過類似科舉的貢舉,武家興起後,貢舉也銷聲匿跡了。在漢詩一道上,朝鮮和越南比起日本並沒有先天優勢,科舉成熟前,他們的詩照樣生澀不堪卒讀,比如越南李朝大將李常傑的名作:「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如何逆虜來侵犯?汝等行看取敗虛。」此詩被看作越南民族意識的發端,曾被歐巴馬引用過,單以文字論,造語生硬稚拙,和同樣是將帥之作的鄧容詩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認為,科舉的作用不容忽視。或許正是因為缺乏考試的規範,才導致日本詩人在理解、運用詞語時相當任性,寫出來的詩帶著一股濃濃的「東洋味」。

 

四,東洋味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以中國詩為本位,日本詩的確不夠「醇正」,但換個角度看,也正因如此,日本詩比起朝鮮和越南詩更有特色。我們只聽說過漢詩有「東洋味」,沒聽說過有「朝鮮味」和「越南味」。換言之,朝鮮和越南的好詩和中國的好詩是一回事;日本的好詩則不然,它們往往有著獨特的風韻。比如石川丈山的《富士山》:「仙客來遊雲外巔,神龍棲老洞中淵。雪如紈素煙如柄,白扇倒懸東海天。」此詩極為著名,相信很多朋友讀過。「雪如紈素煙如柄,白扇倒懸東海天」寫富士山頂的積雪宛如一把倒掛的摺扇,而山口冒出的煙則是扇柄,寫景精絕,意象幽邃,比起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也不遑多讓,而情趣自別。我有個感覺,日本詩的好處正在「稚」,仿佛小孩子剛學會說話,雖然經常性地語無倫次,但童言無忌,令人解頤;如果裝模作樣學大人說話,反而顯得矯情。日本詩中最好的作品都有著兒童般的直白、簡單和率性,令人想起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而一旦正襟危坐講大道理,則大多顯得滑稽可笑。這一點日本人自己也有認識。江戶時代的大學者本居宣長多次說過,日本人的性情不適合學中國人講聖賢之理。日本詩還有個特點,多佳句而少完篇,佳句又往往缺乏鋪墊,來得突兀,很多作者為句謀篇的動機過於明顯——這也是日本詩的幼稚之處,就像小孩子得了個寶,會不分場合拿出來現。有些詩的佳句十分打眼,其他句子卻連通順都做不到,可見作者才力不足,一發而竭,就像一個人把家當全賣了,換了一塊百達翡麗的腕錶,身上卻穿得破破爛爛的,違和感十足。古典時代晚期的中國詩人則更注重詩篇整體的勻稱,即便有佳句也要出之以自然,就像穩重低調的世家公子,不需要通過一兩件奢侈品顯擺身家,而穿戴得體,舉手投足間自有氣象——所謂「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磊落」和「雍容」是日本漢詩常常缺乏的。不過,成熟也有缺點,那就是太過保守。在藝術上,「保守」不見得是好詞。中國的詩詞書畫發展到清代,技法已臻爛熟,傳統的力量過於強大,令藝術家們不敢輕易突破;日本則較少拘束,藝術家們勇於創新,大膽活潑——舉個例子,前些年大英博物館辦過一個日本春宮畫展,展出江戶時代秘戲浮世繪,腦洞大開,匪夷所思,作者中不乏葛飾北齋這樣的大師。我當時的觀感就是,中國畫家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你能想像鄭板橋津津有味地畫這種畫嗎?是膽量限制了想像力,是成年人的保守和穩重拘束了頑童的戲謔和馳騁(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中國的大師中也有唐伯虎這樣徹底放開的狂士,不過沒能形成日本那樣的風氣,也沒到日本那樣的程度)。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十九世紀日本的浮世繪風靡歐洲,折服了莫奈、梵谷這些大師,直接啟發了印象派;到了二十世紀初,中國的畫家(如嶺南畫派)也開始向日本畫學習技巧。詩歌方面,蘇曼殊的詩流行一時——錢鍾書曾借《圍城》人物之口嘲諷此君,說他「詩裡的日本味兒,濃得就像日本女人頭髮上的油氣」,其詩根底不深,但的確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五,嘗鼎一臠

 

