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是指對比幾種同類事物的異同、高下。
比較更容易讓人看清事物的真相。
一,英國與日本同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原則是: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
a,二戰戰敗後,日本在美國的主導下頒布新憲法,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
(天皇一家)
(英國王室全家福)
b,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治體制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中,英國議會將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威廉(1650—1702)來英國,以保護英國的宗教(新教)、自由和財產。
(英國人請一位荷蘭國籍,而且不會英語的威廉三世成為自己的國王)
威廉三世(沉默者)是被議會請來的,國王權利的來源不再是神而是議會了。
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最早確立君主立憲制。
(麥克阿瑟與天皇裕仁)
有趣的是:英國議會請一位不會英語的荷蘭人來做自己的國王;日本的議會內閣制是美國人強加的。
但從結果而論,建立君主立憲制之後,英日兩國王室都沒有成為阻礙英日兩國成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的負面力量。
二,英國與日本同為靠近亞歐大陸的島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都對大陸產生了重大影響。
世界上共有45個獨立的島國,英國跟日本是對世界影響極大的兩個島國。
(亞歐大陸是世界的地緣中心,島國對亞歐大陸施以大平衡手和小平衡手)
a,日本的地緣位置。
(日本與東亞新興經濟體)
日本列島遠離亞洲大陸,九州島與朝鮮南端最近點之間有190公裡,距離中國則有800公裡,北部是西伯利亞的苦寒之地。因此在工業革命之前,日本歷史上絕大部分時期受鄰國影響較小,可以視日本的需要掌握開放與封閉的程度。
工業革命之後,西方開始侵略和殖民世界,由於遠東及日本列島離西方列強較遠,是西方列強的力量極限,就算強如大英帝國,也無力殖民東亞,採取的是尋找代理人半殖民政策;而且由於力所不及,英國為了遏制沙俄和中國,對日本採取扶植政策。日本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取得勝利,後面都有英國人的影子。
b,英國的地緣位置。
相較於日本,英國離歐洲大陸很近,多佛爾海峽最窄處僅28.8公裡,因此英國深度介入歐洲大陸事務。
諾曼徵服之前,英國屢受來自歐州大陸的蹂躪;1066年來自法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徵服英格蘭形成力量中心後,英國開始反攻倒算,此後一直侵略幹擾歐洲大陸內部事務,而且英國本土從此再無戰火。
(徵服者威廉一世)
尤其是爆發於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讓英國崛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此後英國一直採取離岸平衡手制衡歐陸,另一方面大肆海外殖民,建立起「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鼎盛期控制的疆域)
事實上,大英帝國從威廉一世徵服英格蘭建立起力量中心至今,英國一直對歐洲大陸懷有戒心,對歐洲大陸採取制衡策略,而且最終取代英國海洋霸主地位的是美國(以英格蘭人為主建立的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因此有人認為大英帝國根本沒有衰老,只不過資產重組,換了美國這個殼重新上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