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用戶「上癮」?先掌握這16種心理效應

2020-09-17 媒介360

營銷的本質就是研究人。營銷生態在變,但人性心理不變。

為什麼直播間裡的主播會不停提示商品的剩餘量?為什麼網紅店越是排隊、越能吸引你?為什麼很多月光族少女願意透支信用卡買名牌包?……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一致的,即人性使然。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營銷的例子,比比皆是。掌握消費者的心理及行為模式,會讓營銷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誘餌效應:催化消費者選擇最貴价位

在價格模型中常見此效應,其中一個價位故意來吸引人們選擇最貴的價位。丹·艾瑞裡曾分享過《經濟學人》雜誌訂閱的案例:①電子訂閱59美元;②紙質訂閱125美元;③電子和紙質訂閱125美元。他給100名麻省理工學生提供了上述價格表,詢問他們購買的選擇。當三個選項都在時,學生選擇了混合訂閱;當去掉125美元的紙質訂閱選項時,學生選擇了最便宜的選項。

這意味著,中間選項不全是無效的,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參照,通過對比會發現混合訂閱非常划算,從而刺激他們花更多的錢訂閱雜誌。這也是我們消費行為中常見的相對論。

2、錨定效應:提供參照物 度量產品價值

錨定效應,同樣是消費者「貨比三家」心理在作祟。當消費者對某一件事情價值無法評估時,就會拿身邊熟悉的參照物進行對比,獲得一個確定性的結果。品牌在營銷時要善於設錨,給消費者找一個具象化的價值、價格參照物,放大你的產品價值或者價格的超值。

比如,蘇寧618推出「J-10%」計劃,承諾蘇寧618比京東至少便宜10%,在這裡京東就起到了錨定的作用。


3、折中效應:在不確定情況下 選擇中間選項

如你去買橙汁,下面有兩種橙汁可以供你選擇: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結果顯示,各有50%的人選擇了A和B。另一種情況: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C橙汁,600ml,58元。此時,選擇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約有70%的人選擇了B。

這個現象就是「折中效應」,當人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因為太高的,可能超出自身消費能力,太低的又看不上。

4、凡勃侖效應:炫耀的力量 越貴越好賣

凡勃侖效應揭示了人們的一種奇怪的心理現象:當商品定價較高時,反而更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背後其實是消費者炫耀的心理需求。

奢侈品的價格原理,就是讓奢侈品成了人們彰顯身份、體現自己經濟實力的商品。這就是為什麼奢侈品的定價,遠遠超過成本,卻有無數消費者趨之若鶩,這才能顯示出自己是個有品位的人。



5、互惠原則:以小恩小惠 換取更大利益

在《影響力》一書中,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介紹了「互惠」概念。書中寫道,當服務員遞給顧客帳單時不給薄荷糖,顧客將主觀地依據服務水平給小費;如果服務員給了一顆薄荷糖,小費增加3.3%;如果給了兩顆,小費破天荒地增加約20%。

營銷中有許多方式利用互惠原則,商家不需要贈送貴重的東西,小禮品就很好,甚至像外賣中商家手寫的便條,這樣簡單的東西就能與顧客建立互惠關係。

6、稀缺原則:機會越少 價值越大

西奧迪尼還提出了稀缺原則概念:機會、內容或產品越少,其價值就越大。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人們激勵作用更大。

比如,告訴顧客某種商品數量有限,不能保證一直有貨。「時間」也是一種資源,所以「截止日期」、「搶購」、「秒殺」等銷售手段,能高效刺激顧客購買慾望。


7、從眾效應:跟隨主流選擇 準沒錯兒

阿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從眾心理。很多時候,用戶自願追隨大部分意見,人們內心總會有一種「被孤立」的恐懼。

阿西效應在營銷中最常見的一個表現就是,營造「大多數人都在做」的意見環境,比如網紅店喜茶、奈雪的茶門口的排隊長龍……

8、心理帳戶:為溢價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帳戶。商家可以先分析了解目標用戶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帳戶,捨得在哪個帳戶上花錢,然後運用情感化設計來突出強調,為用戶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花錢理由,從而減少花錢的心理愧疚,促成購買。

例如,同樣一件標價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給自己買可能覺得貴,捨不得買,但如果是送給心愛人的生日禮物,可能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了。這是因為,用戶把這兩類支出歸到了不同的「心理帳戶」,前者是使用功能,後者上升到情感維繫。

9、羅森塔爾效應:越是正向激勵 越能收穫成果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羅森塔爾效應強調正向激勵的重要作用,品牌對用戶的誇讚與認同,可以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讓用戶更努力完成目標。

Keep在用戶體驗設置中,就用到了羅森塔爾效應。在用戶使用過程中,可以收到粉絲或朋友的加油語音,同時App也會在適當節點給予用戶鼓勵,如「您已跑步4公裡,用時40分鐘,加油哦」!


