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25

2021-02-19 日燃一燈

各位同修吉祥,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

                  戊二 觀因果 
               己一 約眾緣破 
            庚一 有果與無果破 

    若眾緣和合 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須和合生 

    若眾緣和合 是中無果者 云何從眾緣 和合而果生 

    若眾緣和合 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應有 而實不可得 

    若眾緣和合 是中無果者 是則眾因緣 與非因緣同

  因緣和合生果,原則上是大家共認的。但在果法未生以前,因緣中已有果或沒有果,這就有不同的見解了。一、數論師主張因中有果,如說菜子中有油,油是果,菜子是因。如因中沒有果,菜子中為什麼會出油?假使無油可以出油,石頭中沒有油,為什麼不出油?可見因中是有果的。二、勝論師主張因中無果,如說黃豆可以生芽,但不能說黃豆中已有芽。不但有的黃豆不生芽,而且生芽,還要有泥水、人工、日光等條件。假使因中已有果,應隨時可以生果,何必要等待那些條件?可見因中是無果的。他們執有果與無果的理由,還有很多。除這兩大敵對的思想外,耆那教的學者,有主張因中亦有果亦無果,有主張因中非有果非無果的。現在破斥他們,以因中有果論者的思想,難破因中無果論者;以因中無果論者的思想,難破因中有果論者。揭出他們的矛盾、衝突、不成立。

  第一頌破因中有果論:「若」如所說,在「眾緣和合」的時候,「而有果」法的「生」起,那就有不可避免的過失。因緣「和合中」,既「已有」了果法,為什麼還要等待因緣「和合」才能「生」呢?要等待眾緣的和合,豈不是說明了沒有和合時,眾緣中即無果嗎?否則,就不必和合而生?

  第二頌破因中無果論:「若」說「眾緣和合」「中」沒有「果」,而果是從眾緣和合中生的;這同樣的不合理,既承認眾緣和合中無有果,就不可說「從眾緣和合而果生」!如一個瞎子不能見,把許多瞎子和合起來,還不是同樣的不能見?所以,因緣和合中沒有果,即不能說從因緣和合生果。

  第三頌再破因中有果論:如以為無果論者的所說不成立,仍主張因中有果,這是明知有過而更犯了。「眾緣和合」「中」,如已「有」了「果」體;那麼在眾緣「和合中」,即和合而未生起時,「應有」這果體可得。但沒有理由,知道是已有果體的。如泥中的瓶,不是眼見、耳聞所得到的,也不是意識比量所推論到的,果體「實不可得」,怎麼還要說因中有果呢?外人說:不能因為不見,就否定他的沒有。有明明是存在的,因有八種的因緣,我們不能得到:有的太近了不能得到,如眼藥。有的太遠了不能得到,如飛鳥的遠逝。有的根壞了不能得到,如盲人。有的心不住不能得到,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的被障礙了不能得到,如牆壁的那邊。有的相同了不能得到,如黑板上的黑點。有的為殊勝的所勝過了不能得到,如鐘鼓齊鳴時,不能覺輕微的音聲。有的太細了不能得到,如微細的微塵。這可見,不能因為自己得不到,就否定因中果體的存在。但這種解說,不能挽救過失。如太近了不可得,稍遠點該可得了吧!太遠了不可得,稍近點該可得了吧!……太細了不可得,稍粗的該可得了吧!可是,如泥中的瓶,無論怎樣都不可得。所以因中有果,是絕對不能成立的。

   第四頌再破因中無果論:因果實有論者,不說因中有果,即是因中無果;見到不能實有,就實無;實無不通,就實有。所以本論錯雜的難破,使他們了解二路都不可通,無法轉計詭辯。若見有果不成,又執著「眾緣和合」「中無」有「果」法。然說種是芽的因緣,種與芽果間必有某種關係。如說種中沒有果,以為什麼都沒有;那為什麼稱之為因緣呢?如豆中無芽,泥中、木中也沒有芽,彼此都沒有芽,為什麼說豆種是因緣?同時,因緣中沒有果,非因緣中也沒有果,那「眾因緣與非因緣」,不是相「同」而沒有差別了嗎!

