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2020-08-28 弘益

「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話有什麼理由?老師、家長們,你同意嗎? 來聽聽說這句話的北大教授鄭也夫是怎麼解釋的。

鄭也夫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著名社會學專家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不尊重孩子生長規律的教育,早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們家長最喜歡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多大歲數算是起跑線呢?十歲?已經晚了。小學六、七歲?也晚了。所以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識字,就要學英語,就要上補習班。

某些國家讓幼兒園不準教識字、不準教算數。為什麼不準呢?是因為孩子的心智在這個階段還沒有發育起來,不要給孩子壓這麼大的負擔,而是要讓他玩耍、讓他自立。

在不該的年齡認字、在不該算數的年齡算數,美其名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最後的結果,也許會輸在起跑線上。

及格

念過書的、教過書的、當過家長的,沒有人不懂得這兩個字,但我們現在已經忘記了「及格」的原初意義。其實及格是一個大的達標,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及格。我們走到了這樣一個誤區,把及格汙名化了。

其實在有些學習項目上,及格了家長就可以釋然、可以放心,不需要太高,因為教育是一個長線的事情。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去要求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把一個學期學習的生字98%、99%都要記住呢?以後學新帶舊,慢慢總會認識的,學習是個長過程,這個實在是個無所謂的事情,及格了就可以。

基礎教育階段,把各學科的基本道理學到手,及格了就挺好的。

大大地超過了及格,達到了99、100分那又怎麼樣?時間久了總會遺忘的,不要苛求也沒有必要苛求,大概東西掌握了,至於最後走哪個方向,在以後不斷學習相關學科的過程中就會加固知識。

貪玩

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貪玩兒說明孩子對一個遊戲有熱情,如果一個孩子對於任何一個遊戲都沒有太大的興趣,老師讓幹什麼幹什麼,一點不貪玩兒,對其他事情沒有格外的興趣,其實這真的是一個麻煩——因為日後的發展是要靠人的興趣來指引我們朝這個方向發展的,完全不貪玩兒的人久了以後就沒有興趣。

我小時候是一個極端貪玩兒的人,雖然那時候空間比現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受壓抑,我覺得日後有出息的人其實小時候都是比較貪玩兒的。

