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性論》講記 第16課

2020-12-16 慧光雲聚

《寶性論》 第16課

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遊舞力,

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

發了菩提心之後,今天繼續宣講彌勒菩薩所造的《究竟一乘寶性論》。寶性論當中的所詮,主要是安立如來藏。如來藏的本體非常微細,非常甚深,一般的人根本無法了知。所以說,首先是佛陀在經典當中,詮釋了如來藏的體相,詮釋了如來藏的修行的方式。後來佛陀的補處十地菩薩——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把所有宣講如來藏的意義歸集在一起,通過有條理的方式,著重進行了安立。所以說七金剛處,就包括了整個《寶性論》的內容。

前面講到了,佛法僧三寶屬於所得,後面講到了如來藏菩提、功德、事業屬於能得。前面對於所得三寶的自性已經做了安立了。下面繼續學習如來藏,通過三個理論,十個意義和九種比喻讓我們了知如來藏如何存在有情相續當中存在。前面講完了三個理論,現在講的是十種意義,十種意義就是講到不變異,不變異有三個位的不變,不淨位的不變,不淨淨位的不變和清淨位不變。對於不淨、清淨和不淨淨的三位,實際上都是通過有法而進行開顯的,以凡夫觀察法性的時候,法性沒有任何的變化,法性沒有絲毫的變化,變化的只是有法方面,安立了變化,也安立了不變,所以說,從究竟實相來講的話是不變的。

現在我們繼續學習的是第二科判:

癸二、認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勝行之功德;三、獲不退轉之功德;四、成最後有之功德;五、成辦二利之差別。

在五個科判當中,主要是宣講了十地佛子,因為就不淨淨位都是講從初地到十地之間的,功德或者不變的含義,所以進一步宣講的話認定的十地佛子的不共功德。首先第一個是已生菩提心的功德,主要是講初地,初地菩薩是生菩提心。第二是已入殊勝行是從第二地到第七地之間,有智慧和大悲雙運的殊勝超勝的這樣的功德行,方面叫一種殊勝行。第三是講不退轉功德,是第八地第九地,主要是第八地,然後也講到了第九地的不退轉的功德。第四成最後有之功德,指的第十地,十地是在整個就說輪迴當中最後有,因為最後有,也有從小乘的角度來講,今生當中必定獲得羅漢果的,稱之為最後有。

大乘當中對第十地安立成最後有,因為超過了之後就會成佛,所以說再沒有比就說是更殊勝的學道功德,所以說稱之為最後有。第五是成辦二利的差別,第五個科判宣講了成辦二利之菩薩的二利和佛的二利之間的巨大差別。首先講的是第一個: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生菩提心有很多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講如果按照《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的意義來說的時候,生起無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就算是生起菩提心的功德了,所以說如果按照標準來觀察的時候,生菩提心,不一定是聖者的,也可以安立成凡夫。凡夫人內心當中通過修煉,真正的捨棄了自私自利的心,內心當中產生了非常清淨利心的時候,就說是產生了菩提心,在內心當中以真實無偽的、沒有造作的方式生起了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心。時候就叫做生起菩提心。

還有一種標準,按照《入中論》的標準,《入中論》的標準主要是生起勝義菩提心,生起的勝義菩提心稱之為真正的生起的菩提心,此處,把第一個科判已生菩提心的功德對應菩薩十地當中的一地。所以說此處的標準,是沒有按照《入行論》當中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標準安立的。主要是通過《入行論》,《入中論》當中相應於《入中論》當中,生起勝義菩提心的方式安立的。實際上就是說,勝義菩提心有兩個意義:勝義菩提心的第一直接的意義,就講到了是無分別智慧。我們就說,一方面講菩提心是有兩個體性的,一個是為利眾生,第二誓願成佛。在勝義菩提心當中,當然為利眾生願成佛的世俗性的體相,是圓滿具足的,超勝的方式安立就是說,超勝的方式在菩薩相續當中圓滿具備,但是還有一個最不共的地方,勝義菩提心,主要是無分別智慧,超離一切邊戲的無分別智慧,在內心當中已經生起的時候,方面稱之為勝義菩提心,這種勝義菩提心,一般的凡夫人是沒有的,因為們還沒有真正的超越分別心,還是在分別心當中打轉,所以說一般的世間人根本沒有世俗、勝義菩提心。

聲聞緣覺有沒有勝義菩提心?聲聞緣覺證悟了一部分的空性,就聲聞證悟了圓滿的人無我空性,然後緣覺也證悟部分的法無我空性,那實際上就是說,雖然證悟一部分空性,但是按照大乘的標準來看的時候,還沒有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因為沒有見到離戲的無分別智慧,沒有真正的生起,無分別智慧,們的智慧可以說屬於,心所的一部分,還沒有真正的超越心心所,還沒有超越真正的有邊,所以說,從方面講的時候,沒有真正見到離戲法界的緣故,內心當中沒有辦法安立真實的無分別智,所以說聲聞緣覺也沒有勝義菩提心,!因為沒有無分別智慧的緣故,也沒有勝義菩提心。所以說,方面的勝義菩提心,只是安立成初地以上的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因為初地菩薩入定位的時候已經現見了離四邊的空性,相續當中生起了殊勝無分別智的緣故,所以說初地以上安立成生起的勝義菩提心。就是說,菩提心生起來之後,是真實生於佛家族當中,在《入中論》當中問題已經做了安立了。下面我們就進一步宣講頌詞:

諸佛意子已證悟,不變法界真如性,無明令盲諸眾生,見現生等誠稀有。若得聖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顯現,是故眾生之至親,善巧以及悲殊勝。

這兩個頌詞就宣講了,初地菩薩已生菩提心的殊勝功德。首先講到了是:諸佛意子已證悟,不變法界真如性。就是說佛的意子初地菩薩,已經證悟了不變法界真如性,自己證悟了真如性之後,已經遠離了生老病死。但是在無明令盲的一種眾生面前,是通過無名的眼翳,會讓智慧眼處於瞎盲的狀態,所以說沒有辦法見到菩薩真實情景,在眾生面前會見到菩薩顯現生老病死等,這些方面是非常稀有的。如果得到了聖者的境界的話,在凡夫面前,在凡夫境界當中就可以顯現生老病死乃至於其他的菩薩行。所以說,通過這種方式善巧的引導眾生逐漸趨向於解脫的緣故,就稱之為眾生的至親,成為眾生至親的方式,主要是善巧,善巧是對應四攝,還有大悲心是殊勝的。

