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裡旅遊區內的範蠡祠
國慶節前,浙江諸暨西施故裡旅遊區迎來了一家四代身份頗為特殊的客人。此中帶頭者忻方寶,年紀已有七旬,為這家人的祖父,緊隨其後的是他的兒子、孫子和重孫女。一家人一入景區,無意觀賞沿途的景觀,而是徑直來到了金雞山下的範蠡祠。
一進祠門,陶朱公正穩坐中堂,忻方寶立即神情肅穆地示意隨行的小輩下跪膜拜:「這是我們家的祖宗,你們可要看仔細了。」
原來,他們是陶朱公後人,到諸暨範蠡祠尋根來了。據了解,這家人現居富陽。「家譜記載,我們忻姓人是範蠡的後代,全國各地共6萬多人。富陽忻姓人是寧波天台東錢湖的分支,現在共18戶78個忻姓人。」
千古絕唱留下傳說種種
範蠡(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我市薴蘿村,天生麗質,有「沉魚」之貌。這倆人,一個是亂世英才,一個是絕代佳人。他們在吳越爭霸歷史背景下演繹的一段愛情故事可謂是千古絕唱。此中最具爭議的就是他倆最後的歸宿,因為正史野史裡有著各種版本,以致於後世文人史家猜測頗多。
史載範蠡「滅吳後,離越浮海到齊,稱鴟夷子皮。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改稱陶朱公,以經商成為巨富。」據傳,滅吳後範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其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可是三年後,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的他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即為我國儒商之鼻祖。
至於西施,其結局說法就多了。此中最有名的,一為西施隨範蠢隱居說。東漢袁康《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範蠢,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以為西施原是範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範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李白《西施》詩:「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也認為西施跟隨範蠡隱居。二為被越王沉江說。《墨子?親士》說:「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這句話把西施是被沉於水中解釋為是因為她的美麗。《吳越春秋?逸篇》也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囊。意即西施在吳越爭鬥中,被越王利用,「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得意後,就把西施裝在袋內沉入江底。
最叫後學史家稱奇的是,以嚴肅信實著稱的《史記》中,在《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了範蠡,但沒有述及西施,更不用說記述她和範蠡有什麼關係。司馬遷為什麼對這個在當時政治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女人隻字未提,一代佳人西施的結局到底如何?這個千古之謎尚待進一步探索。
一篇文章引來各方關注
現在,來西施故裡諸暨旅遊的人,大多衝著西施來的。大多會關心地問相同的一個問題:西施幫助越國滅了吳國之後,最終去了哪裡?她如果真的和範蠡泛五湖而去,那又會去哪裡?
諸暨西施研究會的阮箏女士,研究了好多年的西施文化。就文化研究而言,她比較傾向於「西施沉江說」,但從個人情感上說,她更喜歡「西施範蠡泛湖而去」一說。這也正是大多數人對西施的一個美好願景,雖然要說佐證,史學上尚未有確切的證據,但是民間流傳的很多故事,使得這一說法看起來也絕非「空穴來風。」
諸暨旅遊局就曾得到了兩個令人激動的線索,一為前幾年,有個全省的財政工作會議在諸暨召開,與會的一個領導說道,範蠡是位財神,據說後來到了某個地方隱居,改姓為「忻」——忻,顧名思義就是心中有斤兩的意思,「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會做生意」。還有一個是,早幾年,國家級景區五洩風景區入口有個地方招商引資。一個老總過來,他說他姓忻,是西施的後代,在寧波老家還有家譜記載的。就是這兩個線索,使得不少人研究西施範蠡的人揣度範蠡在去北方前,大約在我們南方隱居了一段時日。
年初,諸暨幾位學者開始編《西施薴蘿志》,打算出一本完整版的西施傳。該市旅遊局負責人便提出了這個疑問:是不是去按圖索驥尋訪一下西施範蠡後人的足跡?西施的後人會不會就姓「忻」?為弄清這個問題,該負責人還特地和那幾位學者去寧波,做了一番考證。在寧波東錢湖陶公村一帶,他們聽到了這樣一個傳說:越國大夫範蠡幫助勾踐興越滅吳後,越王開始殘殺功臣,範蠡便與西施一起泛五湖而去,出逃到了浙東,在知道了文種的遭遇後,乃改名為陶朱公(陶朱,即逃誅也),與西施一起在現在東錢湖的一個小山上,男釣(魚)女織,安居了下來。
