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已經在全國各省市進行大範圍推行,但是很多家長還不是很清楚新高考與傳統高考有什麼樣的區別?
一、打破傳統高考的學習和考試模式。
由原來的文理分科,變成現在的六選三,由原來的綜合考試,變成現在的選擇性考試,每個科目的難易不一樣。
新高考選專業,也分為兩種模式:
1、「3+3」模式
20種組合,最大限度給了考生自由選科的權利。第一個「3」即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3門科目,原始分數計入高考總成績;後面的「3」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門(浙江多1門技術7門)科目中任選3科,等級賦分後計入高考總成績。
2、「3+1+2」模式
12種組合,首選科目的規定也就是給考生規定了文理科的方向。「3」即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3門科目,原始分數計入高考總成績;「1 」即首選科目歷史和物理中選擇1門學科,原始分數計入高考總成績;「2」即再選科目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中自由選擇2門科目,等級賦分後計入高考總成績
二、選擇性考試採取等級賦分制
為了確保高考公平性,選擇性考試採取等級賦分制。等級賦分制是將學生的卷面分數,按照總人數的排名,將一定區域內的學生劃分成一個等級,根據等級對應的分數來確定最終分數,簡單點說就是,加入70分及以上為A+,也就意味著你卷面成績70分和卷面成績80分,最終該科目成績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
三、新高考與傳統高考區別
1、考試科目
改革前:文理分科,考試科目語文、數學、英語、文綜(歷史、地理、政治))或理綜(物理、化學、生物)。
改革後:取消文理分科,採取3+3或3+1+2模式,總分值不變都是750分,新高考物理減20分,生物加20分,老高考物理120分,生物80分,新高考物理、生物都是100分。
2、學業水平考試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畢業當年六月份一次性考試,考試作為高招畢業和少數高考專業錄取的參考
改革後: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考科目,合格性考試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組織一次(含補考)為高中畢業的依據;選考科目考試時間為高考結束之後,選三科考試,成績賦分後記入計入總成績
3、英語考試
改革前:英語參加統考,只考一次且成績計入總成績
改革後: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取最好成績計入總成績
4、班制
改革前:固定班級、教師、同學
改革後:一生一課表,每個學生根據自己選考的科目選擇課表,每天按照自己的課表找對應老師去上課,理論上不存在同班同學和班主任
5、綜合素質評價
改革前:記錄學生高三學習成績基本情況,除自主招生學校審核參考外,無其他用處
改革後:根據學生三年在校表現記錄成案,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內容,不僅是自主招生要參考《素質評價表》,高考錄取也會參考
所有在新高考的政策下,對學生讀書期間自律性要求更高,選擇考試科目也要更加慎重。
來源:文章來源網絡,綜合整理:正世教育科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