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一直以來都很注重養生,中醫認為,養生,養「陽氣」才是關鍵,養生治病首要的任務是要「扶陽」。處於亞健康狀態下的現代人都80%都陽氣不足。
什麼是「陽氣」?陽就是人身體內所具備的能量,而「陰」則是指人的身體,陰陽須相合,人才能健康、體質好。人隨著年齡生長,陽氣會逐步衰減,若如果身體失去了陽氣便成空殼,便會迎來生命的盡頭。《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陽氣這東西,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陽,若失去太陽,天地將會全部陷片黑暗,萬物停止生長,四季運行也會戛然而止。養護陽氣,就是養生!我們一定不能損害自身的陽氣。
陽氣有其升降規律,生於春,旺於夏,秋天慢慢收斂,冬天進入冬眠,人的生物鐘本質上是根據陽氣規律來運轉的,白天相當於春夏,夜晚相當於秋冬。
說到此處,你大致也能略想到一二個養護陽氣、預防其損傷的方法了吧?
養陽氣第一法:作息規律
夜班者大多是陽氣不足者,天天忙到凌晨兩三點的作息規律極不健康,且與陽氣升降出入的規律背道而馳!試想,凌晨兩三點陽氣本來就微弱,你再不睡,而且還在進行體力或腦力的勞動,勢必會讓本就少之又少的陽氣消耗得更快。所以,你才會時常會沒精神,你會時常感到疲憊而睏乏。長此以往,陽氣一直不充足,無論你睡多長時間,醒來還是會感覺睏倦和疲憊的。
所以,一定不要生物鐘紊亂,儘可能作息規律,養護你體內珍貴的陽氣。
養護陽氣第二法:勞逸結合
不要試圖做大量的劇烈運動,也不要操勞過度,這兩個行為都會加速陽氣的損耗,因為當你在運動或操勞過度的時候,體內的陽氣也在騷動不安,不斷向外發散,就如《黃帝內經》中所說「陽氣者,煩勞則張」。如果你過度操勞,容易引發內傷,從而引起發熱。以靜養生、勞逸結合是最好的,特別是在深夜和秋冬時節,此時陽氣較少,都潛藏起來了,要以「靜養」為主。
養護陽氣第三法:少食生冷
喝冷飲吃寒涼食物會引起拉肚子,這是我們不少人日常都有過的體驗吧?夏季陽氣雖旺盛,但此時陽氣過多而在不斷散發,散發的陽氣堆積在體表,體內的陽氣含量此時遠遠少於體表的陽氣。體內陽氣衰弱,抵禦疾病的能力自然就下降,此時再食生冷食物,更容易引發身體不適。
所以切勿貪涼!真的有損陽氣!
看到此處你一定會問:「不損陽氣的方法我知道了,但一旦我不小心損失了陽氣,該如何去補呢?」用艾灸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溫熱之氣由肌表通達經絡,循環全身,實屬補陽之上策。中醫推薦四穴:會陰、命門、長強和陽腰關。
會陰穴:任統於前,主一身之陰
《針灸大成》裡面有提到:「督由會陰而行背。」會陰穴與任督相連相通,溫熱之氣可在此通全身,溫腹暖背,在全身循環往復,對緩解前列腺問題及婦科疾病,有一定幫助。
長強穴:健行不息之謂強
長強穴為我們全身氣血循環的第一要穴,人體氣血循環好壞與否取決於它離。各個督脈都從它起始,陽氣自此啟發,並流通身體每一處。
長強位在我們身體哪個部位呢?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即使長強穴,作為督脈的起始穴,常常按摩,可補陽氣、活氣血,對身體很有幫助。
腰陽關:陰陽相交之點
若你通了陽腰關,陽氣就暢通無阻了。陽腰關屬於陽氣的「關口」。每當你一入冬就感到後背、後腰發涼,不如試試按摩或艾灸陽腰關。陰陽兩點交會於陽腰關,陽腰關不通,陽氣將受阻而無法上行,畏寒的問題想自然迎刃而解,就得靠陽關穴暢通無阻。
命門穴:腎陽藏身之地
你是否經常腰膝酸軟?你是否是易浮腫體質?若你是女性,你是否宮寒?這些都可能是腎陽虛。有上述症狀的人群日常手腳冰涼,此時需溫腎補陽。命門在背後正中線,腰部兩腎之間,時長艾灸這個地方,對手腳冰涼、宮寒等問題有所改善哦。
希望這篇文章對喜歡養生的小夥伴有所幫助!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