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忽視了這些,小心養出一個麻煩!美國博士揭開早期養育的真相

2020-11-13 愛貝睿科學早教

生孩子前,每當看見別家孩子犯渾,魚媽的第一反應便是孩子一定沒教育好,如果是自己,一定會怎樣怎樣教。

生孩子後,魚媽親自帶了,才發現原來孩子的「出廠配置」各有各的「版本」,孩子天生不是張白紙。

於是每當小孩犯熊,就變成一場家庭「推卸責任」比賽。

你看這娃熊成這樣,一定不隨我。

那隨誰呢?

像她爸!

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放現在看,是一種「基因決定論」,每個人長成什麼樣子、獲得什麼成就,都被自身的基因約束在一個框架裡了。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去做商業基因檢測,花上幾百塊錢,吐份口水寄出,再等一份長長長的檢測報告回來。看完報告,踏實了——「我基因裡就嗜睡,起不來床上班遲到真不是我本意啊!」

魚媽心裡的疑問越來越重,既然先天決定了那麼多東西,那後天的養育,究竟能有多少作用呢?

Darcia F. Narvaez 博士發表在《美國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文章——《自控力:a.天生,b.取決於父母?》Self-Control: (a) Innate, or (b) Dependent on Mom and Dad?)——解答了魚媽的疑惑。Darcia F. Narvaez 教授是明尼蘇達大學的博士,諾特丹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她在此文中探討了孩子的自控能力由什麼決定。先天or後天?答案正藏在其中。為此,魚媽編譯了這篇文章,一起來挖掘其中的觀點吧~

作者 | Darcia F. Narvaez Ph.D.

編譯 | 魚媽


2012年,Ersche 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吸毒者的兄弟姐妹,就算他們不吸毒,在自我控制方面也存在類似缺陷。因此,他們認為自我控制能力是先天的。

我認為這大錯特錯。這項研究的結論跳進一個流行的錯誤觀點中——一切取決於基因。這些已成年的兄弟姐妹,為何有著相似的大腦結構?除了他們有相同的父母,究竟還有什麼共同點呢?

當然有了,那就是養育環境

基因組計劃表明,先天性決定的並不多。和預期相反,只有百分之幾的疾病與特定的單一基因畸形有關。相反,隨著表觀遺傳學的革命,我們發現,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大部分是由受孕後的經歷形成的。(儘管還有父母和祖父母的經歷也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請記住,人類出生時(足月-42 周妊娠),大腦只發育了 25%,幾乎沒有免疫系統,其他各種腦部和身體系統都在建立和相互連通。這大部分發生在生命的前 6 年,由照顧者共同構建,在特定的養育實踐下,共同發展出一個內在的生物時間表。

例如,嬰兒的大腦在快速成長,它需要母乳中成千上萬的化學物質「清洗」大腦,以建立功能良好的系統,因此母乳被設計為需要頻繁攝取(注意是稀奶,不是稠奶)。

早期的護理如何影響自我控制的發展?

以下是三個例子來說明,自我控制能力是如何被早期護理所「定型」的。

① 自我調節受出生經歷的影響

2009年,Bystrova 和同事們對出生後一個小時的新生兒進行了一項實驗,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組:立即放在母親胸前,皮膚親密接觸;第二組:被包裹起來,放在母親懷裡;第三組:被包裹起來,放在附近床上;第四組:被包裹起來,帶到另一個房間。一年後,實驗人員對母親和嬰兒進行了觀察。肌膚相親的嬰兒表現最好,而所有出生後被放在母親身上的嬰兒,與母親的關係更好,自我調節能力更強。

在出生時(或頭幾年),將寶寶與媽媽分開,違背了進化的預期護理。然而,美國醫院的實踐中,經常在出生後就將媽媽和寶寶分開,Trevathan 在2011年的研究中提到,如果分離的時間過長,會引發母親的抑鬱反應,因為她的身體會認為「寶寶已經死亡」。所以,現在的產後抑鬱症流行非常厲害,以至於被認為是「正常」現象。

