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純粹是就事論理。文中舉例(個別現象)都是事實,只是為了說明問題,並非肯定一切皆是如此。
「中傳」一位女研究生跳樓,這是一個悲劇,本不該多加議論。那麼為何又要說上幾句呢?因為事關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如何把好質量關,涉及的是多方利益,而互相之間又是存在衝突的。這種利益衝突導致導師手中的那麼筆重如千鈞,並非一些人想像中一籤了之那麼輕飄。
1、事件出現反轉。
「中傳」悲劇發生之後,家人將此事公布於眾,動機應該是尋求公平,畢竟對於家庭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這是應該予以理解和同情的。從家人反映看,大致是該生論文經過多次修改,並嚮導師道歉認錯,可導師還是未在論文上簽字,使得論文不能送審。
看了家長公布的情況之後,一些人覺得肯定是老師的問題,而且有的言辭比較激烈。你看,辛辛苦苦十幾年,眼看就要走向社會,自食其力、報答父母了,卻因為論文被卡,拿不到學位證,一切成了泡影。此事擱在誰的身上心情都不會好,一時想不通而走向極端也有可能。
一些人這麼認為並不奇怪。這些年,師德師風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教師在公眾中的信任度並不是十分的高。不斷有人在網上吐槽導師不在論文上簽字而不能進入答辯程序,影響畢業找工作,似乎是導師故意刁難。如此這般,自能在學生中引起共鳴,畢竟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至於此位「中傳」研究生是否也是這個原因,則無人細究。
隨著信息逐漸披露,網友們發現,導師已經對該生的論文進行了批改,讓她再「捋捋思路」,並且讓該生想好之後,約個電話,再詳細交談。可是,該生並未按照導師的要求去做,只是乞求導師「救救」她,一心一意只想讓導師籤字。這就出現了不在一個頻道上對話的問題。
網友還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該生的開題報告並非經過自己的導師審核同意,而是在其他導師處通過的。誰都知道,這是不符合規定的,起碼也是對自己導師的不尊重。
從上述信息片段看,導師的做法並無太多的不妥。即使該生違反程序通過其他教師開了題,導師也未計較,而是認真修改了她的論文,提出了指導意見,該生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僅從這兩點看,導師也是中規中矩而且還是比較大度的。
2、到點必須畢業?
針對此事,網友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學位論文合格與否到底誰了算。當然,這是從學生角度提出的問題。
其實,答案很明確,自然是導師和答辯委同時說了算,兩者缺一不可。導師不同意送審,答辯委不受理。答辨委未通過,同樣沒有學位。學校的學位委員會只是一個程序審核把關,並非對論文質量進行實質性審核的機構。在這方面,某頂級名牌高校還經歷一場較長的官司,學校學位委員會在事實上不會對論文內容進行審核,因為成員的組成「雜七雜八」,雖然都是專家,但到了每個具體專業,大多數就成了外行。
「學位論文合格與否到底誰了算」的來由是,一些人認為,如果導師德養不好,有的為了讓學生多為自己打一年「工」,學位論文明明達到合格標準也不籤字,有的以權謀私,合格的不籤字、不合格的卻籤字。不可否認,這樣的事情確實發生過。但是,這不是學生所要表達的直接意思,也不是關鍵所在,因為高校都有相應的申訴機制。此問的潛臺詞是,我到點必須畢業,如果不能畢業那就是導師「故意為難」。
一些學生是這樣認為的,我上了大學,我讀了研究生,到點拿到雙證理所當然,否則就是影響了他的求職就業,影響了他的前途,而這樣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在這種思維支配之下,如果導師未在論文上簽字,學生不會認為自己的論文未達不到水準,而是認為導師故意與自己過不去。「中傳」該生不是按照導師要求再「捋捋思路」,而是乞求導師「救救」她,就是心理上存在「必須按時畢業」強烈暗示的體現。
3、三方在博弈。
有的認為,不就籤個字嗎,致於這麼較真嗎?這也可以理解。說這種話的人,要麼是利益相關的學生以及家長,要麼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對導師一無所知的旁觀者。這些人不可能懂得,畢業標準實際上是學生、社會、學校三方之間的博弈,導師也是左右為難。