  十二門論中,廣破因中有果與無果後,又破因中亦有果亦無果。第三門 實是上二過的合一;有果無果還難以成立,這當然更不可了。要破斥他,也不過是以有奪無,以無奪有,顯合他的矛盾,所以本論沒有加以破斥。

相關焦點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04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辛一 立               壬一 二業         大聖說二業 思與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 種種分別說  這頌之前,什譯還有『人能降伏心……二世果報種』一頌。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18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佛說的實相,是一切戲論皆滅的;所以說:『畢竟空中,一切戲論皆息』。如以為破除人法二我,別證真實的無我性,那就心行有相,不契實相了。並且,如有真實的無我自性,那佛也不應說我了。佛有時說我──我從前怎樣,我見色,我聞聲;有時也說有眾生──如此名、如此族、如此壽命。佛有時說我,有時又說無我。佛說我與無我,都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說的。有的聽了無我,以為是斷滅,生起極大的恐懼;佛就為他說有我,自作自受。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35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一切不離無常相:成相不是常住相,是諸行流變中的安定相,是緣起的,是不背無常法印的。所以離壞的成相,決不可能。                庚二 共成離成破      成壞共無成 離亦無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當有成  從上面考察,可知成壞二相的相離或共有,都不能成立。現在更從相成不相成去觀察:即成與壞相,如相互的共成:依成相成壞相,依壞相成成相。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23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                   丁二 向得                  戊一 觀時間                  己一 觀別法之時                庚一 正破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61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執自相有生,不出自、他、共、無因的四生;有決定自性的法,在這四生中推尋不可得,所以「不生」;不生也就「不滅」;不生不滅,世間的種種相,就該是「常住」永遠「而不」毀「壞」。世間的所以為世間,就是說他在不息流變中;無生無滅而不壞,實在不成其為世間了。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37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起實有自性的見地,「有所受法」,那就不是「墮於斷」見,就墮於「常」見,落在這斷常的二邊中。應「當知」道:凡是「所受」取的「法」,是不離過失的:「 若」是「常」的,就是常見;「若」是「無常」,就是斷見。你可以不加思索,自以為不是常見斷見;然一加思考,為論理所逼,便沒有不落斷常的。佛陀常說中道法,或在行為的態度上說中道,或在事理上說中道。事理上的中道,不斷不常,是非常重視的。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08,109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現在說不失法在見諦也斷了,這樣,作業久已過去,不失法也巳滅去,修道位中的業果,如何建立?豈不就成了「破」壞「業等」感報的「過」失了嗎?所以不能說他是見諦所斷的。不失法中,有有漏的為三界所系的,有無漏的不為三界所系,這是上面說過的。這樣,解說斷的時侯,也應當說有漏的是修道所斷,不系的無漏不失法是不斷的,為什麼頌中沒有說明他?難道無漏的不系不失法,也是修道所斷嗎?當然不會的。
  • 【入中觀論講解】02:題目 入中觀論
    >02:題目 入中觀論講解:所謂中觀,有兩種解釋:理義中觀和名詞中觀。所謂的理義中觀:就是一切法遠離一切戲論,根本沒有一法成立的空性真理,這就是中觀。所謂的名詞中觀:又可分成佛語中觀和論著中觀兩種。什麼是佛語中觀呢?就是《般若十萬頌》、《般若八千頌》、《金剛經》、《心經》等究竟智慧經典。什麼是論著中觀呢?就是《中觀根本智慧論》、《六十明覺論》、《七十空論》等進一步闡述究竟智慧的論著。
  • 【經律論】《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參不透的偈子
    附南懷瑾大師講記【經律論80】《六祖壇經》:師承的重要性。附慧律法師講記【經律論79】《華嚴經·淨行品》:皈依三寶!附大安法師:修道入門的第一個條件【經律論78】《佛遺教經》: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附益西彭措仁波切講記【經律論77】《普賢行願品》七種法供養。附益西彭措仁波切講記【經律論76】《楞嚴經》卷二:你的自性幾歲了?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8):什麼是所緣行相門?
