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與青少年保持親密?《與青春期和解》告訴你從這8個方面入手

2020-11-20 樺姐談養育

我相信,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就是孩子不像小時候那樣總喜歡粘著自己了。

孩子長大了,感覺跟自己有距離了,不怎麼願意跟自己太親近,父母的心裡未免會有一些失落感。

我想,沒有哪個父母不想孩子跟自己親近的吧,什麼話都跟自己說,有事就有商有量的。

可現實就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就懶得開口了,一天說話的總量,都數得過來。

那麼,父母如何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保持親密?如何讓孩子願意跟你親近呢?

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勞倫斯·斯坦伯格在《和青春期和解》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花時間陪伴孩子

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長大了,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就不需要父母陪伴了。

還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後,願意跟同學們一起玩,不願意跟父母一起玩。

事實上,有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父母在一起。

比如說,在一起參加一場特別的活動,分享彼此的愛好,一起完成一項任務等等。

有的父母說,我們也邀請孩子一起出去參加活動啊,但是他們就是不願意去。

如果,孩子拒絕了你的邀請,有可能是你安排的時間不對,或者孩子沒有興趣,又或者提前沒有跟孩子商量,就替孩子決定了。

但不管怎麼樣,父母需要花一些時間來了解和陪伴他們。

與孩子單獨相處

如果,你想對孩子有更多的了解,想知道他正在成為一個怎麼樣的青少年,你就需要和他單獨相處,進行一對一的談話。

因為,如果旁邊有其它人在場的話,你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打斷,孩子也容易被忽視。

只有你和孩子單獨相處時,才會全心全意地關注到孩子。

其實,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都喜歡聊天,當他發現你對他看待事物的想法和觀點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很可能會對你敞開心扉。

所以,多和孩子單獨談談他的興趣、愛好和成長的煩惱吧!

這樣,你才有機會走進他的心裡。

分享你自己的感受和生活

勞倫斯在書中寫到:「幫助你的孩子長大成人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他進入你的世界。」

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向孩子傾訴,比如,事業、婚姻、各種社會關係。

你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長大成人沒有那麼難。

同時,也要讓孩子看到,你是一個積極、樂觀、有理想、有感情的人,也是一個會遇到挫折和失望的人。

讓孩子了解到,人生有喜也有悲,有驚喜也有失望。

唯有保持一顆樂觀積極的心態,人生路上的障礙才能一一掃除,走向美好的未來。

相信孩子

為什麼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很難管教?

事實上,不是孩子難管教,而是父母就沒有相信過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相信他自己能把事情辦成。

不相信孩子的判斷,什麼樣的朋友能交,什麼樣的朋友不能交,他心裡很清楚。

因為,不相信,父母就會橫加幹涉。

最後,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與其這樣對孩子各種擔心、懷疑、管控,自己還煩惱不已,不如相信孩子,祝福孩子,期待最好的。

尊重孩子

親子關係的惡劣,青春期的叛逆,很多時候都是由父母不尊重孩子導致的。

我發現,有些父母很奇怪,對待朋友、同事,上司、長輩都是彬彬有禮,尊重有加。

可對待自己的孩子就喜歡大呼小叫、惡意貶低。

就因為他是你的孩子,就得什麼都聽你的嗎?

孩子同樣應該受到尊重,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已經不是那個,被罵了,被打了,受了委屈,還會膩歪在你身邊的那個「小不點」了。

青少年會反抗父母,會表達對父母的不滿,他們會把自己關起來,拒絕跟父母溝通,拒絕跟外界接觸。

試想一下,誰願意跟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在一起呢?

支持孩子

我們成人,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有些事情,在我們眼裡,就是個小事,不值一提。

我們成人知道自己不是最棒的,但是我們知道哪些事適合自己做,哪些問題可以去找誰幫忙處理。

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掌握了處理事情的能力。

但是,孩子不一樣,他可能會因為同學的一句玩笑話,鬱悶好幾天,

他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外貌而感到苦惱,覺得自己遇到了麻煩,以後都不會有人喜歡自己了。

他也有可能會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同學好好相處,而悶悶不樂。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遇上的麻煩給他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不管發生什麼,父母永遠是他背後最大的支持者。

明智地使用幽默的方式

作者勞倫斯在書中寫到:

在恰當的場合,幽默可以緩和緊張的氣氛,更容易讓孩子敞開心扉。

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解決他遇到的麻煩。

但是,切記用幽默的方式來取笑孩子,即使是善意的。

因為,沒有哪個人會喜歡在心煩意亂、心情不好的時候被嘲笑的。

不要疏遠與你性別相異的孩子

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有些爸爸會刻意疏遠女兒,有些媽媽也會刻意疏遠兒子。

覺得孩子長大了,女兒應該由媽媽教導,兒子要開始由爸爸接管。

其實,不用刻意疏遠,只要某些方面稍加注意就好了。

不能因為是兒子,媽媽就不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也不能因為是女兒,爸爸就不參與陪伴孩子。

性別不應該決定你與孩子的關係。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叛逆、不理人、拒絕溝通,是因為他進入了青春期,發脾氣,也很正常。

這個階段的孩子都這樣。

青春期過了,孩子就好了,就會恢復正常了。

是這樣嗎?

