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芽非離種為他,故於芽時種無壞,由其非有一性故,芽時不可雲有種。」
這個芽並沒有離開種,所以在芽的時候,這個種子並沒有壞掉。但是,芽和種它又不是
相同,所以在芽的時候,你也不能說它有種,這個就是我們說的中觀。這個是離於二邊的過失。這句話或者這個偈頌是中觀應成派很有名的講法。因為中觀自續派,這個偈頌就沒有辦法完全這樣說,為什麼呢?因為中觀自續派他們相信在世俗諦有所謂他生。我們再回到書上:
「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
如果我們不能離於二邊,我們就有問題了。如果一個東西它是依靠實存的因而產生的話,那就等於有問題。聖人在他們的證悟裡面從來沒有看到有一個實存的東西。這個偈頌實際上是非常好的偈頌,你應該寫在一張紙上,把它裝個框掛在牆上。下面這兩句話,「空性應是壞法因」,我覺得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平常在做的,一個大乘的行者,我們認為當我們修空性的時候怎麼樣,我們是拿一個空性作為摧毀這個世界的東西,把這個世界現有的東西,我們認為它不對,把它用空性摧毀掉,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空性不是摧毀現象的東西,它也不是製造出「無」的這種工具,它也不是製造出一個空間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說空間,空間是一個實存的東西,是一個實體。而空性是超越二邊,就是超越這種極端的。他這邊講,如果一個東西真正是有他的自性存在的話,那空性就會把這個東西毀滅掉。如果任何一個現象,它實在地是從自或者從他所生出來的話,他是這種獨立地生出來的話,或者我們說究竟的,或者說無條件地這樣生出來的話,這樣子的話,那空性就變成什麼?空性就變成一個電鋸,像人家鋸樹的電鋸。因為一切的法它本身就不是由某一個東西這樣生出來的,所以這個東西他就是超越過了我們剛剛說的,就是超越過了二邊。對於這個有沒有什麼問題?
提問:我們修空性的時候,不應該做什麼,我們修空性的時候該做什麼呢?
回答:你這樣講呢,就是在談修道,談修道我們就有另外一套語言了。
我們大概要停在這邊。因為下面再過一兩個偈頌,就是唯識宗就開始講話了。唯識宗當他們反駁的時候,他們會提出四項理由來證實「萬法唯心」。這四個例子,每一個都是非常了不得的例子。在月稱菩薩寫的論裡,連月稱菩薩自己在這個時候,當唯識宗提出這四點,月稱菩薩自己都說,關於你們提出來的,我得想一想。
下一次如果我們還能夠再見面,假如說大家都還活著,能見面的話,下次要討論的就是唯識還有中觀之間的辯駁。為什麼我現在不想再繼續下去?如果再繼續下去,今天講的東西,到下次講的時候,還得重新再講一遍。這次講課的經歷,我自己也覺得非常好,好象又回到學校的樣子。因為我自己也得要好好讀,像下午休息,跑回去趕快讀晚上要講的。想找出一個比較簡單能夠講的辦法,但是這也不容易找到。我覺得大家聽的很好,有很多大家提的問題都很好。也許大家可以問五個問題。
聽眾:仁波切早先有提到一個例子,在我沒有看到桃子之前,這個並不存在,他講的這個,非常違背我們現代人知識上面的這種現量。因為當我們說在看到桃子之前的話,桃子並沒有從這個現象界裡消失,我們所看到的桃子,如果用西方的邏輯正確來講,我們有看到桃子的經驗,我們有一個這樣的經驗,那你現在沒有看到梨子的話,只能說你沒有看到桃子的經驗,不能否定地說這個桃子它並不存在,這個物理原因並沒有消失。
仁波切:為什麼呢?為什麼你說我們不管看到沒看到,那個桃子都在那邊,理由是什麼?
