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七月半」

2020-12-20 手心裡的湖南

七月半

七月半又叫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是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也有的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熱天的日子真的難過,轉眼又到了七月半。七月半裡克燒點紙錢,活鬼死鬼都被我冕。

昨天哥哥電話說,叫我早點回家吃飯,說姐姐他們也回來,我知道了,是他又準備接媽媽回家了。我得趕緊去紙紮店稱點錢紙買點香燭、去小賣部店買點水果零食作為祭品。前年的去年的還記憶猶新。

七月半接祖宗。七月半敬鬼神。

我們這裡原來祭祖是從農曆七月初十早晨開始接回家的。原來是接祖宗牌位,現在是接先人相片放到堂屋正中央的方型供桌上面,方型供上面按輩分依次擺上祖宗牌位,三生九禮等祭品(堂屋是現在的客廳),到農曆七月十四晚上送走。

農曆七月十五日到墳上或者屋前面的空曠地燒紙錢香燭化包、化衣箱。包——寄給亡人的信封,上面是地址,裡面是紙錢,有的講排場的是燒冥幣。衣箱是亡人的紙衣服鞋帽。現在我們的祭祖就是拿著亡人的相片,放在桌上面,放三生「魚、肉、蛋」,九禮「水果和副食品」。小時候見過媽媽接祖宗,是有很多牌位的,那是族內祖宗。那時牌位上面都是十八世紀的人,只有一個十九世紀的人,他就是我父親,他的牌位是靠左邊最邊緣的一個小牌位……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的傍晚時分,並不局限於特定的某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燭,每日早晨、中午、傍晚,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和紙紮的衣物,稱燒「包」「衣箱」,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我們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我家接祖宗就接我們認識的見過的先長輩,爺爺、爸爸和媽媽。爸爸走的最早,剛剛過而立之年的我還沒有叫過他,爺爺和毛主席一般大,媽媽雖然2014年走了,她卻天天在我夢裡相見。今年二哥說只接了媽媽,請回家的牌位卻是爸爸和媽媽的。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來源丨紅網網友@網絡說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七月半很快到來,詳談農曆七月半該做些什麼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七月半民間又稱為鬼節一、七月半的忌禁進入七月中元節期間,半月內互相不請早安或不作常規的問候。
  • 2018七月半是幾月幾號? 七月半有哪些禁忌?
    2018七月半是幾月幾號? 七月半有哪些禁忌?時間:2018-06-02 19: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七月半是幾月幾號? 七月半有哪些禁忌? 在中國習俗中,並不僅僅是七月半這天需要避忌,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
  • 七月半(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每年的中元節前湖南雙峰縣人壽老街就熱鬧非凡,買祭祀用品的人絡繹不絕,金山銀山、別墅汽車越做越大,越來越豪華。
  • 俗話說「七月半,鬼門開」,七月半已經到來,這世上真的有鬼嗎
    「七月半,鬼門開」跟「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四鬼亂竄」都是我國俗語,雖然一句是說七月初一鬼門就開了,一句是說要等到七月半鬼門才開,但中心思想都是一點,7月14日這天起,人間會百鬼橫行
  • 簡述七月半的歷史與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半,便是民間俗稱的「中元節」了。其實,「七月半」本是早期的農作豐收秋嘗祭祖的日子,古人們對於農事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在收穫的秋季,古人們舉行像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時令佳品供奉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禱來年有好收成。
  • 民俗七月半-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我們這邊的民俗稱之為「七月半」,也有玩笑說是「鬼節」「施孤節」什麼的。在這一天裡,是家家戶戶都要做新米粉粑,去本村的土地廟請老菩薩的。
  • 「七月半」:重新認識的中元節
    前二天,就有聽朋友說,說是要到鄉下去過「七月半」。今天看到這一信息與視頻,心中頓時一驚,百度上搜索『中元節』,恕我無知,今天才恍然大悟,福州人常說的「七月半」「做半段」與百度上的「中元節」實際上是一個概念。而2018年的中元節,就是明天(2018.08.25)了。
