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科學家走紅,全網認證別人家的孩子!什麼樣的家庭出牛娃?

2020-09-14 IEIC國際創新教育

宋慶齡曾說,孩子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也同時對孩子們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前段時間,上海的一位15歲的女高中生火了。


她瞬間成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寵兒,起因是這個姑娘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高大上的論壇,是全球頂尖科學家大咖們的一個交流會議。


圖片來自人民網


這個交流論壇,有65位「全球最強大腦」匯集於此,其中包括44位諾貝爾獎得主,21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獎項得主。


像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都參與了這個會議的交流互動。


除此之外,論壇還邀請了100多位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和中外院士科學家參與。


圖片來自上觀新聞


其中,這些青年科學家大多出生於2001-2004年,其中最年輕的一位是正在讀高一的談方琳同學,年僅15歲。


圖片來自人民網


事實上,這已是談方琳第二年成為「最年輕科學家」。


此前還在讀初三的她就已經成為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座上賓。


圖片來自人民網


如今繼續參會,她仍是「最年輕」記錄保持者。


艾老師想想自己十五歲的時候,三角函數都還搞不清楚呢!談同學就已經被稱為「最年輕的科學家」,和世界頂級科學家們侃侃而談了!好酸......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為什麼小小年紀的她能兩度參與全球最強大腦會議?


這和她初三的一個研究成果有很大關係!


原來談同學在初三的時候,憑藉研究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就已經獲得了一等獎和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


圖片來自上觀新聞


這一課題也獲得了全國賽的一等獎,她的研究項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


作為應用,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談同學的成績成功引起了央視和人民日報等大官方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發了一條關於她的微博,瞬間獲得了十幾萬點讚。



人民日報這條微博下面的評論,更是一片誇讚:「別人家的孩子」、「年少有為」、「別人的15歲。」


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談同學的報導一出,她很快就紅成了「頂流天才」,但是,她自己對這個走紅卻是明確表示拒絕。


對於「青年科學家」這個頭銜,談同學表明了太誇張,而面對絡繹不絕的媒體採訪她基本都回絕了。

據傳,當時央視曾邀請談方琳做一期專訪,沒想到談方琳竟婉言拒絕了。

她的理由是:不願媽媽看到。

能夠在央視這樣的頂級官媒體曝光,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好事。俗話說,成名要趁早。任何人只要出了名,就有很多條人生道路可供選擇,其中不乏有捷徑。

但談同學卻說,自己是來見世面,多認識著豐富科研經驗的前輩,出名是意料之外的事,我只想更加努力學習。


小小年紀就大有作為,並且不在意名利,謙虛,低調,這不得不讓人對這個小姑娘酸得佩服,心服口服。


談方琳的優秀也讓網友對她的出身背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究竟是什麼樣的神仙家庭才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娃子?



神童誕生的答案在於家庭


談方琳在網上走紅之後,很快就有網友扒出她的父母。


她的父母是名副其實的高級知識分子,兩人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


尤其是談方琳的爸爸,談勝利。


他是誰?一個有著百度詞條的數學專家!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第七屆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獲得者,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


到這,大家大致就能找到談同學熱愛數學的出處了!因為,她的父親,就是一位知名數學教授。


不但家裡學習氛圍濃,父親對孩子數學愛好還是「一百分精力」的支持。


有媒體報導稱:


談方琳從小就喜歡數學,在小學階段,談方琳參加了一些數學競賽的補習班,但她主要是去學知識,沒有去參加數學競賽,父親除了輔導她以外,還從小就帶她參與各種各樣高端的學術會議讓她增長見識。


到了初中之後,談方琳發現自己對數論方向更感興趣,而他的父親並不是這個研究方向,所以父親為她找了華東師範大學一位研究數論的教授,在父親的推薦下,她從初一暑假開始就跟著教授做研究。


在教授的鼓勵和引導下,她開始「啃」《美國數學月刊》,也是在這裡,她遇到了自己的感興趣的研究方向。


從初一暑假開始,談方琳開始著手研究課題。


經過反覆的推理,翻閱數學雜誌,在初三的時候她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


我想大部分人看到這裡,都會明白。


談同學當然是一個非常聰明,非常有天賦的孩子,除了自身的優勢和努力以外,她的家庭為她提供和創造的成長條件,教育環境,也是她取得今天成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實,不只是談方琳,這些年紅得經久不衰的「別人家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一個很不錯的家庭環境。


他們的家庭本身就是書香世家,父母基本上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或者是在各自圈子裡很有影響力,能力過硬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家庭學習氛圍濃,父母培養起孩子來還竭盡全力。