首先是諸佛意子,就是講到了是菩薩,因為就是說是按照一般的講法,在《入中論》當中對於佛子,也是從三個方面來安立的。第一個方面的佛子是佛的身子,佛的身子大家都知道,佛在出家之前,有一個兒子叫羅睺羅尊者。像這樣的話就是佛的身子。第二種就是講佛的語子,佛的語子就是講佛的語所生的佛子,就稱之為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是通過佛陀講經說法之後,如是的證悟了法性,所以說是依佛語所生,因此說叫做佛的語子。第三個就叫佛的意子,佛的意子就是講這些菩薩,菩薩稱之為佛的意子。為什麼要稱之為佛的意子?因為就是說是對於佛的利益、佛的意趣,這些菩薩能夠修學,相續當中能夠接受,因為對佛意能夠修學的緣故,稱之為意子。還有就是說這些菩薩能夠善巧的修學菩薩行,在佛的相續當中,最能認可的一類修行者就是菩薩,因為菩薩的修行能夠真實符合於最清淨圓滿的菩薩正道的緣故,而菩薩道也是成佛的近因,所以說從方面講的話,是稱之為佛的意子。還有菩薩像家裡面最得力的兒子能夠承擔家族事業,所以說菩薩是最殊勝的繼承者,可以稱之為意子。

菩薩真正能夠繼承佛的事業,聲聞緣覺一方面弘法利生的時間很短,一方面在弘揚的時候能夠讓眾生甦醒小乘種性,但是佛的事業就沒辦法做,真正就能夠荷擔佛家業的就是菩薩。菩薩發了菩提心,然後修學菩薩道,可以真正讓眾生成佛,所以說菩薩可以稱之為佛意子。

此外佛自己也是從菩薩而成的,菩薩是成佛的近因,所以一切菩薩都稱之為佛意子。對佛的究竟智慧能夠學習能夠繼承,所以說稱之為佛的意子。

從劃分身語意的角度來講的話,我們把羅睺羅尊者稱為身子,羅睺羅尊者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了,一方面從佛的親生兒子的角度來講的話,是屬於佛的身子,後面出家,在佛面前聽聞佛法,成了阿羅漢,成了阿羅漢之後也就成了佛的語子,從的最究竟的密意的角度來講的話,也是菩薩的化現,所以說也是佛的意子,所以他不但是佛的身子,也是佛的語子、意子。

有的時候菩薩主要是從佛的意子角度安立的,但是就是說聲聞,就說是佛的語子、聲聞的體性,有寬有窄,從窄的角度來講的話,當然就只是安立二乘者,是屬於佛的語子了,但是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講的話,菩薩也叫聲聞。你因為從佛面前,聽聞教法,然後把所聽的教法給別人宣講,也是有聲聞的意義,所以說在《入中論》當中,引用了《華嚴經》等的經典,也是說明了菩薩也叫作聲聞,了達聲聞。方面也可以安立的,所以說方面的安立的方式,一般來講的話,佛意子主要是通過菩薩方式進行安立,因為在身語意當中,意的功德在菩薩相續當中最為明顯,所以說方面把菩薩安立成佛的意子。

這種佛的意子菩薩,已經證悟了不變法界真如意,真如性。對於不變的法界如來藏,就是說不變的法界究竟真如實相,已經完全現前了,已經完全證悟了,像這樣的話就證悟法性之後,前面就講過了,如果能夠如實知佛性的話,就能夠解脫生老病死等,解脫一切身體的痛苦,也能夠解脫一切心的憂苦,所以說菩薩證悟法性之後,身心的痛苦實際上都是不存在的,一切的生老病死、輪迴的痛苦都不存在,已經完全解脫了生老病死等的一切痛苦。

但是在無明令盲諸眾生面前,見現生等誠稀有,就是說無明令盲就是講:無明當然就是指不知道法界的實相,對於究竟如來藏的本體,不了知的一種愚痴,稱之為無明。因為有情相續當中,生眾無明的緣故,這種生眾的無明令盲,就是說令有情、令眾生的智慧掩沒,就說是已經瞎盲了,成了一種盲的狀態,沒辦法見到一切萬法究竟實相。所以說在這些通過無明眼翳令眾生慧眼,就是說是盲瞎的眾生面前,們見不到菩薩的真實意,見不到一切,就像一個你沒有眼睛見不到色法的真實一樣,所以說,失去慧眼的有情沒辦法見到一切真實意,見不到究竟的本體。

所以說見到菩薩顯現生老病死,看到菩薩的生老病死是很稀有的。為什麼?因為就菩薩的本身,已經超越了生老病死,但是在眾生面前顯現,或者說眾生仍然見到菩薩具有生老病死,方面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菩薩自己故意的,要投生在輪迴當中,故意的在有情的,境界當中,顯現生老病死,是很稀有的。第二個方面是從有情的角度來講的,本來就說是,本來菩薩是離開了生老病死,但是通過的無明,見到了菩薩,還是有生老病死,就像我們面前的這一切萬法,包我們的身心在內,包括一切的器世間在內,這一切萬法本來都是究竟清淨的。但是在我等具有無明眼翳的眾生眼中,這一切顯得如此的不清淨,顯現了這麼多的二取,顯現這麼多的不清淨的法,實際上就叫做在無名的眾生面前顯現不清淨的法,顯現二取的法,也是很稀有的。

本來就不存在,但是眾生就要把不存在的東西,就是說是已經現前了,現前的存在,而且現前之後,執著實有,而且就是說越執著、離實相就越遠,方面的話就說是永遠無法回歸的樣子也有了,所以說是兩個意思,一個是菩薩的故意顯現,一個是眾生通過自己的無名的這樣眼翳,見不到真實意,反而見到了虛幻意。

而就是說菩薩顯現的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一種不存在的,但是眾生把菩薩的不存在的這些法見為,見為存在,也是很稀有,當然方面是需要菩薩做配合的。如果菩薩要不做配合的話,那也無法見到,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菩薩的這種境界代表實相。所以說就是說是見不到實相,也相當於見不到菩薩相續當中的究竟的真實境界,所以說顯現的生老病死非常稀有。前面我們分析過,就是說菩薩的生老病死,和凡夫的生老病死,從現象上看起來的時候幾乎分不出差別來,我們分不出菩薩殊勝善知識的生老病死,和一般的凡夫人的生老病死,表象上誰看得出來差別,都看不出來。但是實際上,內在的意義完全不相同。菩薩是通過殊勝的大悲心示現的,有很大密意要幫助眾生示現的,而眾生是通過業惑,直接以業惑為因而產生的,所以二者之間差別非常大,有情是無奈的去感受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菩薩是自在的,為了度化眾生如是的示現而已,自己本身沒有生老病死,但是示現有生老病死,這些方面就是有非常大的差別,前面已經做了分析了。

若得勝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顯現。如果已經獲得了初地以上的聖者的境界的時候,就能夠在凡夫的境界當中顯現,顯現什麼?顯現種種和凡夫相應的相,也顯現種種引導凡夫趣向於解脫的相,所以方面兩個方面都要顯現,所以說不單單是顯現生老病死而已,菩薩在顯現生老病死的當中,有很深的意味,通過顯現生老病死來讓眾生覺悟,所以說米拉日巴尊者被一個格西下了毒之後,格西裝模作樣去探病,還諷刺說尊者這樣的大成就者怎麼還會顯現嚴重的病?尊者就說的很清楚:我的病實際上不是病,是一種莊嚴。成就者的病是一種莊嚴。

