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一個消息,讓「醫學院」成為刷屏熱詞:
《紐約時報》報導,為了鼓勵更多人報考醫學,並減輕他們因學醫背負的債務負擔,在美國排名TOP10的紐約大學醫學院,免費了。
▲紐約大學將免除醫學院學生5.5萬美元/年(約合37.9萬元人民幣)的學費
另一方面,近幾年中國高考後「醫學院」的報考情況卻頻頻遇冷:
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對全國多名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發現明確表示願意讓自己孩子學醫的,僅佔受訪醫生總數的13%。另外,有媒體針對當年的高考高分考生發布了調查問卷,結果發現,全國22個省份的36名高考最高分考生中,超過九成選擇了經濟管理類專業,鮮有人報考醫學專業。
一冷一熱的背後,是「醫生這個職業太特殊了」:
它穩定、剛需,越老越值錢;
同時,醫生職業「慘無人道」的辛苦和「醫患糾紛」的高風險,也有目共睹。
對於中國孩子,醫學專業還是好選擇嗎?
如果想走醫生職業路線,去美國讀是不是更有前途?
中美醫生行業,到底有什麼區別?
針對這些疑惑,我們特別採訪了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的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胡振雷。
胡醫生畢業於國內頂級醫學院,還曾在美國、比利時、香港等地學習交流,他將帶著我們一起「走進醫學院」,從他的經歷,看成為一個醫生,究竟要經歷怎樣的歷練,以及醫生職業對一個人的核心素養到底有何種要求。
本文也是「爸爸真棒」特別策劃的「走進職場」系列的第一篇,我們做這個系列,主要基於兩個目的:
那麼,本期我們將走進醫學院,下一期將解讀大熱的金融行業。(為閱讀方便,本文以第一人稱敘述)
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醫療系,2015年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長期在心臟外科臨床一線工作,在心臟微創外科治療技術方面有豐富經驗。先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心臟外科醫師課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心臟中心、比利時魯汶大學醫院進修。
醫學主要分為: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彼此之間有交叉,如病理、藥物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中均有涉及,而手術、診療均屬於臨床醫學。
▲醫學的分類和基本介紹
從大的方向上來講,醫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臨床醫學(做醫生)、基礎醫學(做研究)、或公共衛生方面的工作。
狹義方面,醫學生的主要方向是做醫生。本文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行醫)。
在中國,醫學院錄取的是高中畢業生,學制長短不一,五年制畢業拿到學士學位,七年制畢業拿到碩士學位,八年制畢業拿到博士學位,接著都需要考醫師執照。
進入醫院後,接受規範化培養,經歷5年左右的住院醫生,1-2年左右的總住院醫師,然後可以晉升為主治醫生。若要獨立帶領醫療小組開展手術,則要晉升為副主任醫師,約40歲左右。
在美國,醫學院是本科畢業後才可以申請的。在申請時,申請者一般需要在本科修完pre-med課程。
進入醫學院後,四年的學習大致分為兩個部分:pre-clinical(一般為理論知識)和clinical(實習實踐知識)。畢業生進入醫院實習,經歷過4年左右的住院醫生,1-3年左右的總住院醫生,一般也是在40歲左右開業獨立行醫。
中國:2016年我國醫生整體人均收入7144/月,排名靠前的科室有口腔科(12757),整形外科(11500),感染內科(11365),心血管外科(9346),整體呈增長趨勢。
(數據來源:
http://news.medlive.cn/all/info-news/show-126878_97.html)
普遍來說,醫生的薪酬在一二三線城市有所差別。
美國:住院醫生第一年薪酬大約為四萬美金/年,每年增長五千美金。到住院總醫生時達到十萬美金左右。過了住院總的階段達到十萬美金以上,甚至二十萬美金。成為主治醫師之後薪酬還會繼續上升。
還記得大火一時的美劇《豪斯醫生》嗎?劇中的主角豪斯是一位醫術高明、知識淵博的醫生,但同時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經常與周圍人發生衝突的難搞同事。他將病人看成自己的研究對象,經常一意孤行地進行診斷。
▲醫術精湛但是性格古怪的豪斯醫生
許多人對醫生的印象便也構建在類似的電視劇之上:沉默、不善交際、聰明卻古怪。然而現實卻與此大相逕庭,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學醫呢?胡醫師給我們帶來了答案。
我能力挺好的,就是不善言辭,是不是比較適合做醫生啊?對於絕大多數醫生來說,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其實僅次於技術。