如此氛圍中出來的孩子,他們優秀幾乎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就比如說,大家都特別喜歡的才女武亦姝。


憑藉清新淡雅的氣質和深厚強大的文學功底奪得央視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冠軍的女孩,以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


圖片來自簡書


她還沒去上課,就有清華大學教授表示說,「能教武亦姝,是我的榮幸!」


然而她的優秀並不是她一個人能完成的。


武亦姝的父親,是上海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曾被評為2014年中國十五佳訴訟律師,母親是一位小學老師。


早在上幼兒園時,武亦姝的父母,就要求武亦姝每天都要學識字、背古詩、練繪畫……每一天的日程,都是滿滿當當。

再長大一點,晚飯後,一家三口總是圍坐在一起,各自靜靜地看書。

武亦姝父母還會經常和她一起玩「詩詞接龍」遊戲,誰輸了就要做家務。

假期裡,武亦姝的父母還會帶她去外面走走看看。但不能走馬觀花,每一次,父母都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所見所聞,武亦姝必須認真記錄、做好反饋。


更讓人服氣的是,武亦姝母校的一次家長會,校長分享了武亦姝父親的」養娃大法「:


無論怎麼忙碌,她爸爸每天4:30以後就不用手機,專心陪讀。


這樣的決心,艾老師捫心自問,自己真的能為孩子的成長做到如此盡心盡力麼?


另一種更為寶貴的資源


這位15歲科學家的家庭有著很多亮點,在努力培養孩子之外,還有一點也十分耐人尋味。


談方琳取得了如此成就,她依然顯得低調謙遜。


在發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時,她僅僅就事論事,完全不談其他,與一些藉此炒作的人不同,她的眼裡依然只有科學,對媒體表示,自己會更加努力學習。


圖片來自上觀新聞


而當央視記者想要採訪談方琳時,她委婉地拒絕了,理由令網友們十分服氣:不想讓媽媽看到自己接受採訪。


談方琳的父母都是業內都是喊得響名號的人物,不過難能可貴的是,一家不圖名利、不浮不躁,專注科研。


當女兒出名後,父母沒有任何一方借著女兒名聲肆意炒作,網上搜父女兩人名字,沒有任何關聯宣傳,背景一筆帶過,全家人繼續過著看淡當下熱度,回歸科研才是真的學者生活。


也許正是沒有把目光投注在亂七八糟的名譽、人氣上,一家人才在科研上建樹多多。


王荊公在《傷仲永》裡所描寫的那位悲劇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


曝光天才看著過癮,但對天才自身來說,更像是捧殺,並非什麼好事,因為心智不成熟的年輕人太容易受到世俗的誘惑。


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求著父母和孩子同時保持清醒。


孩子如一張白紙,父母怎麼畫,孩子將會怎麼展現。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生活的方式,將我們最好的教給孩子,無論是學識、社會生存道理還是無形的精神力量,盡力而為了就行!


孩子不一定都要做數學家、文學家,成為一位三觀正、心懷善良的人,也是一種成功。


還記得08年奧運「假唱」風波裡的兩個小女孩,林妙可和聲替楊沛宜嗎?


圖片來自抖音


雖然楊沛宜的歌唱得很好,由於長相更甜美,林妙可卻是最終出鏡的那一位。


9歲登臺奧運後一炮而紅,10歲出演《紅樓夢》,12歲上春晚,說她是童星「頂流」也不為過。


而楊沛宜被全球著名的唱片公司金牌大風看中,發行了單曲,並且為當年大火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獻唱主題曲。


沒多久父母就後悔了,急流勇退,拒絕了唱片公司的包裝,在商業廣告蜂擁而至之際,讓孩子退出公眾視野。


與楊沛宜不同,林妙可在童星這條路上一騎絕塵。


代言產品、出演廣告、參與電影電視劇、商演,各種合約接到手軟,甚至還出現在不孕不育醫院活動上。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雖然是熒幕上的常客,但她的演技和歌聲卻不見有任何的進步,藝考前的偶然採訪,鏡頭下還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濮存晰曾當面勸誡道:「這個孩子應該停一停,真的像個孩子一樣,去上學,去成長。」


十年過去,粉絲們好奇之下搜尋楊沛宜的近況,偶然間發現她正參加在廣州舉辦的USAD China 美國學術十項全能中國賽,並成功晉級,將赴美參加音樂類的決賽,這可是連明星都異常重視的全美高中生頂級學術競賽。


圖片來自搜狐教育


兩個孩子的家長,最初的選擇,都已經為孩子未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很多時候,一些家長會和孩子訴苦,覺得自己學識不夠,或者經濟能力有限,似乎因此就無法幫助孩子追夢了。


