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多少風流人物競相湧現,政界、商界、文化界,可謂群英璀璨,「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然而細究其子嗣綿延,許多家族都是在出現一個強有力的豪傑之後,再無拿得出手的人物可撐家族棟梁,甚至不乏養出敗家子,「二世而斬」的。究其原因,家風、教育乃是關鍵因素。
就如李鴻章,晚清洋務運動的風雲人物,在國外出訪之時,國外媒體報導稱其為「總理」,家族財富上更不用說,當時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僅在老家安徽就有田產257萬畝,容閎在《西學東漸記》裡曾說李鴻章去世後,「私產四千萬,以遺子孫」。
然而李鴻章的兒孫發展卻乏善可陳,在政治上並無明顯建樹。長子李經方靠倒騰地產和賣古董給洋人發了大財,卻養出個敗家兒子,連同外人將他趕出上海灘,最終病死大連。這個敗家兒子最後也花光積蓄,貧病而死。次子李經述壽數不永,在李鴻章去世後不久也跟著去世。小兒子李經邁參與張勳復闢,失敗後隱居上海,當起了包租公。
曾經有一位李鴻章後人自嘲地說,李家人還是小農意識,富了只會買房置地,再無辦實業者。
再如盛極一時的盛宣懷家族,號稱清末第一豪門,宋藹齡給他家當過家庭教師,宋子文曾瘋狂追求盛家七小姐,結果被盛家認為「門不當戶不對」而棒打鴛鴦。誰知時移世易,盛宣懷去世後並無人能撐起盛府大梁,赫赫門庭一時風流雲散,他最寵愛的兒子盛恩頤,也是上海灘最有名的敗家子之一,最後窮到家徒四壁,貧病而死。
然而細看民國,有一個相當牛的家族,靠著良好的家風、學風,子孫後代各個人才輩出,綿延至今。那就是蘇州王家。
王季同,出生於1875年,他的父親王頌蔚是光緒年間進士,清朝三品大員。母親名王謝長達,也是一位女中豪傑,經常替受壓迫的女子打抱不平,蘇州人稱「王老虎」。她曾於1905年創辦了振華女校,得到章太炎、蔡元培等人的鼎力支持,這些名人還親自出面,擔任振華女校的校董。
王季同年輕時喜愛數學,自學成才,著有《積較補解》、《泛倍數衍》等著作,成為當時介紹西方現代數學的重要書籍。他於1911年在英國愛爾蘭皇家科學院會刊發表了《四元函數的微分法》,被譽為「王氏代數」,也被認為是中國學者最早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的現代數學論文。
中年之後,王季同沉迷佛學,將精力主要放在佛學研究上,神奇的是,他不僅僅是參禪打坐,還將自己的數學愛好與佛學結合起來,發表了《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在中國佛教界引起巨大反響。
王季同一共有十二子女,其中五個夭折,存活者七人。而這七個孩子竟然全是學霸,各個成就不凡,在不同的領域做出了傑出的成就。
王季同四個兒子,第一個兒子是王守競,就是一個超級學霸。當時清華學校分初等科和高等科,學制各為四年,大概相當於美國中學到大學一二年級的程度。畢業之後,到了國外之後一般是就讀大二。但是王守競一路跳級,插班進入高等科後,在清華園只讀了兩年就赴美留學,去美國之後直接去康奈爾大學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用了不到一年時間,拿下物理學碩士,然後轉了行,去哈佛大學讀文學碩士,再然後又轉回老本行,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
當時正是量子力學發展的黃金時代,王守競的博士論文成為美國最早的五篇量子物理論文之一,他的論文上沒有導師的籤名,因為沒有人能指導他。他提出的「王氏公式」,走在世界理論物理的最前沿,至今仍被大學物理教科書引用。
王守競隨後回國報效,但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王守競放棄投入半生心血的理論物理,轉向實業,他任中央機器廠總經理期間,製造了中國第一臺大型發電機、第一臺大型汽輪機、第一批「資源牌」4噸汽車等等。王守競1984年去世,活到80歲。
第二個兒子是王守融,中國精密機械及儀器儀表學科的創建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就讀於清華大學,曾經擔任加拿大帝國機器廠設計工程師。後來也回國奉獻,一生心血投給了精密機械製造業。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擔任教授期間,編撰出版了中國首套精密儀器工程教育方面的教材,一手培養起第一批精密機械及儀器儀表學科的高等人才。
