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光劇團:又一次成功的「勾引」之後

2020-12-12 澎湃新聞

五年前,也是四月,臺灣國光劇團在上海大劇院連續公演三部大戲。觀後,我曾寫過一篇劇評,題為《一次成功的勾引》。時隔五年,國光再次高調登陸上海大劇院,《十八羅漢圖》演完,非資深觀眾一片讚美之聲,資深觀眾(註:非僅指資深戲曲觀眾,而包括對戲曲、劇場藝術、文史哲各有豐富閱歷的資深文化類觀眾)則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不滿足,有的指向戲曲表演,有的則指向該劇試圖賦予的哲學命題隔靴搔癢浮皮潦草。

在莫衷一是之間,筆者的感受是:國光的「勾引」又一次成功了。

之所以用「勾引」二字,因為勾引一般只對不熟悉不了解之人產生效用。對看得懂門道的人,恐怕要用徵服吧?

國光劇團「京昆·未來式」《十八羅漢圖》品畫會 本文攝影:齊琦

要理解國光劇團,先要理解它的地域性。有人說:國光的演員參差不齊,連湊一排整齊的龍套都難。殊不知,整個臺灣文藝始終沒有擺脫過藝術人才來源匱乏的困境。人口基數,藝術普及度,以及當局對藝術的投入,都和大陸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可能不能和一個福建省相比。

但弔詭的是,全中國碩果僅存的福建省梨園戲劇團出了一位天才般的旦角演員曾靜萍,而臺灣國光劇團有一個打通傳統和當代的魏海敏。這似乎在印證:表演藝術人才的成才沒有規律。而另一方面,也無奈地折射出一個現實:天才不可複製,也不可多得。那麼天才之後的這個劇團,當如何自處呢?

也因為臺灣文化的地域性,給了國光劇團一種新可能,這種可能是它的藝術總監王安祈帶來的。修習古典文學出身的王安祈年逾花甲,優美文筆在當代劇壇算得翹楚,吐字如蘭如信口拈來,寥寥數語即可看到一個打小浸潤在古典文學中的靈魂。與王安祈同齡的大陸劇作家往往在求學期經歷過特殊年代,下筆之時多有文字的力有不逮或字裡行間的煙火氣。

王安祈的筆卻絲毫沒有煙火氣,從從容容,疏疏淡淡,十分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簡約留白之美,使得她多少成為某種「流失美」的象徵。王安祈的劇作風格很鮮明,文字清美,氣韻流暢,閨思千轉,難問世事。她很像恰好當了戲曲劇團藝術總監的瓊瑤,非常能滿足淺閱讀、淺欣賞要求的觀眾。因此,她的文本總是能勾引住一批又一批的入門者。

而臺灣觀眾的組成,恰恰大部分都是入門者。臺灣特殊的歷史和社會人口組成,決定了除歌仔戲等本土藝術之外,沒有一種文藝樣式能夠擁有大量而忠實的觀眾。臺灣觀眾的泛門類欣賞十分普遍,國光的觀眾定位不向上看,而是向下看:很在乎他們的觀眾要看什麼。

臺灣藝術團體的非公有化,也促生了一批因酷愛戲劇而投身劇場的年輕人。沒有相關單位養,非得是真喜歡而受得起做劇場人的苦,因而在臺灣經常能見到可愛的年輕面孔活躍在劇場的臺前幕後。要論專業度,他們有些勉為其難,但極大的熱情和相對自由的市場競爭,使臺灣催生了與人口基數並不完全相符的青年劇場人。

國光劇團「京昆·未來式」《十八羅漢圖》淨禾、宇青師徒二人

王安祈從21世紀初開始的劇作,幾乎都是與青年編劇合作完成的,國光劇團最受肯定的作品《金鎖記》《百年戲樓》,以及這次演出的《十八羅漢圖》無一例外。年輕人所帶來的迥異「腦洞」,給國光的劇目創作增添了多種多樣的可能性。而國光的創作幾乎全由藝術總監王安祈把控,沒有專家,沒有領導,沒有前輩藝術家,沒有專業觀眾……則給了這個劇團最大的自由,自由地最大限度向觀眾看。

《十八羅漢圖》講了一個很複雜的關於藝術品真偽的故事,遮掩不住流露出來的卻是方外與紅塵的人生路徑/價值取捨命題。這個命題在我們這裡看很大膽,很新鮮,很自由,但在處處見道場,時時講修行的臺灣,卻是司空見慣,一點就通的。因此,國光選擇這個題材作為建團20周年的作品,的的確確反映了「藝術首先服務於人民」的理念。順便說一句:國光劇團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製作費,與大陸院團相比都只能算是「小製作」。而《十八羅漢圖》在完成度、審美和品相方面所取得的幾乎眾口一詞的稱讚,確實可以視為小成本舞臺劇的大獲成功。

