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佛學的父親,只靠「三句半」,養出七個學霸,其中四個科學家

2020-12-25 國史拾遺

民國時期,多少風流人物競相湧現,政界、商界、文化界,可謂群英璀璨,「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然而細究其子嗣綿延,許多家族都是在出現一個強有力的豪傑之後,再無拿得出手的人物可撐家族棟梁,甚至不乏養出敗家子,「二世而斬」的。究其原因,家風、教育乃是關鍵因素。

就如李鴻章,晚清洋務運動的風雲人物,在國外出訪之時,國外媒體報導稱其為「總理」,家族財富上更不用說,當時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僅在老家安徽就有田產257萬畝,容閎在《西學東漸記》裡曾說李鴻章去世後,「私產四千萬,以遺子孫」。

然而李鴻章的兒孫發展卻乏善可陳,在政治上並無明顯建樹。長子李經方靠倒騰地產和賣古董給洋人發了大財,卻養出個敗家兒子,連同外人將他趕出上海灘,最終病死大連。這個敗家兒子最後也花光積蓄,貧病而死。次子李經述壽數不永,在李鴻章去世後不久也跟著去世。小兒子李經邁參與張勳復闢,失敗後隱居上海,當起了包租公。

曾經有一位李鴻章後人自嘲地說,李家人還是小農意識,富了只會買房置地,再無辦實業者。

再如盛極一時的盛宣懷家族,號稱清末第一豪門,宋藹齡給他家當過家庭教師,宋子文曾瘋狂追求盛家七小姐,結果被盛家認為「門不當戶不對」而棒打鴛鴦。誰知時移世易,盛宣懷去世後並無人能撐起盛府大梁,赫赫門庭一時風流雲散,他最寵愛的兒子盛恩頤,也是上海灘最有名的敗家子之一,最後窮到家徒四壁,貧病而死。

然而細看民國,有一個相當牛的家族,靠著良好的家風、學風,子孫後代各個人才輩出,綿延至今。那就是蘇州王家。

王季同,出生於1875年,他的父親王頌蔚是光緒年間進士,清朝三品大員。母親名王謝長達,也是一位女中豪傑,經常替受壓迫的女子打抱不平,蘇州人稱「王老虎」。她曾於1905年創辦了振華女校,得到章太炎、蔡元培等人的鼎力支持,這些名人還親自出面,擔任振華女校的校董。

王季同年輕時喜愛數學,自學成才,著有《積較補解》、《泛倍數衍》等著作,成為當時介紹西方現代數學的重要書籍。他於1911年在英國愛爾蘭皇家科學院會刊發表了《四元函數的微分法》,被譽為「王氏代數」,也被認為是中國學者最早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的現代數學論文。

中年之後,王季同沉迷佛學,將精力主要放在佛學研究上,神奇的是,他不僅僅是參禪打坐,還將自己的數學愛好與佛學結合起來,發表了《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在中國佛教界引起巨大反響。

王季同一共有十二子女,其中五個夭折,存活者七人。而這七個孩子竟然全是學霸,各個成就不凡,在不同的領域做出了傑出的成就。

王季同四個兒子,第一個兒子是王守競,就是一個超級學霸。當時清華學校分初等科和高等科,學制各為四年,大概相當於美國中學到大學一二年級的程度。畢業之後,到了國外之後一般是就讀大二。但是王守競一路跳級,插班進入高等科後,在清華園只讀了兩年就赴美留學,去美國之後直接去康奈爾大學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用了不到一年時間,拿下物理學碩士,然後轉了行,去哈佛大學讀文學碩士,再然後又轉回老本行,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

當時正是量子力學發展的黃金時代,王守競的博士論文成為美國最早的五篇量子物理論文之一,他的論文上沒有導師的籤名,因為沒有人能指導他。他提出的「王氏公式」,走在世界理論物理的最前沿,至今仍被大學物理教科書引用。

王守競隨後回國報效,但當時正值「九一八」事變,王守競放棄投入半生心血的理論物理,轉向實業,他任中央機器廠總經理期間,製造了中國第一臺大型發電機、第一臺大型汽輪機、第一批「資源牌」4噸汽車等等。王守競1984年去世,活到80歲。