貪玩兒是對某種東西熱忱高漲,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規蹈矩那就完了。

什麼叫興趣?興趣就是把精力不平攤,把你的精力側重在某些方面,不需要理性的算計要把精力主要投入在哪,你的興趣就給你做了最好的指導。一般來說你的長項和你的興趣是貼合的。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所以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識字,就要學英語,就要上補習班。某些國家讓幼兒園不準教識字、不準教算數。為什麼不準呢?是因為孩子的心智在這個階段還沒有發育起來,不要給孩子壓這麼大的負擔,而是要讓他玩耍、讓他自立。在不該的年齡認字、在不該算數的年齡算數,美其名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最後的結果,也許會輸在起跑線上。
  • 北大教授:不貪玩的孩子,比不愛讀書的孩子更可怕,建議收藏
    如果孩子小時候就是那種喜歡讀書的人就好了,可是北大教授提出言論說,愛玩其實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貪玩的話,比他不愛學習還要可怕,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樣的觀點到底如何。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讀書的興趣要從小培養可是我們不妨從生理角度來講,你的食量到底有多大呢?你喜歡吃多少東西呢?大家都知道,比如喝牛奶裡面營養非常高、也不貴,通過牛奶的攝取,可以讓我們的皮膚更好,身體更健康也能長更高,可是,是不是我們就要喝很多牛奶呢?
  • 北大教授: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不貪玩
    北大教授給新生的演講 社會學家、北大教授鄭也夫,月初給北大社會學系的新生做了一場演講,著重討論了興趣對人學習的影響。 興趣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各種興趣班,但實際上興趣班和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還是有差別的。
  • 北大教授: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 不尊重孩子生長規律的教育,早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語文、數學是一種更要緊的能力,你怎麼能說這個能力需要重視音體美,其他的就不需要重視嗎?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在現在這種教育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任何願望良好的能力訓練,到最後都變成了應試工具。素質教育提倡音、體、美,但只要不列入高考項目,根本不會有人重視;一旦列入高考,又一定會走向反面——打個比方,如果體育列入高考,學生一定會問:「考什麼?」
  • 「圍觀」北大教授鄭也夫:鬥膽談個天大的問題
    ——北大教授、社會學家鄭也夫 1 不輸在起跑線,這是在毀掉孩子 比如在日本幼兒園,小孩兒每天帶著好幾套衣服上幼兒園,隨時訓練孩子們脫衣穿衣,一個是為了不使孩子喪失自己皮膚和身體來調節溫度的功能,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立。
  • 教師不讀書很可怕?其實更可怕的是我們的父母從來不讀書
    前陣子俞敏洪的關於教師的一番言論迅速地上了熱搜,他點評中國的教師,是一群不讀書的人在教書。他認為一群不讀書的人在教書,是沒有本事把當代的中學生教好的。對此現象教師們也承認沒有達到他的「標準」。老師們對讀書的理解是目前只是鑽研高考,鑽研中考,專研學科教育,沒有太多的閱讀其他的人文社會等,關注的就是閱讀學科教育、教育學、心理學、班主任之類的書本知識。其實比老師們不讀書,更可怕的是家長沒有讀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永久的老師。
  • 不讀書很可怕,不學法更可怕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一世與皇后兼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及匈牙利女王瑪麗婭·特蕾莎的第十五個孩子,奧地利公主瑪麗·安託瓦內特14歲的時候就成為法國的王太子妃,然後基本沒經歷過什麼宮鬥,便在18歲成為法國王后,母儀天下,成為全法國最尊貴的女人。
  • 北大,上海財大之後,寧大黃教授也攤上事,知識分子的墮落更可怕
    北大馮教授,上海財經大學錢教授被舉報,涉及性醜聞後,原以為高校會寧靜一會兒。讓人沒想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有點刷電視劇的感覺。寧波大學黃教授被舉報涉嫌性騷擾。據受害人講述,在近段時間內,看到高校裡的這些偽君子們受到了嚴肅的處理,自己頂住巨大的心理壓力舉報了這位導師,這位黃教授。據官方網站顯示,黃教授為系主任,職稱為副教授。
  • 北大教授直言:在課外閱讀上多下功夫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有出息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北大教授的觀點:在課外閱讀上多下功夫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有出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外閱讀比考試成績更重要!北大教授為我們總結了5點課外閱讀對孩子的益處,值得所有家長認真一讀!素質教育是我們一直都在提倡和推崇的教育方式,我們希望讓孩子擁有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更加自主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掌握必修課的同時,去拓寬知識面,多讀書、讀好書,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成為社會所需的綜合性人才,而不是只會死讀書的「優等生」。
  • 寒門雙胞胎同上清華北大,寒門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處貧窮而不自知
    湖南慈利縣雙胞胎兄弟趙稞和趙棣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小鄉村裡,兩兄弟的父親沒有文化,但是也知道讀書的重要性,這個老實巴交的男人十分清楚:大山裡的孩子沒別的出路,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註定失敗的,寒門之所以是寒門,寒在「教育理念」、寒在「讀書無用」、寒在「教育短視」。上文的父親非常重視讀書,認為讀書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趙稞、趙棣兩兄弟發奮讀書,在父親的鼎力支持下,兩兄弟沒有後顧之憂,沒有瑣事打擾,在父親拼命創作的安逸環境下,才考上了清華北大。
  • [瀋陽事件]又一個教授是流氓?北大、南大好尷尬
    這個清明小長假,頭頂長江學者桂冠的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瀋陽先生,年過六十,還被昔日學生舉報,說他要對20年前北大女生高巖之死負責。 20年前,20歲的高巖在北大讀書,40歲的瀋陽,當時在北大任教,是她的老師。
  • 「高校畢業生遊戲內還原母校」爆火:會玩的孩子,人生更精彩
    孩子既要學得好,也要玩的好,這樣才能有一個更精彩的人生。孩子不愛遊戲,比不愛讀書更可怕著名社會學者、北大社會學系鄭也夫教授說:「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曾經,她也是一個埋頭苦讀,視玩耍為浪費生命的人。漸漸地,她發現自己越學越吃力,精力也更不上,可成績絲毫不長進。後來,王予彤改變了戰略戰術——她每天依然認真上課,課後及時複習;但學習之餘,她會cosplay,還會抽時間玩很火的手機遊戲。
  • 清華北大上線22人!你不知道的是,東華比你想像的更「可怕」
    22人上清華北大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每年都有20人以上今年的高考,東華的五位被屏蔽學生全是理科生,因為文科被屏蔽成績的學生「掛零」而顯得不如往年亮眼。其實啊,知事君覺得,各位完全是想多了,按照學校的說法「今年文科沒有人進入全省前二十,我們也很驚訝,算是有點意外。」實際上,文科全省前50名,東華高中也有3人。
  • 清華北大2019宣傳片:孩子,讀書很苦,但也很美!
    ——薛其坤 (清華大學副校長、物理學教授) 家裡的第一個大學生意味著什麼? (圖:安徽省靖波中學 韋婷) 對於每一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家長都可以讓他好好思悟這些問題——為什麼要上大學?為什麼要求知?為什麼要不斷學習、讀書? 告訴孩子,不要抱怨讀書累,放眼看看這個世界,如果你想要未來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想要未來有自己喜歡的工作,那麼今天的努力,就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 為什麼說假勤奮比懶惰更可怕?北大教授給出答案請孩子遠離假勤奮
    身邊很多小學的家長很苦惱:我家孩子每天寫那麼多的作業,可是考試成績依舊不理想。看著他這麼勤奮,我也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其實,孩子的勤奮並不一定會有優異的成績。方法和習慣才是好成績的根源。請告訴孩子必須遠離低質量的勤奮,你認為的勤奮,比懶惰更無用!
  • 《迪比的冒險之旅》 3-12歲孩子的專屬科學實驗室
    孩子的創造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才是真正可以與人工智慧抗衡的力量。北大教授鄭也夫有篇文章,講述:「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無獨有偶,就在之前的貴州大數據峰會上,馬雲也表示:「現今社會,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不讓孩子去體驗,去玩,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 北大教授:大家都不讀書,是教育最大的問題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錢理群。這些年我們把教育越說越複雜,越糊塗。現在應該返璞歸真,回到常識上來。教育是幹什麼的?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教師在拼命教書?教師:還有更可怕的
    「經常聽到一些專家講過這麼一句話:教育最可怕最不應該的是一群不讀書的教師在拼命教書!對於這句話,你怎麼看?」有人問。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教師在拼命教書?
  • 不讀書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覺得,讀書沒用!
    其實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比起不讀書,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覺得讀書沒用。有兩個謠言似的段子,小編在多個地方看到過,被很多人深信不疑。1、美國太空人在太空很鬱悶,失重條件下,鋼筆和原子筆總是寫不了字。美國科學家花費了10年時間、100 億美元,終於研製出能在失重條件下使用的鋼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