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此氣可謂人的命門,若要補它,就靠這四個穴位

2020-12-11 墨瑙子文史

中醫一直以來都很注重養生,中醫認為,養生,養「陽氣」才是關鍵,養生治病首要的任務是要「扶陽」。處於亞健康狀態下的現代人都80%都陽氣不足。

什麼是「陽氣」?陽就是人身體內所具備的能量,而「陰」則是指人的身體,陰陽須相合,人才能健康、體質好。人隨著年齡生長,陽氣會逐步衰減,若如果身體失去了陽氣便成空殼,便會迎來生命的盡頭。《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陽氣這東西,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陽,若失去太陽,天地將會全部陷片黑暗,萬物停止生長,四季運行也會戛然而止。養護陽氣,就是養生!我們一定不能損害自身的陽氣。

陽氣有其升降規律,生於春,旺於夏,秋天慢慢收斂,冬天進入冬眠,人的生物鐘本質上是根據陽氣規律來運轉的,白天相當於春夏,夜晚相當於秋冬。

說到此處,你大致也能略想到一二個養護陽氣、預防其損傷的方法了吧?

養陽氣第一法:作息規律

夜班者大多是陽氣不足者,天天忙到凌晨兩三點的作息規律極不健康,且與陽氣升降出入的規律背道而馳!試想,凌晨兩三點陽氣本來就微弱,你再不睡,而且還在進行體力或腦力的勞動,勢必會讓本就少之又少的陽氣消耗得更快。所以,你才會時常會沒精神,你會時常感到疲憊而睏乏。長此以往,陽氣一直不充足,無論你睡多長時間,醒來還是會感覺睏倦和疲憊的。

所以,一定不要生物鐘紊亂,儘可能作息規律,養護你體內珍貴的陽氣。

養護陽氣第二法:勞逸結合

不要試圖做大量的劇烈運動,也不要操勞過度,這兩個行為都會加速陽氣的損耗,因為當你在運動或操勞過度的時候,體內的陽氣也在騷動不安,不斷向外發散,就如《黃帝內經》中所說「陽氣者,煩勞則張」。如果你過度操勞,容易引發內傷,從而引起發熱。以靜養生、勞逸結合是最好的,特別是在深夜和秋冬時節,此時陽氣較少,都潛藏起來了,要以「靜養」為主。

養護陽氣第三法:少食生冷

喝冷飲吃寒涼食物會引起拉肚子,這是我們不少人日常都有過的體驗吧?夏季陽氣雖旺盛,但此時陽氣過多而在不斷散發,散發的陽氣堆積在體表,體內的陽氣含量此時遠遠少於體表的陽氣。體內陽氣衰弱,抵禦疾病的能力自然就下降,此時再食生冷食物,更容易引發身體不適。

所以切勿貪涼!真的有損陽氣!

看到此處你一定會問:「不損陽氣的方法我知道了,但一旦我不小心損失了陽氣,該如何去補呢?」用艾灸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溫熱之氣由肌表通達經絡,循環全身,實屬補陽之上策。中醫推薦四穴:會陰、命門、長強和陽腰關。

會陰穴:任統於前,主一身之陰

《針灸大成》裡面有提到:「督由會陰而行背。」會陰穴與任督相連相通,溫熱之氣可在此通全身,溫腹暖背,在全身循環往復,對緩解前列腺問題及婦科疾病,有一定幫助。

長強穴:健行不息之謂強

長強穴為我們全身氣血循環的第一要穴,人體氣血循環好壞與否取決於它離。各個督脈都從它起始,陽氣自此啟發,並流通身體每一處。

長強位在我們身體哪個部位呢?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即使長強穴,作為督脈的起始穴,常常按摩,可補陽氣、活氣血,對身體很有幫助。

腰陽關:陰陽相交之點

若你通了陽腰關,陽氣就暢通無阻了。陽腰關屬於陽氣的「關口」。每當你一入冬就感到後背、後腰發涼,不如試試按摩或艾灸陽腰關。陰陽兩點交會於陽腰關,陽腰關不通,陽氣將受阻而無法上行,畏寒的問題想自然迎刃而解,就得靠陽關穴暢通無阻。

命門穴:腎陽藏身之地

你是否經常腰膝酸軟?你是否是易浮腫體質?若你是女性,你是否宮寒?這些都可能是腎陽虛。有上述症狀的人群日常手腳冰涼,此時需溫腎補陽。命門在背後正中線,腰部兩腎之間,時長艾灸這個地方,對手腳冰涼、宮寒等問題有所改善哦。

