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黑巧豆奶
第三部分:刻板印象
該部分一開頭給我們介紹了這樣一個認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只局限於某一個區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無法獲悉整個世界的情況。這一點,那些起草公約,制定法律的人也不可避免。
但我們無可避免地要對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有一個見解,而這見解,是由他人的報導和我們的想像所組成的。
但是,即便親臨現場,人們也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再現事件的原貌。對事件進行觀察時,人總會對信息做出一些過濾和改造。
因此刻板印象,對於我們認知周邊的事物十分重要。
01
約翰·杜威說:「陌生的事物總是那樣的新鮮和奇特,甚至會使成年人和嬰兒一般困惑於眼前的景象。」——面對一個陌生的場景時,我們往往會像初生的嬰兒第一次睜開雙目看世界一樣,眼前是「一團巨大的、繁盛的、喧鬧的混亂」。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也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
陌生的事物於我們而言,就如嬰兒初學,我們若想通過了解新事物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認識水平,即養成一種習慣以令自己對眼前的事物有迅速、明晰的洞察,那我們就必須要攻克一道難題:在事物模糊、易變的特徵中,去捕捉其連貫、穩定的屬性。
對於事物的認知,我們作為認知主體,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並非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在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中,我們會優先認出自己的文化裡已有定義的事物,然後又傾向於按照文化業已在自己腦海中設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這些事物。
例如:哥廷根曾召開過一屆心理學會議,期間一批據說是受過訓練的觀察者參與了一項有趣的實驗,大體意思是慶典活動中有一個小丑闖入,後面一個拿著左輪手槍的黑人在追趕他,並且發生了打鬥,整個過程20秒不到。在場的40個受過訓練的人只有6個人匯報的報告虛構內容少於10%,可以稱之為證據,
事實上,這些觀察者看到的是他們對於打鬥的刻板印象。他們生命中都經歷過打鬥場景,而這些場景如今就會在他們眼前閃爍。他們關於打鬥的刻板印象對真實的場景出現了篡改,其中只有6人讓自己的刻板印象篡改程度低於10%。
02
一位著名的藝術評論家曾指出:「同一物體幾乎可以呈現為無數種形狀而我們是如此遲鈍和麻木,竟致無法在腦海中輕鬆地回想起一個物體的清晰、確切的特徵和輪廓,我們只能回想起因藝術過往對該物體進行過的描摹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並不只是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形式,還包括我們的道德標準、社會哲學思想,以及政治煽動等。
在下面這段引自貝倫森( Berenson)先生的表述中,用「政治」「商業」「社會」等詞彙去替換「藝術」一詞,道理一樣說得通:「……除非藝術學校的教育同時教會我們如何用自己的雙眼觀察事物,否則我們會很容易陷入一種習慣性的束縛,模式化地套用我們所熟悉的藝術表現方式去觀察眼前的一切事物。這就是我們關於藝術真實性的標準。
在觀看某人的作品時,若其呈現的色彩和形狀未能立即迎合我們有關色彩運用與表現形式的那些既匱乏又陳腐的經驗我們就會搖著頭認為它沒能再現我們自認為熟知的事物,或者指責其矯揉造作。
在我們的觀察行為和事物的原貌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聯繫。對於一個心不在焉的觀察者來說,少許這樣的聯繫就足夠我們對於事物的解讀了。
例如,某位記者在觀眾中看到兩個留短髮的人和四個留鬍子的人,而他又提前了解到這群人在髮型和蓄鬚問題上素有這般偏好,那麼他就會從自己看到的景象中得出結論:觀眾就是一群短髮蓄鬚的人。
又如一個人僅看過風景畫裡面的風景,如玫瑰色的落日,但是有一天來到鄉間看到落日後,發出「美不勝收」的感嘆,之後當他試圖回想起自己所見,卻多半只能回憶起客廳裡掛著的那副畫而已。
