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勿施於人」是一種最高級的修養(深度好文)

2021-03-05 改變的力量

社會是一個使人性複雜化的領域。當然,沒有人能夠完全脫離社會而生活。但是,也沒有人必須為了社會放棄自己的心靈生活。對於那些精神本能強烈的人來說,節制社會交往和簡化社會關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越過社會的壁障而走向偉大的精神目標。

人們常常誤認為,那些熱心於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爾說得好,他們只是在揮霍,不是在奉獻,而揮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麼,揮霍與慷慨的區別在哪裡呢?我想是這樣的:揮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東西拿出來,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東西拿出來。社交場上的熱心人正是這樣,他們不覺得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心情有什麼價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們揮霍掉。相反,一個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寧願在孤獨中從事創造,然後把最好的果實奉獻給世界。

中外聖哲都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要我們將心比心,不把自己視為惡、痛苦、災禍的東西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卻施於人,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行徑當然是對別人的嚴重侵犯。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自己視為善、快樂、幸福的東西,難道就可以強加於人了嗎?要是別人並不和你一樣認為它們是善、快樂、幸福,這樣做豈不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嚴重侵犯?在實際生活中,更多的紛爭的確起於強求別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觀點、立場等等。大至在信仰問題上,試圖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種教義統一天下,甚至不惜為此發動戰爭。小至在思維方式上,在生活習慣上,在藝術欣賞上,在文學批評上,人們很容易以自己所是為是,斥別人所是為非。即使在一個家庭的內部,夫婦間改造對方趣味的鬥爭也是屢見不鮮的。

事情的這一個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視。人們似乎認為,以己不欲施於人是明顯的惡,出發點是害人,以己所欲施於人的動機卻是好的,是為了助人、救人、造福於人。殊不知在人類歷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徵服者們造成的苦難遠遠超過普通的歹徒。我們應該記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樣不可施於人。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文明人的起碼品德,它反對的是對他人的故意傷害,主張自己活也讓別人活,那麼,「己所欲,勿施於人」便是一個文明人的高級修養,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進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讓別人按別人的方式活。

以互相理解為人際關係的鵠的,其根源就在於不懂得人的心靈生活的神秘性。按照這一思路,人們一方面非常看重別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開索取理解。至少在性愛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種最正當的行為,而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則成了最嚴厲的譴責,有時候還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後通牒。另一方面,人們又非常踴躍地要求理解別人,甚至以此名義強迫別人袒露內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絕,便斥以缺乏信任。在愛情中,在親情中,在其他較親密的交往中,這種因強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聲或無聲的戰爭,我們見得還少嗎?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對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個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難,他就不會強求別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會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別人了。

怎樣算是替他人著想,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解。在一種人看來,這意味著尊重他人的個別性,不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人,不隨意攪擾別人,不使他人為難。在另一種人看來,這意味著樂於助人,頻頻向人表示關心,一種異乎尋常的熱心腸。兩者的差異源於個性和觀念的不同,他們要求於他人的東西也同樣是不同的。

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一定距離,這是每個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間。缺乏自我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你因為遭受某種痛苦獨自躲了起來,這時候,往往是這時候,你的門敲響了,那班同情者絡繹不絕地到來,把你連同你的痛苦淹沒在同情的吵鬧聲中了。