第二個兒子是王守融,中國精密機械及儀器儀表學科的創建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就讀於清華大學,曾經擔任加拿大帝國機器廠設計工程師。後來也回國奉獻,一生心血投給了精密機械製造業。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擔任教授期間,編撰出版了中國首套精密儀器工程教育方面的教材,一手培養起第一批精密機械及儀器儀表學科的高等人才。

遺憾的是,特殊年代時期,他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49歲時自殺身亡。

第三個兒子是王守武,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後來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五十年代初回國,出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務,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他是中國半導體科學技術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研製成功中國第一隻鍺合金擴散電晶體,第一隻半導體雷射器,2014年去世,享年95歲。

第四個兒子是王守覺,也是半導體方面研究專家,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去世,享年91歲。

王季同四個兒子,個個人中豪傑,令人驚嘆的是,三個女兒也個個都在不同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王季同的第一個女兒是王淑貞,在醫學界赫赫有名,乃是我國婦產醫學的奠基人之一。當時人稱「南王北林」,「北林」指的是北平協和醫院的林巧稚醫生,「南王」就指的是上海的王淑貞。

(圖左為林巧稚教授,圖右為王淑貞教授)

王淑貞目睹母親因產褥病去世後,就立志學醫。在蘇州女醫學校就讀後,又考取清華庚款獎學金赴美留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西門婦孺醫院一手創建婦產科,隨後陸續擔任上海醫科大學婦產科醫院院長等職務,與「北林」林巧稚一起,填補了當時我國婦產醫學的空白。王淑貞1991年去世,享年93歲。

第二個女兒是王明貞,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校史上第一位女教授,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

王明貞年輕時候為了學習,與未婚夫解除婚約,赴美留學,獲得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後,在麻省理工學院雷達研究所工作。王明貞本想回國報效祖國,但當時雷達研製屬於保密工作,移民局不肯放她回國,一直蹉跎了兩年多,才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回到祖國。隨後一直在清華邊教學邊作研究。王明貞與導師烏倫貝克合作發表的《布朗運動的理論》論文,是關於布朗運動的經典之作,是統計力學重要參考文獻之一。

王明貞結婚較晚,終身無子,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了物理。2010年去世,享年104歲。

第三個女兒是王守瓈,是這些兒女中最低調的一位,她於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留學,後來長期從事物理學的翻譯工作。丈夫陸學善,也是中科院院士。

順便說一句,王季同的外甥女何澤慧,也是著名核物理學家,就是物理學家錢三強的夫人。

王氏一門學霸,與其家庭傳承是密不可分的,他的兒女們將他的教育方法總結為 「三句半」。

第一句話是:言教不如身教。王季同的兒子王守覺解釋說,「因為大人都喜歡嘮叨,小孩是最不願意嘮叨的,所以大人嘮叨半天沒用,言教不如身教,大人自己怎麼做子女自然會學的。」

第二句話是:多說不如多看。要求孩子這樣那樣,不如觀察他朝哪個方向發展,如果發現有偏差了,想辦法慢慢影響他,而不是嘮叨。

第三句話是:尊重自我發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要尊重其自我發展。王季同自己是數學出身,幾個兒女卻不約而同地鑽研物理,也有學醫的。王季同一生沒上過什麼大學,全靠自學,而幾個兒女幾乎個個出國,全是博士。在第二個女兒王明貞想退婚出國留學之時,王季同本來也是不同意的,後來還是尊重了女兒自己的意願。

七個兒女出國留學也沒靠王季同,全靠獎學金以及勤儉工作維持國外的求學生涯。女兒王明貞當時就雖然收到了四年全獎獎學金的邀請,但是因為湊不夠路費,所以又工作了兩年,攢夠路費才再次出行。