對於學生,自然越松越好。許多學生並非衝著學知識、長本事而去,而是衝著一紙文憑而去。他需要用這張文憑作為求職的敲門磚,別的事情並不關心。須知,對於一些人來說,工作就是個人的一切,甚至是一家人的希望,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人都無權責備。每個人都面臨自存壓力。
但是,他們忽略一個基本前提,論文合格不合格,並不是自己一廂情願的事情,那是有基本標準的,儘管這種標準在各校之間大有不同。所以,對於高校來說,在招生的時間就得對學生講清規則,這裡不是保險箱,你被錄取之後我無法承諾你一定能夠按時畢業。
對於社會,自然越嚴越好。這些年,用人單位已經在用腳投票,寧肯不招人,也不湊合使用高校畢業生。這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學士,學士不如大專,大專不如高中,社會上對高校培養質量下滑就是如此直白。培養質量是高校發展當中一塊絆腳石。
教育管理部門對此很是著急,廢除清考、淘汰水師、培養分流、抽查學位論文等具體措施頻頻出臺和落地,更有許多「零容忍」,對高校啟動問責機制。然而,最後的板子一定是打在導師屁股上。翟天臨事件就是證明,頓時掀起巨大社會風波,被社會稱之為豆腐渣培養工程、含水量十足文憑,其博士導師資格被撤銷。一名導師,如果論文質量都不能把關,自然是失職,撤銷資格理所當然。但是,導師如何平衡學生訴求和社會呼聲之間的關係則是很難的。
對於高校,則是各有不同。名牌高校名高位重,一言九鼎,狠抓質量不放鬆,就是要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在華中科技大學,讀了四年大學拿不到學位的大有人在。2017年,華中科大又出臺了普通本科生轉專科的規定,一些學生沒有達到相應要求,直接轉為專科。你想,好不容易考上名牌大學,四年之後領到的卻是專科畢業證書,這力度誰能比。
有一類高校則有自己的邏輯。學費不僅要維持正常運行,還得保證資本投資利潤,所以學生必須一批又一批的按期畢業。學生宿舍是固定的,招生數量是固定的,舊生全部畢業之後,新生才能全部進來,學費也才能入帳,資金流和利潤率才有保證。也正是哪些,就畢業率而言,名牌大學最低,中科大4年順利畢業比重不到90%左右,其它名牌基本如此。如果你足夠細心,可去查一下另一類高校畢業率是多少。
總之,三方在培養質量上的博弈,最後都集中到導師「籤字」這個點上,導師實際上不是在籤字,而在平衡三方利益。所以,導師籤字並不簡單,而是極其複雜,可謂一籤千鈞。籤字的背後事關學生、學校、社會三方利益,哪個方面都不能得罪,也得罪不起,稍微拿捏不好就會「出事」。
4、導師籤字背後的壓力有誰知?
應該承認,在不同的學校,導師承受的壓力是不同的。不同的學校,導師的做法也各有不同。
在名牌高校,導師只要循規蹈矩,嚴格把關沒有太多的風險,反而是把關不嚴風險很大,搞不好教師資格就沒了。2019年,教育部撥出800萬元專款,抽檢6000篇博士論文,使研究生培養進入進入「嚴出」時代。2019年各地又對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大面積抽檢,學位論文一旦被判不合格,導師也將失去招生資格。「法大」有2篇碩士論文被認定為「存在問題」,導師2021-2022學年度停止指導各類碩士研究生新生。
比如華科是名牌,非常牛氣,說到做到,學生以及家長也是高素質,通情達理,所以儘管在淘汰方面極為嚴苛,但也沒有遇到多少麻煩。在這類學校,導師只要不違反相關規矩,嚴格把關是沒有風險的,但是也得適應照顧學生的情緒,與其他導師在嚴格度大體保持一致,否則難以避免麻煩。
在另一類高校,導師如果按照名牌高校的做法行事,肯定待不下去。本來學生就不善於論文寫作這種高難度動腦活動,如果標準掌握嚴了(即使遠低於名牌大學標準),必然是大面積不能通過學位論文。這個時候,即使家長找不到你,學校也會「約談」你,學生還會天天找你。
華科的做法如果放到這類高校,不用說投資者,恐怕家長早就鬧了起來。他們的邏輯這樣的,我花錢送孩子上學,就是衝著那張文憑,到點就得給雙證,不給就是你的不對。我可以告訴你,我交了貴幾倍的學費,就是來買你這一張文憑的。這就是合同,四年到了,你不給雙證就是違約。你說孩子不合格,那是你們的事,我交了高價學費,你們有責任讓孩子合格,高價的意思就在這裡面。
對於這類高校的導師來說,即使只是學士學位論文,籤字也是很麻煩的。反正你得讓學生以及家長滿意,也得讓學校和投資方滿意,但是你還得明白一個事情,如果事後學位論文被抽檢出問題你自己還得承擔責任。到底如何辦,學校不說怎麼辦,你自己看著辦。如果你辦得不好,飯碗不保那是肯定的。
綜上所述,導師籤字是很難的,需要平衡三方利益。至於如何平衡那是你自己的事,反正出了事你得自己擔著。對此,信息豐富的網友們,你有什麼真實信息,歡迎交流。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