觀眾:我們沒看到桃子的時候,並不表示桃子在現象界裡沒有。
仁波切:比如說你這一生第一次什麼時候看到桃子,好吧,我們就說你八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桃子,你在這邊實際上你是想辯駁說,你在三歲的時候,早已經有桃子了,對不對?你是這個意思是不是?這個實際上是一個假設,你這個假設是怎麼來的?你這個假設是以你目前的經歷假設回去的。你只是因為你現在看到了這個桃子,你也看到了很多有關桃子的研究,桃子是什麼時候就有的,然後有很多別的報導,你就說我沒出生以前,早就有桃子了。我們說,當你出生的時候,我們說你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瞎子,在那種情況之下,什麼叫做桃子?你會說,桃子是一個圓形的,甜的東西。那個時候,在你的桃子的世界裡,就沒有紅色。就算有人想嘗試跟你講,什麼叫紅色呢?紅色就是火的顏色,但是對你仍然沒有意義,因為你從來沒有看到火。所以對於你來說,一個桃子,你的主要參考是什麼?就是說桃子是一個圓形的,甜甜的,你能夠觸摸的這種參考的東西,拿它來作參考時所得到的一個東西。
我們所經歷的實際上就是,比如說我們眼睛所經歷的東西,這個是我們經歷到的東西,對,像眼睛、鼻子、舌頭等等這種經歷所造成的。然後說呢,你原來眼睛是瞎的,你活到40 歲,當有人幫你眼睛開刀,你有了眼睛。你那個時候,40 歲的時候,你有眼睛了,你要幹什麼?你要開始學習,什麼是紅色,什麼是藍色,是不是?所以那個時候你就要去那種專門教顏色的學校去學。然後你會怎麼想呢?你就會假設說,這麼多年來,桃子它原來就是紅色。但是,你這是什麼呢?你是用現在你的經歷把它回到以前去,不止是到以前,你還可會想到未來。你會想說,明天這個桃子是紅色的,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比量。
提問:我不同意,我有了眼睛以後,我會說,以前我不知道這個桃子是什麼顏色,但是桃子以前就有顏色,只不過我沒有看到。
仁波切:除非一直到你知道那個所謂存在的概念,它本身都不存在。當然是這樣的。這個牆裡面有一個城市,就好象是這樣子。這個牆裡面有像咖啡廳呀等等的,它不存在,因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
提問:有一些像飛碟等等什麼的。
仁波切:這些都是人們的幻想、妄想,這並不表示這些東西不存在,他們存在。
提問:但是我們是不知道他們存在不存在。
仁波切:這種不知道呢,稍微有點不一樣。
提問:剛剛有說,唯識、有部、經部,都屬於倒世俗,他甚至比那個正世俗還差,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說從今以後,我們都不應該看唯識、有部、經部的書,只能看中觀應成派的書,然後去學放牛的,他們到底怎麼看這個世界,我們也這樣看這個世界。
仁波切:不是這樣的,除非你先把那些書讀過了,要不然那個中觀應成派的書你是讀不懂的。這個就像剛才那位小姐講的一樣,這些東西它最大的功能只能帶你到那邊,如果你沒有先讀了前面倒世俗的東西,你看不懂的。月稱菩薩從來沒有否定過這種黃色的海螺。月稱菩薩只是跟你講呢,黃色的海螺是倒世俗。當你了解到這點之後,你能夠怎麼樣?你能夠看到白色的海螺。
提問: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從倒世俗再到正世俗,然後才能到究竟的真理嗎?