最後一句,是半句話,只有兩個字:少管。雖然最是簡短,但是對於現在的父母來說,可能也最發人深省。

相關焦點

  • 沉迷佛學父親,只靠「3句半」,養出7個學霸,當中有4位科學家
    現在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清代的一位父親,只靠「3句半」,養出7個學霸,當中有4位科學家,他就是王季同。王季同是清末民初著名數學家、機電專家和佛學家,人到中年之後,他將自己所有的精力幾乎放在佛學研究上
  • 教出七位棟梁的中國父親,四個清華,兩個同濟,教育方法20個字
    ,用20個字的教育法則培養出了7位國家的棟梁,其中的4個兒女考進了清華大學,兩個考進了同濟大學,這樣的成績不可謂不成功,那麼這位父親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二、七位出色的子女人們一直都說,王季同將他的7個兒女全都培養成了國家的人才,但實際上他一共擁有過12個子女,不過其中的5個孩子卻夭折了,在活下來的7個子女中,分別是男三女,最後都無一例外的成為了社會的精英,國家的骨幹。
  • 用二十個字教出七位國家棟梁的父親,四位在清華,兩位在同濟
    恰當的方法,能夠塑造出子女優秀的性格,為子女的人生提供助力;不當的方法,非但不能教育好子女,甚至反而可能會造成子女性格上的缺陷,影響他們的一生。在中國近代,就有一位傑出的父親,其教育子女的方式簡單高效,使其膝下的七個子女,全都成為中國的國家棟梁,這位傑出的父親,就是王季同。
  • 公務員+教師家庭最容易出學霸?看看學霸到底是怎麼煉成的!
    多年調查顯示,高考學霸考生中,父親職業為公務員的佔比偏高,而母親職業為教師的佔比偏高。學霸們也不是整日沉迷於學習不可自拔的,恰恰相反,他們的業餘生活十分豐富:調查中發現,文學、古琴、品茶、篆刻、電影、音樂、遊戲、運動等領域都各有涉獵;而其中運動、看書和聽音樂是他們的最大愛好。
  • 湖南雙胞胎學霸,上清華北大:寒門出貴子不靠學區房,靠農民父親
    倆人高考分數僅僅2分之差,其中哥哥趙稞被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錄取,而弟弟趙棣則被北京大學工科實驗班錄取。02、寒門出貴子,靠的是農民父親雙胞胎學霸也不是憑空而來,除了孩子本身的學習天賦和勤奮之外,最重要的是有個好爸爸!
  • 看了今年高考3個學霸後,我終於明白什麼樣寒門,才能養出貴子
    01如果你足夠細心,就不難發現,8月以來的新聞頭條,幾乎被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寒門學霸瓜分了。陝西漢中的王寶麗,一個大山的女兒。父親多年前遭遇意外,切除了脾臟,不能幹重活。媽媽在延安打零工,她就和父親留在山裡,靠養雞養蜂、編籃子補貼家用,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三四千元。
  • 文學家父親培養出科學家兒子
    文學家父親培養出科學家兒子作者:徐俊霞陳佳洱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從事加速器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多項低能加速器及相關的應用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他的父親陳伯吹是中國兒童文學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東方安徒生」,一生創作並翻譯的近300萬字的兒童文學作品在中國幾代讀者中都頗有影響。
  • 6個博士4個碩士 台州三門出了個學霸村
    有幾個碩士?台州三門有個村,出了6個博士4個碩士!在台州市三門縣花橋鎮上潘村,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出了6個博士4個碩士11個重點大學二三十個普通大學畢業生。其中一家就出了3個博士1個碩士簡直就是學霸村!花橋鎮有34個行政村,上潘是其中一個,目前有368戶,1117人,該村七山二水一分田,村民主要靠打零工為生。
  • 看了今年高考的3個農家學霸後,我才明白怎樣的寒門才能養出貴子
    她父親多年前遭遇意外,切除了脾臟,不能幹重活。媽媽在延安打零工,她就和父親留在山裡,靠養雞、養蜂、編籃子補貼家用,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三四千元。今年高考,王寶麗考了583分,比陝西一本分數線高出132分。她報了西北大學,但是被問及一年6000多元的學費,只能尷尬一笑:「現在還不敢算。」
  • 白巖松養出「學霸」兒子靠的是什麼?獨特的育兒觀,值得父母學習
    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關鍵前提和重要基礎。白巖松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是著名的央視名嘴,他和朱宏鈞有個兒子叫白清揚,小名叫巴蒂,大家可能就不太熟悉了。他可是一個學霸。
  • 普通家長如何養出學霸孩子(1):這幾件事,要拎得清
    普通家長甚至是學渣父母,如何做才可以養出學霸孩子?普通父母如何養出學霸孩子?這個問題是如此高深。所以,一新老師決定寫一系列的文章,進行深度的分析,並給出一系列的建議,敬請期待以後的文章。我身邊有眾多愛學習的學霸孩子,一新老師發現那些學霸孩子的父母有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拎得清」,分得清輕重緩急。