遺憾的是,特殊年代時期,他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49歲時自殺身亡。
第三個兒子是王守武,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後來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五十年代初回國,出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他是中國半導體科學技術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研製成功中國第一隻鍺合金擴散電晶體,第一隻半導體雷射器,2014年去世,享年95歲。
第四個兒子是王守覺,也是半導體方面研究專家,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去世,享年91歲。
王季同四個兒子,個個人中豪傑,令人驚嘆的是,三個女兒也個個都在不同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王季同的第一個女兒是王淑貞,在醫學界赫赫有名,乃是我國婦產醫學的奠基人之一。當時人稱「南王北林」,「北林」指的是北平協和醫院的林巧稚醫生,「南王」就指的是上海的王淑貞。
(圖左為林巧稚教授,圖右為王淑貞教授)
王淑貞目睹母親因產褥病去世後,就立志學醫。在蘇州女醫學校就讀後,又考取清華庚款獎學金赴美留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西門婦孺醫院一手創建婦產科,隨後陸續擔任上海醫科大學婦產科醫院院長等職務,與「北林」林巧稚一起,填補了當時我國婦產醫學的空白。王淑貞1991年去世,享年93歲。
第二個女兒是王明貞,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校史上第一位女教授,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王明貞年輕時候為了學習,與未婚夫解除婚約,赴美留學,獲得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後,在麻省理工學院雷達研究所工作。王明貞本想回國報效祖國,但當時雷達研製屬於保密工作,移民局不肯放她回國,一直蹉跎了兩年多,才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回到祖國。隨後一直在清華邊教學邊作研究。王明貞與導師烏倫貝克合作發表的《布朗運動的理論》論文,是關於布朗運動的經典之作,是統計力學重要參考文獻之一。
王明貞結婚較晚,終身無子,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了物理。2010年去世,享年104歲。
第三個女兒是王守瓈,是這些兒女中最低調的一位,她於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留學,後來長期從事物理學的翻譯工作。丈夫陸學善,也是中科院院士。
順便說一句,王季同的外甥女何澤慧,也是著名核物理學家,就是物理學家錢三強的夫人。
王氏一門學霸,與其家庭傳承是密不可分的,他的兒女們將他的教育方法總結為 「三句半」。
第一句話是:言教不如身教。王季同的兒子王守覺解釋說,「因為大人都喜歡嘮叨,小孩是最不願意嘮叨的,所以大人嘮叨半天沒用,言教不如身教,大人自己怎麼做子女自然會學的。」
第二句話是:多說不如多看。要求孩子這樣那樣,不如觀察他朝哪個方向發展,如果發現有偏差了,想辦法慢慢影響他,而不是嘮叨。
第三句話是:尊重自我發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要尊重其自我發展。王季同自己是數學出身,幾個兒女卻不約而同地鑽研物理,也有學醫的。王季同一生沒上過什麼大學,全靠自學,而幾個兒女幾乎個個出國,全是博士。在第二個女兒王明貞想退婚出國留學之時,王季同本來也是不同意的,後來還是尊重了女兒自己的意願。
七個兒女出國留學也沒靠王季同,全靠獎學金以及勤儉工作維持國外的求學生涯。女兒王明貞當時就雖然收到了四年全獎獎學金的邀請,但是因為湊不夠路費,所以又工作了兩年,攢夠路費才再次出行。
最後一句,是半句話,只有兩個字:少管。雖然最是簡短,但是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說,可能也最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