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團隊《自然·通訊》:光...

2021-01-11 網易新聞

生物體有著不同於人工合成材料的形成模式:它們可以生長但是人工合成材料不可以。簡單來說,生長可以被認為是由一系列不同的進程所組成的,包括攝入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營養的傳輸以及將營養轉化/融合成身體的一部分。然而,如何通過合理的設計來更好的模擬生長這種行為,以此來研究其在生物工程方面的應用是一個難題。

近日,德國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教授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的鄭宜君教授通過使用光調控的分子轉移來實現了材料的定向生長。該成果以 Light-regulated growth from dynamic swollen substrates for making rough surfaces 為題發表在國際頂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上,文章第一作者為博士生薛璐璐崔家喜教授鄭宜君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在這個工作中,他們將「生長」這個機制運用到單個聚合物體系中,實現了對可聚合分子的吸收,分子的遷移以及新生成的聚合物與原始聚合物之間的交換與融合。當設計可生長材料的時候,他們發現可以通過簡單的溶脹來實現對可聚合分子的吸收,且這些分子可以通過聚合的方式與基材進行融合。然而,如何在三維聚合物網絡中對分子進行有效地遷移是困難且複雜的。因此,在三維聚合物網絡的特定位置上進行生長是較難控制的。他們發現,在凝膠基質中,可電離的離子對的形成能夠顯著增強聚合物網絡的溶脹能力。基於此,他們通過控制可電離的離子對的原位形成來調控分子在三維網絡中的遷移。他們將在紫外光下可光解的硝基苯分子(o-nitrobenzyl ester)引入到聚(4-羥基丁基丙烯酸酯)(poly(4-hydroxylbutyl acrylate))彈性體網絡中,通過光照劑量來使微結構生長在溶脹的基材表面(圖 1)。在他們的設計中,三種不同的反應---光降解,光聚合和酯交換匯集在一個體系中,分別起到了引導液體組分(營養液)在三維網絡中的遷移,將液體組分轉化為聚合物以及重構新生成的聚合物和原始聚合物的作用。基於這些反應,在不需要任何預先處理下,微結構可以直接從基材的表面生長起來,就像小草破土而出那樣。

圖 1. 在基材表面通過光來調控生長的示意圖。 (a)可生長的「種子」的組成部分。 (b)溶脹的「種子」。用於溶脹的培養液包括單體,交聯劑,光引發劑和酯交換催化劑。(c) 選擇性紫外光在溶脹基材表面的照射。硝基苯分子的光解可以產生可電離的離子對,該離子對可以誘導液體組分向被照射區域的遷移。(d) 光聚合產生新的聚合物。 (e) 通過酯交換,新產生的聚合物網絡可以和原先的聚合物網絡融合在一起。

這一設想被一系列的實驗作證實。當得到含硝基苯和4-羥基丁基丙烯酸酯的彈性體後,他們將其在培養液(包括單體,交聯劑,光引發劑和酯交換催化劑)中溶脹,並且使用紫外光源使硝基苯的物質降解,驅動單體和交聯劑的聚合,以及原始聚合物網絡和新生成聚合物網絡間的酯交換。由於這些反應的發生,不同的表面結構從溶脹的彈性體表面生長起來(圖2)。通過改變不同的參數,這些生長出來的結構擁有著可調的尺寸,組成和機械性能。這些靈活的可調節特性不僅可以在材料表面製備微結構,還可以用於大面積的材料損傷自修復

圖 2. 光照條件下微結構在基材表面生長(側視圖)的時間依賴性。光照強度:10 mW·cm-2。 光掩模尺寸:500 m。比例尺:250 m。

該工作得到了萊布尼茨研究經費,上海科技大學啟動經費和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支持。

