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父親培養出科學家兒子
作者:徐俊霞
陳佳洱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從事加速器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多項低能加速器及相關的應用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他的父親陳伯吹是中國兒童文學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東方安徒生」,一生創作並翻譯的近300萬字的兒童文學作品在中國幾代讀者中都頗有影響。
陳佳洱出生於上個世紀30年代,當時日軍侵華,家園被毀,是父親的文學作品伴隨他度過了顛簸流離的童年。陳伯吹不僅注重培養兒子的閱讀興趣,還從細微之處用心引導,成了他的科學引路人。
閱讀指引:好父親也是好老師
陳伯吹是教師出身,他非常注重對孩子進行閱讀教育,在陳佳洱很小的時候他就常常講童話故事給他聽。
稍大一點,陳伯吹就會講到一半就打住,說:「你自己去看吧。」而這「一看」成了陳佳洱步入閱讀之門的敲門磚。
陳佳洱六七歲的時候,家裡書櫃裡有很多書,不僅有父親創作的童話作品,還有古今中外文學書和各類報刊、畫報等,父親陳伯吹每天寫書編書,家裡常有書信及書稿寄來。
在充溢著書香的家庭環境裡,陳佳洱耳濡目染,從小身受文學的薰陶,他最早接觸的是畫報類的書,得到一本書,他常常是愛不釋手,如饑似渴地閱讀。
日本侵略者炸毀了寶山羅店後,陳伯吹一家搬到上海市區。那時候,陳佳洱連「國定教科書」都沒得讀,在書櫃裡找書讀就成了他最快樂的事情。從《阿麗思小姐》到《波羅喬少爺》,從《華家的兒子》到《火線上的孩子們》,陳佳洱把父親創作的兒童文學看了個遍。
在陳伯吹近300萬字的作品中,童話《一隻想飛的貓》堪稱代表作之一。陳佳洱開玩笑說:這部作品有我一份「小功勞」。
陳佳洱從小愛貓,養了一隻又一隻,其中有一隻「金銀眼」更是十分聰明伶俐。父親就利用「地利」之便,觀察貓的習性,因此,在童話中那隻「想飛的貓」被描寫得活靈活現,而且從中國「飛」到了世界各國。
到了小學三年級,陳佳洱已經能夠獨立讀書看報了,他模仿當時的《小說月報》裝訂了一本只有自己一個作者的「小說月報」,陳伯吹對兒子的這個「創舉」給予了大大的讚賞。
科學教育啟蒙:走上科學之路的引路人。
陳伯吹雖然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但他熱愛科學,懂得很多科學原理,也寫過不少科普作品。
他常把收藏的《兒童世界》等畫報和兒童圖書給兒子看,也喜歡講科學故事和科學童話給兒子聽。陳佳洱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的重要性。
6歲那年的一個夏日,陳佳洱溜進了父親的書房,那天下午正好是雷雨天氣,此起披伏的電閃雷鳴把小佳洱嚇哭了。
陳伯吹停下手頭的工作,叫他不要怕,並問他:「天上為什麼會打雷?」因為聽隔壁老奶奶講,天上打雷是雷公發火,要劈不孝的人。陳佳洱張口就來:「我當然知道了,這是雷公公要劈不孝之人。」
父親笑著搖搖頭把他摟在懷裡:「孩子,打雷是雲層裡面帶的陰電和陽電中和的結果。比如你一個手是陰電、另一個手是陽電,兩個手一拍就『打雷』了。」父親一邊說,一邊用雙手相擊演示。
見小佳洱一知半解,父親索性找來玻璃板,用書架在桌面上,又讓母親剪了一個小紙人,放在玻璃下面,用擦眼鏡的綢布包在一個積木塊上,快速在玻璃板上滑動,玻璃板下的小紙人竟上下舞動起來。
這個在玻璃上「跳舞」的紙人兒一下讓陳佳洱明白了摩擦生電的原理。那晚陳伯吹又乘興給小佳洱講了許多關於電的常識。父親做的這個生動有趣、別開生面的「遊戲」在陳佳洱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愛好科學的種子。
陳佳洱上學後,只要有科學類電影上映,陳伯吹不管有多忙,都要親自帶他去看。
陳佳洱上小學時,一次,父親得知電影院裡放映《發明大王愛迪生》的片子,他當即放下手頭的工作帶著兒子去觀看。還有一次,下著大雨,父親打著傘把陳佳洱從寄宿制的學校接出來,帶他去觀看電影《居裡夫人傳》。
看完電影,父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居裡夫人的祖國波蘭,因為科學技術落後而遭受侵略,中國也一樣。你要像居裡夫人學習,耐得寂寞,獻身科學,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從此,居裡夫人的愛國情懷和父親的用心良苦對陳佳洱一生的志趣、信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陳佳洱這才知道,父親從事教育和寫作一方面是興趣所致,一方面也是生活所迫,父親的心裡始終埋藏著一個科學救國夢。
在父親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下,學生時代的陳佳洱勤於鑽研,勇於探索,求知慾旺盛。業餘時間,他迷戀上了搞小發明。
他和同學一起製作收音機、擴音器,組建「創造社」,發表自己的作品,翻譯《大眾科學》等外文刊物上的文章,自己印發,是當時中學生創辦科學類刊物的獨一家。陳佳洱寫的文章《我們是怎樣出版創造的》,還配發編者按,刊登在當時的《大公報》上。
後來,陳佳洱義無反顧地投身科學,在多項低能加速器及相關的應用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成為一名出色的核物理學家。
作者簡介:徐俊霞,媒體撰稿人,筆名:海風,原創公號:齊魯海風(haishangfeng2016)一個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女子,與你一起分享最走心的文字,最接地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