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講記 第九講 第3課

2021-03-02 麥彭寺欽哲桑格上師

「由芽非離種為他,故於芽時種無壞,由其非有一性故,芽時不可雲有種。」

這個芽並沒有離開種,所以在芽的時候,這個種子並沒有壞掉。但是,芽和種它又不是

相同,所以在芽的時候,你也不能說它有種,這個就是我們說的中觀。這個是離於二邊的過失。這句話或者這個偈頌是中觀應成派很有名的講法。因為中觀自續派,這個偈頌就沒有辦法完全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中觀自續派他們相信在世俗諦有所謂他生。我們再回到書上:

「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

如果我們不能離於二邊,我們就有問題了。如果一個東西它是依靠實存的因而產生的話,那就等於有問題。聖人在他們的證悟裡面從來沒有看到有一個實存的東西。這個偈頌實際上是非常好的偈頌,你應該寫在一張紙上,把它裝個框掛在牆上。下面這兩句話,「空性應是壞法因」,我覺得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平常在做的,一個大乘的行者,我們認為當我們修空性的時候怎麼樣,我們是拿一個空性作為摧毀這個世界的東西,把這個世界現有的東西,我們認為它不對,把它用空性摧毀掉,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空性不是摧毀現象的東西,它也不是製造出「無」的這種工具,它也不是製造出一個空間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說空間,空間是一個實存的東西,是一個實體。而空性是超越二邊,就是超越這種極端的。他這邊講,如果一個東西真正是有他的自性存在的話,那空性就會把這個東西毀滅掉。如果任何一個現象,它實在地是從自或者從他所生出來的話,他是這種獨立地生出來的話,或者我們說究竟的,或者說無條件地這樣生出來的話,這樣子的話,那空性就變成什麼?空性就變成一個電鋸,像人家鋸樹的電鋸。因為一切的法它本身就不是由某一個東西這樣生出來的,所以這個東西他就是超越過了我們剛剛說的,就是超越過了二邊。對於這個有沒有什麼問題?



提問:我們修空性的時候,不應該做什麼,我們修空性的時候該做什麼呢?

回答:你這樣講呢,就是在談修道,談修道我們就有另外一套語言了。

我們大概要停在這邊。因為下面再過一兩個偈頌,就是唯識宗就開始講話了。唯識宗當他們反駁的時候,他們會提出四項理由來證實「萬法唯心」。這四個例子,每一個都是非常了不得的例子。在月稱菩薩寫的論裡,連月稱菩薩自己在這個時候,當唯識宗提出這四點,月稱菩薩自己都說,關於你們提出來的,我得想一想。

下一次如果我們還能夠再見面,假如說大家都還活著,能見面的話,下次要討論的就是唯識還有中觀之間的辯駁。為什麼我現在不想再繼續下去?如果再繼續下去,今天講的東西,到下次講的時候,還得重新再講一遍。這次講課的經歷,我自己也覺得非常好,好象又回到學校的樣子。因為我自己也得要好好讀,像下午休息,跑回去趕快讀晚上要講的。想找出一個比較簡單能夠講的辦法,但是這也不容易找到。我覺得大家聽的很好,有很多大家提的問題都很好。也許大家可以問五個問題。




聽眾:仁波切早先有提到一個例子,在我沒有看到桃子之前,這個並不存在,他講的這個,非常違背我們現代人知識上面的這種現量。因為當我們說在看到桃子之前的話,桃子並沒有從這個現象界裡消失,我們所看到的桃子,如果用西方的邏輯正確來講,我們有看到桃子的經驗,我們有一個這樣的經驗,那你現在沒有看到梨子的話,只能說你沒有看到桃子的經驗,不能否定地說這個桃子它並不存在,這個物理原因並沒有消失。

仁波切:為什麼呢?為什麼你說我們不管看到沒看到,那個桃子都在那邊,理由是什麼? 