作者簡介

崔家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動態軟材料、響應性高分子、仿生材料、高性能水凝膠、生物材料等領域。在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AC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70 多篇,作為主要發明人獲得美國專利授權 2 項,H 指數 26。編寫英文專著(章節)2 部。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4807-x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軸手性化合物研究...
    西工大新聞網7月24日電(魯神賜)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與美國萊斯大學 (Rice University針對這一科學難題,黃維院士團隊與László Kürti教授、趙宇教授合作,通過一種氮烷基化的方法,實現了動力學拆分,進而得到光學純磺醯胺和雙芳基軸手性化合物。據柔性電子研究院魯神賜教授介紹,該反應條件溫和,具有良好的產率和選擇性,同時產物也可以實現多樣性衍生化,這種動力學拆分的新方法為合成手性的阻轉異構材料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 《自然-通訊》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團隊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研究...
    11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馮光教授團隊關於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加鹽提高含水離子液體電化學窗口」(Adding salt to expand voltage window of humid ionic liquids)。
  • 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信息材料與器件團隊招收碩士和博士生
    一、團隊負責人介紹:王志明教授是國家領軍人才、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院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納米研究快報期刊創始主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會士、英國物理學會會士、英國材料/礦物/礦業學會會士、四川省突出貢獻優秀專家、九三學社省委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
  •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智能材料領域優秀團隊簡介
    智能材料最新的研究趨勢顛覆了原有的設計理念,將更多應用於人機互動、生物醫學,改善人們的醫療健康水平(Science Robotics, 4(2019)eaax7329)。同時,將智能材料與計算機學科交叉研究,以程序控制材料的特性響應機制,從而製備可調節、可編程、可重構的智能材料,進一步推動社會科技的發展。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 據公眾號「科學網」梳理,5 月 23 日,《自然》編輯通知質疑論文的作者,表示原論文可能有問題,但目前不適合在《自然》發表質疑論文。5 月 29 日,《自然》編輯在原論文下增添了「修改歷史」(Change history)條目,稱正在調查此文,解決後會「採取相應的編輯行動」。
  • 《自然·通訊》發表東華大學「能源衣」用織物材料研究成果
    近日,東華大學王宏志教授課題組在可穿戴能源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兩棲能源紗線與紡織品的連續化與規模化製備》(Continuous and scalable manufacture of amphibious energy yarns and textiles,DOI: 10.1038
  • 帶你走進: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院
    明天(4月22日)是北京科技大學64周年校慶。提到北科大,就不得不提到它王牌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在各類材料專業排名中,北科大材料專業都名列前茅。學院簡介北京科技大學,原名北京鋼鐵學院,其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建校之初。
  • 附屬皮膚病醫院光醫學團隊與慕尼黑大學雷射研究所就「光動力治療...
    附屬皮膚病醫院光醫學團隊與慕尼黑大學雷射研究所就「光動力治療和光醫學診斷」舉辦線上交流活動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20-11-27
  • 2019中國光網絡研討會/器件專題即將舉辦 - 訊石光通訊網-做光通訊...
    SiFotonics   蘇州旭創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優博創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光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電科集團公司第43研究所   華拓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Denkei 電計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深圳市聚才信科技有限公司
  • 材料學院朱靜、於榮、鍾虓研究團隊實現原子面分辨測量材料...
    該研究基於朱靜、鍾虓龑、於榮研究組之前所發展的定量電子磁圓二色譜(Electron Magnetic Circular Dichroism)技術和佔位分辨電子磁圓二色譜技術,優化衍射動力學條件,應用色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學技術,聯合德國於利希研究所、亞琛工業大學、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與日本筑波大學的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手段獲得了材料內部原子面分辨的磁圓二色譜,並基於實驗結果定量計算出每一層原子面的元素的軌道自旋磁矩比
  •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發表論文
    8月31日,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五官科醫院孫興懷教授團隊合作在Nature子刊物《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發表題為《Common variants near ABCA1 and in PMM2 are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ABCA1
  • 一天2篇《自然·通訊》!上海交通大學在有機光伏領域取得新突破!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於同一天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劉烽研究員團隊的兩項有機光伏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為了解決以上科學問題,項目團隊基於高效率PM6:Y6的基礎體系,設計出四元共混系統,通過綜合考慮材料物性與形貌特點,拆分電子結構優化與形貌優化,實現光伏薄膜品質的協同提升。通過合理的材料選擇,加入聚合物給體PM7和富勒烯受體PCBM,改善給受體相纖維形貌的同時,調整共混相電子結構,實現了開路電壓(VOC),短路電流(JSC)以及填充因子(FF)的全面提升(圖1)。
  • 電子科技大學王志明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長篇綜述論文!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42.8)發表題為「Organic-based inverters: basic concepts,materials, novel architectures and
  • 雲林科技大學
    校訓誠敬恆新創校1991年雲林技術學院成立1997年雲林科技大學改稱類型科技大學校長林聰明人,教授 75人,副教授 142人,助理教授 77人,講師 27人學生8914(2007年統計)人紀念日11月27日    雲林科技大學簡稱雲科大、雲大或雲科,現為臺灣知名科技大學,現址位於雲林縣鬥六市。
  • 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致力於晶體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權
    5G通訊三大光無源器件(光隔離器、光環形器、光開關)的關鍵原材料——法拉第磁光材料,技術至今仍被日美企業所壟斷。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經過兩代人12年的刻苦研發,研發出國際首創用導模提拉法生長CRIG磁光晶體材料,有望解決「卡脖子」難題。
  • 物理科學學院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超導和電子材料研究所籤署合作...
    新聞網訊 11月14日上午,物理科學學院和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超導和電子材料研究所合作協議籤署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辦公樓第五會議室舉行。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於紅波,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超導和電子材料研究所所長王曉臨,物理科學學院院長滕冰、副院長王乙潛,以及學院教師、研究生共40餘人參加報告會,報告會由王乙潛主持。於紅波首先向王曉臨頒發了我校客座教授聘書。
  • 2020中國電子通訊大學排名公布,電子科技大學第一
    2020中國電子通訊大學排名公布,電子科技大學第一 2020-07-31 23:21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天津大學陳龍教授課題組系統地介紹了2D c-MOFs材料在有機電子學及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指出了該研究方向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多功能電子器件(如電晶體、二極體、傳感器等)走進了我們的日常,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加便利、高效。科學家們將各種活性材料(如碳材料、無機二維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等)集成到電子器件中,以獲得優異的器件性能。
  • ——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自動化研究所事跡材料
    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自成立以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號召,實現東北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奮鬥目標,以實踐黨的教育事業為己任,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目標,弘揚「黃大年精神」,團結一致,開拓進取,正逐步成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基地。
  • 陝西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慶彩團隊分別在《ACS Nano》《ES&T》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在許並社教授的帶領下在能源、環境、光電等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繼在《ACS Nano》(IF=14.588)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