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過,涼意生,秋天真的來了。
八月最後的日子,很多地方的荷花都早已開敗,連荷葉都開始片片枯萎凋落了。但在江西於都城南羅田巖下的一方不大的池塘裡,荷葉碧青,蓮花綻放,一些「小荷才露尖尖角」。
誰也不會想到,就在這裡,千年間,竟然藏著一段關於周敦頤《愛蓮說》的大秘密。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周敦頤先生巡縣雩都,在這個地方呆了8天,寫下了這篇千古不朽的名作《愛蓮說》。」
周敦頤的《愛蓮說》創作並首發於江西於都?
當愛問記者從贛州市作協副主席張少華的朋友圈裡看到這則 「消息」,很是吃驚。將信將疑中,記者何靈、陳月珍坐上了前往了於都的高鐵。
列車飛馳,《愛蓮說》在耳畔迴響。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
《愛蓮說》稱得上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言簡意賅,託物言志。作者周敦頤,湖南省道縣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因為晚年在江西廬山蓮花峰下傍水而築「濂溪書堂」定居,世人稱濂溪先生,儒者尊其為「周子」。
《愛蓮說》所詮釋的高潔灑落的君子人格,近千年來一直對國人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愛蓮說》的創作地點,也曾有過爭論。
贛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于都縣博物館名譽館長張少華
今年7月7號,于都縣在城南羅田巖的濂溪書院舉辦活動,紀念周敦頤的《愛蓮說》在於都首發957周年。贛州市作協副主席張少華主持了這個活動。他是《愛蓮說》首發在於都的堅定支持者。
張威和他的同學丁威、彭世偉,左為丁威、中為張威、右為彭世偉
羅田巖,又名善山,開發於南北朝,是集佛、儒於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勝之地。這裡小道陡折,林木蒼鬱,溪水縈繞,群山環抱。大一學生張威和他的同學興致勃勃地從縣城過來遊玩:
記者:「你們知道《愛蓮說》嗎?」
張威:「知道,就是周敦頤的《愛蓮說》,知道就是在這裡寫的。學課文的時候,有一次我百度《愛蓮說》,知道他是在於都寫的。」
記者:「這次你們是過來玩下?」
大學生:「好久沒來,過來回憶下,來看下嶽飛刻的字,『天子萬年』。」
中間白襯衫者為謝潤東,左為于都縣博物館黨支部書記管冬梅,右為張少華
陪同記者採訪的于都縣羅田巖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謝潤東介紹說,到過於都羅田巖的人,都知道那大巖壁上刻有嶽飛寫的「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和一首七絕詩《羅田巖訪黃龍舊跡留題》,這首詩如今還刻在石壁上:
《羅田巖訪黃龍舊跡留題》
嶽飛
手持竹杖訪黃龍,舊穴只遺虎子蹤。
深鎖白雲無覓處,半山松竹撼西風。
謝潤東:「嶽飛是真到了這裡,當時黃龍禪師在這裡當住持,求他指點。黃龍禪師是比較同情農民起義軍,所以第一次見面時,預言他會失敗。第二次他(嶽飛)就找到一個人爬到後山,破了起義軍。剿匪成功,就寫了『天子萬年』這四個字。」
在研究贛南歷史20多年的贛州市作協副主席張少華看來,嶽飛在於都剿匪、「兩訪黃龍師」的故事,其實是「虔州鹽改」事件的一個延續,而「虔州鹽改」也是周敦頤當年創作《愛蓮說》的背景:
張少華:「像嶽飛的剿匪,他們剿的這些土匪其實都是鹽匪,嶽飛兒子叫嶽科,他的書裡面寫的很清楚,叫贛南鹽子,就是鹽匪。贛州這個地方原來叫虔州,這個地方的民生受到兩淮人士,現在的安徽和江蘇一帶做生意人的操縱,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他們操縱食鹽,所以贛南的老百姓生活成本非常高。」
據記載,宋慶曆四年(1046),周敦頤在江西贛南的南安軍(今大餘縣)任司理參軍;十多年後北宋嘉祐五年(1060),周敦頤以國子監博士通判虔州(今贛州),再次來到贛南。嘉祐七年到嘉祐八年,虔州知州、北宋時期名臣趙抃,以及周敦頤、蔡挺三人,用一年時間完成了虔州鹽改,這一事件也被寫入王安石的《虔州學記》中。
北宋嘉祐八年,虔州鹽改剛剛成功後,周敦頤到各地巡縣,檢查鹽改效果。但遺憾的是,虔州鹽改幾年後,贛南又恢復原狀,重新吃回淮鹽,此後僅南宋時期,因虔州吃淮鹽引起的民變就有13次。
張少華:「那個時候趙忭已經調離了,然後周敦頤在這裡住持工作。周敦頤我估計是猜到,他們所執行的虔州鹽改不會很久。大部分官員在金錢面前,他保持不了這個節操。他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後人要做君子,做一個廉潔愛民的官。所以這是他把《愛蓮說》刻在羅田巖,我猜想最主要的原因。」