相關焦點

  • 己所欲,勿施於人
    例文 己所欲,勿施於人「己所欲」顯然是個主觀概念,所欲的往往是我們主觀認可的、好的東西,可我們必須審問一下自己:什麼是好?我認為的好就是好嗎?甚至,連這個「好」都是極具主觀色彩的。我自己不願意要的東西,不願意做的事情,也絕不推給別人,這是基於大眾所認同的社會規範價值觀,一種普遍的認知和感受而成為的一種基本的社會生存法則。顯然地,判斷「好」比判斷「惡」要困難許多。也就是說「己所欲,勿施於人」是更高的人生準則、處事要求。儒家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其中提出的對君子的要求,其實就是「己所欲,勿施於人」的體現。
  • 己之所欲,亦勿施於人
    《論語》中的金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某種程度揭示了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是從自己的心理推及他人,自己認為那樣做會不妥,就不應該要求別人做;自己不希望別人那麼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昨日行事,突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查問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不在少數,其規則有好有壞,有高有低,暫且不論,這種抬高自我而類比他人的做法確實需要進行斟酌。「欲」和「施」之間往往是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己所欲並非人所欲,自己的臆想罷了;己欲施則人未必接受,也是一廂情願。
  • 己不所欲,勿施於人易;己所欲,勿施人難
    己不所欲,勿施於人。之所以被常說起並變成了俗語,大概是因為這樣做的人太多。自己不想做的,讓別人去做,自己做不到,讓別人去做到。這裡的所欲者都屬於精緻利己者。利己的,搶著來;不利己的,推出去。事敗,摘清關係,閉口不言,能力不行,怪不得誰。
  • 愛情裡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要明白「己所欲勿施於人」
    有的人以為愛一個人,就應該盡己所能給她最好的。有的人以為愛就是要分享,不管對方是否喜歡,都應該學會給予。有的人以為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對方一定也會很喜歡,盲目自信地替對方做決定。要想維持一段感情,讓彼此相處得更加舒服,更加長久,就應該保持理性的頭腦。
  • 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我相信她們是愛我的,只是不了解我,她們喜歡的方式,與我而言是一種束縛,即使在後來的生活中沒有維持住這份感情,但我也不認為這是因為我的方式不對,只能說,我們彼此不同步,強行改變的方法是不可能出現正面影響的,特別是沒有對錯的方法。
  • 看易中天由「鐘鳴鼎食」所引出的「己所甚欲,也勿施於人」的觀點
    寓言就是生活的一種反應首先說明的是,我曾是易中天的粉絲,但不是他的鐵粉,對他的一些觀點我有認同感的就說兩句,不認同的就不會發聲,更不會批判,這是我對文化學者的基本態度。3、真正愛鳥,真正為鳥好,那就應該把它放回大自然。同樣,真正愛一個人,真正為他好,那就應該讓他走自己的路。用一句話概括是:己所甚欲,也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勿強施於人
  • 真實而自由的莊子:「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
    孔子在《論語-顏淵》說了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迫別人去做。而莊子站在更高的角度,對這句話進行了延伸,「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即使自己很喜歡的事,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做。現在一些單位的領導就是「己所不欲,亦施於人」,通常不考慮方案是否可行,也不考慮下屬員工的感受;一些家長就是「己所甚欲,亦施於人」,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機會學鋼琴、練舞蹈等等,所以強迫自己的孩子學這學那。很多人都過得很累,請看看莊子怎麼說。
  • 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無書導讀:生命,是一種回聲。
  • 習近平巴基斯坦演講特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學習經典】第二十八期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二十二)·習近平巴基斯坦演講特刊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丨子曰師說 曹雅欣  中華文化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幫助巴基斯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又說:  中國人民崇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中國的「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句出自《論語》裡的話,正是對儒家重要思想「忠恕」的最恰當解讀。
  • 學習用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關於仁人,孔子給出了一個標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與《論語衛靈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同,都體現了「仁」的根本精神——推己及人。關於「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仁,親也。從人、從二。」五代宋初徐鉉注曰:「仁者兼愛,故從二。」「仁」的本意就是對人親善、仁愛。
  • 縱然是己所欲,也請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是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的意思是:即使是你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也不能強加給別人。
  • 散文|劉夢:己所欲,勿施於人
    吾以為,己所不欲者,勿施於人,而己所欲者,亦勿施於人。人生而異於人,世間斷無兩人盡然一也。人不同則欲求亦不同,人之所好皆因人而異。聖人慾道後人,人有眾多不欲之事。味之如苦,臭;情之如妒,恨;行之如打,罵。此乃常人之所不欲者,而亦有少數欲於此者,受虐者是也,然此非屬吾將論之者之屬。
  • 修養(深度好文)
    什麼是最大的修養呢?就是寬容。所謂嚴以律已,寬以待人,我們待人要寬厚、要包容,不管別人待你好與不好,都能包容,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養。微笑是一種修養,善待他人是一種修養,一個人的修養應當體現在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上。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關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文素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 凡事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深度好文)
    曾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 只有我們反躬自身,常思己過,凡事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一個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標誌。 與其遇到問題,總是埋怨他人,將責任推給別人。為何不從自身找原因呢? 「你看我家的兒媳婦,洗衣服老是洗不乾淨,看她晾在院子裡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明白,她洗衣服都能洗成這樣子. 」 直到有一天侄子來家裡看望老教師,讓她把戴在耳朵上的眼鏡摘掉,擦洗乾淨後說:「姑姑,你看這不就乾淨啦?」 原來,是自己戴的眼鏡髒的緣故。
  • 父母必須懂得:己所欲,勿施人,避免養出「空心病」孩子
    我們經常聽說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卻不知道:己所欲,勿施人。我們也經常被教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被奉為為人處世的一大法寶,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我們也應該懂得:己所欲,勿施人。我們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會喜歡,那麼我們就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
  • 寓意故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莊子看來,「魚之樂」是一種純粹的心靈悟感,是物我感覺的挪移與物我意象的互通。套用六祖惠能的「心動」說,莊惠之辯則相當簡單:魚樂還是人樂?如果我們說是心樂,那麼,這心便是花鳥魚蟲感於天地之心了。因此,「魚之樂」乃濠上觀魚者的「心之樂」,或是心靈對於快樂的嚮往投射在了魚鱗之上。魚鱗攪起的波光,蕩於時空的直覺,傳於物量的擾動,水天一色,正是萬相通於心靈的一種靈光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