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辣味的麻婆豆腐,酸辣味的擔擔麵,川菜在日本變成了什麼樣子

2020-12-17 成都十八扯

| 東拉十八扯 023

人與食物美味的遷徙是漫長而曲折的旅程,異域食物之間相碰撞總會發生融合和排斥。

或許是全盤否定,或者是融入改良。

從唐宋時期起,中國的美食就持續不斷地影響周邊國家的餐桌。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遷徙到日本的川菜。

01 中國料理和川菜的遷徙之旅

中國料理是何時遷徙到日本的呢?

根據文字資料記載,很多的中國美食都是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傳入日本,無論是我們熟悉的日本拉麵還是日本餃子都是此時流傳到日本。

為什麼中國美食會在這個時間段大量流傳到日本呢?我們來看看這個時間段的歷史背景就會恍然大悟。日本的江戶時代始於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直到1855年前後的倒幕運動日本社會相對都比較穩定。

而江戶時代對應的中國朝代大約是明末清初。這個時間段中國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持續六十餘年的東林黨爭,魏忠賢專權,明末大量的天災與民變,持續近70年的明清戰爭,中間還穿插了張獻忠、李自成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如此紛亂的社會背景導致了社會動蕩不斷,許多人和物開始四處流失。

長崎距離上海相隔800多公裡(圖片源自網絡)

長崎日本九州島西岸著名港市,與我國的松江(今上海)相隔僅800公裡,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國與日本的橋梁。長崎市也是日本鎖國時代少數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中餐最早就是在江戶時期從長崎傳入日本。

彼時傳入的是易於攜帶的點心,在日本被製作為「卓子料理」。之後在逃往長崎的明清人改良推廣下,逐漸在京都大阪等城市流行開來。到了日本的大正昭和時期,也就是民國到近現代時期,幾經改良的「中華料理」已經作為平民美食長期存在於日本餐館的菜單中。

日本流行的幾樣平民美食也都是在此時從中國傳入的。

日本最早有中國麵條的記載是一位名叫安積覺的學者在其《舜水朱式談綺》書中提到的。當時明朝有個著名的學者朱舜水在流亡到日本,他的學問和德行得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禮遇和尊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聘請他到江戶(今東京)講學,並且執弟子禮,日本有許多著名學者都慕名來學習。

朱舜水是明朝中國五大學者之一(圖片源自網絡)

朱舜水曾經就用麵條來款待過水戶藩的領主德川光圀。這也是中國麵條第一次在日本亮相。後來到了明治時代,日本和滿清籤訂了《日清友好條約》,大量的華僑遷徙到了日本三大港口(橫濱、神戶、長崎)居住。中國人喜歡抱團聚居,於是這些地方就有了「中華街」。而中國拉麵的技術也就是從這些地區流傳到日本。日本人在中國麵條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改良,從此之後拉麵成為了日本人重要主食之一。

另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平民食物則是中國的餃子。根據文字資料記載,日本人最早吃到中國的餃子也是是在江戶時代。不過由於傳入的途徑限制,那時候餃子和麵條一樣,同樣是用來招待貴族的「異國美食」。對於平民來說仍是聞所未聞的食物。

中國餃子真正成為日本平民美食得到二戰之後。不過這次流傳卻是通過戰敗後逃回國的日本兵士。他們用在中國學到的餃手藝用開起了中華料理店。不過這其中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差別,在中國餃子是作為主食存在的,而在日本餃子則是一道菜。所以日本餃子體積較大,餡兒料份量十足。

煎餃(圖片源自網絡)

那麼有了「中國料理」打前站之後,川菜是何時傳入日本化身為「四川料理」呢?

關於川菜的傳入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在1960年前後,有一位叫做陳建民的廚師到日本開了一家「四川飯店」。彼時他將麻婆豆腐、擔擔麵、回鍋肉、青椒肉絲等知名川菜帶入日本,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制霸之旅」。

就如同歷史上有一段時間流行到美國打工,在號稱日本經濟「黃金髮展期」的五六十年代,無數中國人嚮往到日本去賺高工資。這時大量的中國廚師湧向日本,陳建民也是其中一員。也就是這個時期,日本人第一次接觸到正宗的川菜。

回鍋肉(圖片源自網絡)