北宋時期,摩崖石刻風行,而周敦頤之所以選擇在於都創作《愛蓮說》,跟於都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於都建縣於公元前201年,地域遼闊,有「三省往來之衝,天下東南之一要區」之稱。當年,周敦頤先生先後兩次來到於都羅田巖,在創作《愛蓮說》之前,還留下了七絕一首《遊羅田巖》:
《遊羅田巖》
周敦頤
聞有山巖即去尋,
亦躋雲外入松陰。
雖然未是洞中境,
且異人間名利心。
「你可以從這個詩裡面看出他這種迫切的心情。這個文章在他肚子裡面醞釀了很久了,『聞有山巖即去尋』,馬上就要去找。在當年那個時候於都又是一個大縣,四通八達,一條貢江在這裡。寧都、會昌、石城的人他下贛州,從這裡過,能夠讀到這篇文章的人就更多。」
遺憾的是,如今在於都羅田巖,周敦頤的七絕詩和《愛蓮說》摩崖石刻都早已找不到痕跡。為了找到一些實證,這些年,張少華一直孜孜不倦地收集、研究國內各種版本的《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在北京圖書館館藏的宋刻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中,他欣喜地發現文末有一句注釋:「舂陵周惇實撰,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摶篆額。嘉祐八年五月十五日江東錢拓上石。」在這句注釋中,前任雩都知縣錢拓、時任雩都知縣沈希顏都在場,千古名篇因此得以傳世,也開啟了於都理學之學風:
北京圖書館館藏的宋刻本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
「前後兩任于都縣令,不可能同時去別的地方,寫下刻下《愛蓮說》,這對理解《愛蓮說》在於都發表,是毫無旁議的實證。」
同時,張少華還找個了另一個證據:周敦頤原名周惇實,因與宋英宗趙宗實有名諱,此後改為周敦頤。
追隨著濂溪先生的足跡,歷代文人名人紛紛踏足於都羅田巖,並在摩崖石刻留下墨寶。當時這裡的摩崖石刻之多,居贛南諸縣之首。據志書載:「在方圓約2.5公裡的懸崖上,有歷代名人題刻近70品。其中有宋代周敦頤、嶽飛、文天祥,元代王懋德,明代王守仁、羅洪先、黃宏綱、何廷仁,清代李元鼎、八大山人等名人題刻,何廷仁、黃宏綱、羅洪先還先後在羅田巖的「濂溪書院」中講學:
張少華:「因為有《愛蓮說》,到了明代以後,於都有「理學五子」,何春都是王陽明的學生,何庭仁、黃宏綱都是王陽明的學生。還有吉安的羅洪先,他也來過這裡。如果不是因為周敦頤在這裡寫了《愛蓮說》,留下痕跡,他們跑到這裡來幹嘛?」
在羅田巖的「觀音閣」裡,正中懸掛著一幅石匾「居然仙境」,據傳是朱熹先生所題,這也是《愛蓮說》創作於都的另一個重要佐證:
「周敦頤為什麼能成為宋史《道學傳》裡面,國家正史裡面把他當成道學的開山鼻祖,主要就是拜朱熹所賜。朱熹在南宋的時候,就把周敦頤和二程就是程頤程顥兄弟的學術無限拔高,所以我們後續的人也把朱熹叫做程朱學派。」
在上海博物館裡珍收藏多枚戰國時期的古璽,其中有一枚刻著「上贛(GONG )君之證璽」。這枚古印璽收錄在了故宮博物館羅福頤先生撰寫《古璽彙編》一書中,編號0008。專家推斷這枚楚國古璽很大可能出自江西。張少華多方考證,認為具體的位置就在贛南雩都。史料記載,于都縣原名雩都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迄今有2218年歷史,是江西最早建縣的十八個縣和贛南最早建縣的三個縣之一。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三國吳嘉禾四年,雩都幅員遼闊,所轄地域包括今天的寧都、石城、安遠、瑞金、會昌、尋烏等縣,故有「六縣之母」之稱。只可惜這段悠久燦爛的歷史和厚重的古文化今天的於都人大多都不知曉,連同《愛蓮說》的創作之謎一起,隨著時光的流逝,一天天遠去,令人扼腕嘆息。
- THE END -
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文字、音頻等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本期主創
以上內容來自《愛問》節目(江西綜合新聞廣播 FM104.4 AM729每周日7:30播出)
採編:何靈、陳月珍、沈漢華、王重楷
播音:凌潔
音頻製作:陶清
監製:何靈
來源:江西綜合新聞廣播
編輯:黃通軒;責編:龔小娟;監製:潔華
萬年優選野生稻 大米地標產品
立即加星標
每天看好文
你的N位朋友讀過
▶厲害了,江西六家企業進入這個全球榜單!
▶江西一設區市6名幹部因扶貧領域問題被查處
▶平均年齡不足23歲!警方打掉一敲詐勒索團夥
▶評論頭條︱別讓「全腦開發」成為打不死的「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