觀眾:我們沒看到桃子的時候,並不表示桃子在現象界裡沒有。

仁波切:比如說你這一生第一次什麼時候看到桃子,好吧,我們就說你八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桃子,你在這邊實際上你是想辯駁說,你在三歲的時候,早已經有桃子了,對不對?你是這個意思是不是?這個實際上是一個假設,你這個假設是怎麼來的?你這個假設是以你目前的經歷假設回去的。你只是因為你現在看到了這個桃子,你也看到了很多有關桃子的研究,桃子是什麼時候就有的,然後有很多別的報導,你就說我沒出生以前,早就有桃子了。我們說,當你出生的時候,我們說你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瞎子,在那種情況之下,什麼叫做桃子?你會說,桃子是一個圓形的,甜的東西。那個時候,在你的桃子的世界裡,就沒有紅色。就算有人想嘗試跟你講,什麼叫紅色呢?紅色就是火的顏色,但是對你仍然沒有意義,因為你從來沒有看到火。所以對於你來說,一個桃子,你的主要參考是什麼?就是說桃子是一個圓形的,甜甜的,你能夠觸摸的這種參考的東西,拿它來作參考時所得到的一個東西。


我們所經歷的實際上就是,比如說我們眼睛所經歷的東西,這個是我們經歷到的東西,對,像眼睛、鼻子、舌頭等等這種經歷所造成的。然後說呢,你原來眼睛是瞎的,你活到40 歲,當有人幫你眼睛開刀,你有了眼睛。你那個時候,40 歲的時候,你有眼睛了,你要幹什麼?你要開始學習,什麼是紅色,什麼是藍色,是不是?所以那個時候你就要去那種專門教顏色的學校去學。然後你會怎麼想呢?你就會假設說,這麼多年來,桃子它原來就是紅色。但是,你這是什麼呢?你是用現在你的經歷把它回到以前去,不止是到以前,你還可會想到未來。你會想說,明天這個桃子是紅色的,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比量。




提問:我不同意,我有了眼睛以後,我會說,以前我不知道這個桃子是什麼顏色,但是桃子以前就有顏色,只不過我沒有看到。

仁波切:除非一直到你知道那個所謂存在的概念,它本身都不存在。當然是這樣的。這個牆裡面有一個城市,就好象是這樣子。這個牆裡面有像咖啡廳呀等等的,它不存在,因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




提問:有一些像飛碟等等什麼的。

仁波切:這些都是人們的幻想、妄想,這並不表示這些東西不存在,他們存在。

提問:但是我們是不知道他們存在不存在。

仁波切:這種不知道呢,稍微有點不一樣。

提問:剛剛有說,唯識、有部、經部,都屬於倒世俗,他甚至比那個正世俗還差,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說從今以後,我們都不應該看唯識、有部、經部的書,只能看中觀應成派的書,然後去學放牛的,他們到底怎麼看這個世界,我們也這樣看這個世界。

仁波切:不是這樣的,除非你先把那些書讀過了,要不然那個中觀應成派的書你是讀不懂的。這個就像剛才那位小姐講的一樣,這些東西它最大的功能只能帶你到那邊,如果你沒有先讀了前面倒世俗的東西,你看不懂的。月稱菩薩從來沒有否定過這種黃色的海螺。月稱菩薩只是跟你講呢,黃色的海螺是倒世俗。當你了解到這點之後,你能夠怎麼樣?你能夠看到白色的海螺。

提問: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從倒世俗再到正世俗,然後才能到究竟的真理嗎?

仁波切:不見得一定要這樣子。有三類學生。

第一個就是那種理論家;

第二種就是完完全全一個正常的人;

第三種人就是說,你已經有這種了解空性的這種潛力,或者有一點這種了解的人。多半像我們屬於第一類人。因為,在座的各位多半都是受過現代科學的教育,比如說你相信那種粒子,你相信我不知道,但是它還是存在的。但是月稱菩薩會跟你講,認知和存在是同一個東西。而同樣他也會講,認知和不存在,也是同一個東西,當然是這樣子。當你認為說某個東西不存在的時候,這是什麼?這是一個概念,這是一種知識。而一個真正不存在的東西,你根本都不會想到它是不是存在與不存在,你都不會想到。而所謂存在或者不存在,這實際是我們的一種了解,而了解是什麼?了解是一種心的功能。這個實際上能夠幫助我們的修行很多。你們互相看看大家,我們互相看著對方的時候,你想想看,你現在正在看的這個人,你仔細想想看,到底誰在看。你就看,到時候你會注意到,實際到後來你就會知道,實際上是你在看。所以,到那個時候,你會知道,你所看到的,你認為的對象,實際上完全是你的一個創造物,是你製造出來的,不是嗎?你不同意的話,趕快講為什麼。