  • 七月半燒紙的講究
    每逢七月半,只要我在家。我都會跟我父親去給我太爺爺燒紙。有一次燒紙的時候,我看著父親會事先用木棍畫一個圈,這個圈也不是全密閉的,會留一個小口,那個口正對著的位置就是墳頭。我好奇的問父親,為啥要畫個圈啊?父親給我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
  • 寫在七月半的鬼節
    百度:中文名別稱:鬼節、七月半、盂蘭盆節、齋孤節日時間:北方七月十五日,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日節日類型:傳統節日流行地區: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節日起源:祭祀不知道為什麼,一到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想到鬼。記得小時候,七月半快到了,夜晚不敢出門!即使再大一些,也還是不敢看鬼片,不敢去墳地!現在我終於知道,鬼是最不可怕的!
  • 七月半,祭親友,拜先祖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七月十四殺鴨子,中元節吃什麼鴨子菜譜過七月半鬼節
    七月十四殺鴨子,中元節吃什麼鴨子菜譜過七月半鬼節又是七月半了,這個俗稱的鬼節七月半十四,豬豬只能在深圳做一隻加班狗,沒辦法,為了生活勞碌奔波。這小資妹子,七月半吃海鮮的搞法七月半吃海螺,你是要吹海螺招魂咩
  • 「七月半」也是「美食節」
    老早城南老虎頭、飲虹園、張家衙、長樂路有許多小廟宇,還有一些土地廟,這天許多中老年人進寺廟燒香敬神,說是為「孤魂野鬼」敬供,到晚上,秦淮河上還要放河燈。我做娃時的感覺是——與其說做供品敬先人,還不如說借「鬼節」給我們解饞。現在每年到七月半這天晚上,人們不敬供了,但城裡小區、路口,總能見到燒紙燒冥票的,搞得紙灰飛揚。
  • 七月半 | 中元節【宜喝酒】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風俗地域差異】【河北省】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山西省】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于田間祭祀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節,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秋嘗祭祖,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七月十四祭祖節,分別是道教、佛教與民間俗信的三種叫法,因此,這也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有稱亡人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貴州安順:民俗「七月半」颳起文明祭祀新風
    農曆七月十四,是安順民間祭奠、懷念亡故親人的節日,俗稱「七月半」。採訪中發現,今年的「七月半」與往年相比,焚燒紙錢香燭祭奠亡故親人的現象明顯減少,市民在「七月半」祭祀中,在遵循民俗傳統的情形下,更加注重文明、環保與節儉的原則。
  • 七月半是什麼日子 民間中元節傳說禁忌多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就是民間所說的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還被稱為鬼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   七月半是什麼意思?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 老福州的七月半-吃貨狂歡節的做半旦
    佛教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其實最早這天是古人祭祖的日子,夏末秋初慶祝收穫的季節,順便祈求來年有個好收成。七月半拜拜圖鑑在南洋地區,每逢初一十五都是鼻炎患者的受難日,路邊到處都是拜拜的香爐或是小型貢品。路過一個公司拜七月半的貢品福州七月半除了傳統的中元節祭祖之外,很多地方還有有做半段的習俗,因為方言的發音不同所以也叫做半旦。
  • 農村流傳七月半,鬼節禁忌,是真是假
    本年8月25日,即陰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屯子有祭奠亡人的風氣,很多多少屯子將這一天稱為「鬼節」,也有一些屯子農夫稱它「中元節」,而小編故鄉就把這一天稱為「七月半」。實在,屯子的小孩子聽到這個風氣照樣有點畏懼的。
  • 民國時的七月半,河燈順湘江而下
    劉叔華妻子是長沙人,結婚後,因為嶽父母非常講究七月半的燒包祭祖,和嶽家人一起給嶽家的祖宗燒包,便是婚後的劉叔華每年七月半的慣例。 劉叔華一般負責紙包上「收件人」和「發件人」的相關內容的書寫。劉叔華的嶽父母住在開福區的上大壠,他記得,那一帶的土地神,他嶽父讓他寫的是「皂角龍王白馬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