10、潘多拉效應:好奇心越被壓抑 越容易反彈

潘多拉是個希臘典故,宙斯命令眾神給潘多拉送禮物,因為被好奇心驅動,潘多拉最終沒忍住打開了眾神送的小盒子。潘多拉效應,是指利用禁止的反作用力去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比如製造懸念、假意禁止,或者通過預埋與鋪墊「好奇心」線索等方式,刺激消費者的逆反心理。

疫情期間,網易嚴選曾經投放一組戶外公益廣告,文案為「還是別看這個廣告了」。越是禁忌,人們越想看。網易嚴選正是抓住了人性的這種逆反心理,反而吸引路人產生強烈的興趣。

11、巴納姆效應:把話說進消費者心坎裡

巴納姆效應,簡單來說,每個人想看到與我有關,自己又喜歡的內容。巴納姆效應能夠在營銷上奏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都習慣性地「對號入座」,尋找自我認同感。

很多品牌推出此類H5,即根據算法推薦機制,生成千人千面的人設標籤或者個性化內容,而不是讓玩家獲取千篇一律的標準化答案。這能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參與感,激發用戶對號入座式選擇或回答,從而激發大眾的分享欲。

12、峰終定律:設定體驗高潮點 擊中用戶內心


13、光環效應:放大產品優勢 打造超級賣點


14、預期效應:超乎期待 創造驚嘆時刻


15、累贅原理:把點綴品 當「必需品」錯覺


16、鳥籠效應:誘導用戶購買 不需要的產品

……

相關焦點

  • 掌握這16種心理效應 讓用戶對你的品牌「上癮」
    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營銷的例子,比比皆是。掌握消費者的心理及行為模式,會讓營銷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勃侖效應揭示了人們的一種奇怪的心理現象:當商品定價較高時,反而更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背後其實是消費者炫耀的心理需求。
  • 讓男人對你上癮的最佳方式:掌握霍桑效應
    在愛情中,想要一個男人對你上癮,死心塌地,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掌握霍桑效應。你要明白什麼,樣的行為和言語,才是對方所接受和讚賞的。同時也要知道,對方什麼樣的行為和言語才是你所想要的,然後去引導對方。所以,女人一定要明白,讓男人對你上癮的最佳方式,便是掌握霍桑效應。
  • 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下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為大家分別介紹了微小屬性策略、目標趨近效應、認知閉合需求、意見參考效應以及展示效應。本文將繼續上一篇文章的內容,為大家介紹後5種在營銷當中經常使用的心理效應。本文為大家歸納了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微小屬性策略目標趨近效應認知閉合需求意見參考效應從眾效應睡眠者效應錨定效應中間項效應互惠原則損失效應
  • 蔡格尼克效應|一個人對行為上癮的認知,決定了是否能過好這一生
    ,看完後又發現一個標題更有意思……這就是行為上癮,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經歷。因為行為上癮而導致太多的悲劇,比如某些明星或者公眾人物的吸毒行為。毒品進入人的身體以後,人的大腦就會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物質,這種物質呢就會給人帶來一種快感。還有賭癮,原來的人人網負責人,16歲就考入清華大學的80後天才少年許朝軍,同樣因為賭博於2017年7月被捕,被網友戲稱為「一個前半生就把運氣用完了的人。」
  • 洞悉行為上癮的心理學秘密,讓上癮的機制為我們服務
    讓我們先回憶一下自己工作的場景。你有沒有前一刻還在認真工作,但後一刻卻拿著手機不停刷?雖然我們腦子裡想:刷完這一條就繼續工作。但那些APP會不斷推送新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恰恰是我們感興趣的。於是我們一條接著一條不停地刷。或者我們計劃晚上看一會兒書,但又想著先刷一會兒短視頻放鬆一下。結果這一刷,大半夜過去了。
  • 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上篇
    本文為大家歸納了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微小屬性策略目標趨近效應認知閉合需求意見參考效應從眾效應睡眠者效應錨定效應中間項效應互惠原則損失效應一、微小屬性策略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那微小屬性策略與消費者心理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涉及到了消費者的預期心理,我們對已有事物的預期,會影響我們對它的體驗和態度。
  • 讀唄|Facebook、Twitter怎樣讓用戶上癮
    讀唄|Facebook、Twitter怎樣讓用戶上癮 iwangshang / 網商君 / 2017-05-11 摘要:要讓用戶形成習慣,不自覺地就想使用你的產品,有四大關鍵步驟
  • 揭秘:微信讀書是如何讓人上癮的?
    △ 上癮模型《上癮》指出,一個產品要想讓用戶上癮,必須要經過四步: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這四個步驟就是作者提出的上癮模式(上圖所示)。全書也是圍繞著這四個關鍵步驟進行分析。二、行動第一步觸發,是為了提醒用戶採取下一步行動。書中介紹了福格行為模型,用公式呈現即 B = MAT。B 代表行為,M 代表動機,A 代表能力,T 代表觸發。要想使人們完成特定的行為,動機、能力、觸發這三樣缺一不可。如果想讓用戶行動更容易產生,觸發要明顯、行為要簡單、動機要合理。
  • 3種快樂,讓你明白刷抖音是怎麼上癮的
    編輯導讀:刷抖音已經成為了人們最常做的休閒娛樂之一,不管是萌寵還是美食,或是搞笑,用戶總能在抖音上找到自己喜歡的視頻。為什麼刷抖音會這麼讓人上癮呢?針對這個問題,本文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 職場交往5個心理效應,掌握了,同事們都幫你
