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別人家的孩子」?|養育真相盤點

2020-09-06 哈巴父母


這兩天的知乎熱榜上,有一個話題: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孩子:我字典裡沒有補習班這個詞。」

這位特殊的爸爸羅格,有一個9歲多的兒子羅漢。

在暑假期間,羅爸並沒有讓兒子去上各種各樣的暑期培訓班來提升成績,而是給孩子定下來每天要在戶外玩2小時的要求。


不僅如此,羅爸還會親自教孩子各種戶外運動,比如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


在這樣的教育下,兒子的學習成績雖然平平,但是在其他方面卻是獲得了不小的成績。

他在8歲時就獲得了美國ACA皮划艇協會的技能認證,是目前國內獲得這個技能認證中年齡最小的。


他也參加過廣東省天文大會並且最後取得了大獎。


每年羅爸都會帶著他參加紅十字會防溺水營救兒童演習,擔任模擬溺水兒童的角色。


據了解,羅爸其實自己就是一個戶外運動的教練。


可以說,兒子羅漢現在可以有這樣的成績,是和羅爸的身體力行分不開的。


從小,羅爸就在家中給了羅漢很好的示範,選擇以不一樣的方式充實自己的生活。

所以說,虎父無犬子


父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都是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最後再落在行為上。


言傳身教的本質是一種觀察學習

20世紀40年代,著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不需要親自參與,只需要通過對別人的行為、動作以及其引起的結果進行觀察,就可以習得新的行為和心理模式。

因此觀察學習又被稱作是替代性學習

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班杜拉做了一系列實驗,其中之一便是波波玩偶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班杜拉找來一些年紀相近的孩子,並將他們分成3組,分別是獎勵組、懲罰組和對照組。


每組的孩子都會觀看一部影片,在這部影片中,是一位成年男子在毆打玩偶的畫面。



不同的是,3組孩子他們所看到的影片的結尾是不一樣的。


獎勵組的孩子看到的是,當男子毆打玩偶後,獲得了棒棒糖獎勵;


懲罰組的孩子看到是,當男子毆打玩偶後,收到了懲罰和呵責;


対照度既沒有獎勵也沒有懲罰。


影片結束之後,班杜拉把這些孩子召集到新的房間之中,房間之中擺放了玩偶。


結果發現,獎勵組的孩子,相比之於對照組和懲罰組,表現出了對玩偶更多的攻擊行為。

實驗的結果證明了,僅僅是通過觀看成年人的行為以及行為帶來的結果,孩子們便可以習得同樣的行為。



觀察學習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


課堂上小A看到小B舉手積極回答問題,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小A於是也舉手積極回答問題。


家庭中父母整天玩手機,孩子也會沉迷於手機。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便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


成為孩子最好的學習素材

記得董卿曾經在《面對面》節目中有以媽媽的身份分享過一段話: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所以我應該努力去把自己變得更好。


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對你有愛也有尊敬。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在董卿的另一檔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就有這樣一個「言傳身教」的典範。

它就是才女武亦姝的家庭。

我們大多數人知道」武亦姝「這個名字,可能都是因為她在節目中令人驚嘆的表現。

而更深入地了解這個才女,會發現,她不僅僅是文採斐然,她的理科成績也是非常出色,高考時直接被清華的理科試驗班錄取。


要知道,小時候的武亦姝並沒有這麼的學神,而是一個妥妥的「厭學娃」。

為了她不喜歡看書,不喜歡學習這件事,父母摳破了頭皮都想不到該怎麼辦才可以讓她有所改變。

直到有一次,夫妻二人來到朋友家聚會,發現朋友的兒子特別喜歡看書。

就好奇地詢問到,「為何你家孩子就如此喜歡看書?」

朋友笑了笑,回了他說:

「因為我和妻子為孩子創造了沉浸式的學習環境。我和妻子在家就會各自選擇喜歡的書進行閱讀,平時幾乎不在家裡打遊戲,過多使用電子產品。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和我們一樣,愛上了閱讀,愛上了學習。」

我和妻子都認為,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父母的言傳身教,浸入式的學習環境,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聽完了朋友的這番話,武亦姝的父母也嘗試在家中做出改變。

以前回家就是玩電腦和下棋的父親,現在在家就是主動拿起書來陪著女兒閱讀。

而媽媽則是和女兒一起讀書作畫,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能。

另外,武亦姝的爸爸媽媽還會在假期專門預留出時間,陪著武亦姝四處旅遊,並鼓勵她將所見所聞都寫成文字,記錄下來。


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武亦姝才被培養出文武兼備的傲人成績。

由此可見,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觀察學習環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毫不誇張地說,父母作為孩子身邊最親近,最為信任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最方便,以及最樂於獲取到的學習素材。


而你拋出了什麼素材,你的孩子就會被這些素材所塑造。

最後的話

美國作家鮑德溫曾經說過: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如果說,你也希望你的孩子可以成為「別人家的小孩」,那首當其中第一步一定是你要做一個「別人家的家長。」

在你要求孩子不玩手機,不打遊戲,不拖拉前,請你自己先試著這樣的體驗下,你作為家長,可以做到這些嗎?