現代醫學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不僅有各種臨床專科,還有檢驗、影像、急診、門診等部門,需要圍繞病患的診療活動來協調合作。
我自己的專科,主要的診療活動是在住院部開展各種心臟手術,但也需要和多個部門協調合作,比如麻醉科、護理部、放射科、檢驗科等。現代醫學是以「一切為了病人」為原則展開的團隊工作。而在這樣的系統下,適合學醫的並不是沉默寡言、特立獨行的人,而是不反感且擅長與人打交道的類型。
此外,醫生的職責也包括與病人溝通,向病人耐心講解,讓病人能夠信賴自己。這一點從國外的私人醫生到我們的社區醫生都是一樣的。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話,一些醫學的亞專業,如影像學和病理學,對醫生的溝通能力要求相對較低。
這裡多提一點,在美國的行醫環境下,如果語言語言天賦非常好,不光英語好,當然中文也好,還會閩南語,粵語,甚至會西班牙語,那在找工作時優勢會很大。
雖然我自己對醫學沒興趣,但父母很希望我學,我是不是該試試啊?我能夠比較肯定地說,在醫生這個行業裡面走到後來的都是對學科本身有興趣的,沒有興趣是走不下去的。那有些學生可能就抱有這樣一個疑問:「醫學是個專科教育,我在選擇前並沒有機會接觸它,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興趣呢?」
其實這個興趣來自哪裡,第一是對生物學的熱情,對生物學感興趣的學生做醫學也不會很反感,第二當然不局限於生物,也體現在化學、物理,甚至計算機。
比如說賓大醫院有一位放射影像科醫生,本科專業是物理,後來再就讀醫學院,他的專長是研究核磁共振醫學影像技術。
化學大家都能理解,說計算機是因為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當中會不斷發展。
醫學是條任重而道遠的路,沒有興趣的學生永遠是最容易倒下的一批。
我挺沒心沒肺的,生離死別都影響不了我,也許我適合做醫生?對於醫生來說,「共情能力」不是累贅,而是動力。
一個漠然的人不要去做醫生,因為他缺乏救急扶傷的動力,工作無法給自己帶來成就感。比如說,在中國兒科醫生收入是比較低的,但兒科醫生必然很喜歡孩子。對他們而言,看著一個自己治療過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在二十多年後再次相見,這種時刻是無與比擬的。
所以醫生一定要有同情心,能夠從愛心的角度和病患產生一種共力,感受到他的需求。
但同時,在這個高壓崗位上,醫生也必須擁有一種韌性。曾有同行因為壓力過大,每次手術前都會失眠,最終離開了醫生這一行業。醫生肯定會面對死亡,面對高風險,要是心裡負擔太重了,這一刀下去老想著萬一失敗了怎麼辦,那怎麼做?我們開玩笑說需要「沒心沒肺」,但絕不是冷漠,而是適度的共情能力。
我從醫多年,雖然有些艱難的瞬間會有動搖,但總體上初心不改,感覺還是選對了職業,仍舊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
我對醫學有興趣,對患者有同情心,善於溝通,也不圖即時回報,我是不是就適合學醫了呀?要學醫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客觀條件。
第一,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吃能睡」。
醫生的作息是很少的,而且往往得跟著病人的時間走。平時工作狀態最忙的應該是住院醫生和住院總醫生,這些崗位一天睡眠時間的上限就是五六個小時。他們住在醫院裡,而且三天就要值一個24小時班,第二天沒有休息。
這樣的狀態根據不同的專科不一樣,時間短的大概五六年,時間長的要八九年。所以醫生必須學會隨時隨地睡,碎片化地睡,否則體力跟不上。
第二,有一定的動手能力。
有一種錯誤印象就是醫學生總在背書,好像醫生最重要的是背誦能力,其實不然。絕大多數的醫學專科都需要較強的動手能力,這一點雖然後天可以訓練,但其實先天也有差距。
聽說醫生收入都特別高、還有社會地位,要不我就學醫吧?很多人提起醫生這一職業的時候,都會迅速地聯想到「穩定」、「高回報」這樣的詞彙。那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不可一概而論,醫學前期投入大,奮鬥時間長。
醫生是一個臥薪嘗膽、厚積薄發的職業,許多人憧憬的「社會地位高、薪酬高」的狀態基本都要在45歲以後才有可能實現。
而在此之前的20年,不管是在醫學院裡學習,還是作為住院醫生實習,生活都是非常辛苦的。
所以說很多醫生都是這麼講,作為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做醫生的話,第一不能指望他很早就有高回收,第二家裡在早期要給與一定的支持。
但醫生的「後勁」確實很足。程式設計師的生命力可能只到30、40歲,但醫生可以一直做下去,並且會不斷累積起越來越多的經驗。
隨著國際化形式的不斷蔓延以及科技的不斷發展,醫學這一領域也不斷地發生著改變。現在,真的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醫學人才去美國了嗎?醫學行業又面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呢?