    一來要分析《唯識三十頌》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二來要思考先賢們這樣說的目的;三來力求表達更為簡潔明了,不再人云亦云,以力求讓讀者有所不同原文的受益。面對過去無始以來開悟的大師,末學以一小小的凡夫之心,鬥膽希冀用當今的話語理解翻譯,也實屬不易,所以還希望各位大德,各位師父,各位同學能夠給予中肯的批評,以便讓末學修習上更進一步。第八阿賴耶識內生根身,外緣其境。
  • 《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0):三性分別門及心所例同門
    至於原因,過去章節對這一問題講解太多,不再多論。02什麼是「心所例同門」?於凌波居士講記中的「心所例同門」是指「觸等五心所」與心王具備的心所相應的六個方面的特性。講記中如此說道:「阿賴耶識,具有心王十義——即八段十義中的十義。
  • 《現觀莊嚴論》講記十九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其實外境和有境都不存在,都是觀待之法,但是他沒有這種覺悟,他的境界、智慧就是這樣。 依靠此道的法基——獨覺種姓之差別:我們應當了知,由所依身份尤其超勝於聲聞,但又遜色於通達大乘之種姓的中根種姓者之現證,便可以真正地含攝麟喻道之智慧。
  • 如來藏大綱獅吼論講記 共學 音頻6-14
    《現觀莊嚴論》略義  華智仁波切著  堪布索達吉譯 遍智:對普遍無餘的所知之相在一剎那間現前的智慧,可分為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兩種;《現觀莊嚴論》註疏——白蓮花之瓔珞麥彭仁波切著  堪布索達吉譯第13課  名詞解釋 世間上的一切萬法,在未經觀察時好像實實在在存在,
  • 《文殊贊》講記01(頌文殊贊功德殊勝)
    在此殊勝難得之際,依文殊菩薩為本尊,聞思修學正法,現前不墮惡趣,並成為無上菩提之因,最終達到究竟成佛。故在得此暇滿之際,應當把握機緣,努力修持。至尊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因此,我們需依靠福田力令我們逐步深入聞思修,達到圓滿。
  • 《勝鬘經講記》自序
    天乘者謂五戒之上加以孝順父母,慈濟眾生,行於十善,得生欲界天中;或進而增修四禪八定,得生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中。小乘者謂解脫道:斷除我見、我執及我所執,以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為觀行之法,八正道為實行之法,可得阿羅漢果而出三界生死。中乘者謂緣覺道:依佛之教而修學十因緣觀,然後及於十二因緣觀,成闢支佛;或於無佛之世自修此二因緣觀,自成闢支佛而出三界生死苦。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濃縮的形式基本上有二種,一種是把經文的要義用詩頌的形式來表現,以方便持誦,如《現觀莊嚴論》(相傳為彌勒所作), 以幾十首詩頌的形式而把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的要義表現出來。第二種是用散文形式來撮其要義,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是《心經》與《金剛經》。有學者並不同意將《金剛經》視為第三期的般若經。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28):什麼是阿羅漢位?
    為了更細地劃分這一層,《唯識三十頌》講記中又專門講述了三個層次: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應位。而「正知正見」在指導人修行過程中確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一旦渡河,所謂的「正知正見」的船也便成為了累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時就應一切捨去,了脫成就。但是此層,如果沒有修行到那個層次,立刻捨去,必然反而誤身。
  • 往生論講記(第6集)
    上卷是偈頌,二十四首,下卷是論。他是以偈頌來解釋《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整個的教義都融在二十四首偈頌當中。下卷,這是長行文,是論,這個論解釋前面偈頌的。前面這一部分,就是卷上,今年我們在溫哥華講過,在美國也講過。所以這一次回來,發起要我到這邊來講一部經,我說好,我們就講《往生論》下卷,跟前面合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往生論》。這是這一次我們講經的因緣。
  • 律疏部·論疏部 ——中觀論疏
    二論開合。釋因緣品名略為五門。一通別門。二正名門。三釋名門。四破申門。五同異門。問何因緣故標中觀論。復題觀因緣品。答略明四義。一者中觀論是一部之通名。觀因緣謂一章之別稱。示所顯之理無二故中名唯一。能顯之教非一故有眾品之殊。二者所申之理唯一故總名無二。所破之病非一故有眾品不同。三者題中觀論標章門也。觀因緣品者釋章門也。問觀因緣品云何釋中觀論耶。答以觀此正因緣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故此因緣即是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