但是,很多的我們忽略了,除了有形條件之外,我們還可以給孩子一種無形的精神支持和影響。


無論是對世界的看法,還是生活的態度,還可能是一種精神面貌。


資源,能帶給孩子更多機遇,然而,支持孩子們走得更遠的,卻是父母藏在各自禮物背後的生命影響。


談方琳的家庭是如此,武亦姝、楊沛宜的家庭也是如此。


為孩子保留更多可能性,

看重長遠的發展勝過眼前


有句話,這樣說,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不一定能為孩子提供人生的上限,但一定能夠保證孩子的下限。


很多人可能不承認,但有了孩子,自己去經歷,就會看到:教育,還真的是拼爸媽。


在孩子應該管教的年齡,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和教育,你總能在日後的生活中看到,孩子生命中開出來的,或大或小的燦爛花朵;


但如果防之任之,撒手的果實,也總有一天會呈現在父母的眼前。


很多時候,我們問,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


或許這個答案,不該由孩子來回答,他們的父母身上才藏著那個真正的答案。


牛娃哪家不喜歡呢?想要培養一位牛娃,談方琳父母的教育我們可以學幾招:


1.運用自己所具備的條件,盡心培養孩子


不是所有父母都是數學家、律師,養育孩子我們可以學人的經驗,但不一定要照搬,給予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無論是有形資源,還是平日的以身作則,孩子的教育需要行動,而不是空想。


2.支持孩子的愛好,呵護他們的特別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不要強迫孩子,在對某件事不感興趣,還沒有能力理解的時候,讓他過分違心的事情。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支持孩子做自己說熱愛的事,他們往往能夠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棄,做一些他不喜歡做的事情,就很容易產生衝突和逆反。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優秀的數學天才,或許你的孩子對藝術抱有熱情,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做最特別的自己。


當然,支持孩子感興趣的事,並不意味著放任不管,管教和追求興趣並不衝突!


3.不透支孩子的未來


為孩子保留更多可能性,看重長遠的發展勝過眼前。


神童魏永康的母親,為了專心培養孩子,力排眾議,放棄了當年的高考,直接將全部的精力用到了兒子身上。


除了每天學習之外,她從來不用魏永康做一點家務,甚至連外出與小夥伴玩耍的時間,也控制的非常嚴格。


由於從小缺乏一定的群居生活經歷以及生活常識,即便進入大學,魏永康還是無法自理,母親也只能向學校申請,在學校租了個屋子,用來生活起居照顧魏永康。


在大學畢業後,17歲的魏永康順利進入了中科院的物理系,此時魏母也意識到,已經17歲的兒子,或許可以脫離自己,獨立進行生活學習了,所以放下心來的她,直接回了老家,留魏永康一人住在了宿舍裡。


但是魏永康卻忘記上課時間、不懂如何洗衣,甚至接連錯過了幾門考試。


3年後,魏永康接到了學校的退學通知。


不要以為只有讓孩子工作,做童模,才是透支他們的未來,僅關注學習,卻忽視孩子的生存技能、為人處世的本領以及心理健康,這同樣也是一種透支!


談方琳在數學上的出色表現並不是大多數普通孩子所具備的,說她是神童,一點不為過,但是她的父母,在孩子走紅後,思路清晰,時刻提醒她應有科研人的專業素養,關注學習而非名譽。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現在僅15歲,未來的路還很長,現在出名,接廣告,出節目,將花在學習的時間花在其他領域,停止了研究和提升,人們現在因為她的最年輕科學家身份追捧她,等到將來她失去了能力,人們也將因為她的不成長而拋棄和冷落了她,到那時,人們可以有新的神童,而她的人生,卻很可能就此而已。


在萬事講究時效的時代,唯獨教育,細雕慢琢才能見到最美的精品!