有不少具備一定觀劇閱歷的觀眾常常讚嘆國光作品的別具一格,尤其喜歡拿來和大陸的原創新編作品做比較。在我看來,國光最一流的作品也與《曹操與楊修》《成敗蕭何》《董生與李氏》《金龍與蜉蝣》存在明顯差距,但在服務於本地觀眾這點上,國光也許是中國戲曲界做得最極致、最到位的劇團。而國光作品所透露出來的自由感,是很多人心裡非常羨慕因而大加讚嘆的,有時這些讚嘆和作品本身並沒有必然關係。

看完《十八羅漢圖》,曾經擔任王珮瑜和史依弘製作人的魏喬在朋友圈裡寫道:「同看戲的小夥伴一直在說,大陸同行應該更自信一些,更大膽一些。而我在同意之餘,也好想補充一句:其實我們還應該更謙卑一些,更謹慎一些。那些在傳統中失落的,最終還是要回到傳統中去找尋。所以,有機會多看看臺灣作品,總有啟發。」

作為浸潤在大陸戲曲土壤裡的觀眾,我深以為然。《十八羅漢圖》的過人之處不可否認,但同樣明顯暴露出來的不足之處,也是國光作為一個地域性劇團所無法克服的,比如:戲曲藝術最核心的表演問題。

國光劇團此番滬上行,打出了「京昆未來式」的口號,比之前吶喊的「京昆新美學」又激進了一步。國光或者很多戲曲從業者都認為,在泛文化欣賞的時代,觀眾更關注的是文學性、視覺性甚至是娛樂性,要讓看音樂劇、話劇、電影的觀眾也愛上戲曲。

但事實是,大陸觀眾在選擇一年甚至一生只看一次的戲曲作品時,90%以上會選擇經典傳統劇目。為何呢?調研顯示:既然看戲曲,就要看看戲曲的獨特性。那麼戲曲的獨特性是什麼呢?毫無疑問,是演員的表演。不管當代編導音美如何使勁地想在戲曲行業中樹立綜合藝術的觀念,但不可迴避,數百年形成的戲曲藝術的核心魅力,就是全世界獨此一家的現場表演藝術,簡單地說,是看角兒的藝術,戲曲的根長在演員身上。當代劇場固然不可能只看表演,但如果缺失了表演,戲曲則喪失了其面對其他藝術門類時的核心競爭力。

反觀《十八羅漢圖》,資深觀眾指出劇中因編導音的不專業而導致的表演敗筆,例如讓京劇小生放棄擅長的「娃娃調」而改用旦角和老生行當常用的「高撥子」,削減了演唱能夠達到的表現力;例如激情洋溢的重場戲裡主角全場站在桌子後面,身段表演的可能性蕩然無存。也許有人會說泛文化欣賞的觀眾不會在乎這些的,因為不懂,沒見過。可是,如果我們在符合當代人審美的劇場環境中,把戲曲最美好的樣貌也展現出來了呢?不管觀眾懂不懂,有沒有見過。

國光劇團「京昆·未來式」《十八羅漢圖》魏海敏飾淨禾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把尋求解答的目光投向國光的定海神針、同時身為梅葆玖先生開門大弟子的魏海敏。她在《十八羅漢圖》裡高妙地展示了戲曲的程式動作可以如何化用在新編劇目裡,例如對一個道具拂塵的處理,很多造型令人隱隱想起傳統經典《思凡》和梅蘭芳大師的《洛神》,但在新的人物身上有了新的表達。而同時,魏海敏也面對著劇本帶來的人物不完整、邏輯不合理的困擾。