文學上的泛論難免掛一漏萬,我們的目光終究要回到具體的詩人和作品上。我讀日本詩有種奇妙的快感——中國詩壇往往「贏家通吃」,大詩人的才力全方位碾壓小詩人,見識過了李杜蘇黃,再去讀江湖小家,會有「所得不償勞」(蘇東坡《讀孟郊詩》)的失落感。日本詩壇的大家和小家之間,卻沒有什麼落差,「大家」的詩往往有可笑不通之句,而在小家甚至無名者之間尋訪,卻有「佳處時一遭」(蘇東坡《讀孟郊詩》)的驚喜——用個時髦的詞,日本詩是「去中心化」的。去年我讀到一組七絕,頗覺驚豔,抄錄於此,以饗讀者。詩曰:「異鄉花月亦溫柔。細按紅牙教莫愁。卻笑腰纏無十萬,年年騎鶴上揚州。」「尊前休唱雨淋鈴,舊曲天涯只怕聽。為問珠江今夜月,水天閒話付樵青。」「不捲重簾夜聽潮,綠天風雨太無聊。寒燈水閣瀟瀟夕,只有琴娘伴寂寥。」「歌舞歐西眼易青,冶遊休說似浮萍。洋琴試按衷情曲,簾外蠻花解笑聽。」「風流家世是潘郎,幾度金針繡錦鴦。遮莫上人嗔破戒,海山新曲又催妝。」「扶桑有客識才名,同是江湖載酒行。剩得閒情一枝筆,也題黃絹拜先生。」飄逸雋永,極有神韻。作者金井雄,在文學史上籍籍無名,據說是個倚馬斜橋、破帽遮顏的浪蕩子——或許只有不圖留名、不爭閒氣的懶散少年,落筆才能這麼舒展吧。