② 父母幫助塑造自我調節機制

迷走神經張力是一種與社會功能高度相關的生理機制。它是通過測量心率變異性來計算的,是一種對迷走神經控制靜息心率程度的粗略測量。2011年 Porges 的研究中,迷走神經的功能受早期照料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觸摸。迷走神經張力好的人,吸氣和呼氣之間的變化程度較高,這些人多具有安全感。髓鞘迷走神經與顱神經一起調節面部表情,共同構成了社交參與系統。(心率)變異性小的人,處理消極情緒比較困難,他們應對新情境時,會表現出行為抑制。這個過程代表了無髓鞘迷走神經的固定化,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發生在其他迷走神經功能在早期發育不良的時候。

在美國,有一種常見的育兒法——任由寶寶哭這種經歷會讓迷走神經張力變差,健康狀態變糟。迷走神經功能與身體的大多數系統有關,當功能不良時,會導致許多不利於健康的結果(舉例:消化系統—如腸易激;神經元交流—如癲癇發作;心理健康—如抑鬱)。迷走神經甚至可以預防炎症,這是許多疾病的誘因。

③ 父母養育是基因的開關,塑造生命的功能

2002年,Meaney 和同事記錄了腦體垂體-腎上腺應激軸內的基因表達差異,根據出生後不久的產婦護理程度而定。他們只對數百個受影響的基因中的一個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在出生後的前十天,被母親高關愛(高舔舐,即轉化為高觸摸)的大鼠,有升高的糖皮質激素受體蛋白的基因表達(對於人類來說,相應的臨界期是出生後的前 6 個月)。

所有哺乳動物在應對壓力時,產生的糖皮質激素都需要被關閉,以防止壓力過大,導致海馬功能障礙,最終變成抑鬱症。缺乏母鼠照顧的大鼠反饋系統較弱,導致更多的焦慮,以及終生對壓力的高度反應。

此外,還有螺旋式的代際效應。2002 年,Weaver 等人的研究發現,低養育能力的母親孕育了低養育能力的女兒,這加劇了幾代人對大腦系統發育的不良影響。1999年 Francis 等人在交叉養育方面的研究表明,這種影響是環境的,而不是遺傳的。

Meaney 等人現在已經證明,在那些後來自殺的成年人中,他們在兒童時期的大腦也發生了同樣的機制。

自我控制需要一個好開頭

從基本層面上來看,控制壓力反應和負面情緒,都是自我控制的機制。當一個人的生理基礎在早期生活中被忽視了,Ta 將會變得壓力應激,以後很難補救。

在一個非常基本的層面上,自我控制涉及控制壓力反應性和負面情緒的機制。當一個人的基本生物學在早期生活中被忽視了進化的預期關懷時,他或她就會被設定為壓力反應性,以後很難補救。如果一個人不能感到輕鬆愉快,怎麼去面對認識陌生人,怎麼能跳出思維定勢,又怎麼能在社會上取得成功?新的事物(比如長相或行為不同的人)對 Ta 來說是有威脅的,會導致 Ta 思維、感覺、關係的不固定,或者更糟糕的是,會導致應激性的攻擊

所以,來吧,大人們,讓我們回歸祖先智慧——你如何對待嬰兒與青少年的成長,這十分重要。想要養育出一個麻煩來?那就忽視他們、虐待他們吧!