點擊「了解更多」,預約國際學校開放日,報名展會

相關焦點

  • 羨慕牛娃,不如羨慕牛娃的家——談談學習型家庭01
    有8歲孩子就已經在學習初中數理化的。更是有一份流傳甚廣的幼升小牛娃配置表,把普娃、牛娃、超牛娃的要求都數位化了:牛娃要認識1000字,超牛娃則要1500字起;牛娃數學要會100以內加減,而超牛娃則要會乘除法;牛娃英語要會簡單對話,而超牛娃要能夠熟練交流……天啦嚕,我​活了四十多歲,在英語方面還比不過一個牛「娃」!
  • 15歲成科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
    要成為科學家就得有被世人認可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然一個15歲的學生,怎麼就被稱為科學的呢?先看下她是怎麼出名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於10月29日在上海開幕,一群穿梭在會場的 「00後科學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與諸多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獎項的獲獎者們面對面,掀起了一場科學薈萃的「頭腦風暴」。
  • 1歲暴走,6歲寫自傳,8歲進大學…又一「牛娃」簡歷走紅,你可能早就...
    這個牛娃名叫「何宜德」 名字雖然聽起來陌生 其實,早在8年前他就走紅網絡了何宜德的經歷 在節目錄製現場就引起轟動 網友也是議論紛紛 ▽ 有人表示: 又是別人家的孩子
  • 她,15歲蟬聯「中國最年輕科學家」,兩次參加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
    這已經是她第二年參加這個匯聚了眾多世界「最強大腦」的盛會,蟬聯了「最年輕科學家」。年僅15歲就連續兩次受邀參加世界頂尖科學論壇,屬實讓人羨慕。在這次論壇上,她與65位頂級科學大獎得主(諾獎、圖靈獎)一起探討科學發展前沿問題。
  • 碾壓眾人的5歲牛娃簡歷上,寫著「缺德」兩個大字!
    簡單回顧下這一事件,就是一個5歲孩子的幼升小簡歷被人傳到了網上,打開發現年紀雖小但簡歷足足有15頁,不僅出身優秀——父母全部在高薪行業的頂級國際公司做高管,而且自身又努力奮進——文史藝數體全面發展,每周寫三篇英語日記,做過20多本思維書,每天各種學習時間排得滿滿當當……一時間,也湧現出吃瓜群眾的各種反饋。
  • 1歲暴走,6歲寫自傳,8歲進大學……又一「牛娃」簡歷走紅,你可能早...
    今天,一個「牛娃」的簡歷在微博和朋友圈廣泛流傳▽這個牛娃名叫「何宜德」名字雖然聽起來陌生其實,早在8年前他就走紅網絡了▽不知大家是否還對上面這張照片有印象?一位少年天才沒能成為科學家,而是出家鑽研宗教;最被看好有望拿到諾貝爾獎的另一位,後來同導師鬧翻,連博士學位都沒能拿到手;第三位則因找不到工作,在巨大的反差下患上了精神疾病。這些曾經智力超常的孩子,後來的發展卻讓人大跌眼鏡、唏噓不已。而諸如孩子被媽媽不斷進行「KPI」考核,最終患上抽動症這樣的案例,也屢屢見諸報端。
  • 屈詩穎:北大最小新生,15歲考出696分!網友:別人家的孩子
    ,今年有一位被北京大學錄取的學生格外引人關注,她便是只有15歲的來自湖南邵陽市新邵一中的屈詩穎。不少網友驚呼:真是別人家的孩子!屈詩穎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優異,數學、物理、化學、英語都獲得過國家和省級獎項,可謂是一名全能的學霸。更令人羨慕的是,這些全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並沒有參加過什麼輔導班。況且,屈詩穎的家庭條件非常普通,也無力承擔課外輔導的費用。
  • 4歲女孩教英語成「網紅」,20萬網友跟她學!別人家孩子到底怎麼養的?
    評論區不少寶媽好奇:這麼厲害的英語牛娃到底是怎麼練成的?用的什麼學習方法?英語牛娃煉成記Catherine是西安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她的父母不是英語專業,發音也不標準。是怎麼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的呢?Catherine的爸爸在視頻互動中多次表示,「學英語關鍵在於抓住孩子語言學習黃金期,用對方法,打好基礎」。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長期跟蹤研究表明: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感官能力,在6歲以前是訓練的黃金時期,6歲以後效果驟減。
  • 小學生作文走紅,家長:那是別人家孩子,又不是自己家孩子
    能寫出這樣的詩,這是一篇走紅的小學生詩,很多網友用來作為心情語句,可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竟然是8歲孩子的佳作。這一篇篇走紅的小學生作文,不是我們寫的,更不是我們孩子寫的,這些都是別人家孩子創作的,同樣的是幼兒園到小學
  • 如何養出「別人家的孩子」?|養育真相盤點
    他在8歲時就獲得了美國ACA皮划艇協會的技能認證,是目前國內獲得這個技能認證中年齡最小的。他也參加過廣東省天文大會並且最後取得了大獎。每年羅爸都會帶著他參加紅十字會防溺水營救兒童演習,擔任模擬溺水兒童的角色。
  • 孩子上了央視我才知道,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牛娃
