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對照丨君子憂道不憂貧

2020-12-16 大道知行知行堂

今日選句

《論語》: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nei)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原文釋義

孔子說:「君子謀求學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有時也免不了餓肚子;學習,則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明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英文翻譯

Confucian Analects》:The Master said,「A superior man aim at truth;he does not aim at food.Plowing may end in famine;learning may end in rank and pay.But a superior man is anxious lest he should not get truth;he is not anxious lest poverty should come upon him.」

請點擊輸入圖

相關焦點

  • 論語現場|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出自:《論語·泰伯》釋義:孔子說:「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 論語學習心得——顏淵第十二(29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Sima Niu asked about the superior man.馬: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顏淵第十二的第四章,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
  •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中國的士大夫們自古以來就是熱衷追求理想、崇尚氣節,而程顥,程頤兄弟倆的道德修養、道德境界,以及學問深度在北宋當時都是屬於頂級的水平。請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禮之人,當然就絡繹不絕。
  • 原創詩詞36首,憂貧憂道緣多事,家有千金不哭窮
    牛年再詠牛作者:李自龍-湖北麻城春來自奮蹄,不懼滿身泥。老體扛宏任,單肩拉鐵犁。晨耕天未白,晚息日沉西。苦累誰能多,功勞孰可齊。5.女兒生日遙寄作者:鄧世廣天自藍兮花自紅,海南早已沐春風。且將冰雪留疆北,思採雲霞寄浙東。
  •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就是說要言而有信,講話要兌現;牛吹大了,事實上做不到,這是君子引為可恥的。不要把話講得超過了自己的表現,做不到的,絕不吹牛。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這等於一個小結論。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孔子很謙虛的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
  • 字如其人,看明白範仲淹的字,才理解他的「憂」
    讀範仲淹,還是學生時代學《嶽陽樓記》時,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然印象頗深,只是那時候對「憂」並無概念,即使有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憂」。範仲淹的憂,是憂國憂民的憂,他沉浮的一生,多次被貶,卻擲地有聲地喊出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讓人肅然起敬!今日再讀範仲淹,卻發現他的書法竟也是如此優秀。索性不談其它,一起就聊聊他的書法。範仲淹善書。黃庭堅《山谷題跋》中這樣評價:「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君子,所謂君之子,就是國君的兒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賦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義,在孔子的眼裡,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擁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國學君從論語中精選了40句關於君子之道的論述,希望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為您帶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自我管理丨考驗心境的唯一方式是控制情緒
    自我管理丨考驗心境的唯一方式是控制情緒有的人天生臭脾氣,經不起別人的玩笑話,斤斤計較,所以其性格是敏感的,善變的,喜怒哀樂一天之內復現數次。而有的人呢,性格開朗,天生的好脾氣,無論是跟誰接觸相處,都會跟人一直如沐春風的感覺。
  • 文 人生如何不惑、不憂和不懼?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到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天涯文|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酸菜之見君子,不以己學為有器而遮眼,不以傷憤為有器而遮心,不以相報為有器而止行,不以名高為有器而止謙。故思無竭,行無止,量無形。"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因不器,君子生三德。
  •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責任心是把事做好的關鍵之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教學在繼續,我們現在已進行到教育部審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的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書中講到,責任是一個人分內應該做的事情。責任來自對他人的承諾、職業要求、道德規範、法律規定等。
  • 日知錄丨周敦頤:身富不如心富 心貧甚於身貧
    日知錄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通書·富貴第三十三》解 讀身富而心貧者,是有爵的乞丐。去留無所系,靜躁不相干,是謂物為我所轉。最可貴志以淡泊明,守得冰清玉潔,樂道安命。種德施惠以自修,得之不喜,失亦不憂。身常閒而心常靜,雖是簞瓢敝縕,難縛逍遙之心。身富不如心富,心貧甚於身貧。一世寵榮,未必比得一世清苦。德為功業之基,基不固則棟宇難能堅久;心為修裔之根,根不植則枝葉難以榮茂。
  • 君子處世以「仁」,是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子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裡仁》)君子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而魂牽夢繞的是「仁」。
  • 面對生存壓力,你能像古代君子那樣「安貧樂道」嗎?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大多古人的處世觀、人生觀,這種安於天命、順應天命的態度,可能就是古人富而淡然享之,貧而坦然守之的原因。當然這也有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據《論語》記載:孔子與弟子們在陳國某地斷絕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壞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滿臉惱怒去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論語》中提到「君子」二字有一百零七次,雖然很少直接指明誰是君子,但卻為君子下了至少幾十個套,做到這些,你就是君子。「務本」、「忠信」、「不器」、「不爭」、「不比」、「慎言」、「三戒」、「三畏」、「九思」、「懷德」、「懷刑」、「喻於義」、「坦蕩蕩」、「無所爭」、「求諸己」、「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自強不息」、「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人不知而不慍」、「訥於言敏於行」......有朋友自遠方來,還得不亦樂乎,緊趕著上前招待
  • 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語句
    9、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古人的處世箴言,值得借鑑
    在古代人的道德標準中,君子與小人是水火不相容的兩類人。只有品質高尚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而品格低劣的蠅營狗苟之輩,則只能被劃入小人之列。《論語·述而》中曾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之語。大概意思就是君子的心胸非常開闊,而小人則總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大家梁啓超,用心感受先生智慧箴言。梁啓超1922年在蘇州學生聯合會講演, 對於教育的目的、方法做了詳細的闡述,他引用孔老夫子說過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認為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具體體現在哪?
    ,把民之生計時刻置於心上,而「上以宗朝為憂,下以生靈為念。」他憂士之「節義為空言,功名思苟得」;他憂農之「一夫耕幾壟,遊墮如雲集。一蠶吐幾絲,羅綺如山入。太平不自存,兇荒亦何及?」他憂工之「竭我百家產,崇爾一室居。四海竟如此,金碧照萬裡。」他憂商之「經界變阡陌,吾商苦悲辛。四民無常籍,茫茫偽與真。遊者竊吾利,墮者亂吾倫。……吾商有何罪,君子恥為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