根據專業和經歷的不同,中國人去美國當醫生,一般有三條路徑。
近幾年,有更多的中國學生在國內取得醫學本科學位之後,選擇參加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也有培訓機構參與進來。
這主要是因為如今學生的英語能力越來越好了,國門打開了,各種途徑多了起來。經濟發展了,所以一部分學生的平臺也更高了。
USMLE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基礎醫學知識,第二部分是考臨床醫學知識,第三部分考臨床技能。第一部分完全是卷面考試,可以在美國以外的地方考,在北京和香港設有考點。通過第一部分考試後,學生會去美國參與第二、第三部分考試。
中國學習、美國考證,可能是目前比較熱門的一條路。
▷ 路徑2:中國非醫科本科學位能申請美國醫學院嗎?
由於美國醫學院是本科後教育、不限制本科專業,所以可能會有人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在中國拿到非醫科的本科學位後,有沒有可能申請美國醫學院呢?
這條路徑乍看沒啥問題,但其實是走不通的。
要申請美國醫學院,本科階段一定要學習pre-med(醫學先修課程)。不同醫學院的醫學先修課程要求不同,但根據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的要求,基本上都包括2年化學,1年生物,1年物理。
這些課,只有你在美國的大學完成,醫學院才會給予認可,在中國學習的話是不認的。
▷ 路徑3:先在美國讀本科,再申請醫學院
通過這條路徑在美國拿醫學學位,可以分為五部曲:
在美國取得本科學位,並完成目標醫學院所要求的所有pre-med課程。
入讀醫學院。醫學院取得的學位是四年的MD學位,Doctor of Medicine,這裡面包含了學術實踐課程:臨床實習。
需要說明的是,許多美國醫學院是明確規定不收外籍申請者的,接受國際生的那些,很多也只是接受加拿大籍申請者。比如刷屏的紐約大學醫學院,就只對有美、加國籍或永居許可的學生開放。
即使是接受外籍申請的MD醫學院,留給外籍的名額也不多,而且實習時間長、薪酬低,因此中國學生較少選擇這條路,大部分會選擇讀公共衛生政策,或者收入不錯的藥學專業。也有少數中國學生選擇成為牙醫。(感謝Michel為本部分內容提供信息;美國醫學院路徑亦有參考「集中贏留學」的文章)
▲有美、加國籍或永居許可的學生才能申請紐約大學醫學院,所以它的「醫科免費」政策,我們中國學生也是享受不到的
答案是各有千秋。醫學教育不同的特點使得雙方的醫學、包括醫生會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不管是手術還是非手術,國內的實踐機會比較多,所以國內醫生的臨床經驗平均來說會更豐富。
如果單單從大學附屬醫院來比較的話,美國的水平還是要高一些的。一方面體現在它的科研,另一方面體現在它的硬體。
我們現在大型的影像檢查設備,包括我們治療所需的各種硬體,最先進的肯定是進口的,但是最前沿最先進的依然是在它的母國。所以美國的研究肯定是走在前面的,這個就導致他的醫學整體水平高。但中國可能會在一些特色領域更出色。
再說到藥物這一塊,這是一個非常長的鏈條,非常講究綜合實力。中國目前正在努力縮小差距,也在個別領域有引領世界的突破,但總體還是美國更為先進。
總的來說,在臨床、基礎和預防醫學三方面,我們與美國差距最大的還是在基礎醫學。
中醫是民族幾千年的經驗積累,一個巨大的寶藏。曾經獲諾貝爾醫學獎的「青蒿素」治療瘧疾,以及被認為是另一個諾獎級成果——「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最初都是從中醫中發現線索的。
中醫理論與思維和西醫有很大區別,不能相互套用。學習中醫,首先還是強調要有興趣,尤其對古文,因為大量中醫典籍是醫古文寫就的,其次中醫非常強調經驗的傳承,如果家族中有中醫從業者,那麼學習會有很多優勢。
目前的人工智慧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真正用於臨床。我們看到機器人做手術,其實是真正的醫生在操作機械臂。所以說臨床方面,醫生被人工智慧替代得可能性目前還很小。
AI真正的應用是在診斷領域,比如說影像。也許未來有一天,隨著AI對大量臨床影像數據的學習,大部分片子可以先讓計算機去看,醫生主要做複查和排疑的工作。計算機讀數位化影像的精準度也許會高於肉眼。
那在這種形勢下,其實是那些涉及與人打交道的領域是難以被替代的。也就是說醫生的溝通能力和情商也會越來越重要。
最後,我還要再次跟大家強調:
醫學,尤其是真正培養醫生的臨床醫學,
最需要的並非超群的智力,而是綜合能力。
從興趣、同理心、韌性、到體力、溝通能力,
缺了哪樣,都無法在這條職業道路上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