《與青春期和解》這本書的作者,告訴你不是。他說,青春期不等於麻煩期。

不要覺得,孩子給你惹麻煩,給你氣受,就是「青春期惹的禍」。

最終的根源,其實還在父母那裡。

《與青春期和解》的作者,用專業的分析和指導,讓父母做到理解青少年的思想行為,從而使自己不失控、不較勁、不生氣,從正面來引導青春期孩子。

這本書就相當於給父母或者老師提供的指導手冊,讓父母或者老師通過本書能夠更好的了解青少年以及他們自己。

所以,強烈推薦這本書。↓↓↓↓↓↓

相關焦點

  • 與青春期和解,想成為權威型父母要做這8點才能與孩子保持親密
    >衛生、青春期大腦發育、學業成就、青少年犯罪等;他曾獲得多項殊榮,以表彰其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我覺得孩子的青少年時期之前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是你能夠將良好的關係延續下去的。相反對於那些專橫,放縱的父母來說,他們的關係不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變得更好。在這裡我想說的就是你可以學習成為權威性父母,這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地度過青春期。如果你不是權威性父母,那麼你就很難應對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問題。
  • 《與青春期和解》:成就親子關係雙贏局面,父母可以從這三點入手
    勞倫斯•斯坦伯格在這本書中,讓父母們通過不失控,不較勁,不生氣的心態和方法,正面引導青春期的孩子,達到中年人與青春期的和解過程。父母可以在孩子8歲9歲時,告訴他們關於青春期,身體的一些變化,逐步累積一些生理變化的知識。關於女孩的生理期,媽媽可以像聊天一樣,把自己第一次月經的經歷,告訴自己的女孩們,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告訴她們身體是神聖的,不能讓別人隨意觸碰撫摸,告訴她們保護自己的方法。
  • 與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
    《與青春期和解》,雖然裡面得內容對我來說並不算新鮮,但是在看的過程中還是觸發了很多思考。本書的作者——美國優秀的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長期致力於青少年發展及教育方面的關鍵問題的研究,所以,他是青少年問題的專家,有著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
  • 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怎樣做才能保持親密的親子關係?
    是的,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很多父母變得惶惶然,不知道該怎樣與孩子溝通。家長們既想繼續行使管教的權利,又想和孩子成為朋友,可是常常發現兩方面都做不到。所以,回到根本,那就是要尋找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有效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對於一個試圖加強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的父母來說,你必須證明你願意嘗試新事物,並且思想開放。
  • 《與青春期和解》:青少年的叛逆,往往取決於我們養育知識的缺乏
    事實上,並不是你的孩子有問題,而是你在孩子的成長中,自己對孩子的成長認知還沒有發生改變,你一直固守著過去的養育經驗,卻不知道孩子的成長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而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是關於《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在這本書中,你將會收穫到青春期孩子成長的規律是什麼,更會告訴你,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 與青春期和解:做孩子成長關鍵期最好的陪伴者
    青春期是詩意和浪漫的,又是煩惱和憂愁的。作為父母,我們會發現孩子突然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對我們敞開心扉,開始把我們拒斥於自我世界的大門之外,就像我們青年時期一樣。我們曾經責怪過父母不理解我們,現在我們又必須面對孩子的責怪,如此循環持續。《與青春期和解》這本書,是理解青少年思想行文的心理學指南。
  • 與青春期和解:做孩子成長關鍵期最好的陪伴者
    《與青春期和解》這本書,是理解青少年思想行文的心理學指南。教育家致力於給父母無數中肯的建議,而斯坦伯格卻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把父母帶進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世界。
  • 「科普時報」遠離抑鬱 關注青春期心理健康
    報告指出,青少年階段(12~18歲)心理健康指數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初一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初二初三學生次之,高中學生最低。美國的相關調查發現有1/3的學生受到抑鬱症的困擾,而求助於心理健康診所。正解區分正常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在《與青春期和解》裡講到青春期是人們第一次能夠思考和擔憂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時期。
  • 與青春期的孩子保持聯繫的30種方法
    他們不再對你撒嬌,經常關上房門,拒絕你的邀請,你們之間的規則改變了。不要擔心,青少年專家Michael Riera闡明了青春期父母的角色:在青春期,青少年需要遠離父母,同時保持與父母的聯繫。他們的工作是擴張;你的工作是連接。