但是如果從的病因來看,的確不是一種業惑顯現,而是一種大悲心,是一種智慧示現。本身沒有一點的病,但是就為了眾生的緣故,示現這樣的病,通過這樣的病引導眾生趣向於解脫。通過病引導眾生完全解脫於種種的業惑煩惱,不是莊嚴是什麼?所以說我們就說,病的的確確是一種莊嚴。凡夫境界當中聖者顯現的種種的這些生老病死,都是一種殊勝的莊嚴,一般的人認為金耳環、金項鍊,這些是一種莊嚴,而聖者就把這些大悲心示現的生老病死,通過智慧示現的這樣生老病死,作為一種莊嚴,因為是在所有的功德當中這是最稀有的,最奇妙的,一般的凡夫人根本無法想像的,救度眾生的方便是真正的莊嚴。所以說在凡夫境界當中顯現,就是讓眾生覺悟實相。每一種法示現都有一種目的,都有一種必要,每一種法示現的時候都能夠讓一類眾生獲得相應的解脫,或者趣向於解脫。還有不單單是顯現生老病死,聖者還會顯現其的很多行為,比如說顯現出離心的行為,讓眾生知道出離心到底應該是怎麼樣一種樣子,怎麼樣去修持出離心,顯現對於財物根本不耽著的這樣的一種情況,所以說這方面有很多大菩薩,就完全顯現了一種完全的知足少欲,只有一點點維生資具而已,像這樣的話就是顯現成的知足少欲的樣子。

還有一類菩薩就說是顯現財富非常多,但是對財富沒有一點執著,這樣的話兩種實際上都是舍世者,所以說有的時候我們在理解舍世者的時候,就說是容易理解成那種什麼東西都沒有,也不收錢,也不其東西,但是如果說是看到一個菩薩財富非常多的話,我們就覺得不是舍世者。以前霍西的意科喇嘛,也叫夏扎瓦,夏扎瓦是舍世者的意思,有一天一個喇嘛去拜見他,進了房子之後看見裡面有很多裝滿了書,屋內裝飾的也很好,有很多財富。這個喇嘛進去之後就東張西望,夏扎瓦問:「你是不是丟了什麼東西呀?怎麼到處在我家看?」喇嘛說:「很奇怪呀!都說你是一個舍世者,你的東西怎麼這麼多?」意科喇嘛說:「所謂的舍世者,是指始終對顯現萬法沒有絲毫執著,而不是過得很窮酸,內心當中卻對財富有很強的耽著。」真的舍世者,是從內心當中對這些物品已經徹底的看破了,徹底的放棄了,叫做舍世者。而不是說內心當中對財物很耽著,但是在外表顯現成一個很窮的樣子。真正的舍世者,是真正的從內心當中對物體沒有耽著的。我們有的時候只是從某個角度去看的話,看問題的方式並不全面。有些時候我們衡量一個人修行好不好的時候,也是只是從外表上去衡量,當然這也是一種標準嘛,不管是怎麼樣的話,能夠裝出樣子也算是一種功德。有一些菩薩內心當中沒有耽著,外表也顯現沒有財富的,有一些菩薩內心當中沒有耽著,外表顯現有財富的,但不管怎麼樣,其境界是完全平等的。菩薩在有情面前境界當中,會顯現出離心的行相,顯現大悲心、菩提心的行相,顯現布施持戒的行相,顯現安忍的行相,顯現禪修,顯現智慧的行相。

所以說這些方面都是獲得勝者境界之後,在凡夫境界當中顯現的這些。顯現這些一個目的,那就是通過這些行相,引導眾生趣向於解脫,或者說換一個角度來講,示現布施行,示現持戒行,示現出離行,示現大悲行,都是為了方便眾生模仿。因為就是說眾生學佛也是一個模仿的過程,眾生最初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樣去做,然後就菩薩顯現成一種布施的樣子,就是說如果你要布施,就應該這樣做,然後菩薩顯現一種持戒的樣子,就是說你應該這樣做,然後就說是眾生看到這些,這些上師、導師、善知識,示現了殊勝行為之後,就逐漸逐漸進行模仿。

首先是很笨拙的方式去模仿外表的行為,比如說菩薩在放生的時候,最初大家都跟著去放生,至於的深刻的內涵,最初的時候還沒辦法去體會,模仿的時間很長之後,就從模仿聖者的行為轉而模仿聖者的作意,模仿聖者的心,像這樣的話就是模仿時間很長之後,就從模仿逐漸逐漸的變成自己內在的一種東西。

所以說我們學習,學習佛法也是一種模仿的過程。在講前行依指善知識的時候,依止上師的時候,也是模仿上師的種種這樣的行為,所以說就是一個表率,是一種典範,是一種經典。所以說有一個模仿的對境之後,就逐漸逐漸通過模仿,開始深入到法意的內涵當中。所以說法意的內涵是很深的,如果你沒有通過至淺而深,方式來進行引導的話,一般的眾生很難一下子就做到像佛那樣一種境界。所以說在境界,凡夫境界當中示現這些生老病死很大必要,尤其是示現這些出離行,示現菩薩行,所以說方面我們如果不是依指上師善知識,不是依指這些菩薩的話,我們是無法得以模仿的。所以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模仿上師的種種的行為,模仿上師的慈悲心,模仿上師的,種種的度化弘法利生的行為,模仿上師的這些很多很多的美德,所以說我們就說是長時間模仿之後,我們就很善巧,越來越善巧之後,我們內心當中也就具足了上師的種種功德。所以說上師善知識主要是通過方式來善巧的,逐漸逐漸引導眾生走向善道,所以說最初的時候肯定會很,模仿的時候不是很善巧嘛,模仿的時候肯定會出很多差錯,但是這些就說在中間出差錯的過程當中,最初的時候眾生只是模仿外在的行為,不一定有深刻的作意。