提問:我現在看不到美國,但並不表示美國不存在。

仁波切: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有了對於美國的這種知識,就是你知道。有一個更好的例子,不要說用美國,用什麼?你用阿彌陀佛的世界,沒有人看過阿彌陀佛的世界,對不對。我也去了美國幾次。這樣子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問,極樂世界是不是存在呢?是,它是存在,為什麼呢?因為有人解釋過,有人談論極樂世界,所以,它存在在你的心裏面,這個你了解嗎。但是只有其中一部分是存在的。這邊我再問你一個問題,極樂世界的中央火車站叫什麼名字?你看到沒有,這個東西就不存在,對不對?為什麼呢?因為從來沒有人談過極樂世界中央火車站的名字叫什麼?但是現在我開始談這個了,你會這樣想,也許沒有這麼一個中央火車站存在吧。所以這個你看出來了吧,是你的心讓它不存在。



提問:看桌上這個桃子,兩個人看到都不一樣,對不對?這兩個人怎麼溝通,認知不一樣,怎麼樣溝通。我是正,還是你是正?

仁波切:你大概現在沒有黃疸病吧?如果你沒有黃疸病的話,你也沒有喝醉,也沒有吃什麼藥物,如果你也沒有剛剛好,剛剛觀想了密乘的本尊的話,你不要認為這是玩笑,對,這個的確是包括在裡面,唯識宗後面要拿這個出來反駁了。我們現在兩個人都看著這個桃子,我們兩個看的都是正世俗。但是,如果說張喇嘛同樣看到這個桃子,但是他看到是一杯茶還是什麼,這個呢可能他就有一點問題了,也許他這幾天沒睡好覺,這就表示什麼?因為他這幾天沒有睡好覺,所以他的觀察有缺陷、有錯誤。我們剛才主要談的是什麼呢?你在看這個桃子,我也在看這個桃子,但是,你認為說,仁波切在看我所看到的同樣的一個桃子,這個是錯的。因為我從來沒有看到你看到的那個桃子,除非什麼?除非是你或者我兩個人,其中有一個人解脫了,那可以,成佛,那可以。這就是為什麼一個解脫的人有這麼大的慈悲,因為他知道一個眾生怎麼樣看這個桃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呢,你的業,永遠沒有辦法在我身上成熟的原因。因為你的業是你的,我的業是我的。但是,也因為同樣的理由,所以說為什麼我們兩個人能夠有這種業的連接,能夠建立我們中國人講的這種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兩個人看著同樣的目標,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種業的緣。還有一個問題,再問一個問題我們就結束。


提問:我們不要想太多,不要管什么正世俗、倒世俗,就只是一直修,一直修,就會了解什麼是究竟真理?

回答:可以呀,為什麼不行呢。為什麼呢?因為月稱菩薩他希望你是一個平凡的人。講《入中論》中間有人提出,希望我能夠介紹一些書籍,大家可以參考。有幾本《入中論》的著作有翻成中文,法尊法師有翻譯一本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一書。還有最近有幾本,能海法師在以前翻的,那個書名我不太清楚,這個在一般的佛教書店都能找到。還有英文的著作有翻出來。但是這些書都是很枯燥的,所以大家讀的時候,向文殊菩薩祈禱,偶爾也念念《心經》。因為我們相信,每一次你念《心經》就可以消滅許許多多的無明。因為,現在我們是學習中觀,而中觀是什麼?中觀是學習見地,就是學習空性。我們希望以後我們可以學《心經》或者《般若經》。而談到般若是談什麼?他是談「見者」,一個有這種見地的人,他是談這個見者。談到見者,有這個見地的人,那就更難了。好,今天就這到。

 