結語

孩子身上某些特質,看著像是生理上的遺傳特點,其實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早期養育,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養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但魚媽覺得,不能因為麻煩就忽視、迴避,如果能明白這背後的原理,加以合適的方法,早期養育其實可以四兩撥千斤。

相關焦點

  • 不少父母忽視的現象:養孩子越怕麻煩,麻煩就越多
    為了&34;孩子完成作業,這些父母大多都是直接到網上找了一些圖片資料,就當做孩子自己已經切身實地的觀察過了。養孩子越怕麻煩,麻煩就越多有教育領域專家就曾經分享過,孩子學習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特別是在早期教育階段,孩子大多數學習都來自於生活的體驗感。
  •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可能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爸爸是「最沒用的母嬰用品」,可是有這麼一個爸爸,被年糕媽媽認為是最會帶娃的男人,他就是美國心理學家科恩博士。科恩博士提出的遊戲力養育理論,影響了全球十幾個國家的家庭。《遊戲力養育》一書中,科恩博士說:」從整個一生來看,生育孩子,養育孩子,最重要的不單是孩子是否成功成才,還有和孩子保持溫暖親密的親子關係。」
  • "博士老爹"太強了,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早期教育尤為關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博士老爹"這個名字呢?"博士老爹"是魯豫對蔡笑晚的稱呼,看過那期《魯豫有約》的人,應該還有印象。蔡笑晚這個"博士老爹"太強了,有6個孩子,養出了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而且各個都是名校的畢業生,讓人欽佩。育兒成果斐然,讓不少人都對蔡笑晚的教育方針感興趣。能把孩子培養得這麼成功,蔡笑晚到底有什麼秘訣呢?讓人意外的是,這位"博士老爹"的育兒秘訣其實很簡單!他稱:"早期教育尤為關鍵!
  • 「博士老爹」蔡笑晚:教子有方,養育6個子女5個博士1個碩士
    然而,如今有一個現代版的「竇燕山」。養育6個子女,5個博士1個碩士。也是這個原因他被稱為「博士老爹」。他的教育理念顯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蔡笑晚:教子有方,養育6個子女5個博士1個碩士這位「博士老爹」這是浙江瑞安的蔡笑晚。
  • 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
  • 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
  • 被忽視的養育倦怠期,其實很危險
    養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時候繁瑣又單調,而媽媽幾乎又擔負著養育孩子的所有工作。與長期工作壓力會導致職業倦怠一樣,長期的養育壓力同樣會造成育兒倦怠。一項研究表明:大約有8%~36%的父母會出現養育倦怠,且以母親為主。很多媽媽時常會覺得自己處於極度疲勞、情緒崩潰的邊緣,但孩子不是工作,不能說不要就不要,長期壓抑的後果就是對孩子和家庭表現出冷漠和忽視,引發一系列家庭問題。
  • 養一個孩子花費的成本你算過嗎?養育孩子的父母個個都勇氣可嘉
    問了身邊一些不願意生孩子的媽媽,都是搖搖頭說:「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啊,你知道養一個孩子要花多少成本嗎?一個都有點負擔不起,還兩個?還是算了吧。」 閨蜜後悔不已:「天哪,養一個娃,這麼花錢啊,早知道,我就不生了!」
  • 窮養富養都不如父母的教養:這樣的媽媽,怎麼可能教出熊孩子?
    導讀:窮養富養都不如父母的教養:這樣的媽媽,怎麼可能教出熊孩子?文|鑫星情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窮養富養都不如父母的教養:這樣的媽媽,怎麼可能教出熊孩子?!
  • 窮爸爸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孩子的優秀,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寒門」養出6個貴子央視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中,一位爸爸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蔡笑晚,曾是一名鄉村醫生,後來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人才魔術師」,因為他培養出了6個「學霸」。膝下6個孩子,5 個博士 1 個碩士,且各自在事業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 多數父母存在養育焦慮,18個養育誤區來「減壓」
