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共讀|輿論|刻板印象帶來的影響

2020-12-22 一個書呆

作者|黑巧豆奶

第三部分:刻板印象

該部分一開頭給我們介紹了這樣一個認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只局限於某一個區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無法獲悉整個世界的情況。這一點,那些起草公約,制定法律的人也不可避免。

但我們無可避免地要對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有一個見解,而這見解,是由他人的報導和我們的想像所組成的。

但是,即便親臨現場,人們也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再現事件的原貌。對事件進行觀察時,人總會對信息做出一些過濾和改造。

因此刻板印象,對於我們認知周邊的事物十分重要。

01

約翰·杜威說:「陌生的事物總是那樣的新鮮和奇特,甚至會使成年人和嬰兒一般困惑於眼前的景象。」——面對一個陌生的場景時,我們往往會像初生的嬰兒第一次睜開雙目看世界一樣,眼前是「一團巨大的、繁盛的、喧鬧的混亂」。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也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

陌生的事物於我們而言,就如嬰兒初學,我們若想通過了解新事物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認識水平,即養成一種習慣以令自己對眼前的事物有迅速、明晰的洞察,那我們就必須要攻克一道難題:在事物模糊、易變的特徵中,去捕捉其連貫、穩定的屬性

對於事物的認知,我們作為認知主體,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並非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在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中,我們會優先認出自己的文化裡已有定義的事物,然後又傾向於按照文化業已在自己腦海中設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這些事物

例如:哥廷根曾召開過一屆心理學會議,期間一批據說是受過訓練的觀察者參與了一項有趣的實驗,大體意思是慶典活動中有一個小丑闖入,後面一個拿著左輪手槍的黑人在追趕他,並且發生了打鬥,整個過程20秒不到。在場的40個受過訓練的人只有6個人匯報的報告虛構內容少於10%,可以稱之為證據,

事實上,這些觀察者看到的是他們對於打鬥的刻板印象。他們生命中都經歷過打鬥場景,而這些場景如今就會在他們眼前閃爍。他們關於打鬥的刻板印象對真實的場景出現了篡改,其中只有6人讓自己的刻板印象篡改程度低於10%。

02

一位著名的藝術評論家曾指出:「同一物體幾乎可以呈現為無數種形狀而我們是如此遲鈍和麻木,竟致無法在腦海中輕鬆地回想起一個物體的清晰、確切的特徵和輪廓,我們只能回想起因藝術過往對該物體進行過的描摹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並不只是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形式,還包括我們的道德標準、社會哲學思想,以及政治煽動等。

在下面這段引自貝倫森( Berenson)先生的表述中,用「政治」「商業」「社會」等詞彙去替換「藝術」一詞,道理一樣說得通:「……除非藝術學校的教育同時教會我們如何用自己的雙眼觀察事物,否則我們會很容易陷入一種習慣性的束縛,模式化地套用我們所熟悉的藝術表現方式去觀察眼前的一切事物。這就是我們關於藝術真實性的標準。

在觀看某人的作品時,若其呈現的色彩和形狀未能立即迎合我們有關色彩運用與表現形式的那些既匱乏又陳腐的經驗我們就會搖著頭認為它沒能再現我們自認為熟知的事物,或者指責其矯揉造作。

在我們的觀察行為和事物的原貌之間,存在著特定的聯繫。對於一個心不在焉的觀察者來說,少許這樣的聯繫就足夠我們對於事物的解讀了。

例如,某位記者在觀眾中看到兩個留短髮的人和四個留鬍子的人,而他又提前了解到這群人在髮型和蓄鬚問題上素有這般偏好,那麼他就會從自己看到的景象中得出結論:觀眾就是一群短髮蓄鬚的人。

又如一個人僅看過風景畫裡面的風景,如玫瑰色的落日,但是有一天來到鄉間看到落日後,發出「美不勝收」的感嘆,之後當他試圖回想起自己所見,卻多半只能回憶起客廳裡掛著的那副畫而已。

人如果未經訓練,我們在觀察中會傾向於選擇性地識別熟悉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著一些觀念,我們會用腦海中貯存的圖景將這些觀念補全。

比方說如果上述場景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實際的觀看過程可能不是去仔細看落日的景象和那個看見日落的男人,而是會識別出眼前有一個男人和一番日落的景致,然後我們腦海中有關男人或日落的種種景象就會浮現出來,最後我們看到的基本就是與這些景象相吻合的部分

03

在上述過程中,存在著對於節約成本的考量。由於我們要從零開始並細緻入微地觀察和認識所有事物,卻又由於精力不濟或生活繁忙而無法將其歸入各種類型,故通過刻板印象來觀察外部世界就成了一種經濟便捷的方法1