希望這篇文章對喜歡養生的小夥伴有所幫助!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為什麼要補陽氣?怎樣補?
    《黃帝內經》中講陽化氣,陰成形。陽化成身體所需的能量,陰形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如果身體沒有了陽氣,就成了一幅空的軀殼,就會死亡。《黃帝內經·素問》裡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
  • 《黃帝內經》健康養生觀——範登脈|黃帝內經|廣州中醫藥大學|治未...
    出版《黃帝內經素問校補》《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校注)《新刊黃帝內經靈樞》(校注)元•讀書堂本《新刊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脈經》(校注)等。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華中醫藥雜誌》《語言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中華醫史雜誌》《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科版)《中醫文獻雜誌》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持完成973計劃子課題一項及其他科研項目多項。
  • 《黃帝內經》簡介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 命門 | 兩腎間之動氣
    從醫易同源的角度來講,它和我們現在所講的臟腑還是有些區別的,根據義理而言,要結合先天之元精的概念,因此「初六」對應的是命門。《內經》裡講的「命門」是指眼睛,但在《難經》裡所講的「命門」又是指右腎,而人體經絡穴位圖裡的「命門」是指肚臍眼正背後對應的督脈上的穴位。這些豈不是很矛盾嗎?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
    莫知其形,若神髣佛。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
  • 《黃帝內經·靈樞》之行針篇
    2020年4月21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65天。這兩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六十七篇《行針》。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 【安身之道•黃帝內經】5.34內經逐句-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在講「補之以味」之前,我們先來看這個「溫之以氣」。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一講說形不足者,精不足者,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足,但是總覺得自己什麼不足呢?營養不足,對不對。從來總是覺得自己吃的可以再改善一下,吃的不夠好,還可以吃的更好,喝的呢,要喝的更好一點,搭配的方式要更豐富一點,總是覺得不足,這也不足,那也不足,這並不是今天所講的形不足,也不是這裡所講的精不足。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都是此學說的內容。  1.病因:引起人發病的原因很多,《黃帝內經》將其歸納為二類  。風雨寒暑實為「六淫」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可以認為這就是後世三因說之濫觴。
  • 【黃帝內經】刺志論 針解 長刺節論
    本篇論述了虛、實的要點及針刺補瀉手法,這些都是針刺中的重要內容,應當牢記不忘,所以篇名為「刺志論」。其內容包括虛實要點;例舉了多種正常與反常的情況;針刺補瀉的一般方法。 原文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 ...我用量子化學來解釋 《黃帝內經》裡說的精、氣、神到底是什麼
    我沒見過這樣的人。  金日光:特別感謝杜院長(記者註:林泉高致書院院長杜囂,此次大會的發起人之一)叫我來參加這次會議,讓我講講有關中醫方面的事,尤其是《黃帝內經》這本書。它是2000多年前的書,可是呢,它裡面所講的東西啊,用現在的、最高層次的一些理論,才有可能說出一點內涵。昨天呢,有很多同志出來講話,對我的教育也很大。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因此,氣不僅是構成人體最根本的物質,也是生命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能源和動力。《黃帝內經》還明確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時,提出了氣功保健養生與治病康復的方法,即導引、行氣和按蹺。
  • 《黃帝內經》導讀60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參考閱讀:通讀《黃帝內經》的簡易法門《黃帝內經》導讀1-9《黃帝內經》導讀10-18《黃帝內經》導讀19-27《黃帝內經》導讀28-36《黃帝內經》導讀37-45《黃帝內經》導讀46-54
  • 《黃帝內經》為什麼說百病從寒生、從氣生?
    更多資訊:打開黃帝內經講堂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學習經絡養生,有沒有相應的理論根據呢?這個這個理論根據就在三本書裡——《黃帝內經~素問》,主要闡明養生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靈樞》,講述養生的具體方法;《道德經》,從源頭上講述了經絡的動能、發起點。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中醫是博大精深的,作為一門能夠通曉宇宙道理的學問,過去這一兩百年可以說飽受垢病,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
  • 上古的黃帝,為何能寫出《黃帝內經》這本巨著?只因他是觀音化身
    2010年,美國某大學一位教授經過長達七年的研究發現:人的衰老始於27歲。其實,這個結論早在《黃帝內經》裡已有了描述。《上古天真論》中精緻地描述了人的生長衰老生理過程。女子21歲、男子24歲是處於「腎氣平均,真牙生而長極」的最佳狀態,這與美國教授研究的「12項測試中9項成績都是在22歲時為最佳」的結果不謀而合。而女子到了35歲、男子40歲身體則明顯開始走下坡路,這與美國教授研究的「所有能力在42歲左右開始走下坡路」的結論也是吻合的。《黃帝內經》又簡稱《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
  •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陰陽的要訣不可不知
    繼續讀的黃帝內經原文,讀的還是生氣通天論,經典越是細細咀嚼越是有味道。我花了三個星期來來消化這篇文章。也就是黃帝內經素問第三篇:生氣通天論篇一邊誦一邊抄寫,反覆重複。之前寫了三篇筆記總結,今天是第四篇。為了複習之前學了什麼內容,也順便理一理這一篇的邏輯是什麼,到底告訴我們什麼?
  • 熱門閱讀:《黃帝內經太素》 九氣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攝生之二(卷末缺)九氣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一。黃帝曰:餘聞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炅則腠理開氣洩,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炅,音桂,熱也。
  • 朱燕中 | 《黃帝內經》注釋大家張介賓的陰陽觀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公眾號,並選擇【置頂公眾號】我在上大學的時候,《黃帝內經》的教材是五版教材,雖然以後又出了六版、七版教材,但還是覺得五版教材相對好一些,因此在美國講《黃帝內經》課的時候,我還是以中國大陸的五版教材為主。書中對經文的注釋部分主要是選自張介賓的注釋。對比諸多注釋醫家,還是張介賓的注釋比較準確明了,而且他還是個易學大家,對易經的理解也極為深刻。
  • 運氣學說——《黃帝內經》體系的終結!
    (本文選自趙洪鈞著、金棟補註《正說內經——〈內經時代〉補註》第七節按語)金棟按:很多《黃帝內經》專家認為,「運氣學說」和承載它的「
  • 學習《黃帝內經》的方法!
    幾乎每個中醫大師都提到他們學習《黃帝內經》為其行醫生涯打下紮實的基礎,但同時《黃帝內經》由於流傳自幾千年以前,所用文字又非常晦澀難懂,那麼現代人該如何學習《內經》呢?今天我們跟隨何紹奇先生學習《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