    不過最近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的一些育兒理念讓我繃緊的神經稍微放鬆下來,也開始思考自己到底要培養一個怎樣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養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父母能夠傳授給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後可以重新站起來,繼續前進。
  • 專家揭開真相
    專家揭開真相2016-04-15 09:0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生命時報        瀏覽量: 42323 次 我要評論 &nbsp郗&nbsp旺  想必不少人在微博或朋友圈都看到過類似的說法,「農戶為了達到讓鱔魚快速長大的目的,用避孕藥餵養鱔魚」、「養殖戶用避孕藥餵養小龍蝦,食用後危害人體健康」……就連最普通的「黃瓜」也成為了爭論的焦點,這些食物真的含有避孕藥?
  • 什麼樣格局的父母,容易養出優秀的孩子
    起初網友都是因為好奇而關注該小吃播:一個三歲小女孩,怎麼能這麼胖呢? 後來當網友們知道背後的真相後,網友們不禁一陣心酸。 換作其他父母,估計都要為孩子的過於肥胖擔憂,而幫她合理飲食。 這對父母沒有,在視頻中,孩子幾次都乞求說吃不下了,父母還在為孩子加量,以搏取流量。 養育孩子的道路任重而道遠,這對父母卻已經在這條路上誤入歧途。
  • 《難以忽視的真相2》中文版預告 預言氣候問題
    《難以忽視的真相2》正式海報電影《難以忽視的真相》上映屆滿10周年,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再度推出續集《難以忽視的真相2》(An Inconvenient Sequel: Truth to Power)。
  • 想要養育出一個開心、快樂的孩子,首先要有開心、快樂的父母
    導讀:想要養育出一個開心、快樂的孩子,首先要有開心、快樂的父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要養育出一個開心、快樂的孩子,首先要有開心、快樂的父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養育從孕期開始:胎兒期和嬰兒期的心理發展
    也就是說,從受孕起,對孩子的養育便開始了。國際公認的早期人類發展專家、美國產前和圍產期心理協會的創始人託馬斯·R.沃尼在《養育從孕期開始》這本書中,闡述了大量關於產前和圍生期環境對胎兒的影響。從胎兒的意識、感知、大腦發育、母體壓力、父母與胎兒的溝通、生產過程、母嬰聯結、經驗、早期記憶、早期照料者、創傷及暴力、同理心及利他等多個方面,近乎全面地介紹了生產前後的環境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並且,沃尼博士還詳細介紹了培養孩子長期的健康、情緒、性格和潛能的一系列養育方法。可以給孕期的父母、準備要孩子的父母極大的啟發,幫助父母從受孕之時開啟對寶寶的養育。
  • 「男孩不是這麼養的」,父母要想養出優秀男孩,這些方面不可忽視
    畢竟現代的教育理念不是提倡「快樂至上」嗎,一個孩子要是童年不快樂,那麼也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就兒子的養育問題上,爸爸雖然說不贊同媽媽的方式,但是由於自己工作較忙,能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所以也只能慢慢的默認了媽媽的教育方式。不過,當東東上了小學的時候,東東的媽媽爸爸,就發現東東的一些「與眾不同」了。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談早期養育對孩子大腦的影響:怎麼用心都不過分
    甚至每半年,我都要把他送回老家給父母帶一陣子。那個時候,我不知道嬰幼兒時期是人類腦部發育最重要的時期。生活中的很多養育細節,都在影響著孩子的大腦發育。所幸,家中老人一直竭盡全力呵護孩子成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媽媽角色的缺失。但是兒子性格內斂、自信不足,我想多少與我早期錯誤的養育方式有關。
  • 養育男孩,父母必須要知道的3個真相!家長們一定要看看
    然而,由於男孩、女孩之間的性別差異,很多父母在教育男孩時,強調「棍棒之下出孝子」、「男孩要窮養」,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長大成人。然而,任何的教育,都不應該離開愛與尊重。父母在養育男孩時,這3條真相必須要知道:給予孩子家庭的溫暖;賦予孩子責任感;教孩子學會善良。
  • 大小S兩姐妹對孩子養育方式卻不同,一個「窮養」,一個「富養」
    ,也應該適當地「窮養」孩子,這樣不僅對孩子是一種鍛鍊,而且也能夠讓孩子明白父母賺錢的不容易,從而可以體諒父母的艱辛。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家長覺得孩子應該「富養」,既然生活條件好了,就不捨得孩子去遭這份罪。大S和小S是一對感情非常要好的姐妹花,在養育孩子的事情上,兩人都是生了女兒,養育的方法卻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