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雨季,嘴饞的雲貴川吃貨們就坐不住了,有一群人想往上山跑,有一群人想往菜市場跑,不過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搶菌子。
▲從山上採雞樅歸來,收穫滿滿
在雲南人的認知裡,只有兩種菌子:一種叫「菌子」,一種叫「人工菌」。那些可以被人工養殖的,在雲南人眼裡,是不配有自己的名字的,一個「人工菌」就統一划分到下等菌的行列裡。只有在山上自然長出來的,才能有自己的名字,不僅如此,雲南人還約定俗稱的形成了一套野生菌鄙視鏈。
野生菌鄙視鏈
每到菌子季,會致幻的見手青就被段子手門拿出來炒一遍,但是…除了見手青,雲南還有太多太多不得不吃的野生菌了!只知道見手青?那真的是虧大發了!
為了讓大家有機會吃到更多美味的野生菌,我們進行了一波田野調查,抓了一堆雲貴川土著,其中特別是羅莉麗女士,研究了10多年菌子,給我們詳細講了一堂菌子課,還有地道的做法附上!收好這篇文章,這個菌季包你吃到開心!
01
在歐洲被捧上天的松露,雲南人卻曾不把它當回事。歐洲人把松露看得很金貴,吃的時候很仔細,做成碎末一點點小心地撒進菜品裡,而雲南人的吃法就很粗放了,泡酒或者大塊燉雞,甚至用來餵豬。
▲在雲南菜市場,松露一樣扔在地上賣
松露在雲南的名字也很粗野——豬拱菌,這個名字有點惡趣味,據說是因為松露會散發出接近於公豬的體味的氣息,母豬會被氣味吸引,把松露從地下拱出來,所以至今,豬都是尋找松露的 「獵人」。
▲正在尋找松露的松露 「獵人」
20世紀末,中國科學家在雲南發現了黑松露和白松露,這個消息轟動了全世界。從那時起,雲南產的松露開始踏上了出口歐洲的徵程,在世界松露的版圖上,劃上了一筆。
與其說松露是一種食材,不如說是一種香料,切開松露的瞬間,就像打開了香氣罐子,松木、泥土、大蒜、堅果的氣味噴薄而出,香氣繁複又霸道。
雲南人漸漸地把吃菌子的智慧發揮到松露,松露燉雞就是非常好的成果:
松露燉雞兩小塊黑松露,一隻小母雞,黑松露和小母雞切塊,雞塊焯水後和黑松露一起放入汽鍋裡,放入少許鹽提味,蒸1-2小時,揭開鍋蓋,整個廚房客廳都會被暈染香,雞湯喝到嘴裡,帶著一股其他菌菇沒有的複雜細膩的味道,略微帶點堅果香,香氣飽滿豐盈但不膩,松露和脂肪肥美的小母雞簡直是絕配。
一個小說明:雲南松露最好的季節通常在11月到來年2月份
02
在中國松茸有四大產區:雲南香格裡拉、四川甘孜州雅江、四川甘孜州丹巴縣斯達納、四川阿壩州小金。曾經的松茸只是一種雜菌,連個稍微正式些名稱都還沒有,只能蹭一下當時的熱門菌子雞樅的名號,叫作「臭雞樅」。
後來的事情,想必很多人已經知道了,日本人發現了雲南松茸,松茸一步登天,跨入高級食材之列。
從不被喜歡到身價暴增,氣味是共同原因,這裡可以用有人愛、有人恨的榴槤小小類比一下,松茸有一種特殊氣味,一些人無法欣賞,而一些高端玩家卻從中聞到了東方木質的異香,風味卓絕。
▲松茸的品質以骨朵未開傘為最佳,半開傘次之,全開傘為下
松茸烹飪不好會發苦,重油種鹽重調料會掩蓋松茸的鮮味。不過也不用擔心,用簡單的烹飪方式就行。這時候請腦補一句《舌尖》的經典文案:高端的食材,只需要…
清煮松茸/煎松茸/松茸刺身新鮮的松茸切片,與水在鍋裡慢煮,不用加其他原料,就鮮美無比;或用《舌尖上的中國》裡的方法煎,松茸切片,一點黃油,滋滋啦啦煎到微黃,清新高雅的香氣留住了;再有就是最直接的松茸「刺身」,松茸切片放在置了冰的容器裡,像吃三文魚刺身一樣取食就行。
▲松茸刺身|圖源見水印
03
別看乾巴菌其貌不揚(我倒覺得鮮乾巴菌看起來有點水墨畫的感覺),在雲南當地人心中,乾巴菌是站在野生菌子鄙視鏈頂端的菌子,比真正的牛乾巴(牛肉乾)還好吃。
乾巴菌生長在松林中,長的像一坨木頭做成的繡球花,褶皺面積大,吃之前需要先把乾巴菌撕成小片,一點點清除夾雜在裡面的松毛、草葉子,非常耗眼睛和頸椎,但這並不能阻止雲南人對乾巴菌的熱情。