單憑一個角兒拯救一齣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如果一個劇團擁有一個甚至一批出色的演員,是否可以在文字/音樂/美術之餘,為戲曲藝術最核心最永恆的因子——表演多留一些生發新花的土壤呢?而具有標杆意義的優秀演員,在戲曲四功五法的高效傳承和化用創造之外,如何在新的時代發揮角兒對戲曲藝術的核心影響作用,在藝術觀念乃至文化走向上,引領這門藝術在根基企穩的基礎上走向新的局面?這是魏海敏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把傳統戲曲做出標識度,臺灣國光劇團是怎麼做的?
    上周末,臺灣國光劇團在上海大劇院一連帶來兩場實驗京昆文學劇場《天上人間李後主》和《十八羅漢圖》,全新的呈現方式讓不少觀眾感嘆顛覆了傳統戲曲的觀劇體驗。昨天,國光劇團又在大劇院開了研討會,聽取大陸專家對國光的建議和意見。
  • 臺灣戲曲中心將啟用 「國光」劇團為「祖師爺」安座
    新落成的臺灣戲曲中心將於10月3日正式啟用。9月12日,該中心駐館團隊——「國光」京劇團舉行傳統儀式「梨園祖師爺安座大典」,將劇團供奉的行業神「祖師爺」正式移駕,安座於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後臺。「祖師爺」是京劇界的行業神,相傳為創建宮廷音樂組織「梨園」的唐明皇。
  • 臺灣國光劇團攜兩部新劇開拓京昆未來式
    精美的服飾,嚴謹的文學,精緻的舞臺呈現,闊別上海兩年多的臺灣國光劇團又一次帶著他們追求當代審美的新作品來到上海。從「京昆新美學」到「京昆·未來式」五年前,上海大劇院邀請國光劇團帶來「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與胭脂》《百年戲樓》,三臺大戲首次一起上演,呈現出他們「京劇新美學」風格,贏得 「中國當代舞臺劇叢林中那一抹溫暖的光亮」等評價。這一次,國光帶來的兩部大戲則被認為是升級「京昆新美學」的風格新作。
  • 國光劇團跨界再創新新作融合京劇、南管與現代舞
    國光劇團再次挑戰創新與傳統,結合京劇、南管再加上現代舞,最新作品《費特兒Phaedra》將在明(29)日首演,此次首度與新加坡耕耘南管藝術逾80年的湘靈音樂社合作,由國光劇團當家花旦朱勝麗主演,重新詮釋東方版希臘神話、17世紀法國劇作家拉辛名作《Phaedra》,藉著不同音樂律動,
  • 維護文化傳統 臺北國光劇團舉行梨園「祖師爺」安座大典
    ­  新落成的臺灣戲曲中心將於10月3日正式開幕啟用。12日,該中心駐館團隊——國光劇團舉行傳統儀式「梨園祖師爺安座大典」,將劇團供奉的行業神「祖師爺」正式移駕,安座於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後臺。­  9月12日,臺灣戲曲中心駐館團隊——國光劇團在臺北舉行傳統儀式「梨園祖師爺安座大典」,將劇團供奉的行業神「祖師爺」正式移駕,安座於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後臺。新落成的臺灣戲曲中心將於10月3日正式開幕啟用。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攝­  「祖師爺」是京劇界的行業神,相傳為創建宮廷音樂組織「梨園」的唐明皇。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臺灣豫劇團《紅娘》劇照。「國光」劇團《彩樓配》宣傳照。「國光」劇團《虹霓關》宣傳照。爆竹辭舊歲,好戲慶新年。庚子新春開工大吉,寶島梨園界也捧出了連臺好戲。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於1月30日大年初六,在臺灣戲曲中心熱熱鬧鬧地舉行了開箱儀式,演出《群仙伏妖》《五福靈官》《財神進寶》《加官晉爵》等吉祥戲。臺灣民眾紛紛到場免費求票觀賞,一同分享新春喜氣。臺灣豫劇團同樣在今春獻演好戲,《一樹紅梅》《紅娘》兩部劇名都帶「紅」字,寓意「紅紅火火」,喜慶農曆金鼠年。
  • 臺灣知名劇作家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
    王安祈:傳統戲曲 貴在創新(傳統戲·兩岸緣③)  從老一輩鄉愁的慰藉到年輕藝文愛好者的心頭好,京劇在臺灣傳承發展的主要方向,經歷了由搬演傳統老戲到全新編創的變遷。「臺灣的創新風氣很早就有了,30多年前已經在提倡,而且是主流,年輕人特別喜歡。」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 臺灣戲劇《十八羅漢圖》將在兩岸巡演 展現京昆新美學
    新華社臺北1月30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下轄國光劇團創作的戲劇作品《十八羅漢圖》,將自3月起在海峽兩岸多地巡演,為觀眾展現臺灣京昆新美學。  30日,《十八羅漢圖》演出暨新書發表會在臺北舉行。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當代傳奇劇場創立時,正是京劇在臺灣艱困關頭,30年勉力延續京劇血脈,吳興國事後看來也是「辛苦得一塌糊塗」。與吳興國「大破大立」地將傳統戲曲視作「元素」拆解活用、主要演出新編戲不同,臺灣公立京劇團「國光」由三軍劇團遭裁撤後整並而成,身肩延續傳統戲劇和推動藝術教育的使命,如今傳統戲和新編戲演出佔比約為7∶3。