這也是當今社會人們認識外界事物的方式,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人與人之間又很少有細緻深入的交流,於是,我們只好違背良好人際關係的宗旨,開始以某些外部特徵為依據將他人劃入不同類型。

不過,在親情、愛情、友情乃至敵對的關係,我們沒有特殊捷徑可走,只能選擇將對方視作獨特的個體慢慢去認識。

由於刻板印象可以幫助我們在認知過程中減少精力,因此,如果全然拋棄刻板印象,我們的生活也將變得寸步難行。刻板印象事實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個作用,刻板印象或許是我們個人的傳統的核心,是對我們的社會地位的一種保護2。我們每個人都藉助習慣偏好能力心理舒適度內心期待等因素實現對於外部世界的某一部分的充分的適應,把我們的刻板印象組接起來,就是有關這部分世界的一幅連貫有序的圖景。

這幅圖景或許不能完整地反應整個世界,但卻能反應我們所適應的那個世界。

然而一旦我們融入其中,便會立刻如同穿上自那雙適腳的舊鞋般感到舒服、安然。因此,也就難怪當自己的刻板印象面臨質疑時,人們會感到整個世界的根基都被撼動了。

事實上,被質疑所撼動的,只不過是我們的世界而已;當面對這樣重大的問題時,我們會拒絕承認真正的世界和我們世界之間的差異。

我們需要了解刻板印象的本質,我們需要了解刻板印象是極易受到誤導的,若新的經驗與刻板印象不符,則可能出現兩種結果:

如果人的思想已不具備變通的能力,或某些切身利益使其無法接受改變刻板印象所導致的麻煩和損失,那麼他就會對這種不符嗤之以鼻,將其視為一種意外狀況,並且認定其恰恰反過來證明了規律的存在;他還會對親眼見證的人心懷質疑、吹毛求疵,最後努力忘掉整件事情。

而如果一個人仍然擁有好奇心和開放的思想,那麼他往往能夠接納新的情況,並且以之為依據去修正舊的觀念。

04

刻板印象的世界並非迎合我們喜好的標準世界,而是符合我們預期的世界。如果事物之間有聯繫,我們會充滿熟悉感。

每個時代都有人去整理升華各種刻板印象,而這些,成為了經濟政治學規律,但左右歷史進程的某個天才所總結的邏輯體系,而是每個人腦海中交替出現的模仿、複製、類比等。

例如進化論,一開始只是一個 專門的生活學假說,後來則演變成適用於幾乎全部領域的啟發性規律,如道德、藝術、哲學、電車等。人們通過對其進行大量通俗易懂卻又缺乏科學性的解釋後,這些解釋反而會更加大行其道,為人所知。

因為工業革命給人留下了「進步」和「完美」的刻板印象,這種影響一直持續至今,甚至對道德準則都產生了影響。

每一套道德準則的核心,都存在著一張對於人性的寫照、一幅有關世界的圖景和一套關於歷史的說辭。只有針對(這樣被構思出來的)人性,(這樣想像出來的)世界中,基於(這樣被理解的)歷史,這套準則方能適用。

如果我們的社會環境,民族文化告訴我們應該積極上進,那麼生於這種環境的人一般都會受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即使自己沒有做到如此,但一生所認同的世界,人所適合的成功,應當是上進的。

道德準則包括各種類型:個人的、家庭的、經濟的、專業的、職業的、愛國層面的、國際層面的,等等。每種準則的核心都包括一系列心理學、社會學和歷史學層面的刻板印象。

其產生的效果多半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某套準則,就會逐漸具備該準則所要求的那種人性。一位慈愛的父親可能同時是一個刻薄的老闆、一個活躍的市政改革者和掠奪成性的沙文主義者。他的家庭生活、商業生活政治活動和對外政策可以遵照完全不同的觀念。

因此,對於人性,不可以如此籠統的概括。

正如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一個塑造成功的人物,必然是多個層面的,正派,不一定完全的善良,而反派的一些行為,又能為人所理解。