▲乾巴菌處理起來非常費勁,需要先撕成小片
到了吃菌子的季節,嘴饞的吃貨可以為了買到新鮮品相好的乾巴菌開車幾十公裡,然後一個人靜靜的坐在廚房撕乾巴菌撕到凌晨,只為了第二天中午炒一小碗乾巴菌吃。
盛產菌子的季節,雲南的餐廳常有賣乾巴菌炒飯的,只下一點菌,那飯便鮮香撲鼻,但價格也著實昂貴,一份乾巴菌炒飯有時候能買到200元左右,乾巴菌極少…
▲乾巴菌炒飯
爆炒乾巴菌青辣椒去掉辣椒芯,切成細絲,和撕好清理乾淨的乾巴菌一起大火爆炒,加一點鹽就可以出鍋。以乾巴菌的天賦,油鹽和一點青辣椒以外,其他作料都是大不敬,傷氣奪味。折騰一晚上,吃上一口,乾巴菌特有的味道在口腔裡炸開,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爆炒乾巴菌
04
離家在外的雲南人,可以一年不吃米線,但不可以一年吃不到雞樅!即使吃不到新鮮的雞樅菌,他的冰箱裡一定放著一瓶爸媽辛苦做好的油雞樅。
每年端午節前後,每下一場雨,雲南人吃到雞樅的機率就大一些。雞樅一般生長在白蟻窩附近鬆軟的紅土裡,同一個白蟻窩一年只會出一次雞樅,但只要不破壞蟻窩,雞樅的菌絲就會一直存活,來年還能再長出來新的雞樅。
雞樅非常嬌嫩,需要小心翼翼地把泥土撥開,慢慢地從土裡連根採出來,稍微一用力,就有可能斷在土裡。雞樅從泥裡冒出到完全張開成傘狀,最短只用一天,還未開傘的雞樅骨朵,難得卻最好吃。
吃雞樅的時候,可能會全家總動員,拿著小牙刷,在水邊把雞樅上的泥沙小心翼翼地刷乾淨,直接和青椒炒,或者再加入豬裡脊肉一塊炒,不放調料味道也鮮得好像放了很多味精!
到了雞樅盛產、價格下來的時候,雲南人會多買上一些雞樅,一點點撕碎,用本地的菜花油同大蒜、幹辣椒炸成油雞樅,放在玻璃瓶裡,能解一年的饞。吃米線時夾一筷子當做澆頭,看似平淡無味的主食,瞬間五味俱全。
而新鮮的雞樅,同樣無需多餘的點綴,辣椒用油炒了也無比鮮美!
辣椒炒雞樅青辣椒切成絲或者小段,剝幾顆大蒜,再把新鮮的雞樅清洗乾淨後,切成小片。先炒辣椒,爆出香味後加入雞樅片,翻炒一會加入大蒜,直到聞到雞樅的香味,大蒜也軟糯,即可加入少量鹽出鍋享用!一個字,鮮!
▲炒雞樅
05
白胖的菌柄,頂著個褐色的菌蓋,凹凸不平,滿是褶皺,像極了牛羊的網胃,它因此得名羊肚菌。
曾經的羊肚菌價格昂貴,能賣到每斤1800元至2000元甚至更高,但愛吃的人還是趨之若鶩。中國人愛吃羊肚菌,法國人更甚,羊肚菌被法國人視為極品食材,賣松露的高級食材店裡,米其林餐廳的羊肚菌燉布雷斯雞中,都可能有羊肚菌的身影。
▲羊肚菌燉雞
2013年中國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率先實現了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六年多時間,羊肚菌的種植面積翻了30多倍,羊肚菌價格大大地降下來了,才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對於普通食客來說,人工羊肚菌算得上優秀了。當然,高端玩家更喜歡野生羊肚菌,它透著股異常濃烈的燻木果香、泥土和堅果的香氣,濃烈特別,羊肚菌煲雞湯,那鮮濃的味道,聞過一次忘不掉。
羊肚菌煲雞湯雲南人用羊肚菌煲雞湯,選上一隻土雞,剁成小塊焯水後,加入幾朵羊肚菌,少許鹽,一起耐心地熬製上1-2個小時,雞肉和羊肚菌的香味被逼到湯裡,湯香濃鮮。羊肚菌吸飽了濃湯,肉厚脆嫩,倒有了點反客為主的意思,鮮美度絲毫不輸雞肉。
06
虎掌菌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特徵——異狀、奇香。
它造型很獨特,厚實的菌蓋上,有褐色的小絨毛和虎爪一樣的花紋,頗似虎掌。這樣的長相給虎掌菌蒙上了很神秘的色彩,壯陽啊、抗癌等神器功效宣傳比比皆是,畢竟目前也還沒有能證實這些宣傳功效的研究,對我們而言,只在乎它有多好吃!