  • 【家教】怎樣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最新對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研究,發現多數青少年都會經歷四個重要的智力、社交、情感能力的發展階段。-01-11 —12 歲:青春期初期當青春期走上人生舞臺的時候,許多青少年在很多基本技能方面可能會退化!這個階段的少年的邏輯和決策能力通常尚待完善,家長可以訓練他們變得更有條理以及思考其他觀點。
  • 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我有7個秘訣,很實用
    導讀: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我有7個秘訣,很實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我有7個秘訣,很實用!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從尿布到約會》:青春期性教育,可從3方面做起,希望父母能懂
    那麼家長該如何去做,才能與青春期的子女進行良好的相處呢?作者認為父母不要做以下幾點: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總覺得自己家孩子不優秀;總是輕視孩子的問題,總是想方設法教訓他們;只顧自己說話,而從來不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對孩子經常說:你應該......做,你應該懂得......。
  • 青少年抑鬱症|他們不是「青春期叛逆」,而是「抑鬱症」
    2012年,中國大陸25個地區2679名青少年(10-25歲)抑鬱比例為20.3%。也就是說大約5個孩子中有1個有抑鬱傾向。青春期是抑鬱症的高發階段,也和青少年自身的生理特點有密切關係。他們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壓力,可用來應對壓力的工具卻更少。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人格重塑的階段,這個時期裡他們本身的氣質就是抑鬱的。但如果小時候的依戀關係建立得很好,就可以順利度過青春期。
  • 對青少年青春期困惑的解決方法
    對青少年青春期困惑的解決方法?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變化,家長和學校要好好的指導孩子,教孩子怎麼度過青春期,怎麼才能解決青少年青春期困惑。今天小編TJMDXX來分享下——對青少年青春期困惑的解決方法?具體有以下情況來做個參考。
  • 3本深入淺出的小書,助你了解青春期孩子所有需要知道的成長知識
    這三本書最大的特點都是專業性強、案例豐富。讓成年人在輕鬆閱讀中,掌握青春期孩子的成長和健康知識。《全腦教養法》的作者丹尼爾·西格爾的又一力作,通過解讀青春期少年的大腦科學,告訴你青少年是如何思考與行動的。
  • 守護花開丨青春期性教育,我們對家長這樣說……​
    現如今許多父母已經不再羞於告訴孩子是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了。但是,如果孩子繼續問:「我是怎麼進去的?」你又將如何回答?如何向孩子解釋電視中的接吻甚至是更暴露的鏡頭?如何向青春期孩子解釋身體差異、生理髮育?孩子的性彆氣質不「陽剛」或「溫柔」該如何應對?孩子疑似同性戀怎麼辦?孩子被性騷擾或性騷擾他們該怎麼辦?孩子進入青春期談戀愛怎麼辦?
  • 《養育男孩》:怎樣培養優秀的男孩?從3個發展階段4個方面入手
    所以,在《養育男孩》這本書裡,作者把男孩在成年以前的人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男孩有不同的成長需求,那麼相應的,父母要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在這三個階段中, 第一階段3歲前, 由於男睪丸激素分泌還不多,所以男孩女孩養育方法分別不大,都是主要以安全感為主; 一歲後都要刺激語言中樞。3歲之後,男孩女孩的養育方法就有所不同。 養育男孩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 青春期孩子的新實力
    青少年能夠考慮,究竟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安全的世界。但有些孩子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可能退縮不前,或者表現出各種不安的症狀。不過,還有一些孩子,則能夠接納這種新的認知,並從中獲得成長。你可以和孩子談談學校的生活,也可以聽聽孩子對你、老師或者成人的抱怨。青少年願意按他們自己的方式接受你提供的照顧。否則,他們將不接受父母的關愛,並且可能導致家庭衝突。
  • 家有青少年(5):青春期的自我認識
    7月21日晚上8點30,EMO2 情緒工作室為大家帶來了關於青少年發展和養育的第五場直播。在這之後的生命裡,我們仍然會持續的思考和追問這個問題,但是,無論是從需求,還是從傾注的時間和關注而言,都很難與青春期時的狀態相提並論。青少年在「我是誰」的思考和摸索中,逐步形成系統的對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成年人的自我身份認同感的基底是在青春期時形成的。青春期之後的人生的經歷和認識,會對早期構建的自我身份認同感有所影響和改變。
  • 青春期孩子「早戀」?不,是「早練」
    因為在西方,他們甚至還倡導孩子從小和異性交往,他們也會鼓勵青春期少年們的約會。正確看待「早戀」孩子在青春期會經歷身體和心理的發展,和異性的相處或交往這是一個必經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是有益的:和異性的相處也算生活的一部分,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娛樂活動。和異性接觸的過程會產生愉悅感,愉悅感也是成長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