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曾說,孩子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也同時對孩子們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前段時間,上海的一位15歲的女高中生火了。
她瞬間成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寵兒,起因是這個姑娘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高大上的論壇,是全球頂尖科學家大咖們的一個交流會議。
圖片來自人民網
這個交流論壇,有65位「全球最強大腦」匯集於此,其中包括44位諾貝爾獎得主,21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獎項得主。
像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都參與了這個會議的交流互動。
除此之外,論壇還邀請了100多位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和中外院士科學家參與。
圖片來自上觀新聞
其中,這些青年科學家大多出生於2001-2004年,其中最年輕的一位是正在讀高一的談方琳同學,年僅15歲。
圖片來自人民網
事實上,這已是談方琳第二年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此前還在讀初三的她就已經成為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座上賓。
圖片來自人民網
如今繼續參會,她仍是「最年輕」記錄保持者。
艾老師想想自己十五歲的時候,三角函數都還搞不清楚呢!談同學就已經被稱為「最年輕的科學家」,和世界頂級科學家們侃侃而談了!好酸......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為什麼小小年紀的她能兩度參與全球最強大腦會議?
這和她初三的一個研究成果有很大關係!
原來談同學在初三的時候,憑藉研究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就已經獲得了一等獎和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
圖片來自上觀新聞
這一課題也獲得了全國賽的一等獎,她的研究項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
作為應用,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談同學的成績成功引起了央視和人民日報等大官方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發了一條關於她的微博,瞬間獲得了十幾萬點讚。
人民日報這條微博下面的評論,更是一片誇讚:「別人家的孩子」、「年少有為」、「別人的15歲。」
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談同學的報導一出,她很快就紅成了「頂流天才」,但是,她自己對這個走紅卻是明確表示拒絕。
對於「青年科學家」這個頭銜,談同學表明了太誇張,而面對絡繹不絕的媒體採訪她基本都回絕了。
據傳,當時央視曾邀請談方琳做一期專訪,沒想到談方琳竟婉言拒絕了。
她的理由是:不願媽媽看到。
能夠在央視這樣的頂級官媒體曝光,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好事。俗話說,成名要趁早。任何人只要出了名,就有很多條人生道路可供選擇,其中不乏有捷徑。
但談同學卻說,自己是來見世面,多認識著豐富科研經驗的前輩,出名是意料之外的事,我只想更加努力學習。
小小年紀就大有作為,並且不在意名利,謙虛,低調,這不得不讓人對這個小姑娘酸得佩服,心服口服。
談方琳的優秀也讓網友對她的出身背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究竟是什麼樣的神仙家庭才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娃子?
神童誕生的答案在於家庭
談方琳在網上走紅之後,很快就有網友扒出她的父母。
她的父母是名副其實的高級知識分子,兩人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
尤其是談方琳的爸爸,談勝利。
他是誰?一個有著百度詞條的數學專家!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第七屆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獲得者,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
到這,大家大致就能找到談同學熱愛數學的出處了!因為,她的父親,就是一位知名數學教授。