所以說最初的時候只是在行為上面做一些模仿,但是時間長了之後,也能逐漸深入到的內涵當中,也是這些菩薩要引導眾生一步一步走過的過程。因此說我們自己也是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也是很著重於佛教的外相,也是很著重於上師的外相,很著重這些僧團,這些穿衣呀,怎麼樣剃頭,這些外相。當然就是入法的第一步,是要模仿的行,後面就是說進來之後,慢慢慢慢要模仿的內涵,就是出家的內涵到底是什麼?然後就是說是學習慈悲的內涵到底是什麼?逐漸逐漸就會深入到的內涵當中去。如果沒有外在的行相的話,沒有讓我們去由淺而深去做的話,我們是永遠進不了門的。眾生的根基是非常非常多,不能夠用一種方式來進行調化,所以有些時候這些善知識顯現在家的行相,有的時候顯現出家的行相,有的時候顯現比較正常的行為,有的時候顯現瘋癲的這些行為,但是這些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必要,來逐漸引導眾生趨向於究竟的實相的。眾生的至親就是菩薩,菩薩打擊的對象只有一種,那就是煩惱,那就是無明。除了無名和煩惱之外,沒有一個真正的怨敵,沒有一個真正打擊的對象。所以說在救護眾生愛護眾生的時候,把所有一切的眾生都執為的這樣的親友,都執為的至親的方式來進行平等的對待,所以說能夠引導眾生獲得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安樂的緣故,所以說就是叫做眾生的至親,至親人做的事情也就是,讓自己的親人得到安樂,就是說是菩薩不單單能夠讓眾生得到現世的一些身心的安樂,也能夠讓眾生得到後世的安樂,不單單能夠得到暫時的安樂,而且能夠引導眾生得到究竟的安樂。而且不單單是和世間的親人相似,遠遠超勝的世間的親人能夠做到的種種事業和行為,所以說叫善巧以及悲殊勝。為什麼能作為眾生的至親,因為有殊勝的善巧和大悲心殊勝的緣故,善巧就是四攝法。就說是菩薩利益有情的時候,主要是通過四攝,通過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方式來利益眾生,來讓眾生走向解脫之道的,還有就說菩薩的大悲殊勝的緣故,就是不可能一剎那當中放舍一個眾生,絕對不可能的。在凡夫位的時候有的時候受到這些很大打擊的時候,有可能鬧情緒的時候,悲心修行可能中斷,但是在初地菩薩的相續當中,這種大悲是絕對沒有中斷的可能性的,沒有任何的違緣能夠中斷菩薩的大悲心。

因為已經現見了無分別智,和無分別智雙運的大悲心已生起來的緣故,所以說再不會有任何世間的違品能夠超勝於,能夠讓中斷乃至於絲毫的大悲心。所以說大悲心殊勝的緣故,善巧方便殊勝的緣故,就能夠作為眾生的至親。方面就是講已生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說生起了菩提心的功德,地方就是對應初地菩薩,所以說我們說:到什麼時候我們說菩薩沒有生老病死,前面是總的一個方式,籠統的方式說:只要是菩薩,見到了法性之後,見到佛性之後,就解脫生老病死了。有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就這樣的話是不是包括初地菩薩?因為有的時候我們在看公案的時候,龍樹菩薩就說是,顯現上面就說是,被吉祥草割斷了頭顱而示現了死亡嘛,方面到底是不是有真實的業來受報?還是說是一種示現?有的時候對問題呀,總是有一點疑惑,是有點疑惑在裡面的。就說龍樹菩薩,就說是從共生的角度來講,就屬於初地菩薩的代表,初地菩薩。所以說如果從頌詞來看的時候:諸佛意子已證悟,不變法界真如性。如實知佛性,解脫生老病死後,應該是不會有死亡的,粗大的生、老、病、死,這些方面都不可能有。所以說示現的生老病死,菩薩示現生病,死亡的話,好像是真正從自己的境界當中進行解脫的,但是在眾生面前示現有生老病死,就像佛陀已經徹底的遠離了一切二障和二障的習氣,但是在眾生面前也示現生老病死,這是一種完全利益眾生的示現。但是菩薩就說是也是如實知佛性的緣故,從自己的境界當中也是解脫生老病死。從已生菩提心功德頌詞的教證來看的時候,初地菩薩也應該是解脫了生老病死。所以說也是在眾生面前如實的示現因果和生老病死,引導眾生趣向於善法。

下面就講第二個科判是:

【子二、已入殊勝行之功德】

殊勝行,一方面前面是講菩提心,方面就是已經生起了菩提心了。第二個就是說,已經生起樣殊勝菩提心之後,怎麼樣趣入殊勝行,如何了知殊勝行?通過下面的頌詞意義,還有通過注釋當中的意義,就可以知道殊勝行,就是講智慧和大悲雙運的殊勝功德。

通過智慧和大悲,雙運的行持救護有情的利益,所以說叫做殊勝行。一方面來講的時候,菩薩的智慧也叫作殊勝行,菩薩的智慧本身也是非常殊勝的,已經能夠超越整個世間的緣故也是殊勝的。然後菩薩的大悲也是殊勝的,合起來還是殊勝,所以說就說此處講,菩薩的智慧和大悲,能夠雙運的方式來救度眾生,所以就稱之為殊勝行。住於世間不被世間染汙,就是一種殊勝行。頌詞當中講到:

彼者超越諸世間,依然安住於世間,

為利世間現世間,世間障垢無染汙。

猶如蓮花出於水,不為彼水所染汙,

如是佛子生世間,不為世間法所染。

已經進入殊勝行,意思就是說彼者就是講二地到七地的菩薩,方面講二地到七地。二地到七地的菩薩已經超越了整個世間,但是,還是通過大悲心的方式安住在世間當中,為了利益世間而顯現在世間面前,顯現在世間面前的時候,世間的障垢沒辦法染汙菩薩的相續,就好像蓮花出於水,但是不被水所染汙一樣,如是佛子生於世間,也不被世間法所染汙。方面就如實的介紹了殊勝行的功德。

首先就是講:彼者超越諸世間,就是講的殊勝的智慧。

怎麼樣能夠超越世間?就說相續當中生起了殊勝智慧的緣故,不單單有見道的智慧,而且有修道的智慧,二地到七地已經趣入到修道了,已經趣入到修道的時候,對於初地的時候所現見的真實的法性,進一步的方式來進行修煉,所以說的智慧就說是非常超勝。就是說超越諸世間,有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理解,第一個是超越世間的本體,第二是超越世間的因。又說超越世間的本體,我們就世間的本體是一種有法的狀態嘛,而就說是二地到七地的菩薩,是能夠如實的現見實相法性,所以說能夠如實的現見實相法性,而且是通過不斷的,不斷的修行的方式,證悟的智慧越加明顯,所以說從世間輪迴的本體的角度來講已經超越了。因為輪迴自性是屬於有法的自性,證悟是屬於一種無分別智慧,也是屬於一種法性的證悟。所以說從現前法性的角度來講,已經超越了輪迴的本體了。

還有第二個方面是超越了世間的因,就是說是顯現世間的因是什麼?顯現世間的因就是非理作意,就是說是菩薩,相續當中產生究竟殊勝智慧的時候,雖然八地以下的菩薩都還有煩惱,煩惱障的種子,但是就是說相續當中已經完全斷盡了非理作意的緣故,就超越了世間的因,因為世間的因是非理作意,所以說能夠斷盡非理作意的話,就容易超越,從因方面已經超越了世間。所以說超越世間,可以從超越世間的因的非理作意和超越世間的本體,兩個角度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但是果也是包括在裡面的。就是說彼者超越諸世間,是通過什麼樣超越?是現見實相,現見了法界,通過智慧來了知萬法的真如,如是就超越了通過無明形成的世間的。這就是第一個智慧的超勝。