如同最初餃子和麵條的命運一樣,陳建民的川菜最早也是用來招待外務省官員。陳建民的廚藝大受好評之後,1958年他與臺灣省的朋友一起創辦了知名的「四川飯店」。

之所以將現代川菜傳入日本的功勞歸到陳建民頭上,除了「日本四川菜之父」的名號以外,他實實在在為川菜在日本的流傳做了許多努力。

一個他國的菜系要在異國流傳開來,做出必要的改良也無可厚非。陳建民將許多知名川菜進行了改良。比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正宗的川菜食材在日本很難買到。於是陳建民就用捲心菜替代了做回鍋肉裡的蒜苗。而四川名菜乾燒蝦仁則用番茄醬替代了豆瓣醬。此外他還在擔擔麵裡添加了湯汁,使得其麻辣口味更被日本人接受。陳建民如此這般改良之後,大量知名川菜在日本逐漸流行開來,日本人也接受了四川料理的存在。

(圖片源自四川飯店官網)

此外陳建民還在1966年成立了烹調培訓班。在他任教的24年裡培養了15000多名川菜廚師。在現在的日本餐飲界,「師從陳建民」的四川菜廚師已經遍布日本全國。

順便一提,陳建民的「四川飯店」在日本各地已經有12家分店,成為了日本首屈一指的高級「四川料理」店。四川飯店在福岡、名古屋等地開設的店鋪人氣超旺,等候入店的長龍從未消失過。食客對此已習以為常。

02 四川料理與日本人主婦

日本人對於川菜是什麼態度呢?我們先來看兩組數據。

日本有一個叫做「食べログ」的美食網站,它是日本三大美食搜尋引擎之一(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大眾點評)。截至2019年底,這個網站上一共收錄了841,488家餐飲店,其中「中華料理」一項有43,135家「,除去售賣各種改良中國菜的「中華料理」店,專營「四川料理」的店鋪有1460家,僅次於臺灣料理的1736家。

從上面這組數據我們就能看出,在日本的「外國料理」中,川菜佔據了數一數二的位置。

「食べログ」上中華料理數量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組更直觀的數據。2014年8月日本一家叫做「MyVoice」調查中心進行了第二次《關於中華料理的問卷調查》。在」喜歡的中國菜「裡,前十位分別是:餃子、麻婆豆腐、炒飯、醋豚(咕咾肉)、青椒肉絲、春卷、麻婆茄子、回鍋肉、幹燒蝦仁、包子。其中川菜就佔據了半壁江山。

如果說陳建民是將川菜帶入日本的引路人,那麼複合調料包就將川菜帶入日本家庭的主力。

日本的家庭主婦是全球聞名的。簡單快速地製作出美味的飯食,是她們的重要技能之一。於是各種樣式,各種味道的調料包就出現了。

在日本的超市裡有一個區域是專門售賣中國菜複合調料。這些複合調料種類十分豐富,幾乎你能想像到的知名中國菜調料都能在這裡找到。而在這裡調理包裡,川菜調料包的數量尤其多。

早在1971年日本一家叫做丸美屋食品的公司就首先發售了麻婆豆腐調料包,比日本速溶味噌醬湯出現的時間還早。而後日本更大食品公司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麻婆豆腐調料包,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日本味之素食品公司。他們在1978年時候推出了中國菜專用複合調料「CookDo系列「,第一批就一口氣推出了青椒肉絲、回鍋肉、幹燒蝦仁、八寶菜、醋豚(咕咾肉)和麻婆豆腐的六種。

(圖片cookdo系列官網產品介紹)

麻婆豆腐之所以在日本大受歡迎,和川菜「下飯「這一特性密不可分。

不同於本土麻婆豆腐的重麻辣,日本的「麻婆豆腐「提供多樣化的口味選擇。光是調料包就有八種口味之多,依辣度分級又可以分為「甘口」、「中辛」、「辛口」、「大辛」四種級別。由麻辣口味改良為甜辣口味的麻婆豆腐十分受日本人歡迎。簡單又下飯的麻婆豆腐逐漸成為了日本人的家常菜。各種麻婆豆腐的調理包也成為了日本家庭主婦的最愛。

而日本四川料理另一大巨頭是川菜名菜——擔擔麵。

陳包包這個自貢小販估計沒有想到,179年後他創製的擔擔麵會在幾千公裡以外的異國發光發熱。日本的擔擔麵和本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湯。彼時陳建民為了減少辣度在擔擔麵中加入了湯水,這個習慣就流傳了下來。此外日本的擔擔麵一般會加入大量的芝麻醬來中和辣度。麵條除了我們常見的細麵條也有粗面,甚至拉麵烏龍麵也有。更令人驚訝的是,日本還有擔擔麵蓋澆飯。