    職場中的心理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科,如果能掌握職場各層級之間交往的心理學,那自己在職場上當然如魚得水,來看看比較有代表性的5個職場交往心理效應,掌握得好,同事們都樂意幫你。1、互惠互利效應。這句話應用到職場上,道理也是一樣的,沒有人會平白無故幫你,職場上不存在熱心腸,只有衡量了利益、價值,對自己有利,才會心甘情願出手幫忙。因此,互惠互利效應是一種普遍心理,把大家捆綁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同事們都幫你。2、從眾心理效應。職場上同事之間也會有從眾心理。
  • 心理學蔡格尼克效應:什麼樣的感情讓人上癮?
    得到了就不真心,得不到的就永遠在騷動,也是這個效應的完美闡釋。 兩性關係中,沒有絕對理想的狀態,但是我們可以好好利用這種效應,來維護我們的感情。 02 如何做才能讓對方著迷,對這段感情上癮? 你需要引導他對這段感情進行投入,讓他對這段感情付出精力時間和金錢。 而不是自己一味地對他好,不求回報的付出往往會輸得很慘。 要讓對方明確你的價值,明確你的重要性。 把握好兩性相處的尺度,永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第二點,學會適可而止,凡事留一半。
  • 掌握說話分寸 人際交往中的瀑布心理效應
    見風使舵,察顏觀色,留人顏面,掌握說話分寸人際交往中的瀑布心理效應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平原君趙勝的鄰居是個瘸子。 一天,平原君的小妾在臨街的樓上,見到瘸子一瘸一拐地在井臺上打水,於是便大聲譏笑了一番。
  • 這八大心理效應,康師傅、星巴克、泡泡瑪特都在用!
    這是葉茂中《衝突》一書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幾句話。營銷時代在變,人性心理不變。特別是看了成智大兵老師《營銷心理戰》之後,我發現營銷是「98%的人性心理洞察+2%的營銷知識」。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營銷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結合《營銷心理戰》提到的幾種常見心理效應,我們不妨來看品牌如何將心理效應為自己所用。
  • 上癮模型:為什麼有些東西,你總是戒不掉
    對於創業公司來講,如何讓用戶對產品上癮?美國學者Nir Eyal和Ryan Hoover在《上癮》一書中提出了一組從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再到投入的四步驟模型。我們試圖藉此,揭開用戶養成類產品的吸引力保鮮秘籍。
  • 遊戲化實戰:如何在讓人痛苦的領域打造讓用戶上癮的產品(一)
    遊戲化裡有個HOOKED上癮模型: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大部分想玩DOTA的用戶死在行動這步。要想讓用戶完成特定的行為,動機、能力、觸發三樣缺一不可,DOTA 對玩家的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掌握各類英雄的定位、技能、走位、團隊配合等,小白用戶進入遊戲,頭都被打爆,頂著同伴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在玩遊戲。
  • 讓用戶上癮的秘密——遊戲化設計解析
    為什麼會對遊戲上癮?遊戲讓人停不下來的原因是什麼?只有了解清楚這些內在動機後,才能夠靈活地將遊戲化更好運用在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中。我們會想玩遊戲的動機是什麼?它的核心在於調動人們內心裡某一種感覺,通常有八種因素,其中包含正向因素和負向因素。
  • 家庭教育中必須掌握的9個心理效應
    只有掌握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才能真正實現春風化雨,真正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9個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會用到的心理效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非零和效應雙贏獲利大於單贏非零和效應來源於「零和效應」,是指實力相當的雙方在談判時做出大體相等的讓步,各取所需,亦即每一方所得與所失的代數和大致為零,談判便可成功。
  • 怎麼能擺脫恐艾心理 從認識愛滋病恐懼症出發 掌握心理效應的誤區
    在前一篇有關愛滋病恐懼症脫恐的幹預經驗中,張老師講解了四個我們常常使用的心理效應。那麼在接下來的過程中,老師會利用十年為愛滋病恐懼症患者服務的經驗繼續談談接下來的心理方法的使用。所謂的吸引並不是一種生理吸引,不是說自己想成為感染者,然後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感染者。那是一種事實現象,並不是一種心理的衍生效應。
  • 心理學效應之搭便車效應
    效應危害「搭便車效應」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小組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制小組成員為小組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而且「搭便車」心理可能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16)
    今天怡康心理的諮詢師給大家講的心理效應是糖果效應。大家大多聽過這樣一個實驗。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遲延滿足效應或稱糖果效應。但是延遲滿足並不是簡單地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是要培養孩子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做想做的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運用糖果效應時,父母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