所以說,父母資質平平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事情,是他們向自己的資質平平妥協了,為自己的孩子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資質平平的學習環境,孩子沒有一個榜樣。

所以說,作為父母的大家,一定要努力呀,只有讓自己成長為榜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下一個榜樣。

相關焦點

  • 如何養育「別人家的孩子」?林文採博士: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
    每年高考結束後,考生和家長都會非常緊張的等待成績放榜,除了關注自家孩子的成績之外,家長們當然也會關注別人家的孩子。只是這裡的別人家孩子並不是別人家普通的孩子,而是那些頭頂高考文理狀元稱號的學霸、神童、天才。
  • 本周日作家說書重磅開講:如何教育出「別人家的孩子」?
    大眾報業·魯中晨報淄博7月29日訊 最近幾天來,高考和中考的成績相繼發布,「別人家的孩子」又成了家長們口中的熱詞,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優秀?這個問題不是天問,一本《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就能完全解答各位家長的困惑。本周日,我們將請來該書作者現身說法,為各位家長答疑解惑。
  • 你以為孩子是你在養,其實真相併不是!父母必看!
    你以為孩子是你在養,其實真相併不是!父母必看!一般人對這句話很難理解,現在我們用養育孩子來做比喻。很多人去墮胎,有個原因,怕養不起孩子。養一個孩子都很累,更何況再來一個。我們潛意識中,都認為,這個人是我養的,家庭是我支撐的。
  • 「別人家的父母」教出「別人家的孩子」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作為家長要先正視 「不如別人」這一現象。只要有比較,就會出高下,而且評判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既然,默認了比較這一行為,那麼,就要承擔比較結果不如人的風險。在這一前提下,我們再來探討如何讓結果更好看。
  •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精神上富養
    你有沒有發現,在競爭的路上,「別人家」的孩子到了社會上,總是機會多、運氣好、發展快?胡歌表現出的種種細節,感動了無數粉絲,在讓粉絲感受到了尊重的同時,也把自己的教養顯露無疑。有這樣的爸爸是幸運的,他給了孩子最寶貴的財富,成為這樣在精神上被富養的孩子更是令人羨慕的。
  • 孩子摔倒反怒踹玩伴:跪著的家長養不出站著的孩子
    腳踹別人家的孩子孩子在一起玩耍,有自己喜歡的玩伴,本是一件很好的事。孩子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嬉笑打鬧,不小心碰撞摔倒很正常。可這個家長寧可讓自己摔倒的孩子自己哭,也不管,還要去追趕另外一個一起玩耍的孩子,用腳踹,把氣撒在別人家孩子身上。為什麼?這樣家長的邏輯是,和我的孩子玩耍可以,但不能有插曲,玩耍時出現不合自己心意的插曲,我就生氣,生氣了必須發洩出來,而且得用別人家的孩子發洩出來。看,這樣的家長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 如何借著養育孩子,讓父母重新得到養育自己的機會?
    看見孩子的問題,實際上也就看見了我們自己的問題; 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其實本質上就是在如何對待自己。 如果我們的生命不成熟,不明白真理,看不清楚真相,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呢? 所以,如何看見我們自己的問題;清楚如何對待自己的真相,就是重點的重點。
  • 《二十不惑》的段家姐弟,揭秘差別養育真相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家庭能這樣去做,在農村很多窮苦的家庭中,還存在大量的重男輕女的現象,而不少有錢人的家庭,為了避免養出「寄生蟲」一樣的兒子,讓家族事業走向沒落,很多權貴都選擇讓孩子小的時候多多歷練自己。
  • 父母忽視了這些,小心養出一個麻煩!美國博士揭開早期養育的真相
    生孩子前,每當看見別家孩子犯渾,魚媽的第一反應便是孩子一定沒教育好,如果是自己,一定會怎樣怎樣教。生孩子後,魚媽親自帶了,才發現原來孩子的「出廠配置」各有各的「版本」,孩子天生不是張白紙。這大部分發生在生命的前 6 年,由照顧者共同構建,在特定的養育實踐下,共同發展出一個內在的生物時間表。
  • 如何養育出優秀的女兒?李玫瑾建議:堅持5個原則,讓孩子有擔當
    不過在這之前,如何養育出優秀的女兒,還得靠家長自省,比方說家長如果有這三個錯誤的養女兒習慣然而嬌生慣養卻不是合理的富養方式。因為嬌生慣養的孩子,會特別依賴父母,即使出去社會了,仍舊會以依賴別人為主,這樣的孩子不懂得進取,總是想通過別人的幫助過活。因此,女兒千萬不要嬌生慣養,更不能溺愛。