(圖片源自網絡)

回鍋肉,青椒肉絲,魚香茄子,螞蟻上樹、幹燒蝦仁這些川菜已經成為了日本人的家常菜。不過如果你在異國吃到這些菜的時候,可能會遲疑一番。如上述所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正宗的川菜食材在日本很難買到。於是出於食材和口味的考慮,很多川菜都為了迎合日本人口味進行了改良。蒜苗回鍋肉變成了捲心菜炒豬肉,麻辣味的麻婆豆腐變成了甜辣口味,幹燒蝦仁變成了酸甜口味。

另外有兩個川菜的日文譯名也十分有趣。魚香茄子被叫做「麻婆茄子「(マーボーナス),螞蟻上樹被稱作」麻婆春雨「(マーボはるさめ)。」麻婆「在日本已經成為了中華料理的代表味型。

03 中華料理與中國料理

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第一次派出遣唐使。在而後的260年間,根據史料記載日本一共派出了十九次遣唐使,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少則百人以上,多時至五百多人。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風俗習慣都通過遣唐使傳入日本,彼時唐宋時期豐富的飲食文化也間接影響了日本飲食。

而後1964年東京舉辦了奧運會,那時候東京的賓館邀請了許多中國廚師開設中國料理餐廳。中國各個菜系的大廚們在日本各展身手,留下了許多中華料理的種子。川菜也是在這時開始在日本生根發芽的。

(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有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第一次聽到日本人說「中華」一詞時都會覺得奇怪。這裡「中華」一詞是代表的什麼呢?日本人嘴裡的「中華」並不是「中華文明」或「中華民族」等的省略,是「中華料理」的省略。如果有人說「今天中華怎麼樣?」指的是「今天吃中國菜怎麼樣?」

而更有趣的是中國菜在日本有「中華料理」與「中國料理」兩個派系。

「中華料理」與「中國料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菜品、價格和餐廳檔次上卻有著很大差別。前者叫做「中華料理」的店,大多是個人經營店鋪或夫妻店。店鋪裝潢十分簡單,菜單也多以拉麵、炒飯、煎餃、麻婆豆腐、青椒肉絲等中式簡餐為主。如果要類比的話,可以參照中國的中式西餐。

而寫著「中國料理「的中餐店,老闆和廚師大多都是中國人。他們不會為迎合日本人的口味而特意去改變傳統味道,餐廳也只提供地道的中國菜。「中國料理」店價格方面較高,屬於高級餐館。

(圖片源自網絡)

為什麼日本會有這兩種不同的中國菜?

這或許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異域食物之間相碰撞總會發生融合和排斥」的問題。一方面日本對於異國飲食文化最大可能保持其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將他國的文化融合改良,化作自己所用。