不但家裡學習氛圍濃,父親對孩子數學愛好還是「一百分精力」的支持。
有媒體報導稱:
談方琳從小就喜歡數學,在小學階段,談方琳參加了一些數學競賽的補習班,但她主要是去學知識,沒有去參加數學競賽,父親除了輔導她以外,還從小就帶她參與各種各樣高端的學術會議讓她增長見識。
到了初中之後,談方琳發現自己對數論方向更感興趣,而他的父親並不是這個研究方向,所以父親為她找了華東師範大學一位研究數論的教授,在父親的推薦下,她從初一暑假開始就跟著教授做研究。
在教授的鼓勵和引導下,她開始「啃」《美國數學月刊》,也是在這裡,她遇到了自己的感興趣的研究方向。
從初一暑假開始,談方琳開始著手研究課題。
經過反覆的推理,翻閱數學雜誌,在初三的時候她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
我想大部分人看到這裡,都會明白。
談同學當然是一個非常聰明,非常有天賦的孩子,除了自身的優勢和努力以外,她的家庭為她提供和創造的成長條件,教育環境,也是她取得今天成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實,不只是談方琳,這些年紅得經久不衰的「別人家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一個很不錯的家庭環境。
他們的家庭本身就是書香世家,父母基本上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或者是在各自圈子裡很有影響力,能力過硬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家庭學習氛圍濃,父母培養起孩子來還竭盡全力。
如此氛圍中出來的孩子,他們優秀幾乎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就比如說,大家都特別喜歡的才女武亦姝。
憑藉清新淡雅的氣質和深厚強大的文學功底奪得央視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冠軍的女孩,以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
圖片來自簡書
她還沒去上課,就有清華大學教授表示說,「能教武亦姝,是我的榮幸!」
然而她的優秀並不是她一個人能完成的。
武亦姝的父親,是上海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曾被評為2014年中國十五佳訴訟律師,母親是一位小學老師。
早在上幼兒園時,武亦姝的父母,就要求武亦姝每天都要學識字、背古詩、練繪畫……每一天的日程,都是滿滿當當。
再長大一點,晚飯後,一家三口總是圍坐在一起,各自靜靜地看書。
武亦姝父母還會經常和她一起玩「詩詞接龍」遊戲,誰輸了就要做家務。
假期裡,武亦姝的父母還會帶她去外面走走看看。但不能走馬觀花,每一次,父母都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所見所聞,武亦姝必須認真記錄、做好反饋。
更讓人服氣的是,武亦姝母校的一次家長會,校長分享了武亦姝父親的」養娃大法「:
無論怎麼忙碌,她爸爸每天4:30以後就不用手機,專心陪讀。
這樣的決心,艾老師捫心自問,自己真的能為孩子的成長做到如此盡心盡力麼?
另一種更為寶貴的資源
這位15歲科學家的家庭有著很多亮點,在努力培養孩子之外,還有一點也十分耐人尋味。
談方琳取得了如此成就,她依然顯得低調謙遜。
在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時,她僅僅就事論事,完全不談其他,與一些藉此炒作的人不同,她的眼裡依然只有科學,對媒體表示,自己會更加努力學習。
圖片來自上觀新聞
而當央視記者想要採訪談方琳時,她委婉地拒絕了,理由令網友們十分服氣:不想讓媽媽看到自己接受採訪。
談方琳的父母都是業內都是喊得響名號的人物,不過難能可貴的是,一家不圖名利、不浮不躁,專注科研。
當女兒出名後,父母沒有任何一方借著女兒名聲肆意炒作,網上搜父女兩人名字,沒有任何關聯宣傳,背景一筆帶過,全家人繼續過著看淡當下熱度,回歸科研才是真的學者生活。
也許正是沒有把目光投注在亂七八糟的名譽、人氣上,一家人才在科研上建樹多多。
王荊公在《傷仲永》裡所描寫的那位悲劇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
曝光天才看著過癮,但對天才自身來說,更像是捧殺,並非什麼好事,因為心智不成熟的年輕人太容易受到世俗的誘惑。
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求著父母和孩子同時保持清醒。
孩子如一張白紙,父母怎麼畫,孩子將會怎麼展現。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生活的方式,將我們最好的教給孩子,無論是學識、社會生存道理還是無形的精神力量,盡力而為了就行!
孩子不一定都要做數學家、文學家,成為一位三觀正、心懷善良的人,也是一種成功。
還記得08年奧運「假唱」風波裡的兩個小女孩,林妙可和聲替楊沛宜嗎?