虎掌菌鮮時就有濃香味,幹制後香味更濃。虎掌菌香氣有多濃烈呢,你可以聯想一下,民間曾用幹制的虎掌菌驅蚊避蠅,還流傳著「虎掌配菜,三日不餿「的說法。
若是在燉雞的時候,加入幾塊虎掌菌,做一道虎掌菌燉土雞,煲出來的湯香味濃鬱,肉質肥厚爽口,簡直愛不釋口。
▲虎掌菌燉土雞,加上柴火烤的糊辣椒,鮮!香!|魏不言
或者做成非常有特色的銀牙肉絲炒虎掌菌:
銀牙肉絲炒虎掌菌把虎掌菌切成粗絲,與綠豆芽、裡脊肉絲、彩椒絲一起入鍋,加入少許鹽炒熟,最後再淋上熟雞油,肉厚實、湯香濃,讓你連最後一滴湯汁都不會放過。
07
青頭菌的傘上透著青翠色,散發出一種毒蘑菇的氣質,很具有欺騙性,其實青頭菌是雲南人常吃的無毒菌子。
青頭菌比較常見,在山上好找,一旦你發現第一個,就有一窩,三三兩兩密密麻麻的青頭菌藏在落葉下。清洗起來也方便,將傘柄粘連著泥土的部分用小刀刮掉,再用絲瓜瓤輕輕擦洗乾淨就行,嬌嫩的菌蓋要更溫柔些擦洗,然後過一兩道水就乾淨了。
▲有些人喜歡掰掉菌腿,只留最精華的青頭菌骨朵來吃|陳四好
青頭菌體內水分飽滿,肉質絲滑,還帶有清新的草木香氣,做起來不用費工夫,只需加點鹽巴咕嚕熟,湧出的水分會形成非常鮮濃的湯汁,鹹中帶甜,喝起來像土雞湯一樣鮮美。做成青頭菌蒸肉,不僅能最大程度保留菌的香味,還能直接吃到最好吃的青頭菌骨朵兒。
青頭菌蒸肉選用肥瘦相間的肉泥,加入鹽、雞蛋、玉米澱粉攪拌均勻,青頭菌洗乾淨後掰掉菌腿,往菌骨朵裡填上提前準備好的肉泥,上蒸鍋蒸10-15分鐘即可!這樣做出來的青頭菌,汁水全都保留在肉裡面,一口壓下去!滿足!
▲青頭菌蒸肉 | 陳四好
08
竹蓀長著一襲白色傘裙,帶著仙氣,,但是聽到它能人工種植,心理會有一點夢幻破滅的小落差,似乎沒那麼稀奇了。
▲竹蓀的黑色小帽子是不能吃,吃的時候,要把根部和小帽子摘掉,剩下的白色筒和白色裙才能吃
不過野生竹蓀的地位仍舊不可撼動,一道竹蓀汽鍋雞,能把人饞哭。
竹蓀汽鍋雞選用一隻小土雞,剁成小塊去血水,把洗乾淨的竹蓀和雞一起,放到汽鍋裡一起,加入少量鹽調味,大火燒開後轉到小火,保持湯鍋中的水微微沸騰,蒸兩個半小時。竹蓀會麵筋一樣,吸飽濃香的湯汁,但咬起來有一種超脆嫩的爆漿感,湯汁在嘴裡炸開來,竹蓀肉Q彈有嚼勁,口感很奇妙,湯汁非常鮮美!