所以我們在日本見到甜辣味的麻婆豆腐,酸辣味的擔擔麵也不足為奇了。

【往期專題精選】

日本平安時代全國禁肉的時候,中國巴蜀之地在吃什麼

如果川菜們是一個企業,那麼川菜的這些關係就好解釋了

四川人嘴裡的內臟

相關焦點

  • 正統川菜的「麻辣味」,到底該是啥味?
    可細細一想,雖然總能吃到,但經常是一家店一個味有沒有。哪天好吃、哪天難吃全憑運氣。所長今天要分享的,就是百分之二百包好吃的大師做法麻辣是「川菜百菜百味」中重要的一位,這裡面的經典菜色,當屬麻婆豆腐和水煮牛肉了。
  • 61歲北京老字號四川飯店 最正宗的川菜風味美食 濃濃的家鄉味
    在北京的老字號餐飲裡面,做川菜的並不多,四川飯店是北京川菜館裡秉承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美譽的餐廳。四川飯店不是飯店、酒店,它只是一家經營川菜的餐館。多種口味最終形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鮮醇濃,麻辣辛香」的特點。四川飯店著名菜餚有:開水白菜、樟茶鴨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肉片、夫妻肺片、怪味雞絲、回鍋肉、東坡肘子、鍋巴雞片、豆渣鴨脯、紅燒牛頭、魚香大蝦、樟茶鴨子、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等,同時還供應擔擔麵、紅油水餃、四川涼麵、珍珠圓子等川味小吃。
  • 來碗日本的番茄擔擔麵!
    該公司1990年成立,今天在日本各地經營各種餐廳總共三百五十八家…… 「際公司」旗下的餐館,不僅菜單內容跟一般的日本中餐館不同,而且字號、店鋪門面、室內設計等都非常特別,可以說有中餐主題公園的感覺。從前,日本的中餐館只有兩種:小麵館和大酒樓,分別供應拉麵、麻婆豆腐和魚翅、幹燒蝦仁。
  • 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吃貨必知的川菜美食有哪些
    川菜即四川菜餚,當然也包括了重慶菜餚。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川菜分為三派,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上河幫川菜是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地區的蓉派川菜; [ 小河幫川菜是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也包括宜賓菜、瀘州菜和內江菜 ;下河幫川菜是以重慶江湖菜、萬州大碗菜為代表的重慶菜。
  • 「彩豐十味」之「川蜀夏味」為鷺島「食色」添彩
    川菜即四川菜餚,是中國特色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川菜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鬱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不斷創新,享譽中外。彩豐樓本著「不時不食」理念,用夏天精彩繽紛的豐富食材,完美的呈現了一份「川蜀夏味」。
  • 守正與創新 如意宴「川菜的24味型」為川菜正名
    2018年,張聰遇到成都名堂餐飲集團掌門人、川菜大師許凡,並找到川菜烹飪藝術總顧問楊文女士,得到他們對味型理解的經驗智慧,歷時11個月的探索,終於拿出了如意宴的第九篇——川菜的二十四種味型,這一餐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與滋味。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說。
  • 日本人最愛吃的5種中國美食,一定有你的最愛!
    雖然日本美食眾多,但不少日本人對於中國菜卻是情有獨鍾。麻婆豆腐是四川省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於川菜系。主要原料為配料和豆腐,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末(也可以用豬肉)、辣椒和花椒等。麻來自花椒,辣來自辣椒,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點。在日本麻婆豆腐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料理的代名詞了,最早是在1958年,一位叫做陳健民的中國廚師傳入日本的。日本中華料理店出品的麻婆豆腐,都經過了改良,少辣偏甜,因為芡粉放得多,所以格外顯得晶瑩剔透,賣相上乘。小籠包的歷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類似的"灌湯包子"流傳至今。
  • 川菜在用料上取材廣泛,且味多深濃,並以麻辣味為特色
    文/蟬鳴空山【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川菜在用料上取材廣泛,且味多深濃,並以麻辣味為特色川萊的用料和打造飲食:川菜在用料上取材廣泛,且味多深濃,並以麻辣味為特色。川菜最大融的特點就在於調味,味型多樣,變化精妙。
  • 廈門五星酒店中餐廳裡的「川蜀夏味」