圖片來自抖音
雖然楊沛宜的歌唱得很好,由於長相更甜美,林妙可卻是最終出鏡的那一位。
9歲登臺奧運後一炮而紅,10歲出演《紅樓夢》,12歲上春晚,說她是童星「頂流」也不為過。
而楊沛宜被全球著名的唱片公司金牌大風看中,發行了單曲,並且為當年大火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獻唱主題曲。
沒多久父母就後悔了,急流勇退,拒絕了唱片公司的包裝,在商業廣告蜂擁而至之際,讓孩子退出公眾視野。
與楊沛宜不同,林妙可在童星這條路上一騎絕塵。
代言產品、出演廣告、參與電影電視劇、商演,各種合約接到手軟,甚至還出現在不孕不育醫院活動上。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雖然是熒幕上的常客,但她的演技和歌聲卻不見有任何的進步,藝考前的偶然採訪,鏡頭下還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濮存晰曾當面勸誡道:「這個孩子應該停一停,真的像個孩子一樣,去上學,去成長。」
十年過去,粉絲們好奇之下搜尋楊沛宜的近況,偶然間發現她正參加在廣州舉辦的USAD China 美國學術十項全能中國賽,並成功晉級,將赴美參加音樂類的決賽,這可是連明星都異常重視的全美高中生頂級學術競賽。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兩個孩子的家長,最初的選擇,都已經為孩子未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很多時候,一些家長會和孩子訴苦,覺得自己學識不夠,或者經濟能力有限,似乎因此就無法幫助孩子追夢了。
但是,很多的我們忽略了,除了有形條件之外,我們還可以給孩子一種無形的精神支持和影響。
無論是對世界的看法,還是生活的態度,還可能是一種精神面貌。
資源,能帶給孩子更多機遇,然而,支持孩子們走得更遠的,卻是父母藏在各自禮物背後的生命影響。
談方琳的家庭是如此,武亦姝、楊沛宜的家庭也是如此。
為孩子保留更多可能性,
看重長遠的發展勝過眼前
有句話,這樣說,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不一定能為孩子提供人生的上限,但一定能夠保證孩子的下限。
很多人可能不承認,但有了孩子,自己去經歷,就會看到:教育,還真的是拼爸媽。
在孩子應該管教的年齡,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和教育,你總能在日後的生活中看到,孩子生命中開出來的,或大或小的燦爛花朵;
但如果防之任之,撒手的果實,也總有一天會呈現在父母的眼前。
很多時候,我們問,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
或許這個答案,不該由孩子來回答,他們的父母身上才藏著那個真正的答案。
牛娃哪家不喜歡呢?想要培養一位牛娃,談方琳父母的教育我們可以學幾招:
1.運用自己所具備的條件,盡心培養孩子
不是所有父母都是數學家、律師,養育孩子我們可以學人的經驗,但不一定要照搬,給予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無論是有形資源,還是平日的以身作則,孩子的教育需要行動,而不是空想。
2.支持孩子的愛好,呵護他們的特別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不要強迫孩子,在對某件事不感興趣,還沒有能力理解的時候,讓他過分違心的事情。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支持孩子做自己說熱愛的事,他們往往能夠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棄,做一些他不喜歡做的事情,就很容易產生衝突和逆反。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優秀的數學天才,或許你的孩子對藝術抱有熱情,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做最特別的自己。
當然,支持孩子感興趣的事,並不意味著放任不管,管教和追求興趣並不衝突!
3.不透支孩子的未來
為孩子保留更多可能性,看重長遠的發展勝過眼前。
神童魏永康的母親,為了專心培養孩子,力排眾議,放棄了當年的高考,直接將全部的精力用到了兒子身上。
除了每天學習之外,她從來不用魏永康做一點家務,甚至連外出與小夥伴玩耍的時間,也控制的非常嚴格。
由於從小缺乏一定的群居生活經歷以及生活常識,即便進入大學,魏永康還是無法自理,母親也只能向學校申請,在學校租了個屋子,用來生活起居照顧魏永康。
在大學畢業後,17歲的魏永康順利進入了中科院的物理系,此時魏母也意識到,已經17歲的兒子,或許可以脫離自己,獨立進行生活學習了,所以放下心來的她,直接回了老家,留魏永康一人住在了宿舍裡。
但是魏永康卻忘記上課時間、不懂如何洗衣,甚至接連錯過了幾門考試。
3年後,魏永康接到了學校的退學通知。
不要以為只有讓孩子工作,做童模,才是透支他們的未來,僅關注學習,卻忽視孩子的生存技能、為人處世的本領以及心理健康,這同樣也是一種透支!
談方琳在數學上的出色表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孩子所具備的,說她是神童,一點不為過,但是她的父母,在孩子走紅後,思路清晰,時刻提醒她應有科研人的專業素養,關注學習而非名譽。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現在僅15歲,未來的路還很長,現在出名,接廣告,出節目,將花在學習的時間花在其他領域,停止了研究和提升,人們現在因為她的最年輕科學家身份追捧她,等到將來她失去了能力,人們也將因為她的不成長而拋棄和冷落了她,到那時,人們可以有新的神童,而她的人生,卻很可能就此而已。
在萬事講究時效的時代,唯獨教育,細雕慢琢才能見到最美的精品!
↓點擊「了解更多」,預約國際學校開放日,報名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