    之前《我採訪了幾個牛娃家長,看看別人家的娃都是怎麼養出來的》中,我提到過一個5歲就完成幾百道二年級數學題的牛娃,有位讀者留言說:「真的是5歲嗎?確定沒寫錯嗎?!」其實大家不知道,數學真還算不上小牛娃的特長,他其實是一個出了名的英語牛娃,上過節目,上過熱搜,還被央視點名過,就是下面圖上這位可愛的小男孩,言仔。
  • 4歲牛娃流利口語走紅網絡,孩子學英語,掌握這三個方法就夠了
    014歲男孩教英語走紅網絡>4歲小男孩言言教英語的視頻走紅網絡,贏得875萬播放量。這個孩子不僅擁有一口純正的口語,而且可以拼寫上千個單詞,比很多成年人的英語還好。言言的媽媽說,孩子現在4歲5個月,能差不多拼2000左右的單詞。其實在在言言快3歲半的時候,他已經能記住1000個左右的單詞。這可是一個不小的數量,不少人疑惑言言父母是否是美籍華人。
  • 「科學少女」談方琳:15歲攻克世紀難題,因拒記者採訪再度走紅
    引言有關天才的話題總是經久不衰,就連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也不吝筆墨大加誇讚:「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由此觀之,望子成龍是千百年來家長共同的願望。我們常常聽到、看到這樣一個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暫且撇開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不談,孩子之間的競爭從出生起就開始是沒錯的。不同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各種技能培訓同樣影響孩子的發展道路。如今的孩子從小被各種特長班、興趣班、補習班壓榨得苦不堪言的同時,孩子們的家長也常常被熊孩子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似乎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
  • 別人家孩子曬特長,我家孩子只能曬太陽
    暖暖媽的話:前兩天網上突然刷屏一篇「牛娃簡歷」,看得我簡直瑟瑟發抖:有三個半月能開口說話的、有一歲能和美國遊客用英語聊美杜莎和居裡的、還有五歲已經能夠看一點微積分的……我自認為也為暖暖的教育付出了無數財力和心血,但跟這些牛娃一比,還是感覺弱爆了。
  • 牛娃不是比出來的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感嘆,別人家生的是什麼「神仙娃」啊?咋自己家的就這麼不爭氣呢!
  • 民主的家庭培養出自信的孩子,別羨慕別人家孩子,從我做起來得及
    其中新入學的研究生(包括博士)年齡都集中在20到29歲之間。年齡最小的碩士19歲,而年齡最小的博士生僅僅只有18歲。各位朋友,是不是又開始感嘆啦!18歲考取博士,別人家的孩子又在開掛啦。文墨不知道這位同學怎麼樣的一個學習歷程,但文墨可以告訴大家營造一個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圍,你的孩子可以同樣的優秀。不得不說,現在的家庭在孩子教育上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錢財倒是其次。
  • 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7種家庭關係,你家是哪一種?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關係,因為家庭關係決定了這個家會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好的家庭環境能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而糟糕的家庭關係則會給孩子帶來性格上的缺陷。總之,什麼樣的家庭關係,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看看下面這7中家庭關係,你們家是哪一種吧?
  • 芳牛娃大學創業,控股3家公司,37歲和央視女主播結婚
    芳牛娃大學創業,控股三家公司,37歲和央視女主播結婚,白白在一起!01他生於住在安徽的一個村莊,為了經濟生活,他的父母不允許外出工作。他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因為沒有父母的控制,所以他經常在外面玩天黑後回家,雖然他很頑皮,但他也是個聽話的孩子,經常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爺爺是當地最有名的養牛家庭,他經常幫爺爺放牛,當地人叫他「放牛娃」。他不僅幫爺爺放牛,還在外面賣藥酒,那時,他已經有了做生意的基礎。。
  • 別人家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如果能夠穿越時光我想回到兒時去看看那時的自己是什麼樣的孩子是否是自己喜歡的樣子是不是真的別人家的孩子如果媽媽會記日記會把我描成什麼樣的孩子不知道那時的老師會如何地看待那時的自己不知道那時的同學們會怎樣議論那時的自己……
  • 英語牛娃養成秘籍!
    為了幫助我們的寶媽們在宅家的時間能夠「彎道超車」,讓寶寶的英語在開學後「一鳴驚人」!要打造自己的英文牛娃,就要先知道在當前的幼兒英語教育市場上,怎樣的寶寶能夠被稱之為牛娃,特別是0-6歲這個年齡段中,英語水平能夠夠得上「牛」字的寶寶其詞彙量、閱讀量又在多少,Page 老師對此進行了詳盡的數據解讀,讓聽課的家長知道自己「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