第二個方面,依然安住於世間。為什麼超越了世間之後還會安住於世間?就是因為相續當中有殊勝的大悲心的緣故,有殊勝大悲心的緣故,自己超越了世間,那自己不會住在自己的境界當中,會了知很多眾生還在輪迴當中沒辦法解脫。因為前面講過就是說,菩薩對待眾生的態度,就好像母親對待她唯一的愛子一樣,母親她對待她唯一的愛子,她是沒有辦法割捨的,她不管是到哪個地方她的心中,都是她的愛子,在她的心裡的地位都是最重的。她雖然做其事情,但是她心,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她自己的愛子,所以說菩薩也是把一切眾生放在的心上,之所以能夠成為菩薩,也是因為把眾生放在第一位的緣故,如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永遠得不到菩薩果的,之所以能夠得到菩薩果,就是因為最初的時候就把眾生放在第一位,所以說時候通過修行才能夠獲得菩薩果。因此說已經獲得菩薩果之後,也是把眾生放在第一位的,修行也是為了就是說救度眾生,所以說現在已經超越了世間之後,會不會說我現在已經超越了世間了,最初的修法只是我超越世間的一個方便,我利用眾生來修道,絕對不是這樣的。

不是說利用眾生來修道,我自己通過眾生得到了菩薩果之後,我就不管眾生了,沒有這樣投機的心理。哪怕的的確確我們內心當中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為了利益眾生才修道的。現在已經超越了世間來獲得了救度眾生的功德的時候,更加是安住在世間當中。所以說母親,她出去打工,她出去工作她是為了讓兒子過得更好。所以說像這樣講的時候,她的發心就是這樣的。她後面當她通過打工賺到了錢之後,她有了錢,可以支配錢的權利存在的時候,會不會說?現在我有錢了,我現在就根本不管我的兒子,絕對不可能這樣。她就是把掙到的錢馬上就去買兒子喜歡的東西,讓兒子來享受財富,享受安樂。所以說,菩薩獲得了出世間的財富之後,通過修行獲得了就說是出世間的財富之後,也是絕對要把財富用來利益眾生,本來就是為了眾生去賺取出世間財富的,現在已經賺取了出世間財富,肯定是把這筆財富用在眾生上面。所以說會依然安住於世間,大悲心決定了絕對不可能趣向於寂滅的。為利眾生現世間,就說為了要利益這種世間的緣故,一定是會顯現在世間當中,如果要利益世間你高高在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就就為了利益世間,必須要顯現在世間當中,顯現在人們的群體當中,為了度化人顯現在人群當中,為了度化狗就顯現在狗群當中。所以像這樣講的時候,為了要利益眾生就現在世間。雖然現在世間,世間的障垢也沒有辦法染汙,就是一種善巧方便。

或者叫做智慧和大悲雙運的殊勝行,殊勝行就體現在地方,就是說超越了世間、安住世間,安住世間也不被世間的染汙,不被世間的垢障所染汙,方面就是講了菩薩的一種殊勝行。這種殊勝行,世間人是沒有的。世間人是安住在世間當中,但是被世間的垢染所染汙。就是說是,聲聞也沒有殊勝行,因為就是聲聞是超離了世間,但是絕對不安住在世間。只有菩薩超越了世間、安住世間,安住世間不被世間所染汙,方面就是講相續當中有殊勝的智慧,和有殊勝的大悲雙運的無二的功德的緣故,才能做到安住世間,但是根本不被世間的垢障所染汙。因為已經真實的見到了這些所謂的垢障,這樣殊勝的空性,的智慧已經了知了一切萬法的本體,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如夢如幻的也可以說,或者說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所以說,在眾生面前的垢障,在菩薩面前,或者就是說根本就不成為垢障,或者就是說垢障就是一種真如,或者就是說這樣垢障就是一種如夢如幻的。所以說就是說是,對於對東西有一種這樣高的智慧來看破這些垢障的話,能夠束縛,能夠束縛眾生的垢障,對於菩薩來講,沒辦法束縛。

就像一張蜘蛛網一樣,它能夠擋住一般的小蟲,它能夠把小蟲粘住,但是它絕對擋不住大象。就是說我們說蜘蛛網它是一種,它是一種能粘的自性,它能夠就是說捕捉住這些眾生,但是它能夠捕捉的也就是這些力量小的眾生而已,就是說世間的垢障就像這張蜘蛛網,這張蜘蛛網我們覺得在輪迴當中的這麼些,就是說物慾橫流的世間,這麼汙濁的世界,這種汙濁的世界是在誰面前顯得汙濁?是在眾生面前顯得汙濁。在眾生面前覺得誘惑力太大了,沒辦法就說是超越,一定是要障礙眾生修道的。對於這些小昆蟲而言,這張蜘蛛網是致命的打擊,它是一個無法突破的障礙。但是,對於一頭大象來講,就根本不算什麼障礙。所以說世間當中的這些種種的顯現對於菩薩來講,根本就不算什麼障礙,輕而易舉的就會突破了,或者根本就對它來講就是一種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就像一個虛幻的網絡世界一樣,甚至於都不存在所謂的蜘蛛網的突破的問題,為什麼不存在乃至於不存在突破的問題?因為本來就沒有。再一個的所謂的有,是你執著之後你認為有,你沉迷於在那種虛幻世界當中,你就是覺得,哦!這些都是存在的,在這網上購物,在網上去幹什麼很多事情,覺得都是真實的,但是對於其人來講,哪裡有?結果是從來就是沒有。所以菩薩就有具有這樣的智慧,我們認為的實實在在的輪迴,我們認為的實實在在的垢障,在菩薩眼中一個都沒有,本來就沒有。

本來沒有東西,在眾生面前成為垢障,在菩薩面前不存在所謂垢障的問題,所以也不存在被染汙的問題。菩薩有了智慧之後,能夠真實的遊戲世間,怎麼樣才能遊戲世間?通過的神通,通過的智慧,來真實的遊戲世間。因為這些東西對來講就是一種遊戲一樣,小孩的遊戲在大人眼中就是一種遊戲,根本就不會對遊戲產生任何的執著。所以說,產生執著的世間的人智慧很小、心地很小,像這樣的話就,這些東西對而言,就牢牢地執著,小孩對的玩具是非常耽著的,但是對大人而言,對的玩具的耽著是一點都沒有。凡夫人認為輪迴當中的這些妙欲和安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菩薩眼中,沒有所謂重要的問題。

這些東西在菩薩眼中就是一個玩具一樣,就像小孩的玩具一樣。是就說你再精美,小孩對的變形金剛、對的這些火車,這些再執著,在大人眼中看起來就是一個,就是一個玩具,沒有任何值得,自己有時候值得去追求的東西。所以說凡夫人所執著這一切的,放不下的這些感情,放不下的這些財產,放不下的這樣地位和名聲,就是有智慧的人看起來,在菩薩眼中看起來,就和小孩的玩具沒什麼差別,所以說怎麼可能被這些東西所障礙住,是絕對不可能的。已有生存智慧,絕對不可能被這些東西所沾染。