  • 看了今年高考的3個農家學霸,我明白什麼樣的寒門,才能養出貴子
    媽媽在延安打零工,她就和父親留在山裡,靠養雞養蜂、編籃子補貼家用,全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三四千元。今年高考,王寶麗考了583分,比陝西一本分數線高出132分。她報了西北大學,但是被問及一年6000多的學費,只能尷尬一笑:「還不敢算現在。」這條新聞,昨天在微博熱搜榜,排行第一。
  • 白巖松養出學霸兒子靠的是什麼?他獨特的育兒觀,值得家長思考
    文 | 小蔣談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提到央視名嘴白巖松大家都很熟悉,不過白巖松除了知名主持人、記者、作家的身份之外,還有一個不為人熟知的身份——一位父親白巖松的兒子白清揚在他的教育下,一直是學校中品學兼優的學霸,在高中時就已經以筆名出版了一部小說,高三時就已經成為倫敦某名校的預備生,現在在大學學習的是歷史系研究蒙古史
  • 答問:佛教,佛法,佛學這三個概念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們所認知的佛教,或者說由釋迦佛他老人家以來所流傳下來的林林總總,應該大致分成三個部分:佛教、佛學、佛法。 先看佛教,釋迦佛當年帶著弟子遊遊走走,講經說法,不管是在精舍,還是在皇宮,亦或在什麼山,什麼院。終歸他老人家壓根沒拿自己當教主,也壓根不想創立一個讓人們敬拜然後宣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流派。
  • 窮爸爸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孩子的優秀,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寒門」養出6個貴子央視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中,一位爸爸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蔡笑晚,曾是一名鄉村醫生,後來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人才魔術師」,因為他培養出了6個「學霸」。膝下6個孩子,5 個博士 1 個碩士,且各自在事業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 把孩子丟給老師,就想養出學霸?你懂學霸的「道」與「術」麼?
    給孩子報了十來個補習班,把孩子丟給補習老師,就以為花了錢,就能養出一個學霸了?還記得有這樣一篇報導,狀元學霸不上補習班!對!其實孩子和學霸之間只差一步!如如Lily老師為感謝家長們一直以來的支持,於9月18日晚上19:30在果識學堂直播分享那些成為學霸的秘密。
  • 觸屏時代的七個教育關鍵,防止孩子沉迷手機
    影響親子關係曾經有一則報導讓人觸目驚心:一名中學生因學習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沒收了手機,隔天向父親索要手機未果,從11樓一躍而下。兩天後,孩子母親因兒子離世情緒不穩定,趁家人不備也跳了樓。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越來越低,父母不得不提高警惕,而過度幹涉孩子上網卻往往成了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 沉迷遊戲學霸被北大退學,復讀再考上清華,這是榜樣還是反面教材
    可以說,國內最頂尖的兩所高等學府清華和北大他都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不能不讓人感嘆一聲:學霸就是學霸,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努力都能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此萬眾矚目的一個學霸只因為沉迷於遊戲之中就差點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十多年的寒窗苦讀毀於一旦。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一個普通的中學生或是大學生身上,他還能有機會象這位學霸一樣逆襲重來嗎?
  • 社區活動|77級的四十年,用「三句半」說一遍
    這一代人的成長道路被園子寫進三句半的頭幾段裡:我們生在新中國,家庭出生沒選擇,紅旗指路上下坡,運動多。三年災害挨過餓,四海翻騰鬧文革,捧著寶書去學校,不上課。對於文革時學生上學不學文化課只學毛主席語錄的事二妹子記憶猶新。
  • 每天攻克一個學習環節,七個環節都順暢了,家長沒理由養不出學霸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是學霸,可是每個班的學霸就那麼多,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是學霸,自家孩子不是。孩子學習成績好不是天生的,跟學習習慣、行為、方法有很大的關係,在整個學習流程中,這些都會影響學習成績。工廠生產產品需要完整的流水線,學霸的養成也是一樣,也需要在學習的各個環節精雕細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