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

2020-12-14 怪夢談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

和朋友幾個聊天談到戀愛中的狀態,我似乎顯得格格不入,不知道什麼時候「不粘人」成了我被嘲笑是精神戀愛的點,我依然掛著微笑,聽著她們的勸說和建議,要滲透到對方的生活中,要掌握對方的行蹤,要控制對方的活動。漸漸的,我開始耳鳴,我開始出神。我相信她們是愛我的,只是不了解我,她們喜歡的方式,與我而言是一種束縛,即使在後來的生活中沒有維持住這份感情,但我也不認為這是因為我的方式不對,只能說,我們彼此不同步,強行改變的方法是不可能出現正面影響的,特別是沒有對錯的方法。

新來公司,同事熱情的跟我分享她的經驗,對於整理文件夾,分布桌面這樣的細小事情也是面面俱到,我似乎顯得有點笨手笨腳,好像去了邯鄲,突然不會走路了一樣。我相信她是愛我的,讓我儘快適應新工作,只是在某些沒有對錯的習慣上我喜歡堅持自己的。

父母說,到了這個年紀就要結婚生子,我看看身邊不同狀態的朋友,單身,熱戀,磨合期,同居,談婚論嫁,新婚,三口之家,二胎家庭,離異再婚......我說我現在只想先把自己活明白了。很多時候年紀催著我們去做一些我們覺得應該做的事,似乎就是這樣約定俗成的,我們就這樣按部就班的去做了,有時候連怎麼做,為什麼去做都不知道,但就是覺得應該要去做。我想爸媽是愛我的,但是我,不求活得多精彩,只希望明明白白。

與人有異不是錯,強加於人未必是愛。

相關焦點

  • 真實而自由的莊子:「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
    孔子在《論語-顏淵》說了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迫別人去做。而莊子站在更高的角度,對這句話進行了延伸,「己所甚欲,亦勿施於人」。即使自己很喜歡的事,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做。現在一些單位的領導就是「己所不欲,亦施於人」,通常不考慮方案是否可行,也不考慮下屬員工的感受;一些家長就是「己所甚欲,亦施於人」,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機會學鋼琴、練舞蹈等等,所以強迫自己的孩子學這學那。很多人都過得很累,請看看莊子怎麼說。
  • 己之所欲,亦勿施於人
    《論語》中的金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某種程度揭示了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是從自己的心理推及他人,自己認為那樣做會不妥,就不應該要求別人做;自己不希望別人那麼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 看易中天由「鐘鳴鼎食」所引出的「己所甚欲,也勿施於人」的觀點
    用一句話概括是:己所甚欲,也勿施於人。我不想藉助易中天的名義來過分解讀「己所甚欲,也勿施於人」這句話,我想借著這句話說的是,文化的格局是建立在人類共同的人性基礎之上的,這種格局也是一種高度,它的對立面是狹隘,是短視,也許也是善意的綁架、道德的偽裝,甚至是皇帝的新衣。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昨日行事,突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查問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和「施」之間往往是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己所欲並非人所欲,自己的臆想罷了;己欲施則人未必接受,也是一廂情願。好多人對待工作和生活,往往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認為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只要是對工作和生活有利的,只要是能夠推進工作和生活穩步快速進行的大家就都應該去貫徹、執行,從而結果往往是別人滿足不了他的期望。
  • 己所欲,勿施於人
    例文 己所欲,勿施於人「己所欲」顯然是個主觀概念,所欲的往往是我們主觀認可的、好的東西,可我們必須審問一下自己:什麼是好?我認為的好就是好嗎?甚至,連這個「好」都是極具主觀色彩的。也就是說「己所欲,勿施於人」是更高的人生準則、處事要求。儒家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其中提出的對君子的要求,其實就是「己所欲,勿施於人」的體現。強調了對雙向的互相保留的認同,和不以結黨營私為目的的「己欲」的表達。同樣含有「施於人」的性質,卻是「人慾所欲」得更高境界。
  • 己不所欲,勿施於人易;己所欲,勿施人難
    己不所欲,勿施於人。之所以被常說起並變成了俗語,大概是因為這樣做的人太多。自己不想做的,讓別人去做,自己做不到,讓別人去做到。這裡的所欲者都屬於精緻利己者。利己的,搶著來;不利己的,推出去。事敗,摘清關係,閉口不言,能力不行,怪不得誰。
  • 愛情裡要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要明白「己所欲勿施於人」
    有的人以為愛一個人,就應該盡己所能給她最好的。有的人以為愛就是要分享,不管對方是否喜歡,都應該學會給予。有的人以為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對方一定也會很喜歡,盲目自信地替對方做決定。要想維持一段感情,讓彼此相處得更加舒服,更加長久,就應該保持理性的頭腦。
  • 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立場不同,所處的環境也不同,所以很難做到感同身受。生活本來就不容易。當你覺得容易的時候,肯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擔著那份不容易,生活經常換位思考,珍惜才配擁有。《了不起的蓋茨比》裡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在你想要評判別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處境並不如你。」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勿強施於人
  • 「己所欲,勿施於人」是一種最高級的修養(深度好文)
    中外聖哲都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要我們將心比心,不把自己視為惡、痛苦、災禍的東西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卻施於人,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行徑當然是對別人的嚴重侵犯。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自己視為善、快樂、幸福的東西,難道就可以強加於人了嗎?
  • 散文|劉夢:己所欲,勿施於人
    吾以為,己所不欲者,勿施於人,而己所欲者,亦勿施於人。人生而異於人,世間斷無兩人盡然一也。人不同則欲求亦不同,人之所好皆因人而異。聖人慾道後人,人有眾多不欲之事。味之如苦,臭;情之如妒,恨;行之如打,罵。此乃常人之所不欲者,而亦有少數欲於此者,受虐者是也,然此非屬吾將論之者之屬。
  • 學習用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關於仁人,孔子給出了一個標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與《論語衛靈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同,都體現了「仁」的根本精神——推己及人。關於「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仁,親也。從人、從二。」五代宋初徐鉉注曰:「仁者兼愛,故從二。」「仁」的本意就是對人親善、仁愛。
  • 習近平巴基斯坦演講特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學習經典】第二十八期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二十二)·習近平巴基斯坦演講特刊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丨子曰師說 曹雅欣  中華文化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幫助巴基斯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又說:  中國人民崇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中國的「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句出自《論語》裡的話,正是對儒家重要思想「忠恕」的最恰當解讀。
  • 縱然是己所欲,也請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是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的意思是:即使是你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也不能強加給別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所不欲亦不要強加於人!
    很多人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這個道理卻經常被忽略。我們經常說「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這就是以己度人最多的例子!所以我們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要儘量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不要覺得一件事對自己無所謂,就不會給別人造成影響!
  • 關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文素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論語》精彩文章-15.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不是孔子發明的,《中庸》裡也有,「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管子·小問》裡也有:「語曰,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這大概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句話吧。子貢作為孔子的弟子,估計也知道孔子和曾子之間的一段對話。孔子曾經問過曾子:我有一個一以貫之的道,你知道是什麼嗎?曾子說知道。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700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700字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句世人皆知,淺顯易懂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對於這句話我是百分百的同意,但是己之所欲就可以濫施於人了嗎?當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別人的事情都要考慮別人的觀點和感受。  有人說,普希金說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中作文800字(精選三篇)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我們要學會寬恕待人。我們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生活中為什麼很多人懂得處處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呢?那是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光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我想,它有點像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有失有得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