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恐懼》封面
弗洛伊德曾提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退行。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者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就如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不開心或者不滿意的事情時,會突然變得不講道理,處理方式也特別孩子氣。《走出恐懼》講述的就是人們生活中面對負面情緒時出現的「退行行為」。
書中,作者將各種負面情緒稱為「情緒化小孩」,她將教我們如何找到情緒化小孩的根源,如何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從而更好的把控自己的人生。
本文將從情緒化小孩有何種表現,它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情緒化小孩對生活的影響這三部分來具體闡述。
「情緒化小孩」包括了兩個概念:情緒化和小孩。
說起小孩,大家腦海裡都會浮現出任性、淘氣、衝動、沒有自控力等貶義詞。由於小孩的身心還未發育完全,他們遇事會不懂處理。比如在幼兒園不好好吃飯,吃得慢或者會挑食;逛街的時候,看見喜歡的玩具就會要求爸爸媽媽立刻買下來,否則就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而情緒化則指超出合理限度的敏感,經常會有明顯的情緒波動,喜怒無常。
這兩個特點合在一起,情緒化小孩對生活的影響有多大,不明而喻。
那麼情緒化小孩有哪些具體特點呢?
發脾氣的小孩
1. 自動化:一刻都不能等的慣性
情緒化小孩的自動化是指當某個觸發事件發生時,人的情緒會像有慣性一樣即刻做出反應。他往往不會先思考後行動,因為他一秒鐘都等不了。
這樣的人一般都會做事衝動,並且控制欲很強。
例如晚餐後,妻子叫丈夫洗碗,丈夫坐在電視機前正津津有味地看著一集電視劇,他頭也不抬地說看完這集就去洗。這種情況下,一個正常的妻子會說:「那你別忘了哦。」然後就去做自己的事情。可是受到情緒化小孩影響的人卻會因此發怒:「你怎麼每次都是這樣!平日家裡什麼事都是我一個人做,現在叫你洗個碗卻磨磨蹭蹭!」
這就是情緒化小孩的自動化表現。妻子沒有考慮丈夫的感受,一旦丈夫的回答激發了她的憤怒,她就會馬上發作,言行舉止都不經大腦思考。
2. 反應過度:個人對重視的渴求
反應過度是指一個人對某件事的反應超出了合理的範圍,比如過度期待等。而這種反應過度大都源自一個人對別人重視的需求。
美國哲學家約翰 · 杜威也曾說過「人性中最深層的動力是對重視的渴求」。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成就是這樣一個特別需要別人重視的人。蘇母的極度寵愛和遷就讓他加固了「我很重要」的意識。後來蘇母去世後,不再有人那麼寵他。所以他把對重視的渴求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包括了蘇明玉。但明 玉一向瞧不起這個好吃懶做的哥哥,這讓蘇明成感到自己不被重視,所以每次與明玉碰面,他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正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所以當別人無法達到我們的要求時,我們就會出現反應過度的情緒問題。
3. 習慣性:放棄逃離的結果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了一種心理現象: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多次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同樣的問題產生時表現出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這個心理現象是在一項動物實驗中被發現的。實驗人員把狗關在安裝了蜂音裝置的籠子裡。當蜂音響起時,狗就會遭到電擊,這讓它痛苦無比。幾次試驗後,實驗人員在啟動蜂音前,把籠子打開了。可是狗並沒有逃出籠子,而是躺在地上無助呻吟,等待電擊。
受情緒化小孩影響的人也經常表現出這種習得性無助。當多次面對同一種焦慮或者挫折時,他們多次無法成功從中逃離出來,便會形成習慣。每當同樣的或者類似的事情發生時,他們就會習慣性陷入那種情緒裡。
電影《忌日快樂》中的女主就體現出了這樣一種習得性無助。該電影講述了女主生日的那天被殺害了,等她醒來後,又回到了她生日那天,被謀殺的事實又再次重現。女主一開始很無助,因為不管她怎麼努力,她都無法查清楚到底是誰殺了她。不過幸好電影最後,女主通過努力,逃離了習得性無助,找到了殺害她的兇手,她的忌日循環也終於停止下來。
受到情緒化小孩控制的人也同樣會有習得性無助,所以他們往往任負面情緒發展,放棄逃離。
電影《忌日快樂》封面
1. 沒有得到滿足的原始需求
心理學家阿瑪斯曾提出過「坑洞理論」。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兒時的一些原始需求沒有被滿足,內心就會形成像黑洞一樣的坑洞,無時無刻都需要用東西去填滿。
這些坑洞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兩個方面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我們會把過去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投射到別人身上。比如一個留守兒童,從小特別缺乏愛和陪伴。等他長大談戀愛時,會特別需要對方給他足夠的陪伴,如果對方某次因為工作忙等原因沒有在他最需要的時候陪伴他,他的情緒就會崩潰。
另一方面,它會讓我們缺乏安全感,難以信任別人,比如當一個嬰兒因不舒服而哭泣時,父母不去及時擁抱安慰,這個嬰兒就會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不會被滿足的,下一次不舒服時可能就不會再哭鬧。他長大後就會沒有安全感,也特別不易去信任他人。
一般來說,原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人,情緒會相對不穩定,也特別容易被外界影響,從而被情緒化小孩控制。
2. 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近些年,「原生家庭」這個詞開始火熱起來。很多人開始認識到原來自己的行為和思維都是受原生家庭影響的。
而原生家庭對對一個人情緒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① 感染同化
作者在書中提出:感染同化是指孩子承接父母負面感受和思考模式的一種現象。