後人為了紀念範蠡,就把範蠡(陶朱公)曾經住過的小山,稱為陶公山(島)——因為此山實際上伸到東錢湖裡的一個山岬,形似半島,故謂之,把傳說範蠡經常釣魚的石臺,稱為陶公釣磯,現在就成了東錢湖十景之一。範蠡到了這裡後,致力於商貿經營,不久就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如今,寧波人還愛把範蠡當做是寧波儒商文化最早的代表人物。
這是傳說令大家十分興奮。因為這個傳說中的一切還是蠻契合此後歷史記載的範蠡。比如,範蠡著了全國第一部養魚經(應該是他退隱後才寫的),東錢湖有養魚的條件,況且陶公村人早些年也是以養魚為生。而陶公村這個地名,似乎也可以佐證這一說法,因為範蠡晚年自號陶朱公。學者們通過走訪得知,村裡大部分人都姓忻,有的說自己就是西施和範蠡的後代,也有人說忻姓人之前是從福建或者河南那邊遷移過來的。於是,有學者大膽設想:會不會西施和範蠡曾到過福建或者河南,其忻姓後代又遷回先祖曾經待過的東錢湖一帶?遺憾的是,這次尋訪,他們沒有看到碑記以及家譜之類的文獻資料。
為求證這一說法,查找更多的史料,今年7至8月,諸暨市旅遊局通過《都市快報》和《諸暨日報》先後刊發《範蠡歸隱地又有新說》一文,把大家在寧波之行的一些發現和疑問告訴了讀者。文章刊出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富陽日報社一名熱心記者董廣生打電話到諸暨市旅遊局,說富陽市萬市村聚居著一些忻姓人,他們自稱是範蠡後代,還有家譜為證。
範改「忻」姓
接到富陽市有忻姓人的電話後,諸暨旅遊局相關負責人於9月上旬又專程趕到富陽一探究竟。在富陽萬市村,他們看到了7本忻姓人的家譜,其序言中提到:「範蠡滅吳後,隱居四明東田湖,取名陶公山,自號陶朱公,改姓為忻,至今寧波忻氏獨盛……」,家譜中還繪有先祖範蠡的畫像。家譜中記載的東田湖就是寧波東錢湖,亦稱東鈿湖。只是,忻姓人是否為範蠡和西施共同的後代,家譜中無記載
西施與範蠡送元寶
當天,萬市村接待旅遊局負責人的就是忻方寶老人。據他介紹,寧波天台忻姓人很多,1995年重修家譜,他帶著孫子一起去參與,熱鬧了3天。至於為什麼範蠡的後代改姓為「忻」?年青時他也詢問過家中的長輩。有兩種說法至今流傳:一種是顧名思義,就是心中有斤兩、很會做生意的意思,因為範蠡以經商成為巨富;第二種說法是,範蠡起了歸隱之念後,一個人在屋內踱步沉思,看到院子裡正在歡笑嘻鬧不知憂愁的孩子,頓時想起一個「忻」字(古同「欣」),改姓為「忻」,是希望家族欣欣向榮之意。
諸暨旅遊局富陽之行也激發了忻方寶老人的尋祖之情,長假前,他特意帶著兒子、孫子和重孫女專程來到我市西施故裡旅遊區,參觀範蠡祠。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祖先雕像,感受歲月滄桑,範蠡曾經創立的豐功偉績贊令老人一家嘆不已,十分自豪。
老人說,現富陽「忻」姓只有78人,他們承先祖陶朱公善於經商的才智,有12人在經商辦廠。忻方寶老人的兒子和孫子都自辦企業,兒子忻黎明現第二次當選為富陽市人大代表。忻黎明在先祖的石像前盟誓:「作為忻家後人,一定學習先祖範蠡誠信經營的商道理念和能進能退的大家風範,為社會多作貢獻。」
諸暨遊局的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雖然,目前無法證實範蠡後人為西施範蠡共同的後代,但是諸暨對忻姓人的尋訪和「忻姓祖孫」的來諸尋根,對豐富西施文化,研究西施範蠡的最後歸處還是有著很大的價值。今後,該局還將進一步加強與寧波富陽等地的交流與合作,豐富西施故裡古越文化的內涵,做好文化與旅遊結合的文章,提升西施故裡的知名度。
連結:西施故裡旅遊區――範蠡祠範蠡祠作為西施故裡旅遊區五大景點之一。主要以範蠡軍事政治才能和商業才能及生平業績為主要展示內容、以其它相關人文故事為襯託。全部建築由範蠡祠及財神廟、魁星閣、三星廟(暫用名)等相關建築組成,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60平方米,正殿內塑高3.5米範蠡全身銅像一座,銅像背後牆面用木條仿竹簡形式,再現《史記》中記載範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鑲嵌楹聯。殿外左右兩側建長廊兩條,陳列與範蠡生平業績相關的詩碑,並以彩繪壁畫等形式,生動介紹範蠡卓越的軍事、政治和經商才能。其它輔建築依相應位置而建,錯落有致,相關塑像如:比幹、趙公明、關公及福、祿、壽三星均以民間傳說的形象為依據,或坐或立,神態各異。範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範蠡全身銅像外,其餘均採取民間傳統的貼金彩繪相結合的形式。範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雞山,氣勢恢宏,採用清代民間建築風格,黛瓦粉牆,古樸典雅。主要建築除「魁星閣」外,屋架及相應構件均從民間整體購買,各種木雕構件琳琅滿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間建築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