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精彩文章-15.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22-01-03 弘毅樂學

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唯一的一句《論語》一書中提到兩次的話。另一次是在《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不是孔子發明的,《中庸》裡也有,「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管子·小問》裡也有:「語曰,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這大概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句話吧。

子貢作為孔子的弟子,估計也知道孔子和曾子之間的一段對話。孔子曾經問過曾子:我有一個一以貫之的道,你知道是什麼嗎?曾子說知道。於是,孔子走後弟子們就問曾子,孔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

這裡夫子所說的「道」是指做人的原則,並不是指成就。曾子將老師的原則概括為「忠恕」兩個字,而喜歡刨根問底的子貢卻想要尋找到一個可以奉行終生的字。孔子對此的回答是「恕」,「其恕乎」的意思就是應該是恕吧。但什麼是「恕」呢?孔子給出的答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仁」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都是關於恕道的。

三國時的天才哲學家王弼曾解釋「忠」的意思是「情之盡也」。忠就是盡真情,忠道就是盡己所能,盡心盡力恪守自己的職守和準則,忠於上級、君主,朋友等,君主也要講忠道。雖然不求別人的回報,但內心知道自己在獲得,是在增加自己的社會分量。相對而言,忠道比較容易做到。

但「恕」道更加難能可貴。王弼解釋什麼叫作「恕」呢?「反情以同於物者也」。反情就是將心比心、以己度人。朱熹認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恕就是寬恕的意思,是寬和地對待他人。「推己」和「反情」是一個意思,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當對方做了看上去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時,能夠替對方找理由,這就是恕道。因為你替對方找理由了,就是寬容對方了。例如,《史記》寫管鮑之交,表面上是寫他們二人朋友間深厚的交情,但實際上寫的是鮑叔牙的知人之德。鮑叔的知人就是原諒體貼對方、替對方著想,為對方找理由,這就是恕。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後人解釋恕道,把這個恕字分開解作「如」「心」。就是合於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別人也要;我所想佔的利益,別人也想佔。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給別人,這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其最偉大的精神是能將心比心、關愛和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恕道對子貢來說,可能尤其重要。因為他才華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業的巨子,而且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傑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饒恕別人的毛病,看到別人的錯誤會難以容忍。所以孔子對子貢講這個話,可以終身行之而有益,更有深切的意義。

當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格言警句流傳兩千多年,因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普世同行,通達天下。這是符合人性和社會規律的處理人際關係乃至國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簡單地說,「恕」是「己」與「他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以「不欲」的共同感受為條件,通過「勿施」來實現。其中,實現「恕」的關鍵是「勿施」。也就是說,「恕」的實現,不通過「施」,而通過「勿施」——不是通過「做了」什麼而達到,而是通過「不做」什麼來完成。

有學者描述由此得出的三個重要推論: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勿施」比「施」更重要;人與人衝突的化解,不是在「不欲」或「所欲」上強求一致,而是在「勿施」上取得共識;「勿施」是主動的「不為」,可以轉化成為一種抗衡力量。這三個論斷,揭示出「恕」的內在深義,也頗具有實踐意義。

首先,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將己之「所欲」或己之「所不欲」,強加於人,都可能會引起衝突,因為基於各自本性和不同經驗,人之「不欲」和「所欲」很難一致。所以,「勿施」比「施」更重要。與人相處,堅守「勿施」的底線,更可能避免或減少衝突。

其次,人與人衝突的化解,不是在「不欲」或「所欲」上強求一致,而是在「勿施」上取得共識,更有希望解決分歧。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講的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關鍵兩條卻是「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都是雙方承諾「不做」什麼——沒有這兩條,其他三條都無法實現。在「勿施」上先取得共識,是化解衝突最有效的辦法。

再次,「勿施」是主動的「不為」,可以轉化成為一種抗衡力量——「勿施」不是被動的「無為」,而是主動的「不為」。也就是說,不是「不能做」,而是選擇「不做」。例如,中國擁有核武器,卻宣布「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是將「勿施」轉化成為一種抗衡力量。可見,「勿施」可以成為一種有選擇、有意向、有抗衡作用的積極作為。

