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訊》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團隊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研究...

2020-12-23 中國教育在線

  11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馮光教授團隊關於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加鹽提高含水離子液體電化學窗口」(Adding salt to expand voltage window of humid ionic liquids)。華中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分別為能源學院博士後陳明和廈門大學博士生吳傑督,通訊作者為馮光。

  離子液體僅由陰陽離子組成,在室溫下呈液態。除了揮發性低、熱穩定性好、不可燃等優點,相比常用的水或有機溶液電解質,離子液體具有更高的電化學窗口(4~6 V)。近些年來,用作儲能裝置(如超級電容器和電池)、電潤溼技術等所需的電解質,離子液體正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因其固有的吸水性,離子液體中的水總是難以被徹底除去。針對離子液體含水的影響,馮光團隊的前期工作(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5222)表明,在形成電極-離子液固液界面的過程中,離子液體的親疏水性決定了水的吸附行為:親水性離子液體可以有效避免離子液體中的水吸附在負電極表面上,從而避免工作電壓的降低;而疏水離子液體中的水將會富集在電極表面上,而減小其工作電壓與性能。因此,如何減小含水的疏水離子液體中水的負面影響,成為了離子液體電解質領域內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馮光團隊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和第一性原理計算為主要研究手段,發現向含水的疏水離子液體電解質中添加少量的鋰鹽,既可以有效避免含水離子液體中的水吸附在電極表面上,又可以降低電極吸附水的反應活性,從而增大了含水離子液體電解質的電壓窗口。這一方案適用於不同種類的疏水離子液體。模擬預測結果得到了合作者廈門大學毛秉偉和顏佳偉教授團隊的實驗證實。團隊進一步闡釋了加鹽的微觀作用機制和實現原理:由於鋰離子的強水化作用,水被拽離了電極壁面;鋰離子與仍吸附在電極上的水相結合,降低了水的反應活性;鋰離子改變了吸附水的方位分布,抑制了水的分解;與鋰離子結合,降低了水的HOMO能級,從而提高了其氧化穩定性。

  該工作基於納米尺度界面與能質傳遞的基礎研究,以儲能器件中的電極-電解質固液界面為研究對象,探究了添加鋰鹽對疏水離子液體在電極表面上吸附水的影響規律及其作用機理。這一研究結果,以及前期有關親水離子液體的工作,解決了離子液體因吸水而降低電壓的難題,不但給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儲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而且還有利於含水離子液體在其他領域內的應用(如具有高濃度鹽溶液的電池)。同時,利用類似策略「開發恆電勢分子模擬技術」研究納米尺度界面與能質傳遞現象,通過跨尺度理論和方法並結合實驗驗證,馮光團隊還開展了基於導電MOFs和離子液體的新型超級電容器的研究工作,成果已於數月前刊發在了《自然•材料》上,華中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