所以說已經獲得了大人一般的超勝智慧,要再回到小孩的團體當中來時候,可以和陪們做遊戲,但是絕對不可能對們這些東西產生絲毫的耽著。小孩當中的恩恩怨怨對菩薩來講,那絕對不成為絲毫的障礙,所以說就是菩薩來看這些眾生的恩恩怨怨的時候,也就像這樣一模一樣,所以覺得是非常可悲憫的地方。

就說世間的障垢沒辦法染汙菩薩相續,打比喻講吧就好像蓮花在出於汙水當中,但是絕對不可能被水所染汙一樣。如是,佛子生於世間,也絕對不會被世間法所染。

我們在講的時候,似乎是把智慧和大悲兩個方面分開在講,說通過智慧的緣故,超越世間,然後通過大悲的緣故,超越涅槃、超越寂滅。但是實際上,麥彭仁波切的觀點,菩薩的智慧呀,菩薩的智慧是雙破於二邊的,在菩薩的智慧當中有沒有一個說,哦!超越了世間之後,還有一個涅槃沒有破掉的,沒有。在菩薩的無分別智慧當中,輪迴的自性和涅槃的自性是平等的,所以要是平等的,你能夠看破輪迴的自性,你就看破了涅槃的自性了。所以說當菩薩獲得無分別智慧的時候,時候從智慧的本體而言,單單從智慧而言,不從大悲的角度來講,從的智慧角度來言,是絕對不住於涅槃的,因為沒有一個可住的涅槃,在的無分別智慧當中,輪迴的自性,哎!也是這樣幻化的,涅槃的自性,同樣也是不成立。

所以已經獲得這種智慧的時候,是雙破於輪涅,輪迴的自性也破掉了,涅槃的自性也破掉了。所以說單單從智慧的角度來講,都是能夠超越輪迴,也能夠超越涅槃的。麥彭仁波切說從無分別智慧的體性來講,就是即便不加入大悲的因素的話,也能夠絕對不住於涅槃當中。

菩薩的大悲也是一樣的,菩薩大悲心和一般的世間的大悲心不一樣,世間的大悲心就是處於準備位的時候,的大悲心是沒有真正的無分別智慧做為的本體的,而菩薩的大悲是在現前的無分別智慧之後引發大悲,所以這種大悲,不單單是一種大悲了,也是智慧。所以說大悲心也是智慧的本體,所以說單單從大悲的角度來講,從菩薩大悲角度來講,即便我們不說智慧,也絕對不住於世間,絕對不住於世間。所以說單單從大悲的角度來講,那也是不住於世間,也是不住與涅槃的。

分析菩薩的境界,沒有生老病死,示現生老病死。分析殊勝行的境界,現於世間,不被世間法所染汙,實際上是對於初學者來講,內心當中有一種疑慮。就是說如果我放棄了自己的話,我們會不會我因為放棄了自己的修煉的緣故?然後就開始就說是,感受很強的痛苦。就說是我現在大悲心還不強的時候,我一觀察眾生痛苦的時候,我自己覺得很痛苦了,會不會大悲越修下去,我的痛苦越來越增長了,最後成了菩薩之後我就是永遠被痛苦所糾纏住?實際上學習這些頌詞,也可以打破我們初學者的疑慮,像這些疑慮都是根本不需要的。我們擔憂的就說是在成為菩薩之後會永遠痛苦,情況是不會出現,因為地方講了:諸佛意子已證悟,不變法界真如性。菩薩是沒有生老病死的,菩薩可以示現生老病死,而且現在世間當中的時候,不被世間的垢障所染汙,因此你盡可以放心大膽的修持殊勝的菩薩行,就是因為痛苦就因為在凡夫這一位的時候是痛苦的,只要你一旦獲得了菩薩果位的時候,什麼廣大無邊的輪迴呀,什麼度不盡的眾生,什麼眾生的痛苦無邊無盡,什麼你必須要捨棄是這些手、腳,捨棄修持安忍,這些方面對菩薩來講,沒有一點點的痛苦的自性。

所以說我們在沒有證悟法性的時候,沒有到達菩薩果的時候,覺得這些又要失手,又要失腳的,像這樣有要挖眼睛的,像這樣的話是非常恐怖,但是我們學習了菩薩的境界之後,我們就不會認為是一種痛苦的事情,不會認為是痛苦的事情,因為對菩薩而言,根本沒有絲毫的生老病死的這些痛苦,雖然示現痛苦,也沒有絲毫的痛苦,所以說我們看這些大德在病得很重的時候,從自己的境界當中是沒有絲毫的痛苦而言的。所以說方面我們就可以放心的發起入世的菩提心,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真正的生起菩薩的境界,但是我們可以放心的去修煉入世的加行,就是進入世間,安住世間度化眾生的心,就完全是通過學習這些方面的教言可以穩定下來,也是我們還沒有得到菩薩功德的時候,要學習菩薩功德的原因,方面也是原因之一。一方面就是說我們了知之後,你可以對菩薩的修行的功德產生一種隨喜,產生隨喜本身也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也可以幫助我們堅固我們的修道之心。下面講第三個科判是

【子三、獲不退轉之功德】

獲不退轉之功德,主要是講八地以上,第八地和第九地是講獲得不退轉的功德。獲得不退轉的功德,就是講為什麼叫不退轉?不退轉,我們不能夠從字句上去理解,有些時候有些人理解不退轉就說八地菩薩是不退轉地,所以說七地以下都會退轉,七地以下都會退轉到輪迴當中,這不是不退轉的真實意。

真正的不退轉輪迴的話,就說不要說八地的時候,獲得了初地絕對不退轉輪迴的。為什麼說第八地才不退轉?是指不退轉於有相、有功用性。因為就是說以前我們再再講過,在七地以下是有相、有功用,有相、有功用行,七地的時候是,無相有功用行,八地的時候是無相、無功用行。所以說在七地以下,或者有相或者有勤作。什麼時候無相無勤作?就是第八地的時候,無相也沒有勤作。所以說到了第八地的時候,是不退轉,只要一到達了八地,就永遠不可能再有那種通過相狀的方式去修行,還有通過勤作的方式去修行,所以說叫做不退轉。

從不退轉的意思是從方面講的。

還有一個叫做「不動地」,不退轉地和不動地,第八地是不動地,「不動地」是什麼意思?不動地就是說到八地之後,永遠不會再被分別念所動搖,因為就是說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講八地菩薩出定位之後,無分別智慧獲得自在,出定位的時候無分別智慧獲得自在,哪裡還有分別念去動搖。所以說從方面講的時的時候,不動的話就是說,再不可能被這些分別念所動搖,叫「不動地」。無勤作的意思,不動的意思,就是這樣的,所以說我們要理解不退轉的時候,千萬不要理解成說八地不退轉,七地以下還有退轉輪迴的可能性,這是永遠不可能有的。所以說,不退轉的意思就是從方面講,主要特點就是無相、無功用、無勤作,非常明顯。下面講:

行持利他之事業,智慧恆如火熾燃,

寂滅靜慮之等持,恆時入此定境中。

八地菩薩行持利眾事業的時候,因為是無相、無功用的緣故,度化眾生的智慧猶如烈火熾燃一樣。乾柴被燒著的時候是非常快的,通過無勤作、無功用的方式馬上就可以熊熊熾燃,所以利益有情的時候智慧是非常明顯的。因為智慧這麼明顯的緣故,在利益有情的時候能夠利益所有的眾生。

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你的執著越大,發揮的效果也就越低。勝解行地的菩薩,沒有任運的智慧,雖然熱情很高,也有一定的善巧方便,但是沒有無功用性的緣故,成熟的眾生只是一小部分。從一地開始到七地菩薩之間,雖然菩薩已經現前了一部分的法界智慧,但是還是屬於有相形或者有功用的。所以說一地到七地菩薩之間,通過四攝來成熟眾生的時候,是大部分的眾生能夠成熟,一小部分的眾生仍然是沒辦法成熟的,因為還有勤作,或者有相有功用的。八地菩薩通過四攝法來成熟眾生的時候,百分之百能成熟眾生,因為具備無相無功用的行為,有這樣智慧的緣故,所以的智慧猶如火熾燃一般,從方面我們也了知了,就是說越無相、越無勤作,越能夠廣大的利益眾生。因為勤作就代表一種執著、一種相執,所以說我們眾生,為什麼沒有辦法發展我們內在的這些神通、妙用,為什麼沒有辦法發展我們內心當中的本具的佛性功德?就是因為執著障蔽了。這樣相執障蔽了。所以說就說是,不是其一個東西障礙了,就是我們的執著障礙了,或者是人執、法執,或者其的相執,障礙了這樣的法。所以說我們的執著很強的緣故,所以說我們就沒辦法,根本沒有辦法顯現一點的妙用,所以說當我們修定的時候,我們執著放鬆一點,或者我們修持空性的時候,執著放鬆一點,時候,這些出離心、菩提心,這些神通妙用、禪定,都是慢慢慢慢獲得一分獲得多分的,都能顯現出來。為什麼就是說,你越放鬆,越不執著,你就越能越靠近正道,你越執著越沒辦法靠近正道。所以說很多地方都是講,為什麼就是說,你不能夠說我去修道,如果說不放棄我執的話,修道是沒有辦法解脫的,如果你放棄我執,放棄心的執著,反而會現前實相的原因,這些方面在其經論當中是講的非常清楚的。所以說方面就是講,八地菩薩的智慧猶如乾柴著火一樣,沒有什麼功用可以,就可以熾燃。我們燒過火的人都知道,有野營經驗的人也知道,在野外生火,或者就是說在我們家裡面生火的時候,如果柴很溼的話,我們要把很溼的柴燒著的話,是有功用的,而且功用是非常大,就是說我們去燒火的時候濃煙滾滾,搞得我們就說是眼淚盈眶的,方面就說是非常不舒服。如果是個乾柴的話,就是很輕鬆的就可以燒著了,根本不需要功用,你趴那去吹火,這些方面都不需要。但是溼,很溼的柴火的話,你要把它燒著了,需要很大的功用的,而且燒著之後你還要不斷的護持它,不斷的護持它,一會又滅了,又要去吹它,所以說像這樣的話只有等它把柴,徹底的燻幹之後,時候你燒起來才是比較愉快的,才是比較舒服的,叫無功用了。

寂滅靜慮之等持,恆時入此定境中。菩薩在就是說救度眾生的時候,的寂滅靜慮的等持也是非常超勝,能夠寂滅一切煩惱的這樣靜慮的等持非常超勝,一無分別智慧獲得自在了,所以說像這樣講的時候,能夠恆時的安住在定境當中,「恆時入此定境中」就是說,有這種能力,有能力恆時入定。有的時候在《入中論》裡講八地菩薩功德的時候,講到八地菩薩的智慧定境非常深,如果佛不勸請出定的話,就會一直安住當中就涅槃了。八地菩薩會不會涅槃?是絕對不可能涅槃的。為什麼說如果佛不勸請出定會涅槃?就是讚嘆的寂滅的等持是非常深,非常的深。就是有讚嘆的靜慮、讚嘆的等持,還有無分別智慧相應的禪定非常深的意思。八地菩薩不可能不出定利益眾生,所以說初地的時候都是要這樣利益眾生,八地的時候不可能又返回到小乘的寂滅當中去的,方面是讚嘆菩薩的智慧很深的一種角度進行讚嘆的。

八地菩薩的證悟很深,都需要佛來讓其出定利益眾生,而且佛還告訴八地菩薩還需要繼續精進才能獲得佛果。八地菩薩一方面能利益眾生,一方面還能夠恆時的入持定境當中,智慧和禪定的功德都是非常超勝的。一旦到了八地之後還有一種功德叫做一行道。在《經莊嚴論》當中講,一個八地菩薩修法,所有的八地菩薩也能同時獲得修法功德,因為沒有沒有勤作,所以增長的功德的方式就非常快。八地菩薩就好像船到了大海之後,把帆揚起來,通過風的力量一天當中所行駛的路程,在陸地當中需要幾百年才能夠行駛,所以八地菩薩具有不退轉的功德。

