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條爆炸性新聞衝上熱搜,「22歲姐姐拒養兩歲弟弟被父母起訴,父母勝訴」,瞬間引起網友熱議。
事情是這樣的:
昨天,Vista看天下的一條「法律案例」忽然火了,講的是一對自己就靠低保生活的夫妻,高齡生完二胎幾年之後,因為兩人的身體不好,經濟狀況也不行,實在養不了二胎了。
於是就想到一個辦法,讓22歲的大女兒麗麗來撫養。
可是大女兒自己也不寬裕,因為家庭拮据,大學期間所有費用都是靠她的獎學金和助學金來解決的。
剛剛畢業,有了點穩定收入,對未來升起了一點美好的幻想時,父母就給了她背上這麼大一個鍋。
她當然強烈反對:「你們就是告我,我也不養。」
沒想到父母真的把她告上法庭,也沒想到最後法院竟判決父母勝訴。
二胎,就該她養了。
看到這樣的結果,網友們可謂炸開了鍋。
當然,大部分人都是站在「女兒」的陣營,控訴了「父母」以下三點:
第一,靠低保生活的高齡夫妻,依然選擇生二胎,自己生得起養不起,更教育不起,這是對自己、對家庭、對新生孩子的不負責任。
第二,孩子並不是大女兒所生,但姐姐卻要盡父母的撫養責任,換做誰都會無比委屈。
第三,姐姐剛22歲,也才剛出社會,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社會地位,經濟收入也不穩定,要撫養弟弟會極大增加姐姐的負擔,阻礙姐姐的工作發展和生活,也會對姐姐婚戀產生極大的影響。
雖然這只是一個法律案例,但在真實生活中,也存在著這種情形。
去年5月,有一部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熱映電影——《何以為家》。
圖片來源:電影《何以為家》
電影是圍繞12歲少年贊恩艱難成長的歷程展開,一開頭就是倒敘的手法,贊恩因為持刀傷人被拘留,他不對這項罪名做任何反駁,但他做出了另外一個選擇,把父母告上法庭: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同樣是家人間的法庭控訴,只不過這次角色互換了,被告人從孩子換成了家長。
贊恩的童年不像一般孩子那樣充滿了喜樂祥和,他以難民的身份出生在黎巴嫩的貧民窟,戰禍和饑荒是他生活的主旋律。
贊恩的父母共生下7個孩子,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靠他們製毒販毒來的。
小小年紀的贊恩沒有錢去上學,他從小就開始出賣力氣打零工,用瘦弱的肩膀支撐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可是就算生活再苦再難,他也從沒想過要逃離這個家。
圖片來源:電影《何以為家》
在贊恩十二歲的時候,父母將年滿11周歲的妹妹嫁給了老房東,看著漸行漸遠的妹妹,贊恩終於選擇了離家出走。
也許贊恩不明白,自己還在拼盡全力守護這個家,可為什麼父母就這樣如丟盔棄甲般拋下了我們呢?
贊恩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第二個「家」,收留他的是一個黑人女工泰恩斯,一個同樣在為生計奔波的苦難媽媽。
可是,與自己的父母不同的是,泰恩斯就算過得再艱難,也從沒想過丟下自己的孩子,她還把贊恩當做自己的孩子,給他吃的,給他洗澡,贊恩在這裡感受著以前未曾有過的家的溫暖。
當11歲的妹妹因懷孕大出血而死,媽媽卻說自己又將有一個新的妹妹,面對父母的生而不養,贊恩徹底怒了。
圖片來源:電影《何以為家》
他狀告父母沒有盡到養育的責任,他不希望再有一個無辜的孩子擁有一個像他一樣的童年。
儘管電影裡的贊恩有了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但現實中更多像讚恩這般遭遇的孩子並不擁有類似的幸運。
無論是22歲女兒和年邁的父母,還是贊恩和自我意識很強的父母,都暴露一個真相:他們彼此之間所存在的親子關係並不和諧,或者說,他們很少關注到對方的心理需求和情緒變化,以至於整出了相告法庭的鬧劇。
貧窮並不是幸福童年的必要條件,家長對孩子的理解和呵護才是。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幸運的人,出生在有愛的家庭裡,有善良溫和明理的父母,從小沐浴著愛與善良長大,自然也就會充滿愛和善良。
不幸的人,從小攤上低素質的父母,支離破碎毫無溫暖可言的家庭,從小成長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從性格、行為、心理、人生走向都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完整的個體,父母唯有尊重孩子、善待孩子,孩子才會身心健康。
而家庭教育的最高目的,其實就是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的孩子。
現在二十二歲的姐姐被父母告上法庭,十多年後的今天,兩歲的小男孩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贊恩」,在法庭上控訴父母的「生而不養」?
願每個被父母帶到這個世界的孩子,都能被溫柔對待,擁有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