人如果未經訓練,我們在觀察中會傾向於選擇性地識別熟悉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著一些觀念,我們會用腦海中貯存的圖景將這些觀念補全。
比方說如果上述場景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實際的觀看過程可能不是去仔細看落日的景象和那個看見日落的男人,而是會識別出眼前有一個男人和一番日落的景致,然後我們腦海中有關男人或日落的種種景象就會浮現出來,最後我們看到的基本就是與這些景象相吻合的部分
03
在上述過程中,存在著對於節約成本的考量。由於我們要從零開始並細緻入微地觀察和認識所有事物,卻又由於精力不濟或生活繁忙而無法將其歸入各種類型,故通過刻板印象來觀察外部世界就成了一種經濟便捷的方法1。
這也是當今社會人們認識外界事物的方式,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人與人之間又很少有細緻深入的交流,於是,我們只好違背良好人際關係的宗旨,開始以某些外部特徵為依據將他人劃入不同類型。
不過,在親情、愛情、友情乃至敵對的關係,我們沒有特殊捷徑可走,只能選擇將對方視作獨特的個體慢慢去認識。
由於刻板印象可以幫助我們在認知過程中減少精力,因此,如果全然拋棄刻板印象,我們的生活也將變得寸步難行。刻板印象事實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個作用,刻板印象或許是我們個人的傳統的核心,是對我們的社會地位的一種保護2。我們每個人都藉助習慣偏好能力心理舒適度內心期待等因素實現對於外部世界的某一部分的充分的適應,把我們的刻板印象組接起來,就是有關這部分世界的一幅連貫有序的圖景。
這幅圖景或許不能完整地反應整個世界,但卻能反應我們所適應的那個世界。
然而一旦我們融入其中,便會立刻如同穿上自那雙適腳的舊鞋般感到舒服、安然。因此,也就難怪當自己的刻板印象面臨質疑時,人們會感到整個世界的根基都被撼動了。
事實上,被質疑所撼動的,只不過是我們的世界而已;當面對這樣重大的問題時,我們會拒絕承認真正的世界和我們世界之間的差異。
我們需要了解刻板印象的本質,我們需要了解刻板印象是極易受到誤導的,若新的經驗與刻板印象不符,則可能出現兩種結果:
如果人的思想已不具備變通的能力,或某些切身利益使其無法接受改變刻板印象所導致的麻煩和損失,那麼他就會對這種不符嗤之以鼻,將其視為一種意外狀況,並且認定其恰恰反過來證明了規律的存在;他還會對親眼見證的人心懷質疑、吹毛求疵,最後努力忘掉整件事情。
而如果一個人仍然擁有好奇心和開放的思想,那麼他往往能夠接納新的情況,並且以之為依據去修正舊的觀念。
04
刻板印象的世界並非迎合我們喜好的標準世界,而是符合我們預期的世界。如果事物之間有聯繫,我們會充滿熟悉感。
每個時代都有人去整理升華各種刻板印象,而這些,成為了經濟政治學規律,但左右歷史進程的某個天才所總結的邏輯體系,而是每個人腦海中交替出現的模仿、複製、類比等。
例如進化論,一開始只是一個 專門的生活學假說,後來則演變成適用於幾乎全部領域的啟發性規律,如道德、藝術、哲學、電車等。人們通過對其進行大量通俗易懂卻又缺乏科學性的解釋後,這些解釋反而會更加大行其道,為人所知。
因為工業革命給人留下了「進步」和「完美」的刻板印象,這種影響一直持續至今,甚至對道德準則都產生了影響。
每一套道德準則的核心,都存在著一張對於人性的寫照、一幅有關世界的圖景和一套關於歷史的說辭。只有針對(這樣被構思出來的)人性,(這樣想像出來的)世界中,基於(這樣被理解的)歷史,這套準則方能適用。
如果我們的社會環境,民族文化告訴我們應該積極上進,那麼生於這種環境的人一般都會受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即使自己沒有做到如此,但一生所認同的世界,人所適合的成功,應當是上進的。
道德準則包括各種類型:個人的、家庭的、經濟的、專業的、職業的、愛國層面的、國際層面的,等等。每種準則的核心都包括一系列心理學、社會學和歷史學層面的刻板印象。
其產生的效果多半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某套準則,就會逐漸具備該準則所要求的那種人性。一位慈愛的父親可能同時是一個刻薄的老闆、一個活躍的市政改革者和掠奪成性的沙文主義者。他的家庭生活、商業生活政治活動和對外政策可以遵照完全不同的觀念。
因此,對於人性,不可以如此籠統的概括。
正如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塑造成功的人物,必然是多個層面的,正派,不一定完全的善良,而反派的一些行為,又能為人所理解。
只有確切掌握真實、確切的空間觀念、時間觀念和科學的數量統計方法,我們才能儘量減去刻板印象對於我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