▲竹蓀汽鍋雞 |Shayne-Shine
09
老人頭長相得很像松茸,不過沒有松茸的刺激性氣味,和素海參一起燒會更加激發它的鮮氣,肉質肥厚,很有嚼勁又彈牙。又因為它頭部和莖部的肉質都比較肥厚,肉質純淨潔白,口感細嫩,而被稱為「植物鮑魚」。
老人頭燉雞肥美胖實的老人頭切片後和雞一起燉,雞肉滲透了菌的清香,而菌子有了雞湯豐盈的味道,喝碗鮮湯,混身的毛孔都舒展開來。要一口菌子,鮮美Q彈爽脆,嫩滑地觸動這口腔,有種莫名的幸福感。
▲老人頭燉雞
10
雞油菌在烹製時菇體很吸油,吃的時候一口咬下去,混合了鮮美蘑菇液汁的油水被擠壓流出來,如雞油一般,故此得名。
成熟的雞油菌有點喇叭花的樣子,顏色很鮮豔,比一般的蘑菇要韌,還有點彈性,聞起來有明顯的杏香味。
▲ 剛採摘下來的雞油菌
法國人認為把雞油菌與香草、奶油一起烹食會將香味發揮到極致。雲南、四川人民則以煲湯、炒肉為主,其中雞油菌炒肉末就很受歡迎。
雞油菌炒肉末將大蒜和青椒分別切碎待用,雞油菌用手捏碎,起油鍋油熱後先炒豬肉末,隨後放青椒和大蒜碎,最後放入雞油菌翻炒、中途加入鹽,不用放任何配料保持食材的鮮美,就足夠鮮美了。
▲青椒、雞油菌和肉末的完美組合 | 陳四好
11
白參不是什麼人參,而是一種長在野核桃樹或者枯木上的菌子。白參菌可以反覆生長,在被陽光曬乾在枯木上會停止生長,但一場大雨過後,一簇一簇的白參就從枝杈間冒出來。
▲從在枯木長出來的白參菌
白參和雞蛋可以說是雲南人吃白參的一個固定搭配。新鮮的白參菌採下來,用清水把白參洗淨放在小碗裡,再打上兩個土雞蛋攪攪,下鍋攤成蛋餅,香氣四溢的白參炒蛋立刻引人口水直流,一碗白飯立馬吃光光。
白參燉蛋白參燉蛋也是當地人非常喜歡的一個做法,打幾個雞蛋,放上一些洗乾淨的白參,加上一小勺豬油用溫水一起燉。白參在燉煮的時候,將其清香、鮮甜的味道全部釋放到雞蛋裡了,非常的鮮香,口感回甜。
▲白參燉蛋
除了菌季可以吃到新鮮的,過了季也還是可以買到曬乾的白參,做之前只用多泡水20分鐘就可以。白參菌曬乾了看起來乾巴巴,不過用清水泡發了,又會恢復山鮮味。
12
牛肝菌到底能有多好吃,你了解一下每年牛肝菌中毒的數據就行...
2018年,雲南人吃野生菌就有93人中毒其中16人死亡…這背後的「罪魁禍首」就是牛肝菌…
▲今年甚至一隻貓因為偷吃了牛肝菌中毒進了寵物醫院…
牛肝菌是一個菌子家族,比較常見的有紅、白、黑、黃牛肝菌這幾種,長得渾圓緊實,胖嘟嘟的,傘蓋切開後的肉質和牛肝相似,也因此而得名。
▲牛肝菌家族的部分成員
牛肝菌家族有一個網紅選手,見手青,它很神奇,採摘前是黃色,碰到人手變成青色,炒熟又變成棕黃色。很多雲南人都因為吃見手青中過毒,但輸三天的液,隔了幾年照舊又開吃。
因為好吃唄。
▲見手青菌帽下的黃色海綿物質一碰就變成青黑色(碰完一定要洗手)
網絡上關於見手青的段子非常多: 「一排巴掌大的小人兒爬窗戶」,「一百來個小人陪你鬥地主」… 聽起來頗為有趣,但也有人吃見手青出現了幻覺,過了洗胃時間,只能輸液,還要隨時觀察,嚴重了有可能還要做血透,甚至導致死亡…
這個美味與毒性並存的菌子,必須由老輩掌勺,沒有經驗的新手根本駕馭不了!對野生菌不熟的非雲南人,唯一解饞的辦法,就是去雲南老牌館子裡吃,千萬不要自己嘗試烹飪!
牛肝菌一般切成薄片和青椒大蒜一起炒,一定要徹底炒熟!不炒熟有致毒風險
雜菌
在野生菌子的尊卑體系中,有一種菌子統稱為雜菌。
如果放在電視劇裡,上文提到的菌子就像主角,有明星臉,特點明顯,能讓人一眼記住。而雜菌就像是陪襯,甚至是跑龍套的,但也不乏紅菇、奶漿菌、銅綠菌等黃金配角。
最後,一起來聊聊
你吃過什麼野生菌?
有什麼印象深刻、有趣的事情嗎?
歡迎在本文下方留言分享
內容 | Xander / 洛琳啊
攝影 | 朱夢菲 / 王天翔
設計 | 任特好
特別感謝羅莉麗對本文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