    前一陣子宣布在大中華區32家彩豐樓中餐廳推出了「川蜀夏味」菜單。 這份誠意十足的「川蜀夏味」菜單,是集團中餐品牌行政總廚梁桂鴻及廚師團隊的傾心之作。原料甄選當季珍貴食材,輔以刺激味蕾和舌苔的格式「川味「主打口味,在傳統川菜料理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 日本人到底是多愛吃川菜?自衛隊戰時軍糧裡都不忘捎上麻婆豆腐
    能受到喜歡清淡口味的日本人追捧的辛辣菜餚不多,能夠入選自衛隊應急口糧的更少,而這道菜居然還在自衛隊的應急口糧和戰鬥口糧兩份食譜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這就真是有點厲害了。但在我們所有能夠讀懂中文的人看來,這道菜其實就是普普通通的麻婆豆腐而已。
  • 這就是川菜-新華網
    辣子雞、水煮魚麻婆豆腐、回鍋肉 川菜以「味」聞名古典川菜以「尚滋味,好辛香」為特點近代以來,川菜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為特色川菜共有24種味型麻辣味、紅油味、煳辣味、酸辣味椒麻味、家常味、荔枝味、魚香味
  • 川菜24種味型全解析 ,太透徹了
    ⬇️⬇️⬇️川菜的精髓,當屬「調味」。人們常說「食在廣東,味在四川」,說到川菜,人們總是讚不絕口,常常被那美妙的「味」所傾倒。自古以來,川菜就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譽。川人結合在風格多變的川菜上,與百味相融,由此便生出層出不窮的千香百味來,最基本的有24種,這就是川菜的24種味型。辣椒之辣與川菜傳統的麻味相結合,便形成了這麻辣味厚,鹹鮮而香的獨特味型。麻辣味型的菜餚在川菜中陣容最為強大,從傳統川菜中的水煮牛肉、麻婆豆腐,到新派川菜中的水煮魚、麻辣田螺、麻辣小龍蝦等,無不是麻辣味型的代表。
  • 「七味八滋」紅色川菜
    川菜發祥地為巴、蜀二地,其調味多變,素有「百菜百味」之說,重油重味,尤以麻辣味見長。現在,川菜以成都、重慶兩地菜餚為代表。抗戰八年,大家都聚處南都,男女老幼,漸嗜麻辣,一旦成癮,非有辣味不能健飯,現在川菜風行,乃是時勢所造啊。那麼,川菜好在何處?一般來說,它的特點是:油而不膩、鮮而不腥;強而不烈、威而不猛;醇厚中見刺激、刺激中見醇厚。
  • 大隱於市的百味川菜,不只有辣!蘭明路大師獨家新川味!
    這次,就讓我們跟隨川菜大師蘭明路,走進川菜的百味人生。 川菜是什麼味的?如果被這樣問起,一般人或許會答「辣」,稍微了解一些的人或許會答「成都麻辣,重慶香辣」,然而在真正懂行的人眼裡,這樣的答案顯然稱不上正確。
  • 川菜都有哪些美食
    川菜乃傳統的八大菜系之一,發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是長江流域巴蜀文化發展的精華。歷來都有「味在四川」一說。這裡的「味」就是指的香味和口味。能稱為川菜的美食,除了要滿足色、香、味、形、器、滋的特點外,在「味」方面必須要有特點,還要經受住長久的考驗和認可。
  • 拾味|韓綜裡出現過888次的成都,這次特別饞人
    說成都是一個美食王國一點也不為過,棒棒雞、夫妻肺片、擔擔麵、麻婆豆腐、冒菜、甜水麵、鍾水餃、龍抄手……豐富的食材、百變的烹飪方法,讓成都的美食火遍全球。不光是中國人愛吃,成都每年還有許多外國人慕名而來,只為品嘗一口正宗美食,其中韓國人非常多。韓綜也樂於選擇成都作為中國的名片,以此介紹中國美食,《新西遊記》就是其中一部。
  • 閒聊麻婆豆腐與川味
    陳麻婆店的麻婆豆腐       暫且不去說「麻、辣、鮮、香、酥、嫩、燙、捆」的麻婆豆腐八字箴言,汪曾祺先生關於麻婆豆腐有自己的心得:「做麻婆豆腐的要領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過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個味兒,後來才知道我用的是瘦豬肉末。牛肉末不能用豬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縣豆瓣。豆瓣須剁碎。
  • 中華小當家中的豆腐對決,隱藏著日本人對中國麻婆豆腐瘋狂的愛
    在日本有一個由吃貨組成的川菜狂熱者聯盟,這個聯盟據說最早就是由麻婆豆腐愛好者發起的,這個組織每年都會組織人流量達10萬人的川菜節,在他們推廣的中華料理中,不少都是和麻婆豆腐有關的。此外,如果你走進日本的商店或者小賣鋪,你也可能發現各種和麻婆豆腐有關的食物,比如麻婆豆腐味的麵包,同時也能在貨架上看到大量和麻婆豆腐有關的食材,老闆們都很清楚麻婆豆腐在日本的人氣
  • 傳統川菜不用醬油,新派川菜必用醬油,生抽老抽不能取代複製醬油
    傳統川菜不用醬油醬油是一種鹹鮮調味品的統稱,醬油和味精、雞精這些,在過去傳統川菜領域基本不適用,也就是說,地道川菜幾乎不用醬油、味精、雞精這些後來的調味品。沒有這些調味品之前,色、香、味都要借用上等無公害的天然食材來提鮮,老母雞、老鴨、豬肉都是糧食散養,肉質勁道,雞油、鴨油顏色金黃,味道自然鮮美。提鮮用天然食材的鮮味去利用和表達,提色以糖色為主,部分香料和食材本色為輔助,配合青紅綠黃白等鮮菜色彩提高層次。過去的川菜是不需要使用醬油,準確的說是沒得醬油。
  • 談談川菜常用調味品
    以下,主要就「傳統」的角度介紹川菜烹飪常用調味品。1、 豆瓣醬。主要為「金鉤豆瓣」與「郫縣豆瓣」。其中郫縣豆瓣號稱「川菜的靈魂」,源於19世紀中葉,距今已100多年歷史,在川菜多個味型中被廣泛運用。郫縣豆瓣以鮮紅辣椒、上等蠶豆和麵粉等原料釀製而成,具色紅、油亮、味鮮等特點。常將其剁細用於多種菜餚的烹製,如回鍋肉、麻婆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