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蝴蝶泉邊》唱道:「橄欖好吃回味甜,打開青苔喝山泉,山盟海誓先莫講……」滇橄欖,又名餘甘子,入口微酸澀,細細咀嚼卻又回味無窮,恰似許多人的愛情過程,也契合了雲南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們的戀愛真情,所以人們喜歡稱它為「愛情果」或「情人果」。
滇橄欖生長在雲南大地上乾熱河谷地帶的山坡,是一種很普通的野果。在山裡長大的人,大多有過採摘橄欖的經歷。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野生滇橄欖作為一種水果,常常出現在普通人家裡。生食新鮮橄欖果需要些勇氣,因為果子酸澀相加,牙口好才能承受得了這獨特的味道。我小時候喜歡這樣的味道,一口咬下去,酸酸的滋味,喝一口水,滿口生津回甘,在炎熱的天氣裡,算得上是一種享受。要想將橄欖長期保存,那就得製作「泡橄欖」,用鹽水泡橄欖醃製,加上些甘草類的調料,封存在瓶罐中,時間久了果肉的酸度下降,食用起來更加可口。
如今,我離開家鄉在外工作,很少有時間到山野裡採摘橄欖,但每次看到有人售賣橄欖果,酸酸甜甜、濃濃淡淡的鄉愁便會湧上我的心頭。我期盼著有時間到山野裡去,與那些生長在藍天白雲下、沐浴著純淨山風的質樸的橄欖果會一會面。
2020年春節前夕,在地處金沙江乾熱河谷地帶的雲南省賓川縣,一個叫黃文英的女企業家邀請我們到她的滇橄欖種植基地去品味滇橄欖。我們呼朋引伴,欣然前往。
車翻過一道道山坡,到了一個叫石板箐的地方。下車來,山坡上陽光正好,滿山坡的滇橄欖撲入眼帘。一樹一樹成熟的橄欖果,泛著誘人的青黃色,連空氣裡都瀰漫著酸甜相宜的醇香。最讓人驚奇的是,滇橄欖果碩大如桌球,與我記憶中野生的細小橄欖果真是天壤之別。我迫不及待摘了一顆就往嘴裡送,一聲脆響,滿嘴生津。這經過人工培育的滇橄欖,酸澀度明顯降低,果肉也更加脆嫩。
我們漫步在數千畝橄欖樹林中,一邊沐浴著清爽的山風,一邊聆聽黃文英與這片貧瘠山坡的故事。五年前,黃文英承包了這片荒山並引進滇橄欖新品種進行栽種,那時,在雲南大地上專業種植滇橄欖的還屈指可數。為了一個回味甘醇的橄欖夢,學農業出身的黃文英敢想敢幹,將一腔熱情和滿懷的心血交付給了這片土地。發展滇橄欖種植的過程免不了一路艱難坎坷,「就像橄欖果,所有的酸澀,都是為甜美的回味作鋪墊」。
據史料記載,滇橄欖在我國栽培利用已有約1800年歷史,是我國民族醫藥寶庫的一份重要遺產。歷代醫學家認為滇橄欖具有生津止渴、清嗓護喉、潤肺降壓、消滯化痰等功效。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滇橄欖果實中含有大量維生素C、胺基酸、單寧酸和各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被醫藥界稱為「天然維生素丸」,其相關產品市場前景光明。
在石板箐山坡上的一個小院裡,我們一起喝橄欖果酒,吃特色菜「翠珠朝鳳」——成熟的滇橄欖果燉雞,味道醇香酸爽,味蕾甚是享受,而且營養價值也挺高,這道菜被我們笑譽為「靈魂雞湯」。酒到酣處,有人唱起《橄欖樹》,並將歌詞巧妙地與此時此地相融——你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這裡。為什麼追尋,堅守一片山坡,只為夢中的橄欖樹,只為生活甜美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