今天就講到地方。

相關焦點

  • 《寶性論》講記 第10課
    《寶性論》 第10課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遊舞力,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無始以來漂流在輪迴當中,無始以來每一次都是這樣生生死死、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的這樣的過程,所以說當他相續當中、流轉過程當中,曾經遇到過佛陀、曾經遇到過正法或者曾經遇到過僧寶的緣故,相續當中有了這個善根,當這個善根要成熟的時候,內心當中的如來藏的種姓它就會發生它的作用。雖然這個如來藏的種姓無始以來都圓滿的具足,但是它還是需要一個助緣來引發,引發它本具的作用。
  • 如來藏大綱獅吼論講記 共學 音頻6-14
    第10課  名詞解釋129頁八事中的第一事,就是遍智[一切相智]:能於一剎那間現見諸法一切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法相。可分為兩種。其界限為佛位。循此理分析:當二取顯現時,真如法性不現,當真如法性現前時,二取隱沒,所以實無而現的二取有法與實相現相不二的無迷亂顯現不可能同時存在,兩者是「一者有,另一者無的關係」,故不是真正的他體。
  • 入菩薩行論 第1課
    如法的發心和如法的行為攝持下我們傳講《入菩薩行論》,這部論有很多翻譯的版本,我們講索達吉堪布翻譯的這個版本,這個版本非常好。首先了知題目的意義:入菩薩行論「入」:入到菩薩道中。如何圓滿入到菩薩道呢?要想圓滿菩提道的果位,首先以什麼入道呢?圓滿六度。這部論如何生起菩提心?如何圓滿菩薩行?講的非常的詳細。
  • 病因賦白話講記 第八課
    病因賦白話講記 第八課第8課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別。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
  • 【經律論】《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參不透的偈子
    【經律論85】《大般涅槃經》如來滅後,結集法藏。附玄奘大師的親身考察記錄【經律論84】《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經律論8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還至本處!附慧律法師講記。【經律論82】《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佛的十大名號。附南懷瑾大師講記。【經律論81】《維摩詰經·菩薩品》:直心是道場。
  • 【講記】三戒要解(第2課)
    其次是經部宗,他們對《毗婆沙論》不是很重視,而是主要隨順《別解脫經》等,將佛陀的語言作為依據,相比有部宗略高一些。經部宗認為,如來藏是將來可以產生無漏智慧心種子的一種能力。唯識宗認為:如來藏是無始以來存在於心相續中,具有能生無漏法之能力的法性得繩。什麼是得繩呢?《俱舍論》第二品中,對得繩有比較廣的宣說,但唯識宗並不承認《俱舍論》所說的得繩。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35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           庚五 性空不空破      若法性空者 誰當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 亦無有成壞  法性空的法,指具體事相。空與不空,說事相的實無自體,或實有自體,也就是實有法與實無法。假使「法」的體「性」如空花論者所執為「空」無的,那「誰」還能「有」此「成」與「壞」?等於說沒有有情,即沒有生死可說。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九十九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 《緣起贊》輔導音視頻講記 第2課
    《緣起贊》第二課       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遊舞力,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如果我們執著,比如凡夫人現在緣的佛境界、一切智智、如來藏站在二轉法輪的側面來講都是緣起性空,這一點在上堂課已經講過了。這種如來藏只能出現在第六意識的對境當中,這是我們的概念如來藏,而不是真實如來藏,我們根本緣不到真實的如來藏。你緣不到如來藏,還說它是空的、我要破如來藏,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緣佛的如來藏說這是不是緣起性空的?這不需要。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37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你可以不加思索,自以為不是常見斷見;然一加思考,為論理所逼,便沒有不落斷常的。佛陀常說中道法,或在行為的態度上說中道,或在事理上說中道。事理上的中道,不斷不常,是非常重視的。斷常是兩極端,走上斷常二見,就不能正見諸法的實相。所以佛破除斷常的二見,顯出非斷非常的中道來。所以成為常見,成為斷見,是因他有自性見,取著諸法有實自性,否則就實無性。
  • 【聖大解脫經】第5課 傳承講記
    要好好聽一堂課。第二、課前課後念誦儘量完成,釋尊儀軌等非常殊勝,課前課後的內容足夠一天的念誦。如果沒有課時我都想著沒有念誦一遍《普賢行願品》非常可惜。法王以前說過課前課後已經具足往生的四種因。儘量改變自己的惡習,強迫性的規定時間。第三、喇榮方面發心人員總體上很認真,不捨棄聞思也不捨棄發心,特別感謝你們,你們為僧眾還是很付出的,其他道友儘量配合他們。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105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 《勝鬘經講記》自序
    大乘者謂:參禪實證第八識,了知此識是名色之本,亦是涅盤之本際,故知法界實相而生般若智慧,成三賢位實義菩薩僧;若能進修一切種智而成就道種智,即成諸地聖位實義菩薩僧;若道種智修正圓滿時即是佛地一切種智,其第八識改名無垢識?佛地真如。知乎此,則有最初抉擇分,能善顯法門及真正善知識,不被假名善知識之大名聲所惑,則於佛法之實修,知所進道矣!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61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以「其」作者、作罪、作福,各有自「性」,是決「定」的。自性決定,作者決定是作者,罪福本來是罪福,不因作罪作福有作者,也不因作者有罪福。各各決定,就沒有作不作了。假使,一方面承認有罪福果報,一方面又說是各各有決定性,這不是等於說「罪福中不生果報」嗎?如有部確也是這樣主張的:果報是無記法,他的體性,老早就存在的。不過要有罪福的因緣,才能把他引發出來。罪福只有引發的作用,沒有能生的功能。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18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佛說的實相,是一切戲論皆滅的;所以說:『畢竟空中,一切戲論皆息』。如以為破除人法二我,別證真實的無我性,那就心行有相,不契實相了。並且,如有真實的無我自性,那佛也不應說我了。佛有時說我──我從前怎樣,我見色,我聞聲;有時也說有眾生──如此名、如此族、如此壽命。佛有時說我,有時又說無我。佛說我與無我,都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說的。有的聽了無我,以為是斷滅,生起極大的恐懼;佛就為他說有我,自作自受。
  • 入菩薩行論 第16課
    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講到菩提心的定義:「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簡單來講就是利他心,利他包括暫時的利他和究竟的利他。大乘利益眾生是究竟的利益眾生,但是究竟的利益離不開暫時的利益。先以暫時的利益和眾生結善緣,才可以究竟利他。有人說不需要暫時的利益,我直接究竟的利益他,這樣其實是不行的。暫時的利益是你和眾生的一個連結,連結以後才能究竟的利益他。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25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現在破斥他們,以因中有果論者的思想,難破因中無果論者;以因中無果論者的思想,難破因中有果論者。揭出他們的矛盾、衝突、不成立。  第一頌破因中有果論:「若」如所說,在「眾緣和合」的時候,「而有果」法的「生」起,那就有不可避免的過失。因緣「和合中」,既「已有」了果法,為什麼還要等待因緣「和合」才能「生」呢?要等待眾緣的和合,豈不是說明了沒有和合時,眾緣中即無果嗎?否則,就不必和合而生?
  • 往生論講記(第1集)
    論有兩種,一種叫釋經論,就是解釋經文的,依照經文一句一句來解釋,像《大智度論》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另外一種叫宗經論,它並不是按著經文一句一句來解釋,而是解釋全經的大意,這一類的就屬於宗經論,像《瑜伽師地?》這一類就屬於宗經論。本論,諸位一看就明了,它是屬於宗經論,它並沒有按照《無量壽經》一品一品、一句一句的來解釋,它是跟我們說明全經的要義。
  • 《般若經》有好幾會,為什麼廣論研討班選擇「第二會」來推動誦經呢?
    回答:以玄奘大師翻譯的《般若經》而言,大師搜集的《般若經》共16會,亦即有16部經,翻譯成漢文共600卷。誦第二會《般若經》的用意,師父《大般若經第四會講記》第7頁有提到:「我們眼前所以一時條件不具足,不大容易真正地去讀那個廣《般若》乃至於全部的。
  • 《入中論》講記 第九講 第3課
    第一個就是那種理論家;第二種就是完完全全一個正常的人;第三種人就是說,你已經有這種了解空性的這種潛力,或者有一點這種了解的人。多半像我們屬於第一類人。因為,在座的各位多半都是受過現代科學的教育,比如說你相信那種粒子,你相信我不知道,但是它還是存在的。但是月稱菩薩會跟你講,認知和存在是同一個東西。而同樣他也會講,認知和不存在,也是同一個東西,當然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