只有確切掌握真實、確切的空間觀念、時間觀念和科學的數量統計方法,我們才能儘量減去刻板印象對於我們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研究
    [2]刻板印象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其積極的意義在於「刻板印象」運用在廣告宣傳當中,能減少受眾獲取信息的費力程度,受眾在解碼過程中相對輕鬆。同時,反覆地傳播同一概念也能達到累積的效果,加深消費者對廣告產品的印象,從而形成良好的記憶效果,發揮出廣告的效能。
  • 淺談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也許很多人沒有接觸過這個詞彙,但是卻有很多人這麼做了,什麼叫性別刻板印象呢?最簡單通俗的一種解釋,當你說出「男人就應該有男人的樣子」「女人就該有女人的樣子」這種話時,就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
  • 程式設計師都是禿頭,女司機不會開車……為什麼這麼多刻板印象
    先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個思考題。小明的父親開了一家超市。有一天,小明在去幫父親進貨的路上不小心遭遇了車禍,於是被送往了醫院。醫院裡負責手術的外科醫生一看,發現竟是自己的兒子。請問這是怎麼回事?「刻板印象」(stereotype)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輿論》一書中提出,它指的是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的使用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它與偏見、歧視等詞聯繫到一起。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偏見的後果—歧視的影響以及刻板印象的威脅
    歧視的影響:在《偏見的本質》一書中,作者將歧視可能產生的受害效應歸納為兩類,一種涉及責怪自己(退縮、自我痛恨、攻擊自己的群體),一種涉及 責怪外部的原因(反擊、懷疑 、群體自豪感增強),如果最終結果是負面的,如犯罪率比較高,人們可以藉此為歧視進行辯解,並促使其得以繼續存在,「如果我們允許那些人搬進我們的社區與我們為鄰,房價會一落千丈的。」
  • 程式設計師都是禿頭,女司機不會開車……為什麼生活裡這麼多刻板印象!
    先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個思考題。小明的父親開了一家超市。有一天,小明在去幫父親進貨的路上不小心遭遇了車禍,於是被送往了醫院。醫院裡負責手術的外科醫生一看,發現竟是自己的兒子。請問這是怎麼回事?「刻板印象」(stereotype)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沃爾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輿論》一書中提出,它指的是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這個詞的使用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它與偏見、歧視等詞聯繫到一起。
  • 為什麼會有性別刻板印象?
    這套書的特別之處在於,針對女生和男生,有不同版本。「男生用藍版,女生用紅版」,並且其推廣文章標題是:我女兒數學不錯,就用男生版吧。意思是女生數學能力比不上男生,所以只有數學很好的女生,才「有資格」用男生版。
  • 西藏大眾傳播媒介與西藏刻板印象的研究
    (二)作為媒體 在當今時代,大眾傳播媒介成為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最主要的途徑,受眾對於事物的印象,往往不是客觀事物的本身,更多的是傳媒傳播出來的「媒介形象」[4]。因此,在改觀刻板印象的過程中,媒體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1.多角度進行涉藏報導,注重民間聲音 一篇新聞可以選取不同的角度進行報導,不同角度報導的新聞事件就會引起公眾不同的反映。
  • 社會心理學——刻板印象讀後感
    這種群體對立有三個相關但又可區分的成分。這三個分別為: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刻板印象是指關於某群體或社會類別典型特徵的理解和價值觀;偏見是對某群體或群體成員的消極評價,不考慮個人差異;歧視是人們通過不允許某群體的成員獲取渴望的資源,區別對待不喜歡的群體的行為。以上這三種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
  • 親子班會驅散性別刻板印象「烏雲」
    孩子本是一張純淨的白紙,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性,但我們很容易因為一些約定俗成卻並不科學的論調,影響和限制孩子們的認知。比如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就是一個常見問題。一些膽子大性格活潑的女孩會被嘲笑為「女漢子」,白淨斯文的男孩被說成是「娘娘腔」;有孩子認為《三國演義》是男孩才看的書……因為顏色問題帶來的困擾在我們帶的班上曾有孩子因為自己喜歡的顏色而感到困擾。有一次老師在分發知識競賽獎品時,一個小男生怯怯地要求老師把他的獎品由粉紅色的換成藍色的。
  • 中年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與破除
    但是,社會身份往往與特定社會機制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下,妻子與母親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會束縛中年女性的形象拓展;而對中年女性「賢妻良母」形象的塑造,會進一步加深女性應更多投入家庭的刻板印象,消減甚至抹殺女性在社會中的價值表現,進而在現實中壓縮女性的發展空間。