換句話說,就是父母的負面的言行舉止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孩子無意識地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
人們常說結婚時,選對一個家庭比選對一個人還要重要。就是指每個孩子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往往會無意識地在婚後延續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
如果一個男人的父母在爭吵時,時常摔東西,那麼他很可能在跟他妻子吵架時也會習慣性地摔家裡的杯子、碟子等。因為他的父母教會他發洩憤怒的方法是摔東西而不是靜心溝通。
所以如果父母不是一個善於控制和處理情緒的人,那麼孩子也很難學會控制和處理自己的負能量,輕而易舉就被情緒化小孩控制住。
② 過度補償
「過度補償」這個概念由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心理諮詢大百科全書》將其定義為,一個人在身體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起過度的補償行為。
之前大火的電視劇《安家》中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就有「過度補償」的心理。她家從小貧困,她總是吃不飽。所以等到她長大後,她一頓早餐要吃四個包子和兩杯豆漿,這完全超出了一個人正常的食量。徐姑姑曾經問她最怕什麼,她回答:最怕餓。如果不讓她吃飽,她可能就會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因為「吃不吃得飽」,是她最在意的事情。
電視劇《安家》房似錦吃包子
3. 個人成長的特殊經歷
紐約大學精神科學重點的約瑟夫 · 勒杜克斯曾指出:人類大腦中的杏仁核不僅能處理記憶,即使是那些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的記憶也會被記錄下來。
因此一些看起來微小的事件也會給人帶來創傷和恐懼。
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小時候數學成績不好,於是她將數學題死記硬背下來,在一次考試中得到了高分。可是數學老師卻認為她肯定是作弊了。於是用毛筆給三毛的眼睛畫上了黑黑的圓圈,然後帶著她去操場走了一圈,很多師生圍觀並指指點點。從此三毛對學校和老師有了深深的恐懼。她選擇了退學,並且宅在家裡很多年都不願出門見人。
可見,這些特殊的經歷會一直留在情緒化小孩的記憶裡,給他帶去負面情緒,並影響著他性格的發展。
童年時期的三毛
1. 第一步:理性的辨識
想要知道如何應對情緒化小孩的第一步,就是把他辨識出來。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情緒化小孩的三個特徵:自動化、反應過度和習慣性,你可以根據這三個特徵去判斷自己是不是受著情緒化小孩的控制。如果是,那就可以開始餘下的步驟。
2. 第二步:冷靜的深潛
所謂「深潛」就是指一種深入探討。應對情緒化小孩的第二步就是深入探討到底是什麼創傷導致某種負面情緒的出現。
有人可能會懷疑這要如何才能探討得出來呢?
科學家達馬西奧曾創造出「軀體標記假設」理論,意思是當面對一種情景時,我們的身體會自動記錄下當時所產生的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在下一次遇見相同的情景時,能做出趨利避害的選擇。
所以,當我們出現某種負面情緒時,我們可以利用「軀體標記假設」理論去回憶過去什麼事情讓你有過同樣的感受,第一次出現這種感受是什麼情況下。這種有意識的追根溯源可以讓我們找到情緒化小孩的問題根源,從而為擺脫他的控制打下基礎。
3. 第三步:打心底的接納
當負面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總是很焦慮,並且急於驅趕這種情緒。但事實是,你越是驅趕,這種感覺越是強烈。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別去想那頭粉色的大象」。可是幾乎沒有人的腦海可以不出現一頭粉色大象的模樣。這個實驗說明,想要不停去驅趕一個想法,其實卻在不斷加深這個想法在你腦子裡的存在。
真正可以擺脫負面情緒的做法,是認可它的存在,並且主動接納它。
哲學上有一句眾所周知的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對於負面情緒來說也是如此。負面情緒的出現是正常的,合理的,意味著你的生活出現了問題,它對應對困難和挫折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正確認識負面情緒,看到它背後的真正原因,然後找到方法解決它。
4. 第四步:勇敢的拒絕
當你把情緒化小孩辨識了出來,並且找到了其出現的根源,然後也從心底裡接納了它後,你需要做的最後一步就是勇敢拒絕。所謂「勇敢拒絕」其實就是提高掌控情緒的能力。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 莉莎 · 費德曼 · 巴瑞特在他的著作《情緒》中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情緒粒度」。
「情緒粒度」指的就是我們在不同情況下,區分並識別出自己感受的能力。
情緒粒度高的人能夠更輕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同樣是高興,在情緒粒度高的人看來,可以分為開心、愉悅、興奮、得意、滿足等等;而同樣是痛苦,他可以分為鬱悶、悲傷、難忍、自責等等。
耶魯大學情緒智能中心曾通過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能夠掌握更多情緒詞彙的人,就能夠更有效地改善自己對於情緒的管理能力。
所以,當你提升了情緒粒度後,你會更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這樣你就更容易跳出所在的圈子,作為一個局外人去看待一切,最終成功地拒絕情緒化小孩的「熱情邀請」,從而擺脫它的控制。
內心平和的小和尚
04. 結語
生活中很多煩惱都是源自恐懼:一個人貧窮卻不去努力,是因為害怕自己嘗試了也沒有結果;一個人單身卻不去向心愛的人告白,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顏面盡失……
這些恐懼感會帶來很多負面情緒,但不要緊。
《走出恐懼》這本書已經教會了我們如何去分辨情緒化小孩的存在以及它出現的原因,並且教會我們如何去擺脫它的控制。
冷靜看清每種負面情緒背後的原因,主動接納它的存在,再加上勇敢的拒絕,我們一定能克服它,從而讓生活更舒心,讓自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