  •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傳統戲曲在臺灣③)
    當代傳奇劇場創立時,正是京劇在臺灣艱困關頭,30年勉力延續京劇血脈,吳興國事後看來也是「辛苦得一塌糊塗」。與吳興國「大破大立」地將傳統戲曲視作「元素」拆解活用、主要演出新編戲不同,臺灣公立京劇團「國光」由三軍劇團遭裁撤後整並而成,身肩延續傳統戲劇和推動藝術教育的使命,如今傳統戲和新編戲演出佔比約為7∶3。
  • 怎麼評價臺灣綜藝節目《國光幫幫忙》?
    與其他走顏值路線的綜藝節目不同,《國光幫幫忙》由三個青春已過的大男人聯手唱出一臺熱鬧無比的大戲。由於三個主持人幽默風趣,總是在節目現場碰撞出頗有娛樂效果的火花,再加上節目話題百無禁忌、腦洞大開,滿足了觀眾內心惡趣味的一面,因此這個綜藝節目一直被視為臺綜經典,評價極高。
  • 與京劇結緣半世紀,內心滿是驕傲——專訪臺灣表演藝術名家吳興國
    (來源: 新華網)吳興國:帶臺灣京劇到世界舞臺「撒野」  中新社天津3月16日電 題:吳興國:帶臺灣京劇到世界舞臺「撒野」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這是因為傳統給了我自信,讓我能勇敢地到世界的舞臺上去『撒一次野』,能做到現在說明我們是成功的。」
  • 「國光計劃」塵封50年後曝光 披露反攻大陸秘辛
    中新網3月26日電 臺灣軍方公開塵封近半世紀的最高機密「國光計劃」:1961年4月1日,臺灣軍方在偏僻的臺北縣三峽地區成立「國光作業室」,動員「三軍」207位菁英秘密研擬對大陸進行軍事反攻的作戰計劃,歷經10年,終因客觀形勢不利以及慘重傷亡,完成的26項作戰計劃從此靜靜地躺在軍方保密櫃裡。
  • 攜手臺灣國光生物,海普瑞布局全球依諾肝素鈉製劑市場
    會議期間,A股醫藥生物公司深圳市海普瑞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普瑞」)全資子公司深圳市天道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道醫藥」)與我國臺灣地區的臺灣國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灣國光生物」)的合作籤約備受關注,雙方攜手將重磅抗凝抗栓藥物依諾肝素鈉製劑推向全球市場。
  • 不只孫鵬掰《國光幫幫忙》屈中恆也走人
    不只孫鵬掰《國光幫幫忙》屈中恆也走人繼孫鵬之後,屈中恆(右)透過經紀人證實離開《國光幫幫忙》。(圖/資料照)據《中國時報》報導,屈中恆於11月初得知節目提出改版,加上自己有半年的舞臺劇和戲劇演出,包括12月要演出上海表演工作坊的5小時舞臺劇《曾經如是》,為此需要飛上海排練,加上臺灣表演工作坊的《絕不付帳》近日也在密集排練中,2020年還接下果陀的另一檔舞臺劇,實在無法顧及節目主持,只好忍痛選在這個時間點離開。
  • 臺灣新象 兩岸文化交流推手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為了讓京劇更貼近時代脈動,「國光」劇團顛覆戲曲一向「看角兒、看流派」的觀看焦點,積極融合電影運鏡、多媒體影像等現代劇場觀念,擴大京劇藝術視野,竭力讓京劇現代化、文學化與生活化。  上世紀90年代兩岸開放交流,一時間大陸京劇團紛紛登場,梅葆玖、楊秋玲、劉長瑜、裴豔玲……在對岸京劇「正統」到來、臺灣本土意識高漲的「雙重夾擊」下,京劇在臺灣的發展似乎無以為繼。
  • 臺灣傳統戲曲的回顧與省思
    例如大陸梨園戲在臺灣稱為南管戲,且主要以小梨園七子班為主;九甲戲傳入臺灣之後,與北管戲曲結合,風格又不同於大陸的九甲戲;而臺灣的亂彈戲又包括雅部崑曲、各地方小調與京戲音樂,定義上又與花部亂彈不同;偶戲傳入臺灣之後,也與北管、南管、潮調音樂結合,形成不同風格的表演型態。因此臺灣的傳統戲曲,與原來的閩粵戲曲已有差異,而當時的創新現在也都成為傳統,所謂的傳統戲曲僅為概念性之界定。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創新原本應該是經歷了大量的學習與模仿之後,對傳統艱難的超越,它是在無數一般的、普通的藝術家大量模仿和重複之作基礎上偶爾出現的驚鴻一瞥,現在它卻成了無知小兒式的塗鴉。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模仿和重複大師的經典,只有人徒勞的教導我們如何去創新——然而創新是無法教會的,所以這只能是一種徒勞的藝術教育。」
  • 臺灣劇團在瓊參加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
    臺灣劇團在瓊參加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 2011年11月30日 17: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梨園雅集 兩岸京劇名家演唱會》開啟臺灣演出行程
    當日下午舉行的彩排記者會上,北京京劇院副院長秦豔介紹,此次赴臺演出,院方選派了行當齊全、流派紛呈的23名優秀中青年演員,精選了臺灣觀眾耳熟能詳的京劇經典傳統劇目選段。「希望這次演出讓臺灣觀眾得以集中領略京劇流派經典名段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京劇藝術的勃勃生機和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