仁波切:不見得一定要這樣子。有三類學生。
第一個就是那種理論家;
第二種就是完完全全一個正常的人;
第三種人就是說,你已經有這種了解空性的這種潛力,或者有一點這種了解的人。多半像我們屬於第一類人。因為,在座的各位多半都是受過現代科學的教育,比如說你相信那種粒子,你相信我不知道,但是它還是存在的。但是月稱菩薩會跟你講,認知和存在是同一個東西。而同樣他也會講,認知和不存在,也是同一個東西,當然是這樣子。當你認為說某個東西不存在的時候,這是什麼?這是一個概念,這是一種知識。而一個真正不存在的東西,你根本都不會想到它是不是存在與不存在,你都不會想到。而所謂存在或者不存在,這實際是我們的一種了解,而了解是什麼?了解是一種心的功能。這個實際上能夠幫助我們的修行很多。你們互相看看大家,我們互相看著對方的時候,你想想看,你現在正在看的這個人,你仔細想想看,到底誰在看。你就看,到時候你會注意到,實際到後來你就會知道,實際上是你在看。所以,到那個時候,你會知道,你所看到的,你認為的對象,實際上完全是你的一個創造物,是你製造出來的,不是嗎?你不同意的話,趕快講為什麼。
提問:我現在看不到美國,但並不表示美國不存在。
仁波切: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有了對於美國的這種知識,就是你知道。有一個更好的例子,不要說用美國,用什麼?你用阿彌陀佛的世界,沒有人看過阿彌陀佛的世界,對不對。我也去了美國幾次。這樣子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問,極樂世界是不是存在呢?是,它是存在,為什麼呢?因為有人解釋過,有人談論極樂世界,所以,它存在在你的心裏面,這個你了解嗎。但是只有其中一部分是存在的。這邊我再問你一個問題,極樂世界的中央火車站叫什麼名字?你看到沒有,這個東西就不存在,對不對?為什麼呢?因為從來沒有人談過極樂世界中央火車站的名字叫什麼?但是現在我開始談這個了,你會這樣想,也許沒有這麼一個中央火車站存在吧。所以這個你看出來了吧,是你的心讓它不存在。
提問:看桌上這個桃子,兩個人看到都不一樣,對不對?這兩個人怎麼溝通,認知不一樣,怎麼樣溝通。我是正,還是你是正?
仁波切:你大概現在沒有黃疸病吧?如果你沒有黃疸病的話,你也沒有喝醉,也沒有吃什麼藥物,如果你也沒有剛剛好,剛剛觀想了密乘的本尊的話,你不要認為這是玩笑,對,這個的確是包括在裡面,唯識宗後面要拿這個出來反駁了。我們現在兩個人都看著這個桃子,我們兩個看的都是正世俗。但是,如果說張喇嘛同樣看到這個桃子,但是他看到是一杯茶還是什麼,這個呢可能他就有一點問題了,也許他這幾天沒睡好覺,這就表示什麼?因為他這幾天沒有睡好覺,所以他的觀察有缺陷、有錯誤。我們剛才主要談的是什麼呢?你在看這個桃子,我也在看這個桃子,但是,你認為說,仁波切在看我所看到的同樣的一個桃子,這個是錯的。因為我從來沒有看到你看到的那個桃子,除非什麼?除非是你或者我兩個人,其中有一個人解脫了,那可以,成佛,那可以。這就是為什麼一個解脫的人有這麼大的慈悲,因為他知道一個眾生怎麼樣看這個桃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呢,你的業,永遠沒有辦法在我身上成熟的原因。因為你的業是你的,我的業是我的。但是,也因為同樣的理由,所以說為什麼我們兩個人能夠有這種業的連接,能夠建立我們中國人講的這種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兩個人看著同樣的目標,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種業的緣。還有一個問題,再問一個問題我們就結束。
提問:我們不要想太多,不要管什么正世俗、倒世俗,就只是一直修,一直修,就會了解什麼是究竟真理?
回答:可以呀,為什麼不行呢。為什麼呢?因為月稱菩薩他希望你是一個平凡的人。講《入中論》中間有人提出,希望我能夠介紹一些書籍,大家可以參考。有幾本《入中論》的著作有翻成中文,法尊法師有翻譯一本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一書。還有最近有幾本,能海法師在以前翻的,那個書名我不太清楚,這個在一般的佛教書店都能找到。還有英文的著作有翻出來。但是這些書都是很枯燥的,所以大家讀的時候,向文殊菩薩祈禱,偶爾也念念《心經》。因為我們相信,每一次你念《心經》就可以消滅許許多多的無明。因為,現在我們是學習中觀,而中觀是什麼?中觀是學習見地,就是學習空性。我們希望以後我們可以學《心經》或者《般若經》。而談到般若是談什麼?他是談「見者」,一個有這種見地的人,他是談這個見者。談到見者,有這個見地的人,那就更難了。好,今天就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