  • 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教育?這些都是什麼
    等褒義情緒,但如果你在中東地區對別人舉大拇指,就等同於你罵那個人「滾nmd」)刻板印象(stereotype):刻板印象是指對某一個群體對固化印象,通常是帶有不好的偏見的。比如西方文化對亞裔的刻板印象有書呆子,數學好,不會享受生活。東方文化對白人的刻板印象有享樂主義,生活優越,不會長遠打算。
  • 正確看待生活中常見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我們對事物形成的比較籠統的、概括的看法,認為某一類事物應該具有某種屬性,而忽視事物的個體差異。它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存在消極的影響。那麼,生活中哪些常見的刻板印象事件?在我們印象中,男人常常談論的話題多數是科技、財經、時事、軍事、建築、汽車、體育等領域;而女人關注的話題就比較生活化,比如娛樂、生活、時尚、旅行、美食、養生等,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我們對男女性別差異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二:在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是最好的。自己沒有時,覺得別人的東西就好像有某種神奇的力量,別人的東西能夠閃閃發光。
  • 李銀河: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01 什麼是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有很多表現,我只挑出其中最典型的五種來介紹一下:第一對概念是感性和理性。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天生是富於感性的,男性天生是富於理性的。女人只是長大的孩子,她們一生就糾纏在感情之中,愛慕虛榮,卻沒有實在的理性或者理智。而男性則是理性的、想問題是有邏輯的。
  • 「青年學者」林之萱:老年人的元刻板印象及其對社會互動的影響
    二、預研究要去了解老年人的元刻板印象會對他的社會互動有什麼樣的影響,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老年人元刻板印象的內容是什麼,都有哪些元刻板印象。我的預研究選取了來自北京跟福州兩地總共35名退休的老年人作為樣本,平均年齡是63歲,首先對他們進行個別訪談,去了解他們眼中社會大眾對他們的看法,其次讓他們填寫一個開放式的問卷,或者部分有困難的老年人就由他們口述之後試驗者進行轉錄。
  • 心理學知識太少,太有用了,我真的很後悔剛知道刻板印象的效果
    刻板印象效應你好!大家好!我是你的鑫鑫老師,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術語:刻板印象。有一次我在一個網站上看到這樣一個笑話:如果你前面是一個憤怒的重慶女孩,後面是深淵,那麼我建議你往後跳!這個笑話不能無緣無故地說,重慶女孩的精明可以說是「盛名遠播」,因此當談到重慶女孩時,浮上頭腦中的第一個詞就是「潑辣」,不管是否有一個被冤枉的「例外」,這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的相對固定的、籠統的、籠統的看法,當我們認識別人時,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 傻白甜公主的套路過時了,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繪本值得擁有
    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會限制孩子的發展方向,重視避免這些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是為了避免以後影響孩子的職業道路和生涯發展。每個人都難免會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也難免用這些觀念影響他人。這導致有些家長,在發現自己孩子的喜歡和傳統觀念不相符時,便如臨大敵。
  • 《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隨著豆瓣「父母皆禍害」組的成立,還有《巨嬰國》一書的流行,「原生家庭」成為網絡熱詞。武志紅在《巨嬰國》中用了大量歸因家庭的分析方法,把家庭這個影響因素,拔高為決定因素,作為一個心理學營銷老手,他深諳流行媒介的傳播規律,所以在書中使用了「巨嬰」、「中國式大家庭」、「互害型社會」、「中國式好人」等新瓶裝舊酒的詞。這本書並不新,但它很懂市場。
  • 文獻閱讀精選 | 刻板印象威脅
    作者 |晴天學姐本文為 晴天學姐 原創作品,轉載請授權一周前的實驗分析是我們節選自《心理學報》中的《元刻板印象對隨遷兒童攻擊行為的效應及挫折感的中介作用》,在做題目之餘,有小夥伴在後臺留言對「刻板印象威脅」比較感興趣,那今天我們就來從定義、實驗、影響因素、綜合過程模型、後果及應對來探討「刻板印象威脅」。
  • 夏日有書共讀,知識承包底氣
    當網友們在線上進行一次關於底氣的思考的同時,線下,7月27日-28日,長春、呂梁、哈爾濱、西安、成都、濟南、重慶、寶雞,八城聯動,百位有書書友共讀 《終身成長》,還以一個特別的品牌互動環節——「吹出你的底氣」作為活動彩蛋,承包大家的夏日底氣。
  • 繪本中的「媽媽們」有哪些?繪本中存在對媽媽的「刻板印象」嗎?
    ,也許媽媽們會笑著說「我們都是大人了,繪本是給孩子讀的」我想媽媽很少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讀繪本給我們自己聽,讓我們自己感受繪本的美好。圖畫書中的媽媽的刻板印象與女性主義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繪本,個人人覺得,繪本中的媽媽其實是有一些刻板印象的。書中媽媽的形象以居家傳統女性為主,一般都是長發,服裝一般是家居服,場景一般都是家庭或者和家庭生活有關的超市什麼,內容一般都是家庭生活的一些場景。