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前,每當看見別家孩子犯渾,魚媽的第一反應便是孩子一定沒教育好,如果是自己,一定會怎樣怎樣教。
生孩子後,魚媽親自帶了,才發現原來孩子的「出廠配置」各有各的「版本」,孩子天生不是張白紙。
於是每當小孩犯熊,就變成一場家庭「推卸責任」比賽。
你看這娃熊成這樣,一定不隨我。
那隨誰呢?
像她爸!
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放現在看,是一種「基因決定論」,每個人長成什麼樣子、獲得什麼成就,都被自身的基因約束在一個框架裡了。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去做商業基因檢測,花上幾百塊錢,吐份口水寄出,再等一份長長長的檢測報告回來。看完報告,踏實了——「我基因裡就嗜睡,起不來床上班遲到真不是我本意啊!」
魚媽心裡的疑問越來越重,既然先天決定了那麼多東西,那後天的養育,究竟能有多少作用呢?
Darcia F. Narvaez 博士發表在《美國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文章——《自控力:a.天生,b.取決於父母?》(Self-Control: (a) Innate, or (b) Dependent on Mom and Dad?)——解答了魚媽的疑惑。Darcia F. Narvaez 教授是明尼蘇達大學的博士,諾特丹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她在此文中探討了孩子的自控能力由什麼決定。先天or後天?答案正藏在其中。為此,魚媽編譯了這篇文章,一起來挖掘其中的觀點吧~
作者 | Darcia F. Narvaez Ph.D.
編譯 | 魚媽
2012年,Ersche 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吸毒者的兄弟姐妹,就算他們不吸毒,在自我控制方面也存在類似缺陷。因此,他們認為自我控制能力是先天的。
我認為這大錯特錯。這項研究的結論跳進一個流行的錯誤觀點中——一切取決於基因。這些已成年的兄弟姐妹,為何有著相似的大腦結構?除了他們有相同的父母,究竟還有什麼共同點呢?
當然有了,那就是養育環境。
基因組計劃表明,先天性決定的並不多。和預期相反,只有百分之幾的疾病與特定的單一基因畸形有關。相反,隨著表觀遺傳學的革命,我們發現,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大部分是由受孕後的經歷形成的。(儘管還有父母和祖父母的經歷也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請記住,人類出生時(足月-42 周妊娠),大腦只發育了 25%,幾乎沒有免疫系統,其他各種腦部和身體系統都在建立和相互連通。這大部分發生在生命的前 6 年,由照顧者共同構建,在特定的養育實踐下,共同發展出一個內在的生物時間表。
例如,嬰兒的大腦在快速成長,它需要母乳中成千上萬的化學物質「清洗」大腦,以建立功能良好的系統,因此母乳被設計為需要頻繁攝取(注意是稀奶,不是稠奶)。
以下是三個例子來說明,自我控制能力是如何被早期護理所「定型」的。
① 自我調節受出生經歷的影響
2009年,Bystrova 和同事們對出生後一個小時的新生兒進行了一項實驗,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組:立即放在母親胸前,皮膚親密接觸;第二組:被包裹起來,放在母親懷裡;第三組:被包裹起來,放在附近床上;第四組:被包裹起來,帶到另一個房間。一年後,實驗人員對母親和嬰兒進行了觀察。肌膚相親的嬰兒表現最好,而所有出生後被放在母親身上的嬰兒,與母親的關係更好,自我調節能力更強。
在出生時(或頭幾年),將寶寶與媽媽分開,違背了進化的預期護理。然而,美國醫院的實踐中,經常在出生後就將媽媽和寶寶分開,Trevathan 在2011年的研究中提到,如果分離的時間過長,會引發母親的抑鬱反應,因為她的身體會認為「寶寶已經死亡」。所以,現在的產後抑鬱症流行非常厲害,以至於被認為是「正常」現象。
② 父母幫助塑造自我調節機制
迷走神經張力是一種與社會功能高度相關的生理機制。它是通過測量心率變異性來計算的,是一種對迷走神經控制靜息心率程度的粗略測量。2011年 Porges 的研究中,迷走神經的功能受早期照料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觸摸。迷走神經張力好的人,吸氣和呼氣之間的變化程度較高,這些人多具有安全感。髓鞘迷走神經與顱神經一起調節面部表情,共同構成了社交參與系統。(心率)變異性小的人,處理消極情緒比較困難,他們應對新情境時,會表現出行為抑制。這個過程代表了無髓鞘迷走神經的固定化,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發生在其他迷走神經功能在早期發育不良的時候。
在美國,有一種常見的育兒法——任由寶寶哭。這種經歷會讓迷走神經張力變差,健康狀態變糟。迷走神經功能與身體的大多數系統有關,當功能不良時,會導致許多不利於健康的結果(舉例:消化系統—如腸易激;神經元交流—如癲癇發作;心理健康—如抑鬱)。迷走神經甚至可以預防炎症,這是許多疾病的誘因。
③ 父母養育是基因的開關,塑造生命的功能
2002年,Meaney 和同事記錄了腦體垂體-腎上腺應激軸內的基因表達差異,根據出生後不久的產婦護理程度而定。他們只對數百個受影響的基因中的一個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在出生後的前十天,被母親高關愛(高舔舐,即轉化為高觸摸)的大鼠,有升高的糖皮質激素受體蛋白的基因表達(對於人類來說,相應的臨界期是出生後的前 6 個月)。
所有哺乳動物在應對壓力時,產生的糖皮質激素都需要被關閉,以防止壓力過大,導致海馬功能障礙,最終變成抑鬱症。缺乏母鼠照顧的大鼠反饋系統較弱,導致更多的焦慮,以及終生對壓力的高度反應。
此外,還有螺旋式的代際效應。2002 年,Weaver 等人的研究發現,低養育能力的母親孕育了低養育能力的女兒,這加劇了幾代人對大腦系統發育的不良影響。1999年 Francis 等人在交叉養育方面的研究表明,這種影響是環境的,而不是遺傳的。
Meaney 等人現在已經證明,在那些後來自殺的成年人中,他們在兒童時期的大腦也發生了同樣的機制。
從基本層面上來看,控制壓力反應和負面情緒,都是自我控制的機制。當一個人的生理基礎在早期生活中被忽視了,Ta 將會變得壓力應激,以後很難補救。
在一個非常基本的層面上,自我控制涉及控制壓力反應性和負面情緒的機制。當一個人的基本生物學在早期生活中被忽視了進化的預期關懷時,他或她就會被設定為壓力反應性,以後很難補救。如果一個人不能感到輕鬆愉快,怎麼去面對認識陌生人,怎麼能跳出思維定勢,又怎麼能在社會上取得成功?新的事物(比如長相或行為不同的人)對 Ta 來說是有威脅的,會導致 Ta 思維、感覺、關係的不固定,或者更糟糕的是,會導致應激性的攻擊。
所以,來吧,大人們,讓我們回歸祖先智慧——你如何對待嬰兒與青少年的成長,這十分重要。想要養育出一個麻煩來?那就忽視他們、虐待他們吧!
孩子身上某些特質,看著像是生理上的遺傳特點,其實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早期養育,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養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但魚媽覺得,不能因為麻煩就忽視、迴避,如果能明白這背後的原理,加以合適的方法,早期養育其實可以四兩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