相關焦點

  • 入菩薩行論 第1課
    講法者的語言清淨(口業清淨,具有語功德)法清淨,如果所講的法不清淨,是沒有辦法利益眾生的。✔班智達的講法方式。以五圓滿的方式講。《入菩薩行論》是寂天菩薩講的,是印度非常了不起的班智達,是以著論五本的方式講的。
  • 《入行論》複習筆記(1-3課)
    ‍                                      第一課    上師先講緣起。凡事需從緣起說起。    五部大論是用來調伏分別妄念的理論法門,實修要跟上,心相續要真正調柔,得學《入行論》。其實也在提醒我們,這是一部實修竅訣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入行論釋·善說海(36) 第九品 智慧
    入行論釋·善說海(1)入行論釋·善說海(2)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入行論釋·善說海(3)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入行論釋·善說海(4) 第二品 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5) 第二品 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6) 第二品 懺悔罪業入行論釋·善說海(7)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入行論釋·善說海(8) 第四品 不放逸入行論釋·善說海(9) 第四品 不放逸入行論釋·善說海(10)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入行論釋·善說海(11
  • 《寶性論》講記 第16課
    《寶性論》 第16課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遊舞力,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首先講的是第一個: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生菩提心有很多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講如果按照《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的意義來說的時候,生起無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就算是生起菩提心的功德了,所以說如果按照標準來觀察的時候,生菩提心,不一定是聖者的,也可以安立成凡夫。
  • 病因賦白話講記 第八課
    病因賦白話講記 第八課第8課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別。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
  • 【經律論】《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參不透的偈子
    這樣講真是亂七八糟,顛倒中的顛倒。我當年的禪宗老師說:這首偈子永遠參不透的。我說先生(我們以前稱老師為先生),您露一點消息給我們好不好?「好呀!」他說:「半夜起來賊咬狗,撿個狗來打石頭,從來不說顛倒話,陽溝踏在腳裡頭。」哈!更顛倒!  所有眾生一動思想,一有情緒就是顛倒。世法與佛法是同樣的道理,我常常鼓勵出家的同學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
  • 《寶性論》講記 第10課
    《寶性論》 第10課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遊舞力,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所以說在入道的時候,最初的時候總是非常的緩慢的,但是如果一旦入了道之後,相續當中現前的這些聖位功德的時候,實際上要成就是非常迅速。也就是為什麼在《般若經》當中講,這些菩薩如果願意的話七天就可以成佛的原因,從這方面可以了知。因為在凡夫位的時候他總是沒有辦法突破,他總是通過分別心、通過有限的智慧來進行修道,所以非常緩慢,有的時候要突破障礙也很困難。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04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西藏的無畏論,此頌在第十頌之後說。清辨的般若燈論長行中,雖也先提到此頌,但正式的解釋,還是在後面。所以現在也就把這頌留到後面去說。  這是一切有者,也是一般學者,直依經中的敘述而解說諸業。假名諸業,雖可作此說,但討論到諸業的如何感果,就顯然有問題了。「大聖」指佛,佛所「說」的業,根本只有「二」種「業」:一、思業,二、思已業。
  • 如來藏大綱獅吼論講記 共學 音頻6-14
