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歷來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而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方式方法尤為重要。
恰當的方法,能夠塑造出子女優秀的性格,為子女的人生提供助力;不當的方法,非但不能教育好子女,甚至反而可能會造成子女性格上的缺陷,影響他們的一生。
在中國近代,就有一位傑出的父親,其教育子女的方式簡單高效,使其膝下的七個子女,全都成為中國的國家棟梁,這位傑出的父親,就是王季同。
王季同於1875年,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的先祖,曾經做過明朝的宰相,他的父親也在清朝當官。王季同也是自幼讀書,尤其對數學感興趣。
當時正值清朝末年,清政府正在實行洋務運動,興辦了很多專門學習外國科學、文化的機構。王季同因為成績卓著,考上了北京專門教授西方文化的學校,同文館。
1895年,王季同從同文館畢業。畢業之後,繼續自學數學,並於1902年出版了《積較補解》、《泛倍數衍》、《九客公式》等數學專著,是我國較早介紹西方數學的書籍。1909年,王季同到英國留學,並於兩年後發表了四維函數求微方法的論文,被學界稱為「王氏代數」,是中國最早發表於國際刊物的論文。
回國之後,王季同主要從事電氣方面的工作。於1916年發明了電氣變流法;1930年,又發現了分解電網絡的方法。晚年時期,王季同對佛學發生了興趣,但他並非只是研究佛學,而是將佛學和科學互相進行了比較和借鑑,並發表了多篇論文。
王季同的一生,可以說是成就卓著。不過,相比起事業上的成就,他培育出來的七個傑出子女,更加令人矚目。王季同共育有十二位子女,其中五位在年幼時便夭折了,剩下的七位在長大成人後,每一位都是自己行業當中的佼佼者。
長子王守競,自幼便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十八歲的時候(1922年),考入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王守競只用了兩年時間,便完成了清華的全部學業,然後到美國留學,並於第二年獲得了康奈爾大學的物理碩士;同年,轉入哈佛大學,並獲得了哈佛大學的文學碩士;1926年,王守競再次轉到哥倫比亞大學,並獲得了物理學博士。
學成之後,王守競回到了國內。當時正值抗戰時期,為了支援抗戰,王守競放棄了自己擅長的物理學,來到了中央機器廠從事管理工作。在王守競的領導下,機器廠短時間取得了很多成就: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臺大型發電機,第一臺汽輪機,第一座合金冶煉爐等等。
次子王守融也就讀於清華大學,畢業後到加拿大工作了一段時候,之後也回到國內支援建設,是我國著名的精密機械儀器專家,曾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擔任教授;三子王守武,同濟畢業,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半導體技術的奠基者和開拓者;四子王守覺,同濟畢業,科學院院士、半導體科技方面的專家。
王季同的四個兒子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才,他的三個女兒卻絲毫不比兒子遜色。長女王淑貞,是我國婦產醫學的奠基者之一。
八歲那年,王淑貞親眼目睹了母親因病去世,便立志成為醫學工作者。20歲的時候,王淑貞考取了清華大學的中美庚款獎學金,到美國留學,並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西門婦孺醫院創建了婦產科,填補了我國婦產醫學的空白。
次女王明貞,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也是第一位在清華執教的女性教授;三女王守瓈(一名王守硔)同樣畢業於清華大學,學的也是物理專業,畢業後到英國留學,主要從事物理學的翻譯工作(具體情況無從考證)。
王季同的七個子女,每一位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除了因為這些子女本身的天賦之外,更是得益於王季同出色的家庭教育。
晚年的王季同,將自己教育子女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歸納為三句半話,二十個字:
一、言教不如身教。是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與其口頭上教育,不如以身作則,更能使孩子受到教育;二、多說不如多看。是說對待孩子不能只是教導,還要多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三、尊重自我發展。指對於孩子的成長,不要強加幹涉,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還有半句:少管,就是要順其自然。
子女的教育,是令很多父母都倍感頭痛的問題,王季同的這三句半話,或許能使處於困惑當中的父母獲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