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唯一的一句《論語》一書中提到兩次的話。另一次是在《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不是孔子發明的,《中庸》裡也有,「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管子·小問》裡也有:「語曰,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這大概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句話吧。
子貢作為孔子的弟子,估計也知道孔子和曾子之間的一段對話。孔子曾經問過曾子:我有一個一以貫之的道,你知道是什麼嗎?曾子說知道。於是,孔子走後弟子們就問曾子,孔子說的究竟是什麼,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
這裡夫子所說的「道」是指做人的原則,並不是指成就。曾子將老師的原則概括為「忠恕」兩個字,而喜歡刨根問底的子貢卻想要尋找到一個可以奉行終生的字。孔子對此的回答是「恕」,「其恕乎」的意思就是應該是恕吧。但什麼是「恕」呢?孔子給出的答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仁」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都是關於恕道的。
三國時的天才哲學家王弼曾解釋「忠」的意思是「情之盡也」。忠就是盡真情,忠道就是盡己所能,盡心盡力恪守自己的職守和準則,忠於上級、君主,朋友等,君主也要講忠道。雖然不求別人的回報,但內心知道自己在獲得,是在增加自己的社會分量。相對而言,忠道比較容易做到。
但「恕」道更加難能可貴。王弼解釋什麼叫作「恕」呢?「反情以同於物者也」。反情就是將心比心、以己度人。朱熹認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恕就是寬恕的意思,是寬和地對待他人。「推己」和「反情」是一個意思,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當對方做了看上去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時,能夠替對方找理由,這就是恕道。因為你替對方找理由了,就是寬容對方了。例如,《史記》寫管鮑之交,表面上是寫他們二人朋友間深厚的交情,但實際上寫的是鮑叔牙的知人之德。鮑叔的知人就是原諒體貼對方、替對方著想,為對方找理由,這就是恕。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後人解釋恕道,把這個恕字分開解作「如」「心」。就是合於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別人也要;我所想佔的利益,別人也想佔。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給別人,這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其最偉大的精神是能將心比心、關愛和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恕道對子貢來說,可能尤其重要。因為他才華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業的巨子,而且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傑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饒恕別人的毛病,看到別人的錯誤會難以容忍。所以孔子對子貢講這個話,可以終身行之而有益,更有深切的意義。
當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格言警句流傳兩千多年,因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普世同行,通達天下。這是符合人性和社會規律的處理人際關係乃至國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簡單地說,「恕」是「己」與「他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以「不欲」的共同感受為條件,通過「勿施」來實現。其中,實現「恕」的關鍵是「勿施」。也就是說,「恕」的實現,不通過「施」,而通過「勿施」——不是通過「做了」什麼而達到,而是通過「不做」什麼來完成。
有學者描述由此得出的三個重要推論: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勿施」比「施」更重要;人與人衝突的化解,不是在「不欲」或「所欲」上強求一致,而是在「勿施」上取得共識;「勿施」是主動的「不為」,可以轉化成為一種抗衡力量。這三個論斷,揭示出「恕」的內在深義,也頗具有實踐意義。
首先,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將己之「所欲」或己之「所不欲」,強加於人,都可能會引起衝突,因為基於各自本性和不同經驗,人之「不欲」和「所欲」很難一致。所以,「勿施」比「施」更重要。與人相處,堅守「勿施」的底線,更可能避免或減少衝突。
其次,人與人衝突的化解,不是在「不欲」或「所欲」上強求一致,而是在「勿施」上取得共識,更有希望解決分歧。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講的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關鍵兩條卻是「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都是雙方承諾「不做」什麼——沒有這兩條,其他三條都無法實現。在「勿施」上先取得共識,是化解衝突最有效的辦法。
再次,「勿施」是主動的「不為」,可以轉化成為一種抗衡力量——「勿施」不是被動的「無為」,而是主動的「不為」。也就是說,不是「不能做」,而是選擇「不做」。例如,中國擁有核武器,卻宣布「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是將「勿施」轉化成為一種抗衡力量。可見,「勿施」可以成為一種有選擇、有意向、有抗衡作用的積極作為。
恕道看起來是「消極的」仁愛,卻包含了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原則,而由「恕」引出的三個論斷,也告訴我們在處理關係時如何避免衝突、如何化解衝突、如何應對衝突。這一點在實踐中每個人都能有所體會。
對於個人而言,恕道還是一份德行,能夠讓人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平靜。因為寬容、體諒別人,就是寬容、體諒自己。當別人給你罪受,但你不受,而且不是忍著疼說我沒事。恕道不僅是內心堅強的表現,更可貴的是,真正地寬容可以讓內心獲得真正的坦然和平靜。
弘毅樂學書院旨在為五湖四海的朋友搭建優質的學習平臺,一同深入細緻地學習經典,並在實踐中思考探索,努力向著知行合一的人生目標前行!
感謝各位師友的大力支持,歡迎邀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書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