    這種因果的安立方法,在名言中應該承認,現在正講這個問題。柱子、瓶子等一切具有自相的有實法的正相,就是因明中說的所量,也即所衡量的對境;所謂的量是從有境角度安立的,所量則是從外境角度安立的,比如火的熱性即是所量,通過接觸可以出現灼燒的感覺,也就是能量。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18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            戊二 入法之相         己一 真實不思議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 【入中觀論講解】02:題目 入中觀論
    >02:題目 入中觀論講解:所謂中觀,有兩種解釋:理義中觀和名詞中觀。那麼,此處我們所要「入」的中觀是什麼呢?從法義和道理方面來說,我們要「入」的,就是所有的理義中觀和名詞中觀,也就是說我們要明白真正的空性真理,要明白經典和論著中的究竟智慧。從實際的路徑和學習的內容方面來說,我們要「入」的,其實就是《中觀根本智慧論》這部至尊龍樹菩薩撰寫的中觀論著。那我們怎樣才能真正進入《中觀根本智慧論》之中呢?
  • 【聖大解脫經】第5課 傳承講記
    要好好聽一堂課。第二、課前課後念誦儘量完成,釋尊儀軌等非常殊勝,課前課後的內容足夠一天的念誦。如果沒有課時我都想著沒有念誦一遍《普賢行願品》非常可惜。法王以前說過課前課後已經具足往生的四種因。儘量改變自己的惡習,強迫性的規定時間。第三、喇榮方面發心人員總體上很認真,不捨棄聞思也不捨棄發心,特別感謝你們,你們為僧眾還是很付出的,其他道友儘量配合他們。
  • ▷解讀向巴恩珠上師釋授《菩提道次第大樂藏口授六天講記》連載(一四一)
    壬五、彼中具四種作意之理 分五:1)有勵力運轉、2)有(間)缺運轉 3)無(間)缺(運)轉,4)無功用(運)轉四作意。一二心用一作意,三到七由二作意,第八住心三作意,第九住心四作意。第一、二住心為「有勵力運轉作意」;中間五住心為「有間缺作意」;第八住心為「無間缺作意」;第九住心為「無功用作意」。
  • 往生論講記(第1集)
    他將天親菩薩《往生論》做了一個批註,這個批註在《往生論》裡面可以算是權威的批註。注子很長,現在人喜歡簡單,所以我們就節要,節錄批註裡面重要的這些開示,我們藉這個機會與諸位同修來研究,幫助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論注》有上、下兩卷,上卷就是偈頌,下卷是論文,論文是解釋偈頌的。這一次我們的時間不長,我們只選講偈頌這一部分,下一次有機會我們再把卷下論文為大家介紹。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25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可見因中是無果的。他們執有果與無果的理由,還有很多。除這兩大敵對的思想外,耆那教的學者,有主張因中亦有果亦無果,有主張因中非有果非無果的。現在破斥他們,以因中有果論者的思想,難破因中無果論者;以因中無果論者的思想,難破因中有果論者。揭出他們的矛盾、衝突、不成立。  第一頌破因中有果論:「若」如所說,在「眾緣和合」的時候,「而有果」法的「生」起,那就有不可避免的過失。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37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起實有自性的見地,「有所受法」,那就不是「墮於斷」見,就墮於「常」見,落在這斷常的二邊中。應「當知」道:凡是「所受」取的「法」,是不離過失的:「 若」是「常」的,就是常見;「若」是「無常」,就是斷見。你可以不加思索,自以為不是常見斷見;然一加思考,為論理所逼,便沒有不落斷常的。佛陀常說中道法,或在行為的態度上說中道,或在事理上說中道。事理上的中道,不斷不常,是非常重視的。
  • 往生論講記(第6集)
    後來的祖師大德,當然自己很謙虛,不敢用論,所以用注、用疏。用注、用疏,就是我的註解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也許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請大家指正、指教。這個論不可以的,論是我講的就非常正確,沒有人可以批評,沒有人可以能夠給他指教的。所以論,在注子裡面分量非常之重,相當於我們中國古代叫傳。大家讀古書,你看《春秋》有《左傳》、有《公羊傳》、有《穀梁傳》,那個傳就是註解。
  • 成唯識論講記
  • 【講記】三戒要解(第2課)
    2.本論承許獲得佛果的唯一道是什麼?既然稱為「唯一道」,宣說其他乘又有何必要?3.請對九乘的見、修、行、果分別作詳細分析。這方面在《現觀莊嚴論》第一品中講得很殊勝。《現觀莊嚴論》中云:「勝諸有情心,及斷智為三,當知此三大,自覺所為事。」所以說,凡是想尋求無上菩提者,均應了知圓滿究竟之果即是唯一的佛陀,而佛果必須唯一通過下文所說的無上密宗道來獲得。
  • ——《地藏經》講記第15課
    自1982年上聖下一法師宣講《地藏經》後,此次講經法會是32年來九華山首次再宣《地藏經》。來自全國各地500多位四眾弟子齊聚九華山,聆聽法音,共襄盛舉。 整整7天,法師講公案、宣經典、解文義,希望能把這部經典印在每個弟子心中…… 五年過去了,適逢天降月(佛陀升天為母講《地藏經》),佛教慧日再次推出法師講《地藏經》精華開示集錦,帶著滿滿的加持,讓我們一起重溫這場帶給千百人心靈震撼的妙法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