恕道看起來是「消極的」仁愛,卻包含了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原則,而由「恕」引出的三個論斷,也告訴我們在處理關係時如何避免衝突、如何化解衝突、如何應對衝突。這一點在實踐中每個人都能有所體會。

對於個人而言,恕道還是一份德行,能夠讓人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平靜。因為寬容、體諒別人,就是寬容、體諒自己。當別人給你罪受,但你不受,而且不是忍著疼說我沒事。恕道不僅是內心堅強的表現,更可貴的是,真正地寬容可以讓內心獲得真正的坦然和平靜。

弘毅樂學書院旨在為五湖四海的朋友搭建優質的學習平臺,一同深入細緻地學習經典,並在實踐中思考探索,努力向著知行合一的人生目標前行!

感謝各位師友的大力支持,歡迎邀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書院學習!

相關焦點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北宋著名政治家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普通百姓從《論語》中可以汲取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溫故而知新,這些《論語》裡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現代人有很多困惑,大環境快速變化,心靈不足以應對,精神上找不到安頓的方向,也就是文化傳承的缺失。這時候,不妨安靜下來讀點經典好書,我首推《論語》,看看古代大家怎麼說。先不急著否定什麼,如果都沒有讀過,就談不上了解,錯過了這本經典,覺得是一大損失。
  • 關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作文素材
    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 論語精選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暖心相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其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出來是這樣的:某天,子貢問孔老夫子:「能不能教導我一句我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老夫子回答說:「就是「恕」啊。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給別人去做。「恕,在現代常常解釋為「寬恕」。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正確解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一生都可以照著來做的?孔子說有啊,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按原文來說,這句話是比較容易懂的。但後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單摘出來,那意思就變了很多,名家各有註解,千奇百怪了。什麼自己不要的,不要給別人啦。什麼自己不喜歡的不要給別人啦。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中作文800字(精選三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中作文800字1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話說著道理大家都明白,可能你苦惱的是怎麼說才能更生活一些,更新穎一些呢?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免費收到這種文章呢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孔子的做人準則之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600字(精選三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600字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我們課本裡記載的一句摘自《論語》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設身處地)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昨日行事,突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查問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大體意思是:子貢向孔子請教:有沒有一個真理可以終身執行呢?孔子回答他說:寬恕;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行要求別人做到。身邊有一些人,或工作,或生活,或其他各個方面,總是喜歡標榜自己,或者自行制定標準,意圖讓其他人也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否則就心戚戚焉,悶悶而不善待他人。
  • 聯合國大廳大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明了什麼?
    在聯合國大廳裡,赫然寫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格言。無獨有偶,在德國柏林「得月園」的孔子塑像基座上,也寫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新加坡中學的「公民課」,第一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群,特別是聯合國不約而同地對孔子的格言如此情有獨鍾,這是為什麼?這究竟說明了什麼?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中記子貢向孔子問:能不能一句話一輩子可以執行?孔子回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幹的事,不要叫別人幹。 魯國貴族內部這一番勾心鬥角的行為,都不符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結果都也沒有好下場。
  • 術語聽讀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陽貨》)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環境的習染才有了差別。」Confucius said, "Human nature is similar at birth, only made different by the environment." (The Analects)◎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
    最近幾天和學生一起學習選修教材《諸子散文選讀》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課。課文所選語錄基本都圍繞「仁」展開。顏淵問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弟子冉雍問仁,孔子回答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別人,愛別人,哪怕是供你使喚的人,自己不願意做得事情,不要讓別人去做。這就是一種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700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文700字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句世人皆知,淺顯易懂的名言。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對於這句話我是百分百的同意,但是己之所欲就可以濫施於人了嗎?當然不行,做任何涉及到別人的事情都要考慮別人的觀點和感受。  有人說,普希金說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 《論語》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有何句子與之相應?​
    《論語》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有何句子與之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