  •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相信現在的家長,小時候也常常聽過「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神跡,或者是「存在」於家長們口中的眾說一辭,「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成績好還聽話,再看看你,會啥啊?」、「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聰明的多了,也沒見驕傲過,你多個啥啊?」、「別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北大清華了,你還是爛泥扶不上牆」… 諸如此類。
  • 如何輕鬆養育內心強大的孩子?——《放輕鬆,慢慢養》書評
    不久前,收到青豆君寄來的書《放輕鬆,慢慢養》,一有空閒時間就拿出來讀,越讀越是喜愛萬分。一頁一頁翻閱,作者姚莉和女兒相處的種種場景仿佛就在眼前,在她們相處的細節裡,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和女兒相處的樣子,育兒路上的一些困惑也在書中找到了建議和方向。
  • 一個家庭最高級的炫富,是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其實出門在外,我們常常會遇到那種「蠻橫不講理」的家長,漠視孩子在公眾場合「騷擾」別人的行為,對此更是毫無歉意。還記得去年有個新聞嗎?「中國熊孩子在飛往洛杉磯的飛機上腳踹鄰座乘客惹家長鬥毆,驚動FBI,一家三口落地即被遣返回國」。再對比飛機上這對暖心的夫婦,不難想像他們未來培養出的孩子一定是禮貌、極有素養的。
  • 家有男孩怎麼養育?「兩允許三不要」是關鍵,娃長大不會太差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的,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教育方式,所有照搬別人家的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是失敗的,畢竟凡事要從實際出發,教育孩子也要根據孩子的實際出發,特別是養育男孩子,千萬不要被「男孩子要窮養」這樣的思想桎梏。
  • <少年的你>不幸的家庭,難以養育出幸福的孩子
    導讀:《少年的你》,引發的育兒思考,孩子的問題,一定是家庭的問題,不幸的家庭,難以養育出幸福的孩子。整部電影看下來,內心非常沉重,離開高校已經有十幾年,現在站在旁觀者的身份來看校園霸凌事件,看到的都是問題家庭的孩子,在野蠻生長中,艱難前行,有的以欺凌別人為表現,有的以受別人欺凌為表現,他們空有高大的身形,內心畸形、無處安放、良心泯滅,都成了被家庭遺棄的孩子。
  • 如何養出自主教養的孩子,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你希望孩子幸福快樂,讓他自由自在隨著他的性子來,他就一定會幸福快樂嗎?多半不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管教會覺得自己心裡沒有邊界、沒有安全感,反而不幸福快樂。非線性問題沒有固定解。以前方法不湊效,而人又總會擔心那些不確定的事情,擔心過頭,自然焦慮。那到底應該如何養孩子?
  • 家有男孩必看:遵守這幾個養育原則,孩子一天比一天優秀
    摔倒即使受傷了也要自己爬起來,否則會讓他們嬌生慣養,沒有男子氣概,其實,男孩也是孩子,有些養育方法是錯誤的。其實小男孩天生如此,動作幅度較大,但完全不是故意的,或者欺負別人。如果一個人都無法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又如何與人正確的溝通呢。
  • 照著書本養孩子的年代,你更需要《高情商養育》
    而且孩子爸媽也很難完全聽長輩的意見養育孩子,導致現在的父母都是照著書本養孩子,這個時候遇到一本好書應該說就變得更重要了。徐婧英老師是一名記者,也是一位心理諮詢師,用自己做母親的體驗加上心理諮詢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積累,帶來了一本實用的養育指導書《高情商養育》。
  • 如何養就孩子人性光輝的孝心(三)
    淨貞老師言:父母以他的慈愛養就孩子的孝心,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仁德,孩子心裡也能夠養育出他的仁德之心來。家長來到老師家的時候,老師的公婆剛好從外地做客要返回家裡,到家的時間是清晨,老師就提前準備採購菜品果蔬,她是讓孩子來給爺爺奶奶點二老愛吃的,孩子給二老點完後,又給媽媽點了媽媽愛吃的。這個過程用了一個多小時。家長們就問她:十分鐘就搞定的事情,為什麼要讓孩子來摻和著用了一個多小時?
  • "孩子總搶別人東西,媽媽卻跑去讓大家收都起來?孩子不能這麼養"
    那次爬山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去搶,從不經過別人同意,如果不給就執意大哭,直到滿意為止。一路上就聽這個小朋友嗷嗷了,一會兒去搶別人的撈魚網,一會兒去搶別人的小彈弓,很是沒有禮貌。他的媽媽不但沒有教育自己的孩子,反倒勸說其他小朋友把玩具收起來,不然他還會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