  這些工作都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相關焦點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李鎮江教授、趙健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以青島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分別以「Oxygen-vacancy Bi 2O 3nanosheet arrays with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 and CoNi 2S 4nanoparticles immobilized on N-doped graphene nanotubes as robust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high-energy
  •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Alexei A.Kornyshev教授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名譽...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網訊(通訊員陳正 軍趙雲霞)11月4日,英國帝國理工學院Alexei A.Kornyshev教授來華中科技大學訪問,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名譽教授。能源學院院長兼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中方聯席院長羅小兵介紹了Kornyshev教授自2016年受聘為學校顧問教授以來與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的具體合作情況。能源學院馮光教授隨後介紹了Kornyshev教授的主要學術成就。
  • 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團隊《自然·通訊》:光...
    然而,如何通過合理的設計來更好的模擬生長這種行為,以此來研究其在生物工程方面的應用是一個難題。近日,德國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教授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的鄭宜君教授通過使用光調控的分子轉移來實現了材料的定向生長。
  • 石墨烯平面超級電容器製成
    該電極可直接轉移到柔性基底作為平面超級電容器,在離子液體中顯示出優異的能量密度和良好的機械柔韌性。   研究人員利用高導電的石墨烯納米片和高容量的黑磷烯納米片為電極材料,在平行交叉模板協助下,通過簡單的一步過濾法構築出具有疊層結構、高導電石墨烯/黑磷烯圖案化的複合微電極。該電極應用於平面型超級電容器,在離子液體中表現出較高工作電壓和能量密度。
  • 中山大學:碳材料用於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成果簡介 鋅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ZHSC)結合了高能Zn離子電池和大功率超級電容器的優勢,近年來已成為有前途的儲能設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ZHSC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有許多瓶頸需要克服。這項綜述將有助於為碳正電極的研究系統提供一個有組織的框架,並開發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新型ZHSC。圖文導讀 圖1、鋅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組成和部分電化學行為。
  • 利用共價有機框架(COFs)提高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
    超級電容器是一種新型儲能裝置,既有電容器快速充放電的特性,又有電池的儲能特性。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製造的一種多孔有機材料可以顯著改善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存儲和輸送。超級電容器使用的技術與可充電電池中使用的可逆化學反應有很大不同。
  • 哥倫比亞大學《納米快報》防凍熱穩定水凝膠電解質柔性超級電容器
    先前,哥倫比亞大學Chao Lu和陳曦教授團隊報了道基於抗凍和熱穩定的蒙脫土/聚乙烯醇(MMT/PVA)水凝膠電解質的全溫度柔性超級電容器。MMT材料增強了水凝膠的熱穩定性,並且由於形成定向的導電路徑,其層狀結構促進了離子導電。通過簡單地引入二甲基亞碸來使用凝固點低於-50℃的水性電解質。
  • 站在科學前沿的華中科技大學「偶像」!你粉了嗎?
    面對未知的領域依然堅持不懈、砥礪前行努力破解科研難題在華中科技大學有這樣一群人豐厚的成果見證了他們辛勞的汗水快隨小科了解了解近期站在科學前沿的華中大人吧電信學院尹海帆教授團隊破解5G移動性詛咒6月,國際糖尿病領域頂級期刊《糖尿病醫療》(Diabetes Care)發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梨園醫院內分泌科金肆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Wilson Disease With Novel Compound Heterozygote Mutations in the ATP7B Gene Presenting With Severe Diabetes」。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華中科技大學吳英海副教授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論文!
    6月19日,《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刊發了物理學院吳英海副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王磊研究員、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塗鴻浩助理教授的最新成果:《部分子波函數的張量網絡表示》(Tensor Network Representations
  • 薩裡大學獲超級電容器技術突破,鬥魚虎牙娛樂直播探索
    外媒曝光,英國薩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urrey)的專家們推出了突破性的超級電容器技術,離清潔能源存儲的夢想又近了一步。該技術能夠以高功率存儲和傳輸電力,特別適用於移動應用。 該技術有可能徹底變革電動汽車使用能源的方式,並減少國家電網中可再生能源的損耗。
  • 科普短文,超級電容器與普通電容器的區別,走進科技前沿
    基於電解電容器在充放電方面的優勢,人們於是大膽設想當電解電容器容量足夠大,存儲的電能足夠多,就可以充當電池儲存電能,這就是超級電容器。超級電容器,又被稱為電化學電容,雙電層電容器、法拉電容等,特殊的構造實現了超大電容量,能儲存大量的電荷,一般容量在0.1F到1000F。
  • 可拉伸微型超級電容器,可用於可穿戴設備供電
    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與力學系教授Huanyu "Larry" Cheng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開發了一個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設備的可拉伸系統,能夠從人類呼吸和運動中收集能量。該研究團隊的成員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中國的閩江學院和南京大學,其成果近日發表在《Nano Energy》上。目前可穿戴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使用的電池或超級電容器存在能量密度低和可拉伸性有限的問題。作為電池的替代品,微型超級電容器是一種儲能設備,可以補充或替代可穿戴設備中的鋰離子電池。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體積小、功率密度高、快速充放電的能力。
  • 哥倫比亞大學《納米快報》防凍熱穩定水凝膠全溫度柔性超級電容器
    先前,哥倫比亞大學Chao Lu和陳曦教授團隊報了道基於抗凍和熱穩定的蒙脫土/聚乙烯醇(MMT/PVA)水凝膠電解質的全溫度柔性超級電容器。MMT材料增強了水凝膠的熱穩定性,並且由於形成定向的導電路徑,其層狀結構促進了離子導電。
  • 金屬化紙張能被製成柔性、可摺疊的超級電容器
    如果電池是能量儲存世界的馬拉松跑者,那麼超級電容器則可被比喻成短跑運動員:超級電容器更適用於短期儲存高能量的應用中,但長期來說電池是更好的選擇。現在來自喬治亞理工大學和韓國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超級電容器,旨在使其能以更長的時間存儲更多的能量。這種超級電容器是由金屬化的紙張製成的。
  • 超級電容器:基本原理、分類及電性能
    在這種背景下,超級電容器作為一種儲能技術,具有功率密度高、免維護、壽命長等優異性能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關注的熱點。近幾年來,超級電容器技術進步較快,尤其在學術界不斷有新的技術突破見諸報導,在學術界支撐下,產業界在生產製造和應用端也取得了較大進展。對此,儲能聯盟研究部對超級電容器研究現狀和應用情況進行了追蹤,並根據市場應用情況,對超級電容器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
  • 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生成可伸展微型超級電容器到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一個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科學和機械系的Huanyu "Larry" Cheng,Dorothy Quiggle Career教授的領導國際研究團隊下,發展了一個自動充電的,可伸縮的系統用於可穿戴的健康檢測和診斷器件中.該研究團隊成員還有來自中國的閩江大學和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
  • 超級電容器用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摘要:同傳統二次電池相比,超級電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電速度快、循環壽命長等優點,是一種新型高效的儲能裝置,提升其能量密度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石墨烯作為一種新型二維碳材料,具有電導率高、比表面積大、化學穩定性強等優異特點,是超級電容器的理想電極材料。
  • 研究人員將超級電容器能量密度提升10
    超級電容器幾乎可以立即充電,並在需要時釋放大量電量。如果它們可以容納更多能量,它們可以完全消除電動汽車的致命弱點-充電時間慢。現在,中國和英國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來存儲每體積比以前超級電容器多10倍的能量。
  • 超級電容器參數測試與特性研究
    )摘要:為研究超級電容器的電氣原理,構建一種符合其工作特性的精確電路模型。而超級電容器因為具有可快速充放電、循環壽命長、綠色環保、功率密度高、可逆性好、工作溫度範圍寬、具有良好的低溫使用性能和安全性等優點,世界各國學者都開展了廣泛的研究[5]。超級電容器的綜合性能更是遠遠優於充電電池和普通電容器,能很好地適用於備用電源系統,並已在交通、電力、工業生成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