相關焦點

  • 田中角榮的漢詩
    91歲那年給母校捐了一座女學生塑像,腳前還有塊方石臥地,上面銘了他作的「漢詩」:白面書生學筑波,發憤忘食紙筆耕,桃李滿門邦家豐,紫峰名聲四海奔(筑波山別稱紫峰,是茨城縣的象徵)。一時間大譁:這也算漢詩!堂堂國立大學,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懂漢詩!日本自古把中國的詩(格律詩)叫漢詩,相對而言,日本傳承的詩叫和歌。以前單說一個「詩」字就是指漢詩,而今指的是新詩(新體詩)。
  • 漢詩在日本的「譯」與「不譯」
    在文學翻譯中,詩的翻譯往往被認為是最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這當然是由於詩歌在語言上的高度濃縮、詩意上的複雜多變等性質所決定的。然而長久以來,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在學習、吸收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多種譯解漢文(主要是文言文)、漢詩(主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方法,其中尤以日本的訓讀法最為著名,並且沿用至今。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古詩不是「古詩」,應該叫「漢詩」,日韓都在傳承漢詩
    我們中華有非常了不起的詩詞文化,現在我們都把他們叫「古詩詞」,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不應該叫古詩詞,在韓國和日本,他們把我們中國的詩詞「漢詩」。古詩詞應叫漢詩詞在韓國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漢詩大賽,我們來欣賞一下2019年韓國漢詩大賽冠軍的這首詩:漢字元來意仔詳,
  • 賞析小野湖山日本漢詩《朱舜水先生墓》,並認識朱舜水先生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首日本明治時期的詩人小野長願的悼亡朱先生的漢詩,同時看看日本人的漢詩水平如何。朱舜水先生墓(日本)小野湖山成敗安危亦唯天,絕海求援豈偶然?一片丹心空白骨,兩行哀淚灑黃泉。豐碑尚記明徵士,優待曾逢國大賢。
  • 永井荷風的漢詩
    二 但永井荷風的開始作漢詩,卻早於王次回流行前很久。其中有的是唐風宋韻的影響,卻還看不到王次回的痕跡。 永井荷風留下的漢詩委實不多,散落在他二十九卷的全集裡,更是「煙零雨碎」得難見蹤影。現在所知他最早的漢詩,作於19世紀末他訪問上海時,即題為《滬遊雜吟》的那組詩。
  • 日媒: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舉辦「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前,由日本華文女作家協會主辦的「日本漢詩在中國」講座以網絡在線方式舉行。主講人日本南山大學蔡毅教授在講座中表示,漢詩一道,能面向海外,博採眾長,正說明了中國文學與生俱來的包容性、開放性,顯示了中華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匯納百川的強大生命力。上海師範大學楊劍龍教授說,蔡毅在前人未發現的地方挖掘史料,以資料為本,具有重要價值。
  • 誤傳李白詩百年(續7):日本漢詩泰鬥如何評《靜夜思》的詩眼?
    從隋唐時代開始,日本文人閱讀和創作漢詩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漢文已經與日文融為一體,而且,夏目漱石等日本大文豪,同時也都具有深厚的漢詩造詣。漢詩的意境大多體現在一個字或詞裡面,即詩的「眼目」(圖1):也被稱為「詩眼」(圖2-圖3):由於李白《靜夜思》被改動,所以,詩眼有些曖昧,不夠清晰。
  • 十論:正本清源,漢詩復興
    漢詩背叛了漢文化,漢文化(中國文化)也逐漸拋棄了漢語新詩這「五四」以來曾經的驕子;而漢詩全盤學習西方(外國)詩歌的結果,不過是永遠的邯鄲學步、東施效顰!新詩詩人們主動投懷送抱,可人家西方詩界根本不屑於與咱們為伍。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土不土,漢語新詩也許真的成了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私生子、孤兒和棄兒。
  • 從西鄉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時代軍政巨子的漢詩
    這首詩的作者並非普通貴族,而是第53代日本君主淳和天皇(公元823年-833年在位)。這位日本君主,不僅自己愛寫漢詩,而且還親自編纂過幾十卷本的漢詩集,以上幾首,即選自他「御製」的《經國集》。大量的唐詩被歷任「遣唐使」及留學生、留學僧傳回日本以後,成為島國上層社會的學習的典範,其中最受追慕的,是白居易。
  • 曾寫下1300多首漢詩 日本公布大正天皇史料(圖)
    曾寫下1300多首漢詩 日本公布大正天皇史料(圖)    日本宮內廳周五公開日皇明仁的爺爺前日皇大正的97卷日誌中的八卷,儘管史家對新資料表示歡迎,但他們不滿所公布文件扣起大量大正的個人資料。
  • 日本老翁寫的漢詩行不行?日本網友首先不服
    於是他開始寫詩,不是俳句、不是和歌,而是漢詩,並於1998年出版了漢詩集《水車—平成自由詩》。日本漢詩,與用日語寫的俳句、和歌不同,是直接用中文創作,並且遵從漢詩格律用韻的一種詩歌形式。幡谷祐一默默筆耕,孜孜不倦。
  • 從「風月同天」到「與子同裳」:漢詩文在古今日本
    日本人試著用漢字漢文來撰寫公文,記錄自己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紀》(720年)就都是用漢字漢文撰寫的,日本最早的文學作品,諸如《懷風藻》、《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等,都是皇室和高級官吏、僧人等創作的漢詩漢文集。
  • 日本漢詩選讀 | 菅原道真《​晨起望山》
    《日本漢詩選評》程千帆 孫望 選評>吳錦 嚴迪昌 屈興國 顧復生 注釋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版漢詩是日本文學,特別是日本古代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自8世紀中葉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編成,到19世紀創作逐漸式微,日本漢詩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誕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日本漢詩的風會遷移,每與中國詩歌的發展桴鼓相應,或早或遲地受到中國詩壇風尚的影響,是中日文化交流結出的豐碩成果。本書由古典文學研究名家程千帆(閒堂)、孫望(蝸叟)二先生編選。他們從大量的日本漢詩中精選最優秀的詩作,並加以點評,妙語連珠,頗解人頤。
  • 黃裔教授解讀琉球漢詩:琉球文化蘊含福建元素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黃裔教授就開始潛心研究琉球漢詩,成為國內這一領域研究的拓荒者。當記者提起琉球漢詩,他興致勃勃地說,他對琉球漢詩已經撰寫了六篇系列論析,《六探琉球漢詩》已經發表,每一「探」都有新發現。  ◆漢文化的「移植」  20多年前,黃裔教授憑藉兩位赴日講學教授從日本衝繩帶回的幾本無標點的詩集和資料,開始了琉球漢詩的研究。
  • 〔讀城〕隈研吾:在成都感受到「一種漢詩的韻律」
    隈研吾:在成都感受到「一種漢詩的韻律」文 / 小鍾你必須離開市區,走到自然當中才能接觸到美術館。在成都感受到「一種漢詩的韻律」成都,乃天府之國。山水環抱的地域環境,千年傳承的歷史文脈,造就了它獨特包容、開放的城市氣質。隈研吾,從小對漢詩感興趣。
  • 日本竟將漢字寫成歌?「漢漢漢漢漢漢字黨,我等日本之漢字黨」!
    據一項2009年的統計,日本全國的大學、短期大學中有490所院校的1079個院系在入學選拔中,將是否擁有「漢檢」資格作為判斷標準之一。   當然,這個「漢檢」裡考核的漢字,是日本漢字。而對於日本人來說,他的文化教養,其中一個指標便是認識多少漢字。
  • 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讀《百年新漢詩典藏》
    百年來,漢詩通過史無前例的新文化運動,經過新詩啟蒙、臺灣現代主義、新現實主義、朦朧詩崛起、跨世紀新生代、潮流時代等的探索發展,經過幾代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新漢詩】|| 海靈草的詩
    海靈草的詩請關注新漢詩微信號的推送。新漢詩微信公眾號:xinhanshi2000請掃描加關注二維碼如果您喜歡作者的作品,請您讚賞!讚賞除用於平臺建設,60%為作者稿酬!謝謝您為詩歌做的奉獻!
  • 日本漢學文獻《年號之部》出版:日本的年號如何選定?
    5月30日,為了慶祝《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種《年號之部》在中國出版,該叢書的出版紀念暨座談會於上海師範大學徐匯校區新文科大樓舉行。《年號之部》書影水上雅晴、石立善主編的《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是一套日本漢學大型叢書,收錄古代、中世至近代的珍貴而稀見的漢學原始文獻。率先出版的《年號之部》共五冊,5000頁,收錄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歷